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四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十四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

智犍度中相应跋渠第五之余

诸法无愿相应彼喜觉意耶。答曰。或无愿非喜觉意。云何无愿非喜觉意。答曰。无愿相应喜觉意。诸余喜觉意不相应。无愿相应法。是谓无愿非喜觉意。云何喜觉意非无愿。答曰。喜觉意相应无愿。诸无愿不相应喜觉意相应法。是谓喜觉意。非无愿。云何无愿喜觉意。答曰。除无愿相应喜觉意。诸无愿喜觉意相应法。是谓无愿喜觉意。云何非无愿非喜觉意。答曰。无愿不相应喜觉意。喜觉意不相应无愿。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无愿非喜觉意。等见等志亦如是。诸法无愿相应。彼定觉意耶。答曰。如是。诸法无愿相应彼定觉意。颇诸法定觉意相应。彼非无愿耶。答曰。有无愿不摄定觉意相应法。等定亦如是。无相门亦如是。诸法未知根相应。彼非已知根。无知根彼念觉意耶。答曰。或未知根非念觉意。云何未知根非念觉意。答曰。未知根摄念觉意。是谓未知根非念觉意。云何念觉意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摄念觉意相应法。是谓念觉意非未知根。云何未知根念觉意耶。答曰。未知根摄念觉意相应法。是谓未知根念觉意。云何非未知根非念觉意。答曰。未知根不摄念觉意。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未知根非念觉意。择法精进定觉意等见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诸法未知根相应。彼喜觉意耶。答曰。或未知根非喜觉意。云何未知根非喜觉意。答曰。未知根摄喜觉意。诸喜觉意不摄不相应。未知根相应法。是谓未知根非喜觉意。云何喜觉意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摄喜觉意相应法。是谓喜觉意非未知根。云何未知根喜觉意。答曰。未知根摄喜觉意相应法。是谓未知根喜觉意。云何非未知根非喜觉意。答曰。未知根不摄喜觉意。诸未知根喜觉意。不摄不相应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未知根。非喜觉意。诸法未知根相应。彼猗觉意耶。答曰。或未知根非猗觉意。云何未知根非猗觉意。答曰。未知根相应猗觉意。是谓未知根非猗觉意。云何猗觉意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相应。猗觉意相应法。是谓猗觉意非未知根。云何未知根猗觉意。答曰。未知根相应猗觉意相应法。是谓未知根猗觉意。云何非未知根。非猗觉意。答曰。未知根不相应猗觉意。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未知根非猗觉意。护觉意亦如是。诸法未知根相应。彼等志耶。答曰。或未知根非等志。云何未知根非等志。答曰。未知根相应等志。诸等志不相应。未知根相应法。是谓未知根非等志。云何等志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相应。等志相应法。是谓等志非未知根。云何未知根等志。答曰。未知根相应。等志相应法。是谓未知根等志。云何非未知根非等志。答曰。未知根不相应等志。诸未知根等志不相应。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未知根非等志。已知根门亦如是。诸法无知根相应。彼念觉意耶。答曰。或无知根非念觉意。云何无知根非念觉意。答曰。无知根摄念觉意。是谓无知根非念觉意。云何念觉意非无知根。答曰。无知根不摄念觉意相应法。是谓念觉意非无知根。云何无知根念觉意。答曰。无知根摄念觉意相应法。是谓无知根念觉意。云何非无知根。非念觉意。答曰。无知根不摄念觉意。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无知根。非念觉意。择法精进定觉意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诸法无知根相应。彼喜觉意耶。答曰。或无知根非喜觉意。云何无知根非喜觉意。答曰。无知根摄喜觉意。诸喜觉意不摄不相应。无知根相应法。是谓无知根非喜觉意。云何喜觉意非无知根。答曰。无知根不摄喜觉意相应法。是谓喜觉意非无知根。云何无知根喜觉意。答曰。无知根摄喜觉意相应法。是谓无知根喜觉意。云何非无知根非喜觉意。答曰。无知根不摄喜觉意。诸无知根喜觉意不摄。不相应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无知根非喜觉意。等见亦如是。诸法无知根相应。彼猗觉意耶。答曰。或无知根非猗觉意。云何无知根非猗觉意。答曰。无知根相应猗觉意。是谓无知根非猗觉意。云何猗觉意非无知根。答曰。无知根不相应猗觉意相应法。是谓猗觉意非无知根。云何无知根猗觉意。答曰。无知根相应猗觉意相应法。是谓无知根猗觉意。云何非无知根非猗觉意。答曰。无知根不相应猗觉意。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无知根非猗觉意。护觉意亦如是。诸法无知根相应。彼等志耶。答曰。或无知根非等志。云何无知根非等志。答曰。无知根相应等志。诸等志不相应。无知根相应法。是谓无知根非等志。云何等志非无知根。答曰。无知根不相应。等志相应法。是谓等志非无知根。云何无知根等志。答曰。无知根相应等志相应法。是谓无知根等志。云何非无知根非等志。答曰。无知根不相应等志。诸无知根等志不相应。及余心心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谓非无知根非等志。余残如上相应也(相应门竟)。又世尊言。我今当说四十四智种。老死苦智四智。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老死习智四智。法智未知智习智等智。老死尽智四智法智未知智尽智等智。老死尽道迹智四智。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生有乃至行智亦如是(四十四智门竟)。又世尊言。我今当说七十七智种。生缘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习智等智。不缘余生缘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习智等智。过去久远生缘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习智等智。非余过去久远生缘。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习智等智。未来久远生缘。老死知智四智。法知未知智习智等智。不缘余未来久远生缘。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习智等智。如法界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欲法尽法。断智慧此智一等智乃至无明缘行知智亦如是(七十七智门竟)。若成就法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未知智。彼法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法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则成就。若不得设得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知他人心智。彼法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法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等智彼法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法智彼苦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苦智彼法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法智彼习智尽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道智彼法智耶。答曰。如是(法智竟也)。若成就未知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则成就。若不得。设得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知他人心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未知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等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未知智彼苦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苦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未知智彼习尽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道智彼未知智耶。答曰。如是(未知智竟)。若成就知他人心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等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则成就。若不得设得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知他人心智。彼苦智习尽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道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则成就。若不得设得便失则不成就(知他心竟)。若成就等智。彼苦智习尽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道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苦智。彼习尽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道智彼苦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习智。彼尽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尽道智彼习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尽智彼道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道智彼尽智耶。答曰。如是(一观竟)。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设彼未来彼过去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彼过去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设彼现在彼过去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彼未来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设彼现在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若彼过去彼未来现在耶。答曰。未来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彼未来现在彼过去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彼未来彼过去现在耶。答曰。或未来无过去现在。及过去无现在。及现在无过去及过去现在。云何未来非过去现在。答曰。若得法智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未来非过去现在。云何未来及过去非现在。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法智不现在前。是谓未来及过去无现在。云何未来及现在无过去。答曰。若法智现在前不尽设尽便失。是谓未来及现在非过去。云何未来及过去现在。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法智现在前。是谓未来及过去现在。设彼过去现在。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若彼现在彼过去未来耶。答曰。未来则成就过去。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设彼过去未来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法智经六)。未知智苦智习尽道智亦如是。若成就过去知他人心智。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设彼未来彼过去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彼过去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设彼现在彼过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来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设彼现在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若彼过去彼未来现在耶。答曰。未来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彼未来现在彼过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来彼过去现在耶。答曰。或未来无过去现在。及过去无现在及过去现在。云何未来无过去现在耶。答曰。若得知他人心智不失。若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见谓未来无过去现在。云何未来及过去非现在耶。答曰。若知他人心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现在前。是谓未来及过去非现在。云何未来及过去现在。

答曰。若知他人心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现在前。是谓未来及过去现在。设彼过去现在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若彼现在彼过去未来耶。答曰。如是。设彼过去未来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他人心智经六)。若成就过去等智。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设彼未来彼过去耶。答曰。如是。若彼过去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设彼现在彼过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来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设彼现在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若彼过去彼未来现在耶。答曰。未来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彼未来现在彼过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来彼过去现在耶。答曰。过去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彼过去现在彼未来耶。答曰。如是。若彼现在彼过去未来耶。答曰。如是。设彼过去未来彼现在耶。答曰。若现在前(六竟)。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知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设成就。未来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未知智耶。答曰。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现在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现在未知智也。及过去无现在。及现在无过去。及过去现在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现在未知智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知智非现在前。答曰。若法智未知智也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知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现在未知智非过去。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现在前。若不尽已尽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现在未知智非过去。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未知智耶。答曰。若法智未知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未知智。设成就过去现在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未知智。及未来无现在及未来现在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不得未知智。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未知智非现在。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未知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未知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未知智。设成就未来现在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未来未知智。及未来非过去及过去未来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不得未知智。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未知智非过去。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未知智。若不尽设尽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未知智非过去。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未知智。答曰。若法智未知智以尽不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未知智。设成就过去未来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及未来非过去现在。及过去未来非现在。及未来现在非过去。及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不得未知智。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未知智非过去现在。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未来未知智。若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未知智。非过去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未知智非现在。答曰。若法智未知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未知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未知智非过去。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现在前。若不尽设尽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未知智非过去。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未知智已尽不失。又此未知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未知智。设成就过去现在未来未知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法智未知智七竟)。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则成就。若不得设得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未来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及过去非现在及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知他人心智非现在。答曰。若法智知他人心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知他人心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设成就过去现在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及未来非现在。及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不得知他人心智设得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无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知他人心智非现在。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知他人心智不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知他人心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是法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设成就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及未来非过去。及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不得知他人心智。设得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知他人心智非过去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知他人心智不失。若不尽设尽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知他人心智非过去。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知他人心智已尽不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设成就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及未来非过去现在。及过去未来非现在及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不得知他人心智。设得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知他人心智。无过去现在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知他人心智不失。若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知他人心智。非过去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非现在。答曰。若法智知他人心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知他人心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知他人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知他人心智七竟)。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等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过去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等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未来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等智耶。答曰。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现在等智耶。答曰。过去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成就过去现在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等智耶。答曰。未来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成就未来现在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等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过去未来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现在等智耶。答曰。过去未来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等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等智七竟)。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苦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苦智耶。答曰。如是。设成就未来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苦智耶。答曰。若现在前设成就现在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现在苦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无过去现在苦智。及过去无现在。及现在无过去。及过去现在苦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苦智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苦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苦智非现在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苦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现在苦智非过去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现在前。若不尽设尽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现在苦智非过去。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苦智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苦智。设成就过去现在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苦智耶。答曰。未来则成就。现在若现在前。设成就未来现在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苦智耶。答曰。未来则成就过去。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设成就过去未来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现在苦智耶。答曰。或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苦智。非过去现在及过去未来非现在。及未来现在非过去。及过去未来现在苦智。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苦智。非过去现在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得苦智若不尽。设尽便失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苦智非过去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苦智非现在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不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苦智非现在。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苦智非过去耶。答曰。若法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现在前。若不尽设尽便失。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苦智非过去。云何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苦智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尽不失。又此苦智现在前。是谓成就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苦智。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曰。若尽不失则成就。若不尽设尽便失。则不成就(苦智七竟)。习尽道智亦如是(小七竟)。过去法智过去未来知智过去知他人心智(一)未来(二)现在(三)过去现在(四)未来现在(五)过去未来(六)过去未来现在(七)。知他人心智七。乃至道智亦如是(大七竟)。

智相应品第五竟(梵本一千四十三首卢秦一万五千一百九言)。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十四

猜你喜欢
  第四十二章 略究四部义·多罗那他
  出版说明·宗喀巴
  卷第十七·晦翁悟明
  大雲初分福田健度第三十四·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七卷·佚名
  楞 严 大 意·太虚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上·佚名
  佛说百佛名经全文·佚名
  卷十四·性音
  四分律卷第二十九(二分之八明尼戒法)·佚名
  不退转品第十五·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延寿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卷下·佚名
  卷之三十一·纪荫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讷斋小集王操字正美江南处士太平兴国时上南郊颂授太子洗马仕至殿中丞送人南归相送当揺落孤舟泛渺弥去帆看己逺临水立多时别浦寒鸿下空山夜鹤移他年重会面冷

  • 骆宾王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骆宾王(约630—684 ),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和文章家。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宋濂

        石抹也先   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其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禄,率部落远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则以报,及旦,沐浴拜日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杨士奇

    宣德三年闰四月壬午朔命少师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胡濙为正副使持节册南城兵马指挥吴昇女为越王瞻墉妃赐皇妹嘉兴公主册命行在礼科给事中井田子源为驸马都尉赐之诰命○以平松潘番蛮功升都督同知陈怀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

  • 卷一·严有禧

    ◎采访遗书乾隆六年奉上谕,从古右文之世,务访遗编,今内府藏书已称大备,但近世以来著述日繁,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修,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尚不乏人,虽业在名山而未登天府。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采

  • ◎冷飞天之杀身祸·李定夷

    汉口燕喜戏园武小生冷武,亦名冷飞天,技艺颇佳,其力能敌数人。因某侦探带湖北征兵多名入园观剧,不给戏资,且争坐撕打,殴伤园丁。冷愤怒不服,卸装与斗,各兵多被击伤而去,并有一名因伤重,越日毙命。冷惧潜逃,嗣因案已隐消,复至汉卖艺

  • 二、大旅行的开始·林语堂

    毕业后,我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住在北京就等于和真正的中国社会接触,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真相。北京清明的蓝色天空,辉煌的庙宇与宫殿及愉快而安分的人民,给人一种满足及生活舒宜的感觉。朝代已经改变,但北京仍在那里。有卧

  • 礼书第一·司马迁

    刘洪涛译注【说明】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之书,与五经六籍之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之书,是记录的

  • 周怡传·张廷玉

    周怡,字顺之,太平县人。在做诸生时,曾说过:“油锅之刑不避,沟壑之死不忘本志,可以称士了。不是这样,都是虚伪的。”跟王畿、邹守益学习。考上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顺德推官。举选卓异才士,他被提升为吏科给事中。上疏弹劾

  • 卷六十一·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一宋 宋敏求 编大臣尊礼大臣魏公寂已下奏事侍立并升殿诏郭子仪号尚父制杜佑每月三两度入朝商议军国大事制裴度平章军国重事三五日一入中书制异姓王封五王制册张柬之汉阳郡王文册崔玄玮

  • 卷十七·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七宋 高闶 撰文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先君未葬例称子而文成定之即位皆称公何也既踰年也一年不可以二君故终年称子又不可旷年无君故踰年虽未葬称公也公虽上不受命于天子而内受于先君异乎无

  • 慈仁品第七·佚名

    昔佛在罗阅祇。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杀猎为业。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佛以圣智明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

  • 复李荫亭居士书·太虚

    荫亭居士鉴:得书悉,隐修五台,为欣为慰!所譬三期颇佳;但吾意确立僧寺整理法,乃是军政;使僧出家受戒修学办事皆如法整理,而在家佛徒亦皆助成,乃为训政;整理完成,僧能真住持佛法,在家能正信护佛法,乃入宪政。今去初期尚远,遑云三期?幸再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智俨

    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 十力章 六波罗蜜章 十八不共法章 四无畏章 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 三种佛性章 八种梵音声章 第三会十住品内本分首种性章 十住章 梵行品初明

  •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长篇小说。英国狄更斯著。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小丧父,受继父虐待、凌辱,后又受到家庭破产的沉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坚定地朝既定目标奋斗。他遵循利他主义的原则,对朋友诚挚、友爱,对下层人民同情、爱护,始终保持

  • 李铁君文钞·李锴

    2卷。清汉军旗人李锴撰。收录所著文章,计赋、论、序、跋、书、记、表、传等14类,凡80篇。可资了解清代满族思想文化发展之参考。有《辽海丛书》本。

  • 竹素山房诗集·吾丘衍

    元诗别集。3卷。吾衍撰。吾衍一作吾丘衍。《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集中的诗未按体裁分类,似是吾衍自辑。《武林往哲遗著》本《竹素山房诗集》有一些增补,并在卷末附有《补遗》及附录。附录所收

  • 奉天靖难记·佚名

    《奉天靖难记》是一本浙江汪启淑的家藏本,以记录作为载体。纪明成祖初起至即位事。盖永乐初年人所作。其於懿文太子及惠帝,皆诬以罪恶,极其丑诋。於王师皆斥为贼。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其语多诬伪,殊不可信。按建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