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孟 子》

第一节 《孟子》内容和作者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以及他和当时人或门弟子互相问答的书。

《孟子》和《论语》有相同处,有相异处。《孟子》各篇,没有有意义的题目,如《墨子》“尚贤“非攻”,《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之类,而只是摄取篇首二三个字为篇题。这一点和《论语》完全相同。《孟子》每篇之中有若干章,章和章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各自为章,也和《论语》完全相同。两汉人把《论语》看成“传记”,也把《孟子》看成“传记”,如《汉书·刘向传》引“传”曰“圣人者出,其间必有名世者”,“其间必有名世者”一句见于《孟子·公孙丑下》,《后汉书·梁冀传》引“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这二句见《孟子·滕文公上》;《说文解字》引《孟子·梁惠王下》“簟食壶浆”,也称“传曰”。如此者不少。这是第三点相同处。汉文帝时曾设立传记博士,《论语》、《孟子》都是“传记博土”之一,这是第四点相同。《论语》一书,经常为汉人引用,《孟子》也是如此,《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对丞相御史多用《孟子》语,《汉书·邹阳传》引其说王长君“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臧(藏)怒,无宿怨”,本于《孟子·万章上》,《汉书·兒宽传》叙兒宽对汉武帝问,有“金声而玉振之”一语,即用《孟子·万章下》。无怪乎在两汉时《孟子》地位仅次于《论语》,为诸子之冠冕。

但它和《论语》有不同处。第一,《论语》讲孔子容貌动作相当详细,尤其《乡党》一篇;而《孟子》全书仅记孟子言语和出处。第二,《论语》记到孔子再传弟子,如曾参死时召门弟子(《论语·泰伯》),又如“子夏之门人小子”(《论语·子张》);《孟子》仅记孟子和他弟子相问答,不涉及学生的学生。第三,《论语》记孔门弟子仅仅几个人称“子”,如“曾子”“有子”,而《孟子》则除万章、公孙丑少数人外,多称“子”,如“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之类。因为有这几点相同和不同,便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孟子》仿《论语》而作,但《论语》编纂于孔子再传弟子之手,《孟子》大概是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对同学辈称“子”,对自己不称“子”,全书文章风格一致,可能经过孟子亲自润色。至于对当时诸侯都称谥,尤其是鲁平公,死于梁惠王元年之后七十七年,孟子初见梁惠王,惠王就称他为“叟”(老先生),鲁平公一定死于孟子后。不但鲁平公死于孟子后,梁襄王也死在孟子后,就是齐宣王,也可能比孟子晚死三两年,这些诸侯的谥,大概是孟轲门徒追加或追改的。《史记·孟子列传》说:“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话是大体可信的。

《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后汉赵岐作《孟子章句》,把每篇分为上、下,则七篇共十四卷。

第二节 孟子生平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一大派,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因此应该知道他。

孟子名轲。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死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活到八十多岁。他是邹国人;即今天山东邹县东南郊。相传他幼小时死了父亲,他母亲为着教育他,有“三迁”和“断机”的事(见《列女传》)。

孟子出生时,距离孔丘的死将近一百年,不但看不见孔丘的学生,连孔丘的孙子子思,曾孙子上都赶不上。孟子所从师的可能是一位不著名的儒者,因此他自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万章下》)。

孟子学成以后,便出游齐、魏、滕等国,向当时诸侯讲“仁义”,讲统一天下的方法,讲治国的政策。可是当时诸侯只是表面尊敬他,心里却认为他的那一套“迂阔”,不切合实际。他首先说齐威王,碰了钉子,便去游说宋王偃、也不得意,曾和滕定公的太子,就是不久后继承君位的滕文公相见,仍然回到家乡。后来又到鲁国,鲁平公要来拜访孟子,却被人破环。滕文公即位,孟子来到滕国。可惜滕国太小太弱了,而且滕国的大臣多半是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孟子也年近七十,到了梁国。梁国就是魏国,因为国都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所以又称梁国。孟子同梁惠王和他儿子梁襄王都先后相见,可惜梁惠王不听信他;梁襄王呢,孟子有些厌恶和轻视他,所以,孟子离开梁国,又到齐国。这时正当齐宣王之世,齐宣王不用孟子的计谋。孟子离开齐国,已经七十多岁了,从此不再出外游说,和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之流著述《孟子》七篇。

第三节 孟子的学说

孟子以孔子的嫡传和继承人自任,他的学说基本上和孔子相同,甚至有些地方还比孔子拘泥;但也有比孔子进步处,这是由于孔子所处是春秋晚年,孟子所处已进入战国;时移世异,自应有所不同。

《论语·尧曰》篇是孔子的政论大纲,先引尧、舜、禹、汤、周,然后说出自己的施政纲领,足见孔子是以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武,和周公为“先圣”,而自己是继承他们衣钵的。从今天的历史观看来,唐尧、虞舜只是传说中的人物,纵有其人,也只是原始社会已经解体之际,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夏禹以后,由大酋长的推选制度改变为世袭制。夏、商二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儒家粉饰历史,也粉饰历史人物。《论语·尧曰》篇已经是后代“道统”的先兆,《孟子》的最后一段说得更明白:尧舜至汤,汤至文公,再至孔子;孔子而后,便是自己了。这一“道统”,到唐朝韩愈便自认他是遥接孟轲的了(韩愈《原道》)。

孔子讲“仁义”,孟子也讲“仁义”。孔子把“仁义”和“利”绝对对立,孟子也如此主张,这是他们的相同处。但是孔子只说“性相近”(《论语·阳货》),孟子却一口咬定“性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孔子还说:“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衣衿向左开)矣。”(《论语·宪问》)甚至称管仲“如其仁,如其仁”,意思是,这就是他的仁德(《论语·宪问》),孟子却非常轻视管仲(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也曾几次讲到齐桓公,还有一次评论了晋文公(参考《论语·宪问》),孟子却硬说:“仲尼之徒无道桓(齐桓公)文(晋文公)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下》)。孔子不讲井田,孟子却想复古,欣然替滕文公设计井田规划(《孟子·滕文公上》)。这些是孟子的拘泥处。

孟子比孔子有进步的地方,主要是以民为重和君臣关系。这些,一则由于时代的进步,二则由于孟子“兼善天下”思想的扩张运用。孔子讲君臣关系,最多只是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而孟子则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孟子甚至答复邹穆公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意思就是,你怎样对待人,人就照样回报你。君臣关系如此,君民关系更如此,没有单方面要求人家怎样怎样的。孟子而且更进一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当时极可贵的民贵君轻论。

孔子不大相信鬼神,他的学生说,他不谈“神”(《论语·述而》),但《论语》一书中,只一万二千多字,却出现“神”字十七次,“鬼”字五次。《孟子》一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几乎多于《论语》二倍,竟没有一次“鬼”字,只有一次“百神”字。孔子可能是无神论者,孟子真正是无神论者。

孟子和孔子一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他们所谈的,基本上是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但孔子也谈到历法,因为历法关系民生。孔子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什么叫“行夏之时”呢?古人认为历法有“三正”通行于夏、商、周三代,夏代以建寅之月(含“立春”之月)为一年的第一月(岁首),商代以建丑之月(今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建子之月(含“冬至”之月,即今农历十一月)为岁首。其实,这未必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不同历法,仅仅是春秋时代三个民族地区的不同历法。晋国是夏墟,行的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岁首)的历法;宋国是商墟,行的是以建丑之月为正月的历法;周朝以及鲁国行的是以建子之月为正月的历法。当然,建寅的历法,正月一般是立春之月,春、夏、秋、冬四时合于农时,便于农活,就在春秋以及西周,民间都行此种历法,所以孔子说“行夏之时”。孟子更懂得历法。他说道:“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故”是“所以然”的意思,用现代术语说,是客观规律。天极高,星辰极远,只要知道他们运行的规律,今后一千年的冬至日,可以坐着计算出来。孟子论治水,也说,一定要遵循水的规律。遵循水的规律,使用不着穿凿附会、自以为是的聪明智慧了。这是孟子的进步处,也是他的唯物主义的表现。

但是一谈到“性善”、“行仁政”等等,孟子使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讨论人性和对待自然物不同,尤其和对待天体运动不同。孟子却等同起来,说什么“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顺利)为本”云云(《孟子·离娄下》)。这话是说:“天下的讨论人性,只要能推求其所以然便行了。推求其所以然,基础在于顺其自然之理。”一切事物都有其“所以然”,都应该“倾其自然之理”。然而“自然之理”不是一时一人所能完全掌握的。不但天体运动如此,人的属性更是如此。“人性”不但有自然因素,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尤其不能不打下阶级烙印。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没有发达,甚至尚未成为学科的时代,孟子一定要把人性和水比附,说什么“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这叫做瞎比附。如果性恶论依样画葫芦地说:“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怎么回答呢?

孟子还有一套外推术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他说,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下井去,都有惊骇而同情的心情。这心情便是自然产生的。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节译自《孟子·公孙丑上》)。由看见小孩将掉下井的惊骇同情的心情,推而断定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又推而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然后又向外推以至于“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下》)。这种外推术,可以不要任何论证,便随心所欲地引导出自己的结论,无怪乎“外人”(孟子和孟子徒弟以外的人)都说孟子“好辩”(《孟子·膝文公上》)了。

不知道是孟子这样的思想方法--比附和外推--导致孟子在论有关上层建筑范围的事物陷入唯心主义呢,还是孟子的唯心主义导致他采取这种诡辩术呢?总而言之,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比附以及外推的思维术,在孟子学说上,是结成不解缘的。

第四节 孟子的悲剧和闹剧

孟子一生不得志,主要是他自取的。他把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有的,即内在的;一类是外在的。本身有的,如仁义礼智,“求则得之,舍(捨)则失之”,这是求而有益于得的。外在的,如富贵利达,这是求而未必能得的(节译自《孟子·尽心上》)。因此孟子虽然极想“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却不肯考察当时天下形势已容不得他执行复古的井田制;诸侯讲富国强兵以及合从连衡唯恐不足,更听不得“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下》)的议论。无怪乎纵是逞其口舌,终不能说动诸侯,退而著书了事。和孟子出生稍后的商鞅,却在孟子尚未老迈之年,得行其法于秦,使秦孝公奠定富国强兵的基础。虽然死得很惨,但他那一套主张,仍然未被废除,终于导致秦始皇统一天下。商鞅是唯物主义者,孟子是唯心主义者,这或许是他们成败的关键之一罢。

孟子虽然被称为“亚圣”(始于元顺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定于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在孔庙里陪着孔丘吃冷猪肉(当时叫“配享”),但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却对孟子的重民思想极不高兴,甚至说:“这老头儿要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洪武二十七年(1394)叫人把《孟子》所有有关重民思想的章节全行删去,书名《孟子节文》,连所引《汤誓》“时日盍丧?予及女偕亡”(《梁惠王上》)都删去了。共计删除八十五条,并且不准士人学习这些被删去的章节,更不准用它作考试题目。有一段时间,还把孟子牌位逐出孔庙,经人劝说才得恢复。这固然不能说是孟子的悲剧,反而反映他所以遭专制魔王的迫害,更觉得他重民思想的可贵。这只是孟子身后的一幕闹剧罢了。

猜你喜欢
  卷第六·董仲舒
  卷二十·孙奇逢
  言语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条·范立本
  提要·李光地
  平书卷一人事篇上·王源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三章 自知·林语堂
  卷九·钱时
  卷十二·吕本中
  目录·李光地
  《仪礼》的流传与注本·佚名
  (一)·钱穆
  随品第二十七·佚名
  答 李 直 问·太虚
  卷九十九·佚名
  卷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二章 上游天界·屠隆

    〔小生扮香案吏小外扮雷师皓翁小生上〕晃晃弥罗宫。巍巍郁萧殿。始劫干延康。大道超龙汉。玉牓靑霞标。金阙红云烂。上帝肃神霄。侍卫无昏旦。■〈王灵〉珑七宝床。绰约五明扇。上主忉利中。下辖须弥半。无私宰羣方。

  • ◆筠溪老衲圆至(筠溪牧潜集)·顾嗣立

    圆至,字天隐,别号牧潜,高安姚氏子。少习举子业,去为浮屠,得法于仰山钦禅师,驻锡建昌之能仁。所著有《筠溪牧潜集》,方虚谷为之序,天目洪乔祖题其后曰:天隐远权要,避名誉,徧历荆、襄、吴、越,积览观之富,益静定之光,二三千言,经目辄记

  • 卷三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范蜀公集范镇字景仁华阳人居洛阳宝元元年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累知制诰英宗立迁翰林学士神宗朝歴端明殿学士提举崇福宫封蜀郡公卒諡忠文有集信相院慧灯行乐

  • 巻二十三·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二十三   明 袁表马荧 编王检讨集二五言古诗游小雄涧壑有赋阴岛变残雪流星吐溶溶偶防一迳微独与采樵同两崖湿花雾众窍吟天风云根濯苔髪乱蓧相防蒙盘嵓折磴道似各防搜穷石门忽中断旷望开

  • 参寥集补钞·吴之振

    道潜余初入智果院苏翰林率宾客相送者十六人各赋诗一章用圆觉经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为韵得以字秦山屹天下,四海同仰止。我公命世英,突兀等于是。胸中廓汉秋,皎绝微云滓。当年事危言,轩冕如脱屣。正贵知我希

  • 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李延寿

    文襄诸子 文宣诸子 孝昭诸子 武成诸子 后主诸子文襄六男: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河南康献王孝瑜,字正德,文襄长子也。初封河南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宋濂

        ◎仁宗一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讳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宗次子,武宗之弟也。母曰兴圣太后,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二年三月丙子生。   大德九年冬十月,成宗不豫,中宫秉政,诏帝与太后出居怀州。十年冬十二月,至怀州,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六十四景泰五年冬十月己卯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 遣中官祭司井之神 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命锦衣卫善画军匠甯祯为所镇抚○庚辰复黄<王已>浙江温州府知府先是浙江福建境中盗贼蜂起言

  • ◎日本投降了·恽逸群

    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上海市民正处于极严重的鞭鞑下,伪储备券的购买力一天天急剧下降,黄金、股票,每天都涨停板(逐日涨起百分之十五),停板后的所谓场外交易,投机者早按照着下一天再涨停板的预测价格做买卖,其他物价当然无一不跟

  •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八·佚名

    桓公管仲不死【东坡】管仲相桓公【颍滨 东坡】管仲不能尊周【元结】管仲对害霸【李德裕】管仲四维论【栁州】管仲治兵【东坡 颍滨】管仲夺伯氏骈邑【东坡】管仲无后【东坡】管仲子路【颍滨】桓公用管仲易牙竖刁开方

  • 卷四十六·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四十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人也赵亡徙温【师古曰温河内之县】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

  • 李士谦传·魏徵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 童年丧父,以侍奉母亲有孝心而闻名。 母亲曾经呕吐,他怀疑是中毒所致,便跪下去尝呕吐之物。 在北魏岐州担任刺史的伯父李王易,对他特别赞赏,经常说:“士谦这孩子是我们李家的颜渊。”十二岁时,魏广

  • 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792)·司马光

    唐纪五十唐德宗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 [1]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1]春季,二月,壬寅(十七日),韦皋捉获苴梦冲,在数说他的罪行后,斩杀了他。前往云南的道路开始畅通了。 [2]三月,丁丑,山南东道节度使曹成

  • 大学衍义卷二十二·真德秀

    格物致知之要二辨人材憸邪罔上之情【防臣】宋寺人惠墙伊戾为太子内师而无宠【惠湿氏伊戾名太子名痤宋平公子】楚客聘于晋过宋太子请野享之【享楚客也】公使往【使太子往】伊戾请従之公曰夫不恶女乎【夫谓太子也女防汝

  • 四 第三合诵·佚名

    [四 第三合诵][帝须长老]帝须大梵天由梵天界殁而生于目犍连婆罗门家。私伽婆大德由彼之生向往托钵七年间。一日而不得一杓粥、一碗饭。经七年有一日而得:“尊者!请通过吧。”之语。其日婆罗门在外完作何事还来,见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

  • 蟋蟀轩草·刘士骥

    无卷数。明刘士骥(约1617前后在世)撰。刘士骥,字允良,山东禹城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 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蟋蟀轩草》。是集为士骥诗文集。集前有李若讷序,称:“允良自言,少年濡首李、王诸家。

  • 法华经义记·法云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