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七六)心品行禅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真实有四种行禅者。云何为四。或有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或有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或有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云何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初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二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三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四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识处。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所有处。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云何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二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初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二禅。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三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二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三禅。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四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三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四禅。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量空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四禅。不应思余小想入无量空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量识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无量空处。不应思余小想入无量识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所有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至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无量识处。不应思余小想入无所有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无所有处。不应思余小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云何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彼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所有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本所行。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所有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色乐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四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三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初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二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欲乐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初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云何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世间实有是四种行禅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行禅经第五竟(二千五百七十七字)。

(一七七)中阿含心品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剑摩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名四种说经。如四种说经分别其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四种说经分别其义。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欲乐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二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离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初禅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三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四禅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四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无量空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色乐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无量识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所有处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无所有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非有想非无想处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非有想非无想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厌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有想有知。齐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余第一有。行禅比丘者。从是起当为彼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经第六竟(二千八百二十字)。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六千三百九十七字)

猜你喜欢
  卷之五·密云圆悟
  卷二百七十·佚名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佚名
  华译提婆菩萨所著书述要·太虚
  卷十五·佚名
  金刚仙论 第八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八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十卷·佚名
  杂宝藏经卷第十·佚名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末)·智周
  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兴化铣禅师·惠洪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二·牧云通门
  佛说大乘稻秆经·佚名
  卷第四·宗密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七·邵雍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十七      宋 邵雍 撰人物吟 人破须至护物破须至补补护既巳多卒归於败露人有人之情物有物之理人物类不同情理安有异 偶得吟 林间无事可装怀昼睡功劳酒一盃残梦不能全省记半随风雨过东

  • 第八出 知津得渡·丁耀亢

    (净扮左慈、昆仑奴同上)桑田变海海成田,一局棋收几度迁。若要铁船能过海,先寻枯海后寻船。何生,何生!你梦好醒也。(生大叫上)大海何曾干,旧船原自止。不遇吞舟鱼,安知幻如此?(净)我且问你;你既堕入鱼腹,因何得出?(生)我进

  • 卷五百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一姚合和东都令狐留守相公【一作奉寄东都留守令狐相公】除官【一作书】东守洛阳宫恩比藩方任更雄拜表出时传七刻排班衙日有三公旌旗严重【一作动】临关外庭宇【

  • 卷三·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五首 【起熙寜已酉还京师至辛亥乞外除通判杭州赴任由陈頴过广陵作】 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二首

  • 洪咨夔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授如皋主簿,试饶州教授。嘉定间,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与之帅成都,又荐为籍田令、通判成都府。理宗即位,召除秘书郎。宝庆元年(1225),迁金部员外

  • 康熙三十四年一月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蒋良骐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正月,谕大学士等:兴永朝前请丈量湖南田地有累于民否,治国之道,莫要于安民,或有不肖州县将田地尽未丈量,辄称余田加赋者,亦未可定,安有加增田赋而全不累民之理,着湖广总督昊琠详察具奏。二月,贵州巡抚阎兴邦奏:黔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佚名

    嘉靖十七年五月癸酉朔○吏部尚书许瓒条陈应朝各官开列地方事宜所宜裁革者八事一清里甲请严禁各处徵派里甲银两不得数外科派其应该纳银里户不得重徵二清田粮请敕各处田粮查照嘉靖十一年黄册除侵占压废寺没官等顷田土或

  • 六三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遵旨分咨查拿锺倬蒋翰情形折·佚名

    六三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遵旨分咨查拿锺倬蒋翰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初六日浙江巡抚臣王亶望跪奏,为遵旨覆奏事。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承准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六月初五日奉上谕:顺天府查审李英贿买顶冒四库馆誊录一案

  • 上海租地章程·佚名

    苏松太道宫慕久告示钦命监督江南海关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宫(为晓谕事:前于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奉到上谕内关:&ldquo;英人请求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许其通商贸易,并准各国商民人等挚眷居住事,准如

  •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孔子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

  •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六章 谷神·林语堂

    谷神 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语译虚无而神妙的道,变化是永不穷竭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称做“玄牝”。这幽深的生殖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至幽至微,连绵不绝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愈动

  • 浮山远禅师·惠洪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

  • 解诸法品第四·佚名

    佛复告持心梵天。如来已度世间境界。示世俗教习乐于俗。欲度于世乐灭方俗。是谓世间之五阴也。其自念言:世我所度灭尽于世。求于五阴。游于道者,则名曰二所慕之径。复次梵天。所以名曰五阴者何。其五阴者方俗言耳。求诸

  • 达摩笈多译·佚名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归命一切佛菩萨海等!如是我闻:一时,世尊闻者游行胜林中,无亲搏施与园中,大比丘众共半三十比丘百。尔时,世尊前分时,上裙著已,器上给衣持,闻者大城搏为入。尔时,世尊闻者大城搏为行已,作

  •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又名《临川集》、《王文公文集》。北宋王安石撰。一百卷。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累迁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荆国公。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一生力主改革,为中

  • 社学要略·吕坤

    明吕坤撰。详细规定了社学的教育目标、道德规范、教学内容、为学次序、教材教法等。认为社学教育要以进德修身为目标,不可只为“取科甲求富贵”。“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

  • 青蛙骑手·老舍

    儿童歌剧。作者老舍。载《老舍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出版。剧作通过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表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理想,揭露剥削者压迫者的丑恶灵魂。剧中主角青蛙骑手是一个貌丑艺高、心灵美好的男子,他向群众

  • 便宜行事虎头牌·李直夫

    元杂剧剧本。一作《武元皇帝虎头牌》,简名《虎头牌》。李直夫撰。末本。剧写金国山寿马幼孤,由叔父银住马养大。后山寿马任金牌上千户,镇守夹山口,因屡立奇功,升天下兵马大元帅、行枢密院事,敕赐双虎符金牌便宜行事。银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