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

    何郯 吴中复陈荐 王猎 孙思恭 周孟阳 齐恢 杨绘刘庠 朱京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徙成都。第进士,由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避。王拱辰罢三司使守亳,已而留经筵,郯乞正其营求之罪。石介死,枢密使夏竦谗其诈,朝廷下京东体实,郯与张昪极陈竦奸状,事得寝。杨怀敏以卫卒之乱,犹为副都知,郯又与昪及鱼周询论之。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郯争辨尤力。帝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对曰:"古者君不从谏,则臣有碎首;今陛下受谏如流,臣何敢掠美而归过君父。"帝欣纳之。

  夏竦倡张贵妃之功,谏官王贽遂言贼根本起于皇后阁,请究其事,冀摇动中宫,而阴为妃地。帝以语郯,郯曰:"此奸人之谋也。"乃止不究。辣负罪不去,郯等奏出知河南,竦乞留京师。郯言:"佞人在君侧,为善政累,愿勿革前命。"竦遂行。

  时诏群臣陈左右朋邪、中外险诈,久而无所行。郯请阅实其是否,因言曰:"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诚与疑,治乱之本也,不可以一臣诈而疑众臣,一士诈而疑众士。且择官者宰相之职,今用一吏,则疑其从私,故细务或劳于亲决。分阃者将帅之任,今专一事,则疑其异图,故多端而加羁制。博访者大臣之体,今见一士,则疑其请托。相先后者士之常,今进其类,则疑为朋党。君臣交疑,而欲天下无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劳,迁景福殿使,给两使留后奉。郯曰:"守忠劳薄赏重。旧制,内臣遥领止于廉察。今虽不授留后,而先给其禄;既得其禄,必得其官;若又从之,则何求不可。"既又诏许如正班。守忠移閤门,欲缀本品坐宴,郯又言:"祖宗之制,未有内臣坐殿上者。此弊一开,所损不细。"守忠闻之,不敢赴。知杂御史阙,执政欲进其党,帝以郯不阿权势,越次用之。郯遍历三院,有直声。晚节颇回畏,因地震言阴盛臣强,以讥切韩琦;又乞召还王陶以迎合上意,由是声名损于御史时也。

  以母老求西归,加直龙图阁、知汉州。将行,上疏言:"张尧佐缘后宫亲,叨窃非据,外庭窃议,谓将处以二府。若此命一出,言事之臣,必以死争之。倘罢尧佐则伤恩,黜言者则累德,累德、伤恩,皆为不可。臣谓莫若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如李用和可也。"其后卒罢尧佐宣徽之命。进集贤殿修撰、知梓州,擢天章阁待制,还判银台司。时封驳之职废,郯乞准故事,凡诏敕并由门下,从之。唐介出荆南,敕过门下,郯封还之,介复留谏院。迁龙图阁直学士,为河东都转运使。故相梁适帅太原,病不能事,内臣苏安静钤辖兵马,怙宠不法,皆劾奏之。

  历知永兴、河南。治平末,再知梓州。居三年,老而病,犹乞进用。神宗薄之,诏提举成都玉局观。从臣外祠自此始。遂以尚书右丞致仕。卒,年六十九。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中复悉废之。廉于居官,代还,不载一物。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荐为监察御史,初不相识也。或问之,抃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迁殿中侍御史。弹宰相梁适,仁宗曰:"马遵亦言之矣。"且问中复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何也?"中复历引姚、宋、九龄、林甫、国忠用舍以对。适罢,中复亦通判虔州,未至,复还台。

  富弼主李仲昌开六漯河,内臣刘恢密告所断冈与国姓上名同,贾昌朝阴助之,欲以摇弼。诏中复往治,促行甚急。中复言:"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驰至,较其名,乃赵征村也,亦无冈势,狱以故得止。又弹宰相刘沆,沆罢。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州、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邮兵苦巡辖官苛刻,絷而鞭之。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

  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拒不听,且以报。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以上。熙宁亻并省郡邑,以永康为县,中复言:"永康控威、茂,不可废。"其后因夷竟复之。关内大旱,民多流亡。中复请加赈恤,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卒,年六十八。中复乐易简约,好周人之急,士大夫称之。从孙择仁。

  择仁字智夫,以父任,为开封雍丘主簿。元祐中,金水河堤坏,十六县皆选属庀役,得诣朝堂白事。宰相范纯仁独异之,曰:"簿领中乃有是人邪?"

  建中靖国初,畿内饥,多盗,以择仁知太康县。始至,召令贼曹曰;"民穷而盗,非天性也,我以静镇之。若亡命椎埋故犯,我一切诛之,毋得贷。"群盗相戒不入境。中贵人谭稹奴犯法,按致于理。稹羞恚造谮,徽宗召户部郎中宋乔年往鞫。乔年,伉吏也,疾驱至。候者惶遽入白,择仁着衣冠坐庑下。乔年虑囚擿隐,剔抉帑庾出入,不能得毫毛罪,乃归传舍。择仁上谒,乔年迎笑曰:"所以来,为察君罪,顾乃得一奇士,吾今荐君矣。"居数日,召诣阙。

  方有事青唐,擢熙河路转运判官,即以直秘阁为副使,从招讨使王厚领兵深入,克兰、廓城栅十三。加龙图,进集贤殿修撰,为京畿都转运使。郑州城恶,受命更筑之。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土,反不如故,且速圮。"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投之,坚緻如削铁,谗不能售。遂拜户部侍郎兼知开封府。故事,尹以三日听讼,右曹吏十辈列庭下,自占姓名,一人云:"某人送某狱,某人当杖,某人去",而尹无所可否。有窦鉴者,以捕盗宠,官诸司使,服金带。择仁视事,狃旧态来前,叱而械诸狱,一府大惊。卖珠人居民货久不返,度事急,匿宦官杨戬第,择仁迹取之,窜于远。

  戬中以事,出为显谟阁直学士、知熙州,从永兴军。走马承受蓝从熙言其擅改茶法,夺职,免。再阅岁,以徽猷阁待制领江、淮发运,还直学士、知渭州。以病提举崇福宫,起知青州,不克拜,卒,年六十六。

  陈荐字彦升,邢州沙河人。举进士,为华阳尉。盗杀人,弃尸民田。荐出验,有以移尸告者。田主又杀其母。县欲闻致杀二人,以逭荐失盗之责。荐不可,曰:"焉有诬人以自贳者邪!"已而获盗。

  从韩琦定州、河东幕府。性木强简澹,独琦知之最深,每语人曰:"廉于进,勇于退,嫌疑间毫发不处,与人交久而不变,如彦升者,无几也。"琦辅政,荐为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知太常礼院。

  英宗诸王出阁,选为记室参军,直集贤院。颍王为皇太子,加右谕德;王即位,拜天章阁待制,进知制诰、知谏院。薛向首谋取横山,功不成,荐请以汉王恢之罪罪向。杨绘论曾公亮用人不当,言既行而迁侍读,罢谏职。荐曰;"此乃宰相欲杜绘言尔,所言是,宜责宰相。"疏入不报。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河决枣强,水官议于恩、冀、深、瀛之间筑堤三百六十里,期一月就功,役丁夫八万。荐曰:"河未能为数州害,民力方困,愿以岁月为之。"还,判流内铨、太常寺。议学校贡举法,请会三年贡士数均之诸路,计口察孝廉如汉制。权主管御史台,言李定匿所生母丧,不宜为御史。罢台事。又以议典礼不合,出知蔡州。召为宝文阁学士兼侍读,进资政殿学士。

  屡求退,以为本州,命两省燕饯资善堂。擢其子厚御史台主簿。未几,提举崇福宫。卒,年六十九,赠光禄大夫。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府使之掌学。诸生有犯法者,猎自责数,以为教之不至,屏出之府。帅意其私,捕生下狱,猎前白曰:"此特年少不率教尔。致于理,不足以益美化,恐适贻士类辱。"帅悟而喜曰:"吾虑初不及此。"即释生而待猎加敬。徙林虑令,县依山,俗以搜田为生,不知学。猎立孔子庙,择秀民诲之。汉杜乔墓在境中,往奠谒,建祠其旁。居官无丝发扰,吏民爱信,共目为清长官。

  入为吴王潭王宫教授、睦亲广亲宅讲书、诸王侍讲。凡在京藩十二年,宗室无高卑少长,各得其欢如一日。英宗在邸,尊礼之;入为皇子,即拜说书;及即位,拜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方议濮王称,以问猎,猎不可。帝曰:"王待侍讲厚,亦持此说邪?"对曰:"臣荷皇恩厚,不敢以非礼名号加于王,所以报王也。"帝大悟,自是不复议。以疾请谢事,不许。疾愈入见,帝喜曰:"侍讲乃欲舍朕去乎?"

  神宗立,进龙图阁直学士。求知襄州,未行,改滑州。自工部郎中为本曹侍郎致仕,给全奉。后八年卒,年八十。诏赙绢千匹,官其二孙,赐家人冠帔,人以为宠。

  孙思恭,字彦先,登州人。擢第后,即遭父丧,不肯复从官,二十年间才三书吏考。为宛丘令,转运使以水灾时调春夫,争弗得,乃弃官去。吴奎荐其学行,补国子直讲,加秘阁校理。事神宗藩邸为说书,又为侍讲、直集贤院。以居中都久,力请补外,王奏留之。及即位,擢天章阁待制。

  思恭性不忤物,犯而不校,笃于事上。有所见,必密疏以闻。帝亦间访以政。欧阳修初不知思恭,修出政府,思恭尽力救解。出知江宁府、邓州,以疾移单州,管干南京留司御史台。卒,年六十一。

  思恭精关氏《易》,尤妙于《大衍》。尝修天文院浑仪,着《尧年至熙宁长历》,近世历数之学,未有能及之者。

  周孟阳,字春卿,其先成都人,徙海陵。醇谨夷缓。第进士,为潭王宫教授、诸王府记室。

  英宗居环列,以其质厚,礼重之;会除知宗正寺,力辞,凡上十八表,皆孟阳为文。又从容陈古事以讽,英宗悚然起拜;及为皇子,愈坚卧不出。孟阳入见卧内,劝之曰:"天子知太尉贤,参以天人之助,乃发德音。何为坚拒如此?"英宗曰:"非敢徼福,以避祸也。"孟阳曰:"今已有此迹,设固辞不拜,使中人别有所奉,遂得燕安无患乎?"时中使趣召十辈,又命宗谔倾一宫往请,不能动,及是,意乃决。

  帝即位,命为皇子位说书,以尝侍藩邸,固辞。加直秘阁、同知太常礼院。数引对,访以时务。最后,召至隆儒殿,在迩英苑中,群臣未尝至。人疑且大用,帝亦谕以不次进擢意。孟阳称他人,使代己,乃迁集贤殿修撰、同判太常寺兼侍读。神宗初立,入奏事,方升殿,帝望见恸哭,左右皆泣下。拜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九。诏特官其婿及子孙二人,除其家负官缗钱数万。

  齐恢,字熙业,蒲阴人。唐宰相映之裔也。第进士,历通判陈州,提点成都府路刑狱三年,徙河东。凡公帑格外馈饷之物,一无所受。单车而东,入为户部判官。神宗出阁,精简宫僚,韩琦荐其贤,以直昭文馆,为颍王府翊善,进太子左谕德。帝即位,拜天章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出知相州,召知审官西院,纠察在京刑狱。卒,年六十六。恢居乡里,恂恂称君子;临政府,明白简约,不苛扰,所至人爱之。帝念旧僚,自谏议大夫特赠工部侍郎。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以集贤校理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在郡狱无系囚。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向传范安抚京东西路,绘请易之,以杜外戚干进之渐。执政曰:"不然,传范久领郡,有政声,故使守郓,非由外戚也。"帝曰:"谏官言是,斯可窒异日妄求矣。"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兼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擢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富弼六十有八而引疾;司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散地,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又言:"方今以经术取士,独不用《春秋》,宜令学者以《三传》解经。"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

  议者欲加孔子帝号,绘以为非礼,又言不宜用辽历改置闰,悉从之。绘常荐属吏王永年,御史蔡承禧言其私通馈赂,坐贬荆南节度副使。详在《窦卞传》。数月,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卒,年六十二。

  绘为吏敏强,主爱利,而受性疏旷,讫以是见废斥。然表里洞达,一出于诚,为范祖禹所咨重。为文立就,有集八十卷。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

  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除监察御史里行。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大河东流,议者欲徙而北。内侍程昉希功,请益兵济役。庠请迟以岁月,徐观其势而顺导之。朝廷是其议。移知真定府,又为河东都转运使,召知开封府。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会与蔡确争廷参礼,遂以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太原府。请复宪州募民子弟剽锐工技击者,籍为勇敢,仿汉谪戍法,贳流以下罪徙实河外。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帝嘉使者辞顺,讫以黄嵬山分水岭立新疆。遭母丧,服终,知成都府。乞禁西山六州与汉人婚姻,勿蹈吐蕃取维州之害。徙秦州。坐失举,降知虢州,移江宁府、滁州,徙永兴军。时西征无功,关内骚动。庠过关,力言虚内事外,恐摇根本,帝感纳其忠。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朱京,字世昌,南丰人。父轼,有隐德。京博学淹贯,登进士甲科。教授亳州、应天府,入为太学录。神宗数召见论事,擢监察御史。时中丞及同僚多罢去,京抗疏曰:"御史假之则重,略之则轻。今耳目之官,屡进屡却,则言者不若静默为贤,直者不若柔从为智。偷安取容,虽得此百数,亦何益国邪?"他日入见,帝劳之曰:"昨览奏疏,所补多矣。"京风神峻整,见者惮之,目为真御史。

  初,台臣奏事,必先移閤门,得班乃入。京尝以名闻,翌旦既入,会有先之者,不及对而退。帝问京安在,左右以告,诏趣之入,辰漏且尽,为留班以须。未几,论大臣除拟有爱憎之私。中书言其失实,谪监兴国军盐税。历太常博士、湖北、京西、江东转运判官,提点淮西刑狱、司封员外郎。元符初,迁国子司业。京在元祐时,尝为《幸太学颂》,或擿其语有及先朝者,京亦固辞不拜。徽宗初立,复命之,逾月而卒。

  论曰:何郯、吴中复,皆良御史也。郯出夏竦,阻王守忠,奸人庶几少戢矣。中复耻识面台官,其所守可见矣。荐之论李定,思恭之右欧阳修,绘请惜老成,庠不附新法,数子所见,何其同也。猎为令而兴孔子庙,孟阳以教授而参决大计,此其卓然者乎。恢临政简约,无可议者。京持论端确,竟以去位,君子惜之。

  《宋史》 元·脱脱等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七 魏紀九·司马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杨仲良
  卷三·王夫之
  卷十·沈德符
  卷之九十二·佚名
  卷之三·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附录(「连江县志」「儒林传」)·金云铭
  第五十七卷 忠节 一·缪荃孙
  味腴室日记 光绪十六年庚寅·恽毓鼎
  三九 广思堂·周作人
  刘崇传·薛居正
  杨震传·脱脱
  卷十七·黄佐
  卷五 太宗灭辽·李有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贾仲明

    (冲末扮南极星引群仙、青衣童子上,云)太极之初不记年,瑶池紫府会群仙。阴阳造化乾坤大,静中别有一壶天。吾乃南极老人长眉仙是也。居南极之位,东华之上,西灵之境,北真之府。共寿算于无穷,掌管一切群仙道德真人。今朝玉帝,因见

  • 提要·成廷珪

    (臣)等谨按居竹轩集四卷元成廷珪撰廷珪字原常一字符章又字礼执扬州人好学工诗不求仕进惟以吟咏自娱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颇有山林间意因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世乱避地吴中踪迹多在峯泖故集中有卜居海上之作后竟殁于松

  • 卷九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龟山集【下】岳阳书事洞庭水落洲渚出叠翠疏峰逺烟没重楼百尺压高城画栋沉沉倚天阙湖光上下天水融中以日月分西东气凌云梦吞八九欲与溟渤争雌雄澄澜无风

  • 剧说卷三·焦循

    [清]焦循本文蒙福州陈汉资先生及其天勤工作室根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年月版)第八册所收焦循《剧说》(文学部)录入并初校,谨此致谢!(网友如欲转载本文,务请保留以上文字,谢谢!)苏美芬复校。如有录入错误或其

  • 01、开场·蒲松龄

    丑笑上[西江月]诸样事有法可治,惟独一样难堪:画帘以里绣床边,使不的威灵势焰。任凭你王侯公子,动不动怒气冲天;他若到了绣房前,咦,汉子就矮了一半! 家家房中有个人一堆,戴着鬏髻穿着裙祸根;仰起巴掌照着脸瓜得,内问云是你打他么

  • 皇甫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酬张继 皇甫冉 怅望南徐登北固, 迢遥西塞恨关东。 落日临川问音信, 寒潮唯带夕阳还。 皇甫冉诗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诗前原有

  • 李百药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作为一个由隋入唐的名门子弟,李百药(565—648 )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他幼年多病,但博学强记,号为“奇童”,其父李德林隋文帝时任内史令(宰相)。皇太子杨勇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失宠,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

  •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范晔

    前书直言匈奴传不言南北今称南者明其为北生义也以南单于向化尤深故举其顺者以冠之东观记称匈奴南单于列传范晔因去其单于二字南匈奴B374落尸逐鞮单于比者,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也。自呼韩邪后,诸子以次立,至

  •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脱脱

        ◎道学一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邵雍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二·杨仲良

      真宗皇帝   种放出处   淳化三年八月,诏徵终南隐士种放。辞以疾,不至。放七岁能属文,沈默高洁,与其母偕隐豹林谷中,以讲习为业,学者多从之。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善辟谷。会陕西转运使宋维翰言放才行,诏使徵

  • ◎徐世昌操纵时局·刘以芬

    徐世昌与北洋系关系甚深,其地位仅亚于袁世凯。当前清末叶,徐即己任东三省总督,官阶远超冯(国璋)、段(祺瑞)上,故不特彼二人不敢与徐抗颜行,即袁对之亦极礼下,但观袁称帝时有所谓“嵩山四友”,徐居其一,即可窥见。徐既有此凭藉,其心

  • 四六 内务府总管英廉奏谢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片·佚名

    四六 内务府总管英廉奏谢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片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三十日奴才英廉谨奏,为恭谢天恩事。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由内阁抄出奉上谕:英廉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官。钦此。伏念皇上修辑四库全书,网罗百代,笼罩古

  • ·班兵议(下)·丁曰健

    班兵之不可易如此;则大府欲易之也,其误明矣。吾闻大府入觐,尝面言事宜,已得俞旨。必有言之甚切者,此可揣而知也。以为班师不得力耳。朱一贵之乱也,全台陷矣;林爽文之乱也,南北路俱陷,不破者郡城耳;陈周全之乱也,始

  • 文征明传·张廷玉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后改为征仲,别号衡山。父名林,为温州知府。征明幼小时并不聪明,稍大却聪慧起来。从其父亲好友吴宽学习文章,从李应祯学习书法,从沈周学习绘画,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相互切磋,名声日高。宁王

  • 卷二百二十八·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九诸侯相朝蕙田案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不及邦交之文者详于王朝略于邦国也至大行人始述岁问殷聘世朝之制而其仪节则掌于司仪其牢礼则详于掌客先王之于诸侯使之联其

  •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怀感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为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悉得生耶。为亦有不得生耶。若悉得生众生界无穷。何因极乐国土有终尽日。阿弥陀佛有涅槃时。又花聚菩萨及山海慧菩萨不应发愿。若有一众生生阿弥陀佛国未尽。若我先生者

  • 文献通考·马端临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 348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袭杜佑《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及其他文献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历时二十余载,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资

  • 十尾龟·陆士谔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四编四十回。题“青浦陆士谔撰”。陆士谔,名守先,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为清末民初著名通俗小说家,写过二十余部白话小说。成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宣统三年(1911)新新小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