《周 易》
第一节 《周易》本是占筮书
古代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极其缺乏认识,因之产生不少迷信活动。卜和筮便是一种迷信。尤其是上层人物,什么举动都得先请教神灵,问问吉凶。卜用乌龟腹甲或者牛胛骨,自清代末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首都旧址)发现大量卜辞以来,为研究中国殷商史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最近在陕西扶风县、岐山县一带,即西周建国前的周原地区,又发现了周代卜甲、卜骨,虽然数量不大,却很有价值。用实物证明了西周在建国前,即武王灭纣以前,早就用龟甲牛骨占卜了。以后又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这部书,就是提供占筮者用的。《周易》就是今天的《易经》,又简称《易》。
蓍草就是民间通称的蚰蜒草或者锯齿草,用它的茎作占筮工具。大概用蓍草茎五十根,又抽去一根,得四十九根,分别数它们的数目,把它们分为几份,这叫做“揲”,然后成卦。要揲好几次,由原先的卦再变成什么卦,然后参考占筮书,来预测吉凶。
传说占筮书有好多种,从《左传》和《国语》这种春秋史书来考察,一般用的是《周易》。也有一些不见今本《周易》的语句,或许有的是《周易》以外的占筮书。至于《周礼·春官·大(太)卜》所说的《连山》、《归藏》二种占筮书,谁也没有见到过,现存《连山》《归藏》是假货,就不必说它了。
第二节 《周易》内容
《周易》最基本的东西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乾、坤、坎、震、巽、离、艮、兑。这八个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从下往上数,第一爻叫“初”爻,第二、三、四、五爻仍用“二”“三”“四”“五”为名,最上一爻叫“上”爻。那一焰若是阳爻“—”,便叫“九”;阴爻“--”,便叫“六”。初爻叫“初九”或“初六”,最上一爻叫“上九”或“上六”,其余的便是“九二”或“六二”,“九三”或“六三”,“九四”或“六四”,“九五”或“六五”。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经”的部分。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
《周易》有“经”,自然有“传”。《易传》有七个部分,十篇,所以叫做“十翼”,意思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十翼》七种十篇是:
一、《彖传》,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卦辞》的,分上下两篇。彖即断也,断定一爻之义。
二、《象传》,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爻辞》的,也分上下两篇。
三、《文言》,只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
以上三种,本来是和“经”分离各自单独为篇的,后人因为它和“经”文关系较为密切,便附在各有关“经”文之下。“经”分为上、下,因此《彖传》、《象传》也分为上、下。《文言》,只各附于《乾》《坤》两卦《象传》之后,这两卦都在上篇,不能再分为上下了。
四、《系辞》,它是《易经》的通论,内容比较庞杂,篇幅也较长,所以也分为上、下两篇。
五、《说卦》,主要记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这八卦也叫“八经卦”,因为是由它组成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卦,经过“经卦”的重叠,又叫“别卦”)所象的事物。《说卦》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原始卦象。《说卦》又加引申,一个卦可以代表多种事物。
六、《序卦》,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
七、《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却不依照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解释,所以叫“杂卦”。
以上四种,各自独立为篇,列于“经”文之后。本来“经”自“经”,“传”自“传”,今本《周易》把《彖传》、《象传》、《文言》各附于相关“经”文之后,而把《系辞》以下四篇列在“经”后,有人说,由西汉《易》学者费直干的,初见于唐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又有人说,开始于东汉末的郑玄,见于《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因为《三国志》是晋人陈寿所著,在唐以前,应该相信它。
第三节 《周易》“经”的写作年代
依上节所叙,《周易》先得画卦,然后重卦,才能有卦辞和爻辞。谁画的卦?谁重的卦?传统说法是伏羲氏、神农氏,这当然不可信。伏羲、神农这类人,只是战国以后传说中的人物。但画卦、重卦必然在作卦辞、爻辞之先,现在没有确凿得据以推论是谁所为,只好存而不论。
从《卦辞》、《爻辞》看,《卦辞》《爻辞》作于西周初年。因为它所载的内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代初年的史事,却没有夹杂后代的任何色彩。
一、《丰·初九爻辞》说:“虽旬无咎。”意思是“纵是十天,不会有祸害”。这个“旬”字,是从殷商承袭下来的,甲骨卜辞有大量“卜旬”记载,到西周中叶以后便不大有人知道了。
二、《大状·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旅·上九爻辞》“丧牛于易”。“易”是地名,在易地丧失了牛羊,这是殷商祖先王亥的故事,从前人都不清楚,自卜辞大量被发现,经王国维仔细研究,才从若干古书结合卜辞钩稽出来。《爻辞》用着这个故事,可见它写作时代的早。
三、《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九四爻辞》:“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二处都讲到高宗伐鬼方,是殷商的历史。
四、《泰·六五爻辞》和《归妹·六五爻辞》都说“帝乙归妹”。帝乙是商纣的父亲,“归妹”意思是“嫁女”,帝乙把少女嫁给文王,可以和《诗·大雅·大明》互相印证和补充。
五、《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这是说武王之弟康叔被封于卫,饲养周王朝所赏赐的马,日益繁衍。
六、《升·六五爻辞》:“王用亨于(享)岐山。”《随·上六爻辞》》:“王用于西山”。这两个“王”字,都是指周文王。周文王在生前已称为文王,王国维有考证,更得到周原卜辞的实证。
七、《既济·九五爻辞》:“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东邻”指殷商,“西邻”周王国自指。杀牛祭鬼神,可说恭敬了。禴祭仅用饭菜,不杀牲。殷纣虽杀牛以祭,不如周文王的薄祭,鬼神反而使他受福。
另外还有不少故事,因为情况后来失传,现今很难搞明白,暂且不谈。从上面所述,最早有殷商祖先丧牛羊以易的故事,其次有高宗伐鬼方以及帝乙嫁女的史事,又有卜旬的风气,最晚的故事是卫康叔饲养马群,那是周朝已灭纣统一天下了。《卦辞》《爻辞》没有后来盛传尧、舜禅让的事,没有讲商汤、周武王“革命”的话,没有讲封(皇帝登泰山祭祀)禅(祭祀泰山南的梁父山),没有讲观象制器(见《易·系辞》),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传说,而在《卦辞》《爻辞》中不见半点影子,足以说明《卦辞》《爻辞》写作较早。《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矣?当文王与纣之时耶?”怀疑《卦辞》《爻辞》作于周文王之世,但从“康侯用锡马蕃庶”这一条看,自在文王以后,许多研究《周易》的人大多认为《卦辞》《爻辞》是西周初的作品。
第四节 《十翼》各篇的写作年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引《系辞》,称为《易大传》,所以后人称《十翼》为《周易大传》,相传为孔丘所作,那是毫无道理的。从宋代欧阳修作《易童子问》,便提出许多论点,说明是孔子以后的作品。以后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论证《十翼》不是一人所作,而且不是一时所作。各篇写作年代不同,略略论断于下。
一、《彖传》,这篇写得最早,它只解释卦和《卦辞》,自应较其他为早。因为它已经解释了《卦辞》,所以《象传》便不再解释《卦辞》,而只解释爻和《爻辞》。它有不少用韵处,但《卦辞》《爻辞》与《诗经》用韵不同,而接近于《楚辞》以及《老子》、《庄子》的用韵。以时代论,近于战国;以地域论,近于南方。
二、《象传》,它的解释有和《彖传》很不一致的地方,足见它的作者不是《彖传》的作者,而且很不及《彖传》的作者。《艮·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思不出其位”是孔子学生曾参的话,见于《论语·宪问》,《象传》这句话是直接袭用《论语》,可见《象传》之作在《论语》流行以后。但又在《礼记·深衣》以前,因《深衣》曾说:“故《易》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六二之动”二句,正是《坤·六二爻辞》下的《象传》。由此可以推断《象传》很大可能是战国中到晚期作品。
三、《文言》曾经抄录《左传·襄公九年》鲁穆姜解释《随·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自然着笔在《左传》流行以后,最早也不过战国晚期。
四、《系辞》中有些话曾被汉初人所引用。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陆贾引入《新语·辨惑篇》;“天垂象,见吉凶”,又引入《新语·明诫篇》。司马谈引“天下同归而殊途”,见《史记·太史工自序》。“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为董仲舒对策所用,见《汉书·董仲舒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为《韩诗外传》卷三所征引。足见《系辞》作于西汉以前。而且《系辞》开始“天尊地卑”二十二句,《礼记·乐记》也有大同小异的语句,是《系辞》用《乐记》,还是《乐记》用《系辞》,难以肯定。而从文从理顺看,《乐记》抄袭《系辞》的可能性大。那么,《系辞》更作于《乐记》之前,至迟当为战国晚期的作品。有人说,《系辞》不作于一人一时,系拼凑而成的,“观象制器”一段有抄袭《淮南子》的嫌疑。这种话,目前只能存疑。
五、《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写作更晚。三篇之中,《说卦》很可能较早。总之三篇或许在汉初,或许晚到汉宣帝。
第五节 怎样看待《周易》
《周易》本是占筮书,犹如近代的《牙牌神数》之类的书。牙牌神数是用三十二张骨牙牌或者木制牌占卜的。假如你得了个“上上,上上,下下”,自然是先吉后凶,打开《牙牌神数》便看到四句话:“七十二战,战无不胜,忽闻楚歌,一败涂地。”这是用项羽败于垓下,自刎乌江的故事作譬,容易懂。而《周易·卦爻辞》,作于周初,便不好懂。不仅我们今天隔《卦爻辞》的写作大概三千年,很难透彻了解它,就是只隔几个世纪的春秋时代,也有时误解《周易》原文。譬如《周易·随·卦辞》“元亨利贞”,经我们对《卦爻辞》本身的排比归纳的研究,加以甲骨卜辞的证明,毫无疑问地应该把“元亨”作一读,意思等于“大吉”;“利贞”作一读,“贞”是“卜问”之义(《说文》),“利贞”,可以释为有利于占筮或占筮者。但在公元前564年,即《左传》鲁襄公九年,载鲁国的穆姜被迫迁居东宫时,得“艮之随”(由艮卦变成随卦),穆姜便把“元、亨、利、贞”四个字拆开,一个字一个字讲解,说:“脑袋是躯体的最高处,享宴是宾主的盛会,利是义的总和的体现,坚贞信实是做事的骨干。”把“元”读为“狄人归其元”“勇士不忘丧其元”“元首”的“元”;把“亨”读为“享”, 享宴之意;把“贞”解为“坚贞”,“贞信”,都离开愿义很远。《十翼》有很多是战国时作品,但也不很理解《卦辞》《爻辞》。以《象传》而论,有的解释等于没解释,简直是交白卷。如《复·六三爻辞》:“频复,厉,无咎。”《象传》说:“频复之厉,义无咎也。”只是照抄原文,加了三个字,三个字中还有“之”“也”两个虚词,这岂不是说了等于没说。这类例子很多。《文言》又把穆姜“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幹也”等等的话照抄一遍,不是也对“元亨利贞”加以误解么?总之,《卦辞》《爻辞》的正确解释应在《卦爻辞》本身去求,《十翼》,除《彖传》较可参考以外,其余多半是其作者一人之私言,并不完全足以作《周易》经文的正确解说。
孔子读过《周易》,《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研读《易》,把连缀简策的柔牛皮条都弄断了好多次,可见他研读的勤快。《论语·述而篇》因孔子的话:“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还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自和他学《易》有关。还因《周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意思是:“三心二意,翻云覆雨,总有人会招惹羞耻。”孔子于是说:这是叫无恒之人不要占卜罢了(《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把《周易》看成一部哲学书,并不曾看成一部占筮书。
汉朝人解释《周易》,离不开“象”和“数”。“象”有二种,一是卦象,包括卦位,如《左传·昭公五年》叙述鲁叔孙穆子初生时,庄叔用《周易》给他占筮,得“明夷(离下坤上)之谦(艮下坤上)”。卜楚丘有这样的话:“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离火,艮山”,这是卦象。又如《左传·僖公十五年》秦穆公征伐晋惠公,秦国卜徒父筮之,得蛊卦(巽下艮上),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内卦(下体)叫贞,外卦(上体)叫悔,这是占筮术语。所谓“贞”和“悔”便是卦位,“山”和“风”便是卦象。“象”的另一意义是爻象,就是阳爻和阴爻所象的事物,可不在举例了。“数”的意义,一是阴阳数,奇数是阳数,如乾卦三画为阳卦,坤卦六画为阴卦。以爻数论,因为“—”是一划,所以叫阳爻;“--”有二划,所以是阴爻。又以爻位论,以爻的位次论,除爻、第三爻、第五爻,若是阳爻“—”,叫“当位”,二、四、上(六)爻若是阴爻“--”,也是“当位”。不然是“不当位”。总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位当阳爻,阴位当阴爻,说这是正常(或者“合理”)情况。这不过是个大概。又有讲“爻辰”的,就是用阳爻和阴爻配合子、丑等十二辰来论断吉凶。还有讲“互体”的,即在六十四别卦中,二到四爻,三到五爻,两体相交,各成一卦。讲“象数”的,大体还和《国语》、《左传》所叙相近,讲“互体”、“爻辰”的,便疏远了。到三国魏末,王弼注释《易》,开“玄学”之风,扫除术数(即上述“象数”“互体”“爻辰”之类),便把《周易》之为占筮书变为哲学书。宋朝道士陈摶又创为“先天”、“后天”、“太极”、《河图》、《洛书》之说,把《周易》变为方士书。还有不少五花八门讲《易》的书,我认为对研究《周易》都价值不大。
《周易》本是占筮书,应该还它本来面目,无妨仍把它看成古代占筮书。这是古人迷信,但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探讨古人的历史、风俗和古文字以及《周易》经文的历代变化情况。譬如“丧羊、牛于易”的故事,出于殷商祖先王亥,由《周易》得到印证;帝乙归妹,可以和《诗·大明》相证。还有许多故事,如《同人·九三爻辞》“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坎·六三爻辞》“系用徽纆,寘于丛棘”、《明夷·九三爻辞》“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睽·上九爻辞》“见豕负途,载鬼一车”、《离·九三爻辞》“不鼓缶而歌,终朝三禠之”,一定都有故事,可惜现今无从究诘。尤其是《益·六四爻辞》“中行告公从”,“中行”究竟是什么意义,郭沫若同志甚至据此把《爻辞》之作推迟到“中行氏”(晋国大族)时代以后,虽然难信,但“中行”的准确意义,至今难定。研究《周易》的人,成书的,古今不下三、四千人,固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把它全部搞通,至今还没有看到一种比较满意之作。由此足见,其中有许多空白点有待今后填补。好在底下出土材料会日益丰富,现代人的头脑,科学性和逻辑性比古人都强得多,结合甲骨卜辞、钟鼎彝器铭文、秦汉竹简木牍和帛书,定能取得突破前人的成绩。可惜西晋初年由魏襄王墓所得的《易经》二篇,我们已经看不到。我们能看到的是近年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易经》残本,六十四卦卦名和今本相同,而字形不同,如“乾”作“键”、“否”作“妇”,论古音,相近和相同。但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次第和今本大不一样,可见古代《易经》有几种本子。据《汉书·艺文志》,汉代国学(大学)立博士教授《易》的有施、孟、梁丘三家,民间又流行费、高二家,另外还有《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丁氏》、《古五子》各种《易》,各有各的本子和讲法,我们已经无法知其详情,只得存而不论。
《十翼》有少数一部分可以帮助了解《周易》的“经文”,尤其是《彖传》,其次是《象传》。至于《文言》《系辞》以下诸篇,合于“经文”愿意的不多,但无妨认为是某家之言,当作当时一家学说的材料来研究。
现在流行解说《易》的书很多。如《十三经注疏》中的王弼《周易注》,无妨当作魏晋玄学史料来看。当时把《易》、《老子》、《庄子》叫作“三玄”,可见他们对《易》的态度。
唐人李鼎祚有《周易集解》,博采汉魏以来三十五家之说,虽然不完全,一鳞一爪,应可以窥见一斑,借以推测各家的大致情况。
近人杨树达有《周易古义》,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备采三国以前征引《周易》的材料,由此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讲解和利用《周易》的。
近人李镜池有《周易探源》,不是从头到尾解释《易经》本书,而是分作若干专题作研究论文。作者于《周易》用功很勤,有些可贵的意见,值得一读。
近人高亨有《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有正确意见,也有错误说法,无妨用作参考书。
还有一位尚秉和,研究《易经》多年,近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周易尚氏学》,用《易林》来诠释《周易》,可惜作者虽死在解放后(1870-1950年),头脑仍缺乏科学性。《易林》,尚秉和还用旧说题为焦延寿所作,实则此书有汉昭帝、宣帝以后的故事,古人早就怀疑,近人论定它是东汉人所作。以东汉之著作解释《周易》,而且把卦象扩充运用至于无所节制,未必合于《周易》原意。这本书既不是一般人所能读懂,就是费大力读懂它,也未必可信,置之可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 朱子六·黎靖德 卷一·朱熹 三鱼堂剩言卷九·陆陇其 卷四十四·黄伦 卷十九·王道焜 墨子卷二·墨子 任子遗书·任不齐 蒋山元禅师·惠洪 师子意佛品第十四·佚名 卷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玄奘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太虚 杂譬喻经(道略集)·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三·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