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下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一品十三卷

十定品二十七(卷四十此十种定以称理故一一皆从理具而起故凡所入恒具恒空恒在法性即体而用体用不二六即言之皆可修入)

尔时世尊存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诸佛三昧。恒住一相。所谓无相。与十佛刹尘数菩萨俱。靡不皆入灌顶之位。具菩萨行等于法界。更列一百菩萨名等。十佛刹尘数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修菩萨行。次普眼菩萨问佛。普贤菩萨及住普贤所有行愿。诸菩萨众成几三昧解脱。而于菩萨诸大三昧或入或出。佛略赞普眼已告言。普贤菩萨今现在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等。诸菩萨闻普贤名。得无量三昧。其心寂静等。普眼白佛。普贤菩萨今在何处。佛言。今在道场亲近我住初无动移。普眼及诸菩萨观察不见其身及座。佛言。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普贤菩萨获无边智慧门。入师子奋迅定。得无上自在用。入无碍际。生佛十力。以法界藏为身。于一念顷悉能证入三世佛智故汝不见。普眼闻说得十千阿僧祇三昧。以三昧力复更欲见亦不能睹。佛言。若有得见普贤菩萨承事。闻名思惟忆念生信。勤观始趣向正求觅。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佛言。汝等宜更礼敬。殷勤专至观察十方。想普贤身现在其前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厌离一切。誓与普贤同一行愿入真实法。普现世间知众生根。若能如是当见普贤。普眼如教。普贤为现。令诸菩萨皆悉得见。在此众中坐莲华座。亦见从十方来。亦见在彼说法。菩萨见己如见十方诸佛。以佛威神以菩萨信解普贤本愿力故。自然无量供养。放光照不可说世界。令不可说菩萨入普贤行。不可说菩萨成普贤行。不可说菩萨悉得圆满普贤行愿成就菩提(从前至此始结得道)。次普眼赞普贤菩萨。如来印述。佛告普贤。汝为普眼等说十三昧。列十大三昧已言。若成就者则名为佛如来十力导师一切智等(广说不思议功能)。尔时普贤承如来旨观普眼等。分别广说有十种无尽法。住此三昧超过世间。譬如比丘住不净观。菩萨亦尔。观察法身见诸世间普入其身。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著。是名第一普光明三昧。妙光明三昧者能入大千。微尘大千一一世界现大千尘身。一一身放大千尘数光。一一光现大千尘数色。一一色照大千尘数界。一一界调伏大千尘数众生。界种不同染净等别而无杂乱。譬如日影照诸宝山。其影各各展转互入。菩萨住此三昧不坏世界。不住内外无所分别。而能于诸界长短等相入诸界中事宛然可见。

十定品(卷四十一)

三遍往诸国土神通三昧者。于十方尘界入此三昧。长短不同刹那乃至不可说劫。若法若非时法不生分别。四清净深心行三昧者。知佛身数等众生。于诸佛所而作供养。恭敬尊重顶礼。举身布地问法称扬。于一念顷悉能了知亦不分别。住世涅槃等从定而起忆持不忘。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者。能知诸劫诸刹诸佛说法。佛说中心乐诸根。调伏佛寿次第不失故。于三昧能入百劫乃至不可说劫。六智光明藏三昧。能知未来一切诸法。于一念顷能知一切劫。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悉能次第遍入十方世界。见佛出兴神力众会。众会大小等四天下。乃至充满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亦见自身在彼说法。及以一切所作佛事。及见佛身不同。色量各别得十种速疾十种法印等。

十定品(卷四十二)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能于一切无著。能于诸身更互起入诸趣身。起入一四天下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尘众生身。起入一身多身。更互起入现种种光等。九法界自在三昧。一一毛孔入此三昧能知一切。

(卷四十三)十无碍轮三昧。一切无碍普眼白普贤。得如是法同于如来。何不名佛何不名十力一切智等。何故修普贤行愿犹未休息。何故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萨道。普贤告曰。此菩萨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名为菩萨。如来诸力皆悉已入则名十力。乃至观察展转增胜名为菩萨。虽证普眼境界增长名为菩萨。于一切佛刹而成正觉。或于一念而成正觉。或须臾一时一日半月一月。乃至不可说劫而成正觉。

十通品二十八(卷四十四定从体立通从用生体用不二准前可知是故理有方能事用事由于理故六即中名理通具)

普贤言。一他心通。知不可说佛刹尘界六道心三乘心八部心难处心等九界。二天眼通者以无碍清净天眼智通。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尘界中众生死此生彼善恶趣罪福相乃至八部皆见无谬。三宿命通者。知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尘劫众生生处姓族苦乐因缘品类国土趣生形相行业结使心念等差别。悉知诸佛名号出兴众会父母侍者弟子城邑出家成道说法涅槃调伏众生法住塔庙己身发心亦复如是。四知尽未来际劫智通。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尘数界中众生及界因果行业善恶。悉知乃至佛名字等(如前)。五无碍清净天耳。圆满广大聪彻。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中所有音声所闻(如前)。六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通。凡有所闻一切世界佛名相貌种种国土等皆悉不动而往。七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尘数界中众生种种言辞圣非圣等皆能了知。八无数色身智通。入于法界能现其身作种种色。所谓无边色无量色清净色庄严色普遍色具相色文列百例。九一切法智通。知一切法无有名字无有种姓。无来无去非异非不异等不可言说。而以方便分别安立。十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于念念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亦不退菩萨道不舍菩萨事。佛子。如此十通余一切菩萨不能思议。

十忍品二十九(卷同并是无生之异名从法从喻从理从用故立十名名下释义悉从所依忍名从因地非果故得真因定故立斯号)

普贤言。菩萨有十种忍。得此忍者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切佛法无碍无尽。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音声忍者。闻诸佛法不惊不怖。深信悟解忆念修习。顺忍者。谓于诸法思惟观察。平等无违正住修习。无生法忍者。不见少法生灭。若无生灭则无差别无处。寂静离欲无作无愿无住无去无来。如幻忍者。知一切法从因缘生已。了达诸法一多相即。了达诸法法界平等。譬如幻士幻作种种非有而有。知因缘性无有动转。如焰下五义势大同。住是十忍诸法具足。

阿僧祇品三十(卷四十五初地已上入佛所知意正为明数非数故名佛所知非数而数下位不测以由正证非数非非数故遍一切法)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故佛所说阿僧祇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为云何耶。佛言。汝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而问是义。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一百二十四重。佛为心王菩萨而说颂曰。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不可言说诸佛刹。皆悉碎粖为微尘。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碎尘悉亦然。尽不可说劫恒尔。此尘有刹不可说。此刹为尘说更难。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方不可说。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量。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一毛端处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刹悉如是。国土佛名佛身佛色光明。光中华华中叶。叶中色色中叶。叶中光光中色。色中光光中月。月中光光中日。日中色色中光。光中座座中严。严中具具中光。光中色色中净光。光中妙光此光复现种种光。光中妙宝如须弥。一一光中复现宝。宝现众刹。一刹为尘。一尘色相一一皆云不可说。又约所说利生等三百余重不可说。最后云。如是三世无有边。菩萨一切皆明见。

寿量品三十一(卷同由证非量非无量故得能量能无量今此且从迹量边故以诸量为其目)

尔时心王菩萨告诸菩萨言。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日一夜。袈裟幢等更有九重。如是以劫而为一日一夜。最后云。乃至过百万阿僧祇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等诸同行大菩萨充满其中(并语佛刹末云已曾成佛)。

诸菩萨住处品三十二(卷同并是法身示迹之处或是古佛现作因人令末代人斯心有在睹迹慕本发意修行)

尔时心王菩萨告诸菩萨。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其眷属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南方胜峰山法慧菩萨。与五百人俱。西方金刚焰山菩萨。名精进无畏行。与三百人俱。北方香积山菩萨名香象。与三千人俱。东北方清凉山菩萨。名文殊师利。与一万人俱。海中有金刚山。菩萨名法起。与千二百人俱。东南方支提山菩萨名天冠。与一千人俱。西南方光明山菩萨名贤胜。与三千人俱。西北方香风山菩萨名香光。与五千人俱(广如初文)。大海中有庄严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住。毗舍离南有住处。名善住根。摩度罗城有满足窟。俱珍那城住处名法座清净。彼岸城有目真邻陀窟。摩兰陀国住处名无碍。龙王建立。萨遮国住处名出生慈。震旦国有那罗延窟。疏勒国有牛头山。迦叶弥罗国住处名次第增长。欢喜城有尊者窟。庵浮梨摩国住处名见亿藏光明。乾陀罗国名苫婆罗窟。一一皆云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住止(九处有人十三处不出人)。

佛不思议法品三十三(卷四十六前因人土为所依今举果德法为所托依止不二身土何殊不二而二以分能所)

尔时大会中诸菩萨念诸佛国土。云何不思议诸佛本愿种性出现佛身音声智慧自在无碍解脱(如初句)。尔时如来加青莲华藏菩萨。令满普贤大愿。知见一切佛法。告莲华藏菩萨言。诸佛世尊有无量住处。所谓常住大悲住等。又有十种普遍法界。所谓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色相清净普入诸趣而无染著。无障碍眼于一切法悉能明见。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有无边际鼻能到诸佛自在彼岸。有广长舌出妙音声。周遍法界身应众生心咸令得见。意住于平等法身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力。清净世界随所乐见。菩萨行愿圆满(如初句)。诸佛又有十种念念出生智。又有十种不失时。谓成正觉成熟缘记菩萨随心现等。又有十无比十种智十普入法十难信十大功德十究竟。

(卷四十七)十佛事乃至更有二十余重十。皆是如来之妙德也。

如来十身相海品三十四(卷四十八前辨所依土法今明所现身相土法即身能所何别身即是法相即无相)

尔时普贤告诸菩萨。今为汝说如来相海。佛子如来顶上有三十二大人相。一一皆悉周遍十方。如是乃至左足指端第九十七一一皆云周遍法界。毗卢遮那有如是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三十五(卷同相之眷属粗细无非法界故尔)

尔时佛告宝手菩萨言。如来有随好名圆满王。出大光明名为炽盛。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眷属。我在兜率时。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尘界。彼界地狱遇光息苦。得十种清净六根咸生兜率。彼天有鼓名甚可爱乐。彼天生已此鼓发声。汝以心不放逸于如来所。种诸善根昔近善友。遮邪威力于彼生此。次足下千辐轮名光明普照王(亦如前)。

普贤行品三十六(卷四十九果满由行感果示因皆由计我能治行生行虽众多不出二种差及无差一切相入)

尔时普贤告诸菩萨。如向所演但随众生根器。以诸众生无智计我(广说诸障)。明诸障已次明修行十法。谓不弃众生等。即得具足十种清净。谓通达甚深法清净等。次得十种广大智。谓知一切众生心行等。次得十种普入。毛道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身与一身。不可说劫与一念。一切佛法与一法。不可说处与一处。一切根与一根。一切根与非根。一切想与一想。一切音与一音。一切三世与一世。皆更互相入。次十种胜妙心。次得十种善巧智等。

如来出现品三十七(卷五十称理而现故引愿力)

尔时世尊放白毫光。名如来出现。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其光遍照十方尽虚空法界。作佛事已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此菩萨一心向佛而说偈赞佛。于口放光名无碍无畏。入普贤口。菩萨身座过于本时百倍。次性起问现相意。普贤答。偈云。法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本性非性离有无。法性不在于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十方境界性亦然。一切文辞莫能辨。普贤言。于无量处见如来身。何以故。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土一众生见如来身。应遍一切见如来身。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佛身亦尔。遍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法。非至非不至。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是名佛身第一相。次广说譬喻。如虚空日轮等。又云譬如月轮有四奇特。一者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者随时示现亏盈。三者多处现影。四者见者皆对目前。如来亦尔。映蔽一切声闻缘觉。随其所宜示现寿命。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众生皆谓唯现我前。

(卷五十一品同)普贤说如来音声十种相。次说如来心十种相。

(卷五十二品同)普贤云。如大海水皆从龙王心念所起。如来亦尔。一切智海皆从大愿之所起也。又南洲二千五百河。西洲五千河。东洲七千五百河。北洲一万河。其水多不。答言。甚多。普贤言。复有八十亿诸大龙王。一一展转。其水倍倍于前。皆流入海。又娑竭太子宫殿中水出复倍于前。娑竭龙王宫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如来智海复过于是。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以清净眼观察海内诸龙宫殿。以左右翅鼓扬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亦尔。知诸众生根已熟者。以止观翅鼓生死海而撮取之。乃至文中一一广释。皆云云何知。应正等觉音声心意识境界行成正觉转法轮般涅槃见闻亲近所种善根(如初)。于十方界现大神通。十方各八十亿佛刹微尘同名诸佛同说此法等。皆遮那本愿之力。

第八再会普光明殿说一品七卷

离世间品三十八(卷五十三世间不同故辨杂行)

尔时如来在菩提场普光明殿。坐师子座妙悟皆满(始成异名)。二行永绝等。与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尘数菩萨皆住一生。从他方来称叹佛德。尔时普贤入佛华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问。何等为菩萨依。何等为奇特想。何等为善知识。行勤精进心得安隐。何等戒。何等成就众生入界入劫等二百问。普贤广答皆有深义。答奇特想中云。于一切行生自行想。愿亦如是。答心安隐中有十种。皆以自行令他得之心则安隐。答戒中有十种戒。全是利他。所谓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众生戒等。有十种自知受记。所谓以殊胜解发菩提心。永不厌舍诸菩萨行。住一切劫行菩萨行。修一切佛法。于一切佛教一向深信。修一切善根。皆令成就。置一切众生于佛菩提。于善知识和合无二。于善知识起如来想。恒勤守护菩提本愿(句下皆有自知受记)。十种入入诸菩萨。十种入入诸如来。十种入众生行。十种入世界。十种入劫乃至十种佛。谓成正觉佛愿业报住持涅槃法界心三昧本性随乐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并以众生为首。

(卷五十四)有十种园林。生死是菩萨园林无厌舍故。化物不疲住劫摄行。净土住止魔宫降他。思法观理行行绍继。一切佛法转法轮行一念成道。

(卷五十五)有十种发无量无边广大心。于一切佛所观一切众生界。观一切刹一切世一切法界。观察一切法皆如虚空。一切菩萨广大行。正念三世一切佛。观不思议诸业果报。严净一切佛刹。遍入一切诸佛大会。观察一切如来妙音(皆云发广大心)。

○(卷五十六)菩萨有十种无碍用。所谓众生无碍用。国土法身愿境界智神通神力力(如初句)。于身无碍用有十。以一切众生身入己身。无碍用己身入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入一佛身。一佛身入一切佛身。一切刹入己身。以一身示现三世众生。一身示现无边身。入三昧一身示现等众生数身。成正觉于一众生身现一切众生身。于一切众生身现一众生身。一切众生现法身。法身现一切众生身(如初句)。

○(卷五十七)菩萨有十种习气。菩提心习气善根化生见佛受生行愿诸度思惟平等法境界差别。十种眼。肉眼见诸色故。天眼见众生心故。慧眼见众生根故。法眼见实相故。佛眼见佛十力故。智眼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十种耳。闻赞声不贪著。闻毁声不嗔恚。闻说二乘不求不著。闻菩萨道欢喜踊跃。闻地狱苦起大悲心。闻说人天知其无常。闻赞诸佛加行圆满。闻说六度四摄发心修行。闻十方音声达深妙义。初心后心常闻正法不舍众生。有十种鼻。闻臭不嫌。闻香不著。闻香及臭其心平等。闻非香臭安住于舍。闻众生依正知其业行。闻诸伏藏皆能辨了。闻六道生知其过行。闻声闻行住一切智。闻菩萨行用平等心。闻诸佛智不舍菩萨行。有十种舌。开示一切众生行。舌开示无尽法门舌。赞一切佛功德舌。演畅无碍辨才舌。开阐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虚空舌。普照一切诸刹舌。普使众生悟解舌。悉令诸佛欢喜舌。降伏魔外至涅槃舌。有十种身。人身化于人。非人身化三恶。天身化三界。学身现学地。无学身示现罗汉地。独觉身化独觉地。菩萨身成就大乘故。如来身智水灌顶故。意生身善巧出生故。无漏法身以无功用道示现一切众生身故。有十种意。上首意发起善根故。安住意深信难动故。深入意随顺解了佛法故。内了意知众生心乐故。无乱意诸惑不杂故。明净意客尘不染故。观众生意无一念失时故。善择所作意未曾一处生过故。密护诸根意调伏无散故。善入三昧意入佛三昧故。行住坐卧处各十。有十种师子吼。所谓唱言。我当必定成佛。是菩提心大师子吼。我当令一切众生未度者度等四。是大悲大师子吼。我当令不断三宝。是报佛恩大师子吼。我当严净一切刹。是究竟坚誓大师子吼。我当除一切恶道及诸难处。是自持净戒大师子吼。我当满足诸佛三业及相庄严。是福德无厌大师子吼。我当除灭一切天魔及诸魔业。是修正行断诸烦恼大师子吼。我当除我我所净三空门。是无生忍大师子吼。最后生菩萨示生王宫出家成道。是如说行大师子吼。

(五十八卷)六度各十法相通漫多属别门。四无量各十亦尔。有十种求法。直心精进一向断他惑。益自他入智慧。出生死为利物。断他疑满佛法。十魔十魔业十舍魔业十种魔所摄持。谓懈怠心魔所摄持。志乐狭劣少行生足。受一非余不发大愿。乐寂断惑永断生死。舍菩萨行不化众生。疑谤正法。十种佛所摄持。谓初发菩提心佛所摄持。不失菩提心。觉魔事能离。闻如说修行。知苦不厌恶。观深法得果。说小不取证。观无为不住。至无生受生。证智起于行。菩萨住兜率天。有十种所作业。于兜率天将下生时现十种事。

(卷五十九)菩萨示现处胎有十事。为成就小心劣解众生。不欲令彼起念菩萨自然化生故。为成熟父母眷属宿世同行善根等。示生微笑行七步。现处童子地现处王宫。出家苦行诣道树。坐道场降魔成佛转法轮。般涅槃各有十事。

第九会给孤独园说一品二十一卷

入法界品三十九(卷六十知识虽众不出法界法界无二任运差别差别知识为法界用无差别知识为法界体)

尔时世尊在室罗伐国逝多林给孤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五百人俱。普贤文殊而为上首。列一百四十菩萨等。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广叹德已。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以大悲身以方便力充满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大庄严阁忽然广博无有边际众宝庄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广博。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其量正等众宝庄严。何以故。如来有不可思议自在用故。十方各不可说佛刹微尘世界海外。各一世界各一佛各一菩萨。与世界海尘数菩萨俱来各现神变。以佛力故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普见十方无所迷惑。于刹那顷悉能往诣。如是等菩萨满逝多林。尔时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境界游戏神变尊胜妙行威德住持净刹。亦复不见不思议菩萨境界。菩萨大会等皆悉不见。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善根。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佛刹功德诸佛神变。于生死中发菩提心。令他住菩提心。令如来种性不断等。种种皆悉本无故。以是缘故不能见闻念等。依声闻乘而出离故。如恒河岸无量饿鬼。为渴所逼求水不得。虽住河边而不见河。设有见者但见枯竭。声闻亦尔。譬如有人于大会中。梦见须弥山顶种种庄严天人受乐。亦自见身如彼。诸天会人同处。而彼不见彼不梦故。声闻亦尔。譬如雪山具种种药。良医乃见则非捕猎放牧者见。譬如比丘于大众中入遍处定。其余大众皆悉不见。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尔时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等十菩萨。各说十偈皆劝声闻。令观如来及诸菩萨。皆说如来及以菩萨不思议事理。唯最初菩萨中有一行偈。斥声闻人云。一切诸缘觉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此诸偈意多明圆因圆果作用等。

(卷六十一)尔时普贤菩萨普观众会。以等法界方便等虚空界方便等众生界方便等一切法光影方便。为诸菩萨以十种法句。说此师子频申三昧。广明依正自在胜用。尔时如来欲令诸菩萨安住此三昧。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国土。广明如来神用竟。乃云。文殊承佛神力。欲重宣此逝多林中诸神变事而说偈言。汝应观此逝多林。以佛威神广无际。一切庄严皆示现十方法界悉充满等。二十六行颂颂前所见。时诸菩萨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即时得入如是三昧。得不可说大悲门。广于十方而作佛事调伏众生。尔时文殊从善住阁出。种种供养佛已。辞退南行往于人间尔时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见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出逝多林人间游行。作如是念。我今当与共往南方。时舍利弗与六千比丘出自住处。来诣佛所具白世尊。世尊许已右绕而出往文殊所。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所谓海觉比丘善生福光电生净行天德等(并非小乘所列)。此等六千悉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根。解力广大信眼明彻。其心宽博观佛境界。了法本性饶益众生。常乐勤求诸佛功德。皆是文殊说法教化。舍利弗令诸比丘观文殊师利清净身相及众会具足等。诸比丘闻。心意清净。信解坚固。举身踊跃。忧苦悉除。具菩萨根。得菩萨力入深境界。白言。大师将引我等往胜人所。时舍利弗将至文殊所已白言。此诸比丘愿得奉觐。诸比丘白文殊言。愿我悉得仁者所得。文殊以十事劝之。令行菩提道。诸比丘闻即得无碍眼三昧。见一切佛境界。悉见诸佛种种依正。知十方世界众生前后十生。忆彼界中过未十劫。念彼如来十本生事。成道转法轮神变说法各有十种。又即成就十千三昧。文殊乃劝诸比丘住普贤行(故知所得未入普贤行)。

○(卷六十二)文殊劝已南行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说普照法界修多罗时。无量百千亿龙生人天中。一万龙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无量众生于三乘中各得调伏。福城中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数各五百皆来集已。五百童子中善财为首。文殊于是观察善财得名因缘等。知因缘已又知童子已曾供佛深种善根成佛法器。文殊观察已而为说法。说一切佛积集法相续次第法众会清净法法轮法法身法等(如初句)。令其发心。闻已勤求阿耨菩提。说偈赞叹自责等。文殊印述令亲近善友。向菩提行亲近善友。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善财问。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行。趣行净入成就随顺忆念增广。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文殊更劝近善知识。从此南行有胜乐国。妙峰山有德云比丘(云云)。德云比丘告善财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国土。供养诸佛持诸佛法等。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岂能了达诸大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广明念佛法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次令南行。海门国海云比丘。善财一心念善知识教及以法门。至海云所见已(云云)。问。云何舍凡夫地入如来地等。海云言。我住此十二年。来常以大海为其境界思惟大海。广大无量甚深难测渐次深广。如是观时大海有莲华现。华中佛现。为我说普眼法门。我唯知此普眼法门。善住比丘住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善财至已见此比丘。从空中来往语善财言。我已成就无碍解脱门。见一切众生心行等。皆无障碍供养诸佛皆得自在。

(卷六十三)至达里鼻荼国城名自在。有人名弥伽。大士所得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次南行至住林聚落有解脱长者。所得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伽罗国。有海幢比丘。所得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门。

(卷六十四)渐次南行至海潮住处普庄严园林。有休舍优婆夷。所得离忧安隐幢解脱法门。次南行至那罗素国。有毗目瞿沙。语善财言。我得菩萨无胜幢解脱。善财言。其相云何。时毗目仙人以右手摩善财顶执善财手。即见十方各十佛刹尘数界佛相好威仪。善财因此得毗卢遮那藏三昧。摄诸陀罗尼。次到伊沙那聚落胜热婆罗门。所得菩萨无尽轮解脱法门。

(卷六十五)次到师子奋迅城。有慈行童女。是师子幢王女。是女于王宫中坐毗卢藏殿。善财见已问女。女言。汝观我所住宫殿。观已乃见一一壁柱镜相形珠宝铃树缨络等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成道说法现入涅槃。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我思惟时得一切陀罗尼门。次到三眼国。善见比丘语善财言。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于三十八恒河沙诸佛所净修梵行。或一佛所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不可说劫。于一念中十方界众生恭敬供养佛。菩萨行海诸根海等皆悉现前。得菩萨随顺灯解脱法门。次到名闻国。自在主童子与十千童子在河上戏砂。得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解脱法门。海住城具足优婆夷语善财言。我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法门。于一小器随一切众生所欲。出于四事不可穷尽。十方皆然。大兴城明智居士。居市四衢十千眷属。皆令发心善根增长。所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法门。

(卷六十六)次到师子宫城法宝髻长者所。得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法门。次至藤根国普门城。普眼长者治一切病。病差已具与一切四事。如应说法具足诸行。所得一切普见诸佛欢喜法门。次到多罗幢城。无厌足王如法治国。十千大臣共王理事。十万猛卒种种治人。语善财言。我此土众生杀盗乃至邪见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见已生厌发心。所得如幻解脱法门。次至妙光城。大光王于四衢道以一切资生摄取众生。所得大慈随顺世间三昧解脱法门。次到安住王都。有不动优婆夷。以堂宇中一切金色光明摄生。所得菩萨难摧伏智慧藏解脱法门。

(卷六十七)次至都萨罗城。遍行外道是出家外道。城东有山名曰善得。于彼山上徐步经行。十千梵众之所围绕。所得至一切处解脱法门。次到广大国。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所得调和香法。次到楼阁城。见船师名婆施罗。在城门外与百千商人无量大众海岸上住说大海法。所得大悲幢行。次到可乐城。长者名无上胜。在其城东大庄严幢无忧林中。无量商人百千居士围绕说法。所得至一切处菩萨行清净门。次到输那国迦陵城月光园。比丘尼名师子频申。所得成就一切智解脱法门。

(卷六十八)次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市廛北宅中有女名婆须蜜多。所得离贪欲际解脱法门。次至善度城。居士名鞞瑟胝罗。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法门。次至补怛洛迦山。菩萨名观自在。语善财。我已成就大悲行解脱法门。我住此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各以一法摄之。以同类形而共居止。次有正趣菩萨从东方来。观自在菩萨令善财至正趣所。得普门速疾解脱法门。次至堕罗钵底城大天神所。得云网解脱法门。次至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有主地神其名安住。所得不可坏智慧藏解脱法门。次至迦毗罗城。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所得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法门。

(卷六十九)次至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主夜神名普德净光。所得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法门。次近有夜神名喜目观察。所得不思议大势力普喜幢解脱法门。

(卷七十)次至此众会中。普救众生妙德主夜神。所得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

(卷七十一)于此不远有主夜神。名寂静音海。所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法门。次至此菩提场如来会中。主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所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法门。

(卷七十二)次至此佛会中。主夜神名开敷一切树华。所得广大喜光明解脱法门。

(卷七十三)此道场中主夜神。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所得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法门。

(卷七十四)此阎浮洲有一园林名岚毗尼。有神名妙德圆满。所得示现受生自在解脱法门。

(卷七十五)次至迦毗罗城瞿波释种女。所得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法门。

(卷七十六)次至摩耶夫人。所得大愿智幻庄严解脱法门。次至忉利天正念王天主光女。所得菩萨无碍念清净庄严解脱法门。次至迦毗城。童子师名遍友言。此有童子名善知众艺。学菩萨字智。得菩萨解脱。唱四十二字入般若门。次至摩竭提国婆呾那城贤胜优婆夷。所得无依处道场解脱法门。次至南方沃田城长者坚固解脱。所得无著念清净庄严法门。次至此城中(同上沃田)。妙月长者。所得净智光明解脱法门。次至南方出生城。长者名无胜军。所得无尽相解脱门。次至此城南(同上出生)有法聚落。婆罗门名最寂静。所得菩萨解脱名诚愿语。

(卷七十七)次至南方妙意华门城。童子名德生。童女名有德。告善财言。我证菩萨解脱名为幻住。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中有广大楼阁。弥勒菩萨安处其中。尔时善财向海岸国。自忆往世不修礼敬。忆念往音无量诸过对治而行。得无量法门已。于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思惟观察。入遍一切处智慧身平等门。普现其身。在一切佛前菩萨前善知识前塔庙前乃至一切三乘圣众前十方一切众生前尽未来际等。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于楼阁前举体投地。从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暂舍。绕无量匝作是念言。此大楼阁是解空无相愿者之所住处。具列一切法。皆云之所住处。尔时善财以无量称扬赞叹法而赞阁中诸菩萨已。一心愿见弥勒菩萨。乃见弥勒从别处来。无量八部大众围绕来至阁所。善财见已五体投地。是时弥勒观察善财指示大众。叹其功德而说偈言。汝等观善财智慧心清净。为求菩提行而来至我所等。一百一十四行偈赞已。善财闻已欢喜踊跃。以文殊之力众华璎珞忽然现手以散弥勒。弥勒摩顶偈赞善财。善财又以偈赞弥勒。

(卷七十八)善财白言。一切如来授尊者一生记。若一生已超一切菩萨所住处。具足一切菩萨地等。弥勒问众。见不叹言已。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告善财言。汝为饶益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如是总一百一十八句赞叹菩提之心。又以一百五譬以譬圆菩提心。如是说已复赞于善财所有行愿菩提心等劝入此阁。

(卷七十九)于是善财右绕弥勒白言。惟愿为我开此阁门。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命入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同于虚空种种庄严。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诸处悉如是见。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尔时弥勒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告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幻梦等。善财起已又复告言。汝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此门中有不可说解脱门。一生菩萨之所能得。善财问言。此庄严事何处去耶。弥勒答云。于来处去。问。从何处来。答。从菩萨智慧神力中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次明无来无去。善财言。大圣从何处来。弥勒言。菩萨无来无去如是而来。无行无住如是而来。次述从一切法处来。善财问。何者是菩萨生处。答言。有十种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云云)。

第八十善财童子受弥勒教。渐次游行一百十城已。至普门国苏摩那城住其门所。思惟文殊随顺观察。是时文殊遥申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为其说法令入普贤行道场。文殊师利还摄不现。于是善财思惟观察。一心愿见文殊师利。及见大千尘数知识亲近供养。渴仰欲见。普贤菩萨即于金刚藏菩提场师子座前一切宝莲华藏座上起。等虚空界广大心见十种瑞相。又见十种光明相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于时善财即见普贤。在如来前坐师子座。诸菩萨众会中最为殊特。一一毛孔出尘数光。遍虚空一切世界。灭众生苦生大欢喜。又念念中出种种香云。遍法界虚空界广作佛事。见已即具十波罗蜜。普贤摩顶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遍见普贤。于十方界一一尘中悉皆如是。次普贤说偈。复为诸菩萨说一百九十行偈叹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下

猜你喜欢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佚名
  卷下·道开
  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卷上·佚名
  依法出生分第八·朱棣
  目次·周梦颜
  卷二·佚名
  成实论 第四卷·佚名
  延恩安禅师·惠洪
  南宋元明僧宝传序·自融
  十住经卷第二·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五·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八·智顗
  卷五百二十六·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三·彭定求

        卷293_1 【送郑明府贬岭南】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卷293_2 【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 陈诜·唐圭璋

      诜,湘(今湖南省)人。登第,授岳阳教官。   眼儿媚   钱别   鬓边一点似飞鸦。休把翠钿遮。二年三载,千拦百就,今日天涯。   杨花又逐东风去,随分入人家。要不思量,除非酒醒,休照菱花。

  • 卷四·方夔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富山遗稿> 钦定四库全书 富山遗稿卷四 宋 方夔 撰 五言古诗 药圃五咏 药中有杞菊甘食比蔬菜维昔陆与苏赋咏穷梗概搜寻入吾圃孤根擢荒秽未能竟俗好堇堇生意在辛荑满袖衽枝叶不一采少需

  • 巻二十二·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二十二明 李攀龙 编唐七言絶句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呉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孤舟何处泊天涯一望防人肠寄韩鹏【李颀】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寄书河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姑射

  • 卷六·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六      宋 陈起 撰郑清之下 赐第登楼 避俗懒成癖登楼睡失魔忘机鸥自下开槛蝶相过高处景差胜静中春更多君恩何以报归梦欲如何 戏调长鸣鹤 瘦鹤云霄志相从伴独清可堪三径寂频作九臯鸣

  • 序·魏源

    重刊古微堂集序成童后学作诗古文辞,从兄丙薰授予《古微堂集》,读之,笃嗜之不厌,因求魏先生所为《清夜斋文集》,竟不可得。适丰城馀氏有《缶墨斋丛书》之刻,因以是编畀之,窃疑其暐缀篇章,凌杂釽析,而未敢有以易之。同学杨君淑壬

  • ●卷二·陈康祺

    ◎太祖教训诸公主天命八年,太祖御八角殿训诸公主以妇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骄纵,违者罪之。按:唐南平行执笄盥馈之仪,宋荆国以宝带器币为寿,传之史册,久为嘉谈。我朝当戎衣戡伐之年,即已敕毖闺箴,修明阴教,夭桃李,此王化之所由基与

  • ○孝贞后五则·许指严

    文宗正后钮钴禄氏,即世所称东太后是也。性贤淑长厚,工文翰,娴礼法,容色冠后宫。先为贵妃,穆扬阿之女早丧,后遂正位。顾文宗好声色,后宫多以献媚进,又嗜汉女,至私媾四春置圆明园中。西后那拉氏不谓然,时诉于后,欲激其怒,令助己。后

  • 卷之五百八十一·佚名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冬十月。己未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记注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早事  ○遣官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历代名贤确论一百卷不着撰人名氏前有明吴寛序称皆唐宋人所著其说散见文集中或病其不归于一辑成此编以便观览锡山钱孟浚因其书不能家有因刋以传世云云而亦不详作者为谁近世所行刋本或有题为华亭钱福所辑者然福

  •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周作人

    《新生》式的论文既然得在《河南》上边得到发表的机会,还有翻译这一部分,不久也就以别一种形式发表,这就是《域外小说集》了。但那是己酉年的事,那时已从伍合搬在“波之十九号”居住,在讲《小说集》之前,我们须得先把迁居的

  • 卷一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王礼考【十六】大狩【臣】等谨按承平之时不忘武事天下所以久安长治也我皇上智勇天锡临御五十余年以来秋猕大典岁岁举行诚以顺时布令协天道之严威柔远绥来绍祖功之骏肃是以平西域奠

  •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司马迁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於古之卫君。【集解】:文颖曰:“六国时,卫但称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索隐】:按:庄者,严也,谓严威也。按:自汉明帝讳庄,故已後“庄”皆云“严”。孝景

  • 《尚書古文疏證》卷二·阎若璩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第十七安國古文之學,其傳有四:一傳於都尉朝,朝傳庸譚,譚傳胡常,常傳徐敖,敖傳王璜、塗惲,惲傳桑欽。王莽時立於學官。璜、惲皆貴顯。惲又傳賈徽,徽傳子逵,逵數為肅宗言古文《尚書》,詔選高才

  • 昭公·昭公二十三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若如晋。癸丑,叔鞅卒。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若。晋人围郊。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天王居于狄泉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长寿品第四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复告比丘。若

  • 左传杜解补正·顾炎武

    明末清初顾炎武抉摘杜预《左传集解》缺误并加补正之书。3卷。以杜《解》时有缺失,贾逵、服虔之《註》,乐逊之《春秋序义》,又佚而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于邵宝《左镌》等书,如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磬

  • 菩提道次第心论·宗喀巴

    一、为自诵习。思惟记忆,成就正念故。 二、为怖畏广论大文难通达者,作桥船以通达广论故。 三、为学习广论以后,能得摄持要点,正入修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