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常住妙等引心。何等为十。一者善行身念处。二者善行受念处。三者善行心念处。四者善行法念处。五者善行境界念处。六者善行阿兰若念处。七者善行王都国城聚落念处。八者善行名闻利养等事念处。九者善行如来施设学门念处。十者善断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善男子,云何是菩萨善行身念处。谓若菩萨。所有身中从我所起罪不善法。以其胜慧审细思择。皆悉远离。又复观察身诸过失。下从足心上至顶门。筋脉缠缚。遍观其身。而悉无我。不得暂停败坏之法。是身不净。诸不成熟臭秽可恶。众恶色相共所积集。菩萨作是观时。若身中身贪爱诸欲。身计我想身所执著。是等诸法悉不可得。以是缘故。与身俱者诸不善法不得自在。馀与身俱一切善法而得自在。如是名为善行身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受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所有诸受皆悉是苦。云何愚人。於中颠倒计以为乐。诸愚痴者不识苦乐。唯诸圣人悉知是苦。菩萨自能勤行断苦受已,复教他人亦悉同己如是修学。菩萨作是观时。又於彼受不生染爱。不起瞋恚。自勤行已,复令他人亦如是学。如是名为善行受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心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心实无常计执为常。以苦为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是心动摇不得暂停。如风轻转。而为烦恼最初根本。亦复为诸随烦恼缘。开恶趣门破坏善趣。又复为缘生贪瞋痴。与一切法为胜主宰。一切法中心为先导。若心有知。即一切法亦有所知。心如画师画诸物像。心不见心。心能积集善不善业。是心循环如旋火轮。是心迅转其犹奔马。心如野火炽焰烧然。心如大水滋长众物。菩萨作是观时。而实其心不得自在。诸菩萨者自能调伏。心若调伏。即一切法悉得调伏。如是名为善行心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法念处。谓若菩萨。於不善法如实了知所谓贪瞋痴等及所依止。贪之对治馀不善法。瞋痴对治诸不善法。菩萨於是不善法中。勤断除已,即能了知一切善法。於善法中。起心爱乐住正念处。而於彼法求所成办。自能行已,复教他人如是修学。如是名为善行法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境界念处。谓若菩萨。於诸可意及不可意色声香味触诸境界中。不生贪著不起恚心。菩萨作是思惟。我今不应於此无体相法中而生贪著。若生贪者即是愚人。具愚痴性是不明了性。是不善性。如佛所说,若生贪者,即起染著愚痴计执。不能分别善不善法。以是缘故堕恶趣中。菩萨又作是念。我今不应於此空法之中而起恚心。起恚心者,即不能忍发生瞋恚。为诸圣人之所讥毁。同梵行者而共厌弃。菩萨作是观时。不为境坏不著所得。菩萨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学。如是名为善行境界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阿兰若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修无诤行及寂静行。是即名为住阿兰若处。有诸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他心通者,能知我心及心所法。是故我今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及异思惟。於一切处亦复常离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起心爱乐增广修习。如是名为善行阿兰若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王都国城聚落念处。谓若菩萨。入於王都国城聚落之时,当起菩萨所行之行。於诸非处皆悉舍离。非出家人所应行处。亦悉舍离。何等是非出家人所应行处。所谓王官之舍。博弈之会。酒肆欢宴歌舞倡伎所住之处。及馀一切非出家人所应行处。当远离之而悉不往。如是名为善行王都国城聚落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名闻利养等事念处。谓若菩萨。於诸名闻利养等事。但为施主作福田故。随所起心而乃受之。然其所受。不起贪爱。不生取著。复不计执。不作己有之想。不起我所之相。随其所得即与一切有情共之。诸苦恼者济其资养。以是缘故。乃於名闻利养等事。不生高举。不起我慢。不恣骄逸。菩萨作是思惟。诸有名闻利养等事。若自若他。暂时所起而不久停以暂起故。於一切时及一切处悉无所得。谁诸智者,於此无常不久不坚不安隐法。中生染爱心及生高举我慢骄逸。如是名为善行名闻利养等事念处。云何是菩萨善行如来施设学门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所有过去一切如来皆如是学。如是学故已成正觉入大涅槃。未来世中一切如来皆如是学。如是学故当成正觉入大涅槃。及现在世一切如来亦如是学。如是学故现成正觉入大涅槃。以是缘故。於此学门起清净心。而生尊敬勤勇修习。如是名为善行如来施设学门念处。云何是菩萨善断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谓若菩萨。以正念故。善能了知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杂染等法。何因所起何缘所生。菩萨悉知如是因起如是缘生以了知故而悉远离。如是名为善断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住妙等引心。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著粪扫衣。何等为十。一者坚固誓愿。二者谦下其心。三者不生疲倦。四者离诸有著。五者不观过失。六者唯观功德。七者不自赞誉。八者不毁谤他。九者戒行具足。十者圣贤亲近。善男子,云何是菩萨誓愿坚固。乃至圣贤亲近。谓若菩萨。自有净信志意具足。为诸如来之所信许。设或遇於护命因缘。亦不破毁所发誓愿。能於誓愿无所改转。由能坚固彼誓愿故。即能谦下其心不生我慢。心谦下故。能以一切人所嫌弃粪扫之物而悉取之。取已洗涤治染缝缀。不生厌恶而不疲倦。不疲倦故。随所作已离诸有著。乃至胜业修进得成。而能於此粪扫之衣不观过失。虽云此衣坏烂故弊复多蚤虱。若被於身而生垢污。菩萨终不观其过失。何故此衣唯观功德。谓此粪扫衣者仙人所服。离欲圣者亦悉随顺。顺圣种故。佛赞吉祥。佛所称叹。以是缘故。不自赞誉不毁谤他。由离自赞不谤他故。即得戒行具足。清净戒具足故。一切圣贤之所亲近。诸佛称赞。及诸菩萨之所守护。人非人等而共佑助。诸婆罗门及刹帝利。一切人民咸来礼敬。同梵行者而悉咨嗟。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著粪扫衣。

尔时除盖障菩萨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者具广大心何故行斯粗劣行耶。佛言:善男子,菩萨为护世间随顺转故。乃行斯行。善男子,菩萨有具大势力者,有不具者,为彼不具大势力者,令起对治未生烦恼。故行斯行。又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谓如来行解为广大邪。为浅劣邪。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无此辩不堪酬对。所以者何。无能测度如来行解之者,以如来无法可证。无法可见。是故如来无有少法可为行解。佛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谓如来以何缘故。於四大洲中诸人非人。及馀劣信解者,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众中。现斯粗劣之行。及於彼前称赞头陀功德。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为欲化度诸有情故。及为初住大乘菩萨。令起对治未生诸烦恼故。乃行斯行。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诸有大力菩萨。为欲成就化度有情故著粪扫衣。斯亦非为下劣粗行。以是缘故。菩萨常著粪扫之衣。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但受三衣。何等为十。一者喜足。二者少欲。三者远离希求。四者离所积聚。五者离积聚故无所坏失。六者无坏失故离诸苦恼。七者离不悦意。八者远离愁叹。九者无所受。十者勤修习故而得漏尽。善男子,云何是菩萨喜足。乃至勤修习故而得漏尽。谓若菩萨。随所得衣便生喜足。由喜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无所希求离诸积聚。无积聚故而无坏失。无坏失故。即离坏失所生苦恼。离苦恼故无不悦意。离不悦意故乃无愁叹。无愁叹故而无所受。无所受故勤行修习。乃得漏尽。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但受三衣。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不随他行。何等为十。一者不随贪行。二者不随瞋行。三者不随痴行。四者不随恚害行。五者不随慳嫉行。六者不随我慢行。七者不随求他知识名称事行。八者不随希取利养事行。九者不随恭敬天魔而行。十者不随高举染爱而行。如是名为不随他行。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不随他行。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行乞食。何等为十。一者为欲摄受有情故行乞食。二者次第而行乞食。三者不生疲倦而行乞食。四者喜足而行乞食。五者为欲分布而行乞食。六者不耽著故而行乞食。七者善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为令善品得现前故而行乞食。九者令得圆满诸善根故而行乞食。十者离身想故而行乞食。善男子,云何是菩萨摄受有情。乃至离身想故而行乞食。谓若菩萨。见诸有情受苦恼者善根微少。为欲摄受令其具足诸善根故而行乞食。菩萨若入城邑聚落行乞食时。当住正念端直其身。进止可观威仪有则。诸根寂静如理瞻视系念善法。所行乞食依其次第。终不弃舍贫窭之舍而从富乞。谓於婆罗门刹帝利长者居士诸大族舍。从一至一次第行乞。所获饮食知量止足。唯除异处而悉不往。谓异处者,恶犬畜家及有新生犊子之舍。破坏净戒堕畜生中能起尧乱之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共所嫌弃。如是等处皆悉远离。由其次第行乞食故。不生疲倦亦无讥毁。於彼有情不生染爱不起瞋恚。亦不厌弃。所得之食。随应而受便生喜足。受已还复所居僧坊。收其衣钵盥手濯足。於如来像前或如来塔前。尊重恭敬作供养已,入自舍中以所乞食而为四分。一分授彼同梵行者,一分施於贫苦有情。一分当施堕恶趣者,一分自食。菩萨虽受其食不生染爱。不起骄逸亦不取著。其所受食但为资养身故。亦不令其身极羸瘦亦不沈重。何以故?若极羸瘦妨修善法。若极沈重增长睡眠。菩萨为令善品得现前故。随受食已发起精进离诸懈怠。渐当修进菩提分法令得圆满。以其修进菩提分法得圆满故不起我执。无我执故。乃至能以身肉施诸有情。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常行乞食。

猜你喜欢
  佛说解节经·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序·三峰法藏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一之一·净挺
  投子青和尚语录卷上·投子义青
  教 育 新 见·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八卷·李通玄
  卷第一百三十六·佚名
  往生集卷之一·祩宏
  禅苑蒙求拾遗标题·志明
  林野和尚語錄序·通奇
  学五眼品第四·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卷之十一·铁壁慧机
  第四卷·佚名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炎·唐圭璋

      炎字黄中。辛弃疾之婿。祖邦彦,邢州唐山人。绍兴中,南徒润州(今镇江)。炎以恩授亲淦主簿、德安司理、知晋陵。官宣教郎,湖南运司主管。年四十,以母老弃官归养。特授朝散郎、提举华州云台观。自号闲静先生,卒于家。有诗集

  • 卷十九·陈廷敬

    目  录 十九调六十一体,起八十字至八十三字过涧歇三体 瑶阶草一体 安公子六体 应景乐一体 柳初新二体 斗百花三体又名夏州 皂罗特髻一体 最高楼十一体又名醉高春 倒垂柳二体 彩凤飞一体

  • 一块晦色的路碑·徐志摩

    脚步轻些,过路人!休惊动那最可爱的灵魂,如今安眠在这地下,有绛色的野草花掩护她的余烬。你且站定,在这无名的土阜边,任晚风吹弄你的衣襟,倘如这片刻的静定感动了你的悲悯,让你的泪珠圆圆的滴下——为这长眠着的美丽

  • 卷七百五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五十李中和浔阳宰感旧絶句五首追感古今情不已竹轩闲取史书看欲亲往哲无因见空树临风襟袖寒浔阳物景真难及练泻澄江最好看曾上虚楼吟倚槛五峰擎雪照人寒园林春媚千花发烂熳如将画障看惟爱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丙戌朔直隶巡按曾陈易请增畿南武科名数言畿南多产将材乙卯以按臣偶缺停科诸士觖望今辽左多事乞不拘旧额凡骑射优长膂力出众者即论策稍疵亦在所录但不必补足前科八十之数下科仍以原额为限不得援例以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冬。十月。壬戌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五十年时宪历。  ○癸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 第八三禀光绪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一二一六-一·佚名

    大轿班王秋菊等三人,禀请新竹知县,谕令大轿首李明,将夫价等按股拨分具禀台下大轿班王秋菊、廖清和、李瑞成等,为差事平当,苦乐不匀,叩乞谕饬按利拨分,以资奉公有赖事。缘菊等于去年间,鸠备资本,与其李明即

  • 卷三十·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庚子(一六六○)、大清顺治十七年(永明王永历十四年、鲁王监国十五年)春正月丁巳朔永明王在缅甸,鲁王在金门。夏四月乙酉朔慈溪魏耕复上书张煌言,备述敌情虚实,请以舟师再举。五月乙卯朔大清将军达素

  • 序·姚廷遴

    先祖御医公,乃太祖封君公长子,叔祖方伯公之胞兄也。性静心慈,行端表正,亡于余之周岁,为孙之不幸甚也。稽阅家谱,知祖九岁时遭太祖病,遂废学,学医。二十一岁复训蒙,四十四岁因弟贵始解馆,设帐二十四年,共得生徒三百有余。但入门者

  • 张希崇传·薛居正

    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县人。其父张行简代理过蓟州玉田县令。张希崇年少时精通《左传》,又特别爱好吟诵咏叹诗词文赋。唐昭宗天..年间,刘守光做燕地统帅,性情惨毒残酷,不喜欢文人,张希崇于是弃文投奔刘守光,刘守光接收了他,后来

  • 卷一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羣庙考【二】历代帝王陵天聪三年十二月遣官祭金太祖世宗陵时太宗文皇帝征明至燕京庚申祭纛於良乡县东山冈是日遣贝勒阿巴泰萨哈廉往祭於房山顺治元年五月上命以礼葬明崇祯帝后暨妃

  • 孟子説原序·张栻

    嵗在戊子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家塾辄不自揆缀所见为孟子说明年冬防有严陵之命未及终篇辛卯歳自都司罢归秋冬行大江舟中读旧说多不满意从而删正之其存者盖鲜矣还抵故庐又二载始克缮写抚卷而叹曰嗟乎夫子之道至矣微

  • 卷十六·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六衍教所由生之义乐周礼大司徒之职以六乐【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贾公彦释曰按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故大司徒云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又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李通玄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十行位第一欢喜行。南方有国土。名为三目。彼有比丘。名曰善见。南义如前。国土名三目者。以明法眼智眼慧眼。以此善知识。于此行中。常以此三眼。善利众生。故名三目。目者眼也。以法眼明净。常见法

  • 卷第三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七门第九子摄颂曰。寺外不为忏  独不令剃发不赁尼寺屋  砖等不揩身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诣苾刍处从其受学。尼有过失诃责令去。便往寺中委胁而卧。其

  • 千只鹤·川端康成

    《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52年,主要讲述的是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同时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三谷菊

  • 潜虚·司马光

    北宋哲学家司马光的哲学著作。仿汉代杨雄的《太玄》而作,元祐元年(1086)书将成而先卒。他以“虚”为万物本源,取名《潜虚》,有探索隐秘本源之意。他说:“万物皆祖以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

  • 法华玄义释签·湛然

    凡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着于广德二年(764)。又称天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释签、玄义释签、玄签、释签、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笺释智顗之法华玄义之作。全书将法华玄义之本文作适当之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