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品 六处品

第一四三 教给孤独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其时,恰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时,给孤独长者告士夫曰:“然汝,士夫汝,诣世尊之处,诣已,代我头面礼世尊之足且白如是:‘世尊!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世尊之足。’又至舍利弗之处,至已,代我头面礼尊者舍利弗之足且如是言:‘给孤独长者……头面礼尊者。’而如是言:‘善哉!尊者!请尊者舍利弗至给孤独长者之住处,以垂慈愍!’”如是彼士夫答给孤独长者:“如是,尊者。”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士夫如是白世尊:“世尊!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世尊之足。”而至彼尊者舍利弗之处。至已,敬礼尊者舍利弗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士夫如是言尊者舍利弗:“尊者!给孤独长者患病痛苦而激恼,彼头面礼尊者舍利弗之足且如是言:‘善哉!尊者舍利弗来给孤独长者之处,以垂慈愍!’”

尊者舍利弗默然而许诺。时,尊者舍利弗着衣执钵、衣,尊者阿难为后侍,而至彼给孤独长者之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尊者舍利弗如是言给孤独长者曰:“长者,如何!汝少快耶?如何!善得忍耐耶?如何!诸苦受减退而不进展,尽减退而无进展耶?”

[长者言:]“尊者舍利弗!不少为愉快,不能忍耐,我进行诸极苦受而无减退。尽进展而不减退!尊者舍利弗!例如强力之士夫,以利刀……而无减退。”

[舍利弗曰:]“长者!是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且于我,眼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长者!汝不能不如是学:‘我不应执耳。又于我,耳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鼻……’……学。是故……‘……舌……’……学。是故……‘……身……’……学。是故……‘……意……’……学。是故……‘……色……’……学。是故……‘……不执受声……乃至……不执受香……乃至……不执受味……乃至……不执受所触……乃至……不执受法。又于我,法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识。又于我,眼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我不执受耳识……乃至……我不执受鼻识……乃至……我不执受舌识……乃至……我不执受身识……乃至……我不执受意识。又于我,意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眼触。又于我,眼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兹……‘我不执受耳触……乃至……我不执受鼻触……乃至……我不执舌触……乃至……我不执受身触……乃至……我不执受意触。又于我,意触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兹……‘我不执受眼触所生之受。又于我,眼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兹……‘我不执耳触所生之受……乃至……我不执鼻触所生受……乃至……我不执舌触所生受……乃至……我不执受身触所生受……乃至……我不执受意触所生受。又于我,意触所生受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兹……‘我不执受地界。又于我,地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兹……‘我不执受水界……乃至……我不执受火界……乃至……我不执受风界……乃至……我不执受空界……乃至……我不执受识界……乃至……。识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兹……‘我不执受色。又于我,色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我不执受受……乃至……我不执受想……乃至……我不执受行……乃至……我不执受识……乃至……又于我,识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兹……‘我不执受空无边处。又于我,空无边处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兹……‘我不执受识无边处……乃至……我不执受无所有处……乃至……我不执受非想非非想处。又于我,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此,汝应如是学:‘我不执受此世界。又于我,此世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是故,兹……‘我不执受他世界。又于我,他世界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是故,长者!此,汝应如是学:‘凡以意所见、闻、觉识、希求、随伺,如是等我亦不执受。又于我,彼为所依之识亦不存在。’长者!汝实应如是学。”

如是说时,给孤独长者感激流泪。时,尊者阿难如是告给孤独长者曰:“长者!汝,力失否?长者!汝,意志沮丧否?”

[长者曰:]“尊者阿难!我力不失,意志亦不沮丧。我长久虽敬事[大]师及意修习之诸比丘,先前我未曾闻如是之说法。”

[舍利弗曰:]“长者!于诸在家白衣者不举如是之说法。长者!唯诸出家者举如是之说法。”

[长者曰:]“尊者舍利弗!然者,于诸在家白衣亦请举如是之说法。何以故,舍利弗尊者!亦有诸善男子彼等生来少尘垢,法之不闻性退堕,当为知法者。”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以如是教诫,教诫给孤独长者从座起而去。时,给孤独长者、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去后不久,身坏命终生于兜率天。时,给孤独天子夜将过时有胜容色,照耀全祇陀林而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给孤独天子,以偈白世尊:

“祝福祇陀林 居住仙人众

 法王之住处 令我生欢喜

 业明法与戒 最上之活命

 由此人清净 不由于种姓

 亦不依于财 是故实贤人

 善见自己利 如理伺察法

 是处成清净 舍利弗依慧

 依戒依寂静 至彼岸比丘

 实于如是者 应为最上人”

给孤独天子如是言,[大]师容许之。时,给孤独天子:“我[大]师已容许。”敬礼世尊,右绕已即消失其处。时,世尊其夜过后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昨夜,夜之过顷,有一天子有胜容色,照耀全祇陀林而来我处。来已,敬礼我而立一面,立一面之彼天子以偈告我曰:

‘祝福祇陀林 参照前偈……

 实于如是者 应为最上人’

如是,诸比丘!彼天子言:‘我[大]师已容许。’敬礼我,右绕已,即消失其处。”

如是说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世尊!彼应是给孤独天子。世尊!给孤独长者于尊者舍利弗之处得证净。”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难!只要依思择而得即由彼而得也。阿难!彼是给孤独长者而非余。”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四四 教阐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其时,恰好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周那、尊者阐陀住于灵鹫山。其时,尊者阐陀患病苦痛激恼。时,尊者舍利弗于日暮从独住而起,至彼尊者大周那之处,至已,如是言大周那曰:“然,友,大周那!我等往看慰尊者阐陀之病。”[大周那曰:]“友!如是。”尊者大周那答尊者舍利弗。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周那,至彼尊者阐陀之处。至已,与尊者阐陀共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如是言尊者阐陀曰:“友阐陀!如何?汝少为愉快否?如何?善可忍耐否?如何?诸苦受减退不进行,尽减退不进展否?”

[尊者阐陀曰:]“友舍利弗!我不少为愉快!不得忍耐!我极诸苦受而无减退……[参照前经]……友舍利弗!我将欲持刀,不希望活命!”

[尊者舍利弗曰:]“尊者阐陀勿持刀,尊者阐陀要忍活,我等愿尊者阐陀活忍。若尊者阐提无可好之食,我可为尊者阐陀求可好之食。若尊者无可好之药,我可为尊者阐陀求可好之药。若尊者阐陀无适当之侍者(看护者),我可为尊者看护。尊者阐陀勿执刀,尊者阐陀应活忍,我等愿尊者活忍。”

[尊者阐陀曰:]“友舍利弗!我非无可好之食,我非无可好之药,我非无适当侍者(看护者,)友舍利弗!又且我长久给[大]师悦意之侍从,未曾使不悦意。友舍利弗!其实恰适为弟子之,应给[大]师悦意之侍从,愿不使不悦意。‘友舍利弗!无有过咎,阐陀将执刀。’应如是理解。”

[尊者舍利弗曰:]“我等有些问题欲问尊者阐陀。尊者阐陀!请作质问应答之余地。”

[尊者阐陀曰:]“友舍利弗!请问之,我闻已当知之。”

[尊者舍利弗曰:]“友阐陀!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友阐陀!耳与耳识,及……乃至……友阐陀!鼻与鼻识,及……乃至……友阐陀!舌与舌识、及……乃至……友阐陀!身与身识,及……乃至……友阐陀!意与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耶?”

[尊者阐陀曰:]“友舍利弗!眼与眼识,及眼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友舍利弗!耳与耳识,及……乃至……友舍利弗!鼻与鼻识,及……乃至……友舍利弗!舌与舌识,及……乃至……友舍利弗!身与身识,及……乃至……友舍利弗!意与意识,及意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

[尊者舍利弗曰:]“友阐陀!于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如何见?如何证知?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友阐陀!耳与耳识……友阐陀!鼻与鼻识……友阐陀!舌与舌识……友阐陀!身与身识……友阐陀!于意与意识,及意所识之诸,如何见?如何证知?而意与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要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耶?”

[尊者阐陀曰:]“友舍利弗!于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眼与眼识,及眼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友舍利弗!耳与耳识……友舍利弗!鼻与鼻识……友舍利弗!舌与舌识……友舍利弗!身与身识……友舍利弗!于意与意识,及意所识之诸法,见灭,证知灭已,而于意与意识,及意识所识之诸法,当观察:‘彼非我所有,彼非我,彼非予之我。’”

如是言已,尊者大周那,如是告尊者阐陀曰:“是故,友阐陀!彼世尊如是之教说,平常应不得令作意:‘于有依即有动摇,无依即无动摇,无动摇者有轻安,有轻安者无意向,无意向者即无来去,无来去者即无生死,无生死者即无此世,亦无他世,于此中间亦无两者,此即苦尽矣。’”

时,尊者舍利弗及尊者大周那,以如是教诫尊者阐陀,教诫已,从座起而去。时,尊者阐陀,于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周那去后不久,[遂]执刀。时,尊者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如是白世尊曰:“世尊!尊者阐陀执刀矣!于彼有如何之趣、有如何之未来耶?”

[世尊曰:]“舍利弗!然者,阐陀比丘于汝面前记说无过咎耶?”

[舍利弗曰:]“世尊!于普婆支罗有跋耆族村。彼处尊者阐陀之诸友家、诸同心之家[皆]唯有过咎之诸家也。”

[世尊曰:]“舍利弗!实如是,阐陀比丘之诸友家、诸同心家[皆]过咎之诸家也。[虽然],舍利弗!如是,我不皆言‘有过咎。’舍利弗!有人若舍此身而执受他身者,我言‘有过咎’也。阐陀比丘无如是,阐陀比丘无过咎而执刀。”

世尊如是说已,喜悦之尊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四五 教富楼那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时,尊者富楼那,日暮,从独住起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富楼那,如是白世尊曰:“善哉!世尊!请世尊为我略[说]教诫其法。我从世尊闻已,应独自隐栖、不放逸、诚心、劳力而住。”

[世尊曰:]“富楼那!然者,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之。”

尊者富楼那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富楼那!有眼所识之诸色,[此]为可望、可好、可喜、可爱、俱欲者,当染着。若有比丘,欢喜、称说、乐着而住者,彼因其欢喜、称说、乐着而住故,喜生。喜之集故,富楼那!我言有苦之集。富楼那!有耳所识之诸声、鼻所识之诸香、舌所识之诸味、身所识之诸所触、意所识之诸法,此可望、可好、可喜、可爱、俱欲[者],当染着。若有比丘,此欢喜、称说、乐着而住者,彼因其欢喜、称说、乐着而住故,喜生。富楼那!喜之集故,我说有苦之集。

富楼那!有眼所识之诸色,[此]可望、可好、可喜、可爱、俱欲者,当染着。若有比丘,其不欢喜、不称说、不乐着而住者,于彼,其不欢喜、不称说、不乐着而住故,[即]喜灭。富楼那!喜之灭故,我言有苦之灭。富楼那!有耳所识之诸声、鼻所识之诸香、舌所识之诸味、身所识之诸所触、意所识之诸法,此可望、可好、可喜、可爱、俱欲[者],当染着。若有比丘,其不欢喜、不称说、不乐着而住者,彼因其不欢喜、不称说、不乐着而住故,[即]喜灭。富楼那!喜之灭故,我言有苦之灭。

然而,富楼那!汝受我如是略[说]之教诫于何国而住?”

[富楼那曰:]“世尊!我奉受世尊如是略[说]之教诫,应于西方输那国住。”

[世尊曰:]“富楼那!西方输那国那国之诸人乃凶恶。富楼那!西方输那国之诸人乃粗暴。富楼那!若彼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呵骂、毁辱汝者,其时,富楼那!汝应如何?”

[富楼那曰:]“世尊!若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呵骂、毁辱我者,于我应如是:‘此等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实为贤者!此等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实为贤者!彼不至打掷我手耳!’世尊!其时应如是,善逝!其时应如是。”

[世尊曰:]“富楼那!若复西方输那国之诸人打掷汝手者,富楼那!其时,而汝应如何?”

[富楼那曰:]“世尊!若西方输那国之诸人打掷我手者,其时,我应如是:‘此等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实是贤者!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实为贤者!彼等不至以棒打掷我耳!’世尊!其时应如是,善逝!其时应如是。”

[世尊曰:]“富楼那!若复西方输那国之诸人以棒打掷汝者,富楼那!其时汝应如何?”

[富楼那曰:]“世尊!若西方输那国之诸人以棒打掷我者,其时我应如是:‘此等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实是贤者!此等西方输那国之诸人实为贤者!彼等不至以笞杖打掷我耳!’世尊!其时应如是,善逝!其时应如是。”

[世尊曰:]“富楼那!若复……以笞杖……应如何?”

[富楼那曰:]“世尊!若西方输那国之诸人,以笞杖……‘……彼等不至以刀打掷我耳!’……应如是。”

[世尊曰:]“富楼那!苦复……以刀……如何?”

[富楼那曰:]“世尊!若……以刀……‘……不至以刹刀夺我生命耳!’……应如是。”

[世尊曰:]“富楼那!若复……夺汝生命者……应如何?”

[富楼那曰:]“世尊!若……夺我生命者,其时,我应如是:‘世尊之弟子而为身体与生命之患恼、厌忌而有希求执刀者。然,我无希求而得执刀者。’世尊!其时应如是。善逝!其时,应如是。”

[世尊曰:]“善哉!善哉!富楼那!富楼那!汝具足如是之忍夺、应得于西方输那国而住。富楼那!因此,今想汝是宜时。”

时,尊者富楼那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已,从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收座具,执持衣钵,游行彼西方输那国去。次第游行而入彼西方输那国。如是尊者富楼那!真正住西方输那国。时尊者富楼那于雨安居中,令五百优婆塞修行。于其雨安居中,令五百之优婆夷修行。于其雨安居中[自]证三明。于是尊者富楼那后至般涅槃。

时,有众多比丘,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如是白世尊曰:“世尊!彼名为富楼那之善男子,受世尊略说之教诫者命终矣。于彼有如何之趣,有如何之未来耶?”

[世尊曰:]“诸比丘!善男子富楼那是贤者,彼行法之随法,又彼为我法故无恼。诸比丘!善男子富楼那![善]般涅槃。”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四六 教难陀迦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时,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与五百比丘尼俱,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如是白世尊:“世尊!请世尊教诫诸比丘尼。世尊!请世尊教诫诸比丘尼。世尊!请世尊教诫诸比丘尼。”

其时,恰好诸长老比丘顺次教诫诸比丘尼。然,尊者难陀迦不愿由顺次教诫诸比丘尼,时世尊告尊者阿难:“阿难!今日由顺次是谁教诫诸比丘尼?”[阿难难曰:]“世尊!依顺次,应是难陀迦教诫诸比丘尼,世尊!彼尊者难陀迦不愿依顺次教诫诸比丘尼。”

时,世尊告尊者难陀迦:“难陀迦!应教诫诸比丘尼。难陀迦!应教诫诸比丘尼。汝是婆罗门应对诸比丘尼说法。”彼尊者难陀迦奉答世尊:“如是,世尊。”清晨着衣持钵、衣,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乞食归来,共一同伴至彼王园寺。彼等诸比丘尼见尊者难陀迦从远而来,见已,设座,且准备洗足水。尊者难陀迦坐于所设之座,坐已而洗足。彼等诸比丘尼敬礼尊者难陀迦,坐于一面,尊者难陀迦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尼曰:“诸姊!应依问答为论说。此中若有所知者,对此应言:‘我知。’若不知者,对此应言:‘我不知。’而且对此或有疑惑、犹豫者其时应问我:‘尊者!此是如何?’‘如何是此义?’”

[诸比丘尼曰:]“尊者!我于圣难陀迦——圣难陀迦对我等所教述——唯此即欢喜满足矣。”

[尊者曰:]“诸姊!汝等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然,此无常、苦、变易法,对此汝等得善观察否?‘彼为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鼻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舌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无常。”[尊者曰:]“身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尊者!是苦。”

[尊者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者,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否?‘彼是我所有,彼是我,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诸比丘尼曰:]“尊者!我等既善以如实正慧见者,‘如是此等之六内处是无常。’”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其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也。”

[尊者又曰:]“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色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否?‘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声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香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法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因?”[诸比丘尼曰:]“尊者!我等即以如实正慧善见之:‘如是,此等之六外处是无常。’”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其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眼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耳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鼻识是常耶?或是无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舌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尊者曰:]“身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意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诸比丘尼曰:]“尊者!我等即以如实正慧善见之:‘如是,此等之六识身是无常。’”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诸姊!譬喻燃油灯,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焰亦无常、变易法,光亦无常变易法。然而,诸姊!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续燃油灯之由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焰亦无常变易法。然,其光是常、恒、不变易法。’然而,诸姊!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诸比丘尼曰:]“尊者,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诸比丘尼曰:]“尊者!不管如何,彼续燃之油灯,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是无常、变易法,焰亦是无常、变易法。何况彼光[同]是无常而为变易之法。”

[尊者曰:]“诸姊!恰如是,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等六内处是无常。然,由六内处,觉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此等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诸比丘尼曰:]“尊者!依彼之缘,起彼之受,依彼彼之缘灭,彼彼之受即灭。”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诸姊!譬喻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之法,干亦无常、变易之法,枝叶亦是无常、变易之法,影亦无常、变易之法,于此有人言:‘此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法,干亦无常、变易法,枝叶亦是无常、变易法。然,彼影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而彼是正等语者所应语耶?”[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耶?”[诸比丘尼曰:]“尊者!不管如何,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法,干亦是无常、变易法,枝叶亦是无常、变异法。何况彼其影亦[同]是无常、变易法。”

[尊者曰:]“恰如是,诸姊!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等六外处是无常、变异法,然,依彼六外处所觉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此等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而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彼依缘而起彼彼之受。依彼彼之缘灭,而彼彼之受即灭。”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诸姊!譬喻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杀牛已,以锐利之牛刀宰牛,不伤害内之肉聚,不伤害外之皮聚,而专从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此等以锐利牛刀、断切截割、断切截割已剥外之皮聚,以其皮覆其牛,如是言:‘如是,此牛与皮结合。’诸姊!而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诸比丘尼曰:]“尊者!不管如何,彼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以宰牛……覆彼牛,假令,彼如是言:‘如是,此牛与皮结合。’而彼牛是与其[皮相]离。”

[尊者曰:]“诸姊!如是譬喻我为令知其义,而其即如是。诸姊!所言内之肉聚者,彼六内处之同义语。诸姊!言外之皮聚者,彼六外处之同义语。诸姊!言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者,彼喜、贪之同义语。诸姊!言锐利之牛刀者,彼圣慧之同义语。不管如何,彼圣慧是断切截割内之烦恼、内之结、内之缚也。”

[尊者曰:]“诸姊!此等有七觉支,修习、广修其等,由灭尽诸漏、而比丘于现世之间,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自证智、作证而住。何者为七?诸姊!兹有比丘,修念等觉支、[此]远离之依止、离欲之依止、灭之依止、以归结舍遣。修择法等觉支,修精进等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修舍等觉支。[此]远离之依止,离欲之依止,灭之依止,以归结舍遣。诸姊!此等为七觉支也。修习、广修此等,由灭尽诸漏,……具足而住。”

时尊者难陀迦以如是教诫,教诫彼等诸比丘尼已而令去:“诸姊!应去之时矣!”

时,彼等诸比丘尼,欢喜、随喜尊者难陀迦之所说已,从座起,敬礼尊难陀迦,行右绕礼,而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世尊如是告立于一面之诸比丘尼曰:“诸比丘尼!应去之时矣!”时,彼等诸比丘尼,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去。

时,世尊于彼等诸比丘尼去后不久,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譬喻于今日十四之布萨日,众多诸人,无有疑惑或犹豫:‘实月亏[否]?实月满[否]?’勿论而月亏。诸比丘!恰如是,彼等诸比丘尼,由欢喜难陀迦之说法而为饱足之思。”

时,世尊告尊者难陀迦曰:“同难陀迦!汝明日亦同以教诫——应教诫彼等诸比丘尼。”

尊者难陀迦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时,尊者难陀迦,其夜过已,清晨着衣,持衣、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行乞归来,共一同伴至王园寺。彼等诸比丘尼,见尊者难陀迦从远而来。见已,设座,且备置洗足水。尊者难陀迦坐于所设座。坐已而洗足。彼等诸比丘尼敬礼尊者难陀迦,坐于一面。尊者难陀迦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尼曰:“诸姊!应由问答而论说。此中,若有知者,对此应言:‘我等知。’若不知者,对此应言:‘我等不知。’而且对此有疑惑或犹豫者,具时应问我:‘尊者!此如何?’‘此义为如何?’”

[诸比丘尼曰:]“尊者!我等于尊者圣难陀迦——圣难陀迦对我等所教述——唯此,[我等]即欢喜、满足。”

[尊者曰:]“诸姊!汝等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乃至……诸姊!应去之时矣!”

时,世尊于彼等诸比丘尼去后不久,如是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譬喻于今日十五之布萨日,众多诸人,无疑惑或犹豫:‘月实亏否?月实满否?’而实恰好月满。诸比丘!恰如是,彼等诸比丘尼由欢喜难陀迦之说法而有饱满之思。诸比丘!彼等五百比丘尼,是最后比丘尼,彼等亦是预流者,不恶趣法、决定者,而[善]正觉究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四七 教罗睺罗小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时,独住之世尊,心起如是之思念:“罗睺罗之解脱,应成熟法令成熟。今我如何更导罗睺罗以灭尽诸漏。”

时,世尊清晨着衣,持衣、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乞食归来,告尊者罗睺罗曰:“罗睺罗!应取座具。应至彼生茂之森林昼住。”

尊者罗睺罗对世尊言:“如是,世尊。”则持座具唯随世尊之后。时,恰好数千之天神亦奉随世尊:“今日世尊,更导尊者罗睺罗灭尽诸漏。”

时,世尊已入生茂之森林,于一树下设座而坐。尊者罗睺罗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尊者罗睺罗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罗睺罗曰:]“世尊!无常。”

[世尊曰:]“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罗睺罗曰:]“世尊!苦。”

[世尊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如何得善观察耶?‘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罗睺罗曰:]“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汝如何思惟?眼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罗睺罗曰:]“世尊!无常。”

[世尊曰:]“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罗睺罗曰:]“世尊!苦。”

[世尊曰:]“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我。”

[罗睺罗曰:]“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眼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罗睺罗曰:]“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彼缘眼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此等亦常耶?或无常耶?”[罗睺罗曰:]“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鼻是常耶?或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舌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身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乃至……“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然而,无常者,此……”“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法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意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此,汝如何思惟?缘意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此等亦常耶?或是无常耶?”“世尊!无常。”……“世尊!彼实不然。”

[世尊曰:]“罗睺罗!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乃厌眼、厌色、厌眼识、厌眼触、缘彼眼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亦厌此等。厌耳,厌声;厌鼻,厌香;厌舌,厌味;厌身,厌触;厌意,厌法;厌意识,厌意触;缘意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亦厌此等之类。厌已而离欲,离欲故解脱,对于解脱,而有‘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来此世。”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罗睺罗,欢喜世尊之所说。然说如是之说明时,尊者罗睺罗之心无取而解脱诸漏。且彼数千之天神亦远离尘垢而生法眼。“凡有物者,是所集法,彼之一切,皆灭法。”——

第一四八 六六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法,初善、中善、后亦善、备义、亦备[言]相。绝对充足而应宣说遍清净之梵行。此即六六。此,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

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

世尊如是说:“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受身。应知六爱身。

然,如是言:‘应知六内处。’彼缘何而言?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内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一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外处。’彼缘何而言?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外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二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识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如是所言:‘应知六识身。’彼乃依此而言。此为第三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触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如是所言:‘应知六触身。’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四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受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如是所言:‘应知六受身。’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五之六。

然,如是言:‘应知六爱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受而有爱。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依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依触而有受,依受而有爱。如是所言:‘应知六爱身。’彼乃依此而言。此为第六之六。

若人言:‘眼是我。’如是即不可。于眼[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眼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

若人言:‘色是我。’如是即不可。于诸色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色是我。’如是者眼即非我、色即非我。

若人言:‘眼识是我。’如是即不可。于眼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眼识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触亦即非我。

若人言:‘眼触是我。’如是即不可。于眼触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即不可。若人言:‘眼触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则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即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乃非我、受则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即不可。于爱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也。若人言:‘爱是我。’如是,眼乃非我、色乃非我、眼识乃非我、眼触乃非我、受非我、爱亦则非我。

若人言:‘耳是我。’言:‘鼻是我。’言:‘舌是我。’言:‘身是我。’言:‘意是我。’如是即不可。于物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是我。’如是,意则非我。

若人言:‘法是我。’如是即不可。于法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法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即非我。

若人言:‘意识是。’如是即不可。于意识有生又有灭。而物有生又有灭者,‘予之我乃且生且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乃不可。若人言:‘意识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即非我。

若人言:‘意触是我。’如是即不可。于意触有生又有灭。对其物应有如是之归结。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即非我。

若人言:‘受是我。’如是乃不可。于受有生又有灭。而……应有如是之归结。故如是即不可。若人言:‘受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乃非我、受即非我。

若人言:‘爱是我。’如是即不可。爱有生又有灭。而……故如是为不可。若人言:‘爱是我。’如是,意乃非我、法乃非我、意识乃非我、意触乃非我、受乃非我、爱即非我。

诸比丘!如是又有导身[见]之集道:即以观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以观色是‘我所有……’以观眼识是‘我所有……’以观眼触是‘我所有……’以观受是‘我所有……’以观爱是‘我所有……’以观耳……鼻……舌……身……意是‘我所有……’以观诸法是‘我所有……’以观意识是‘我所有……’以观意触是‘我所有……’以观受是‘我所有……’以观爱是‘我所有……之我也。’

诸比丘!如是又有导身[见]之灭道:即观眼是‘非我所有,我非彼,彼非予之我。’观色是‘非我所有……’观眼识‘非我所有……’观眼触‘非我所有……’观受‘非我所有……’观爱‘非我所有……’观耳……鼻……舌……身……意‘非我所有……’观法‘非我所有……’观意识‘非我所有……’观意触‘非我所有……’观受‘非我所有……’观爱‘非我所有……’

诸比丘!缘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即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即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而冥妄。于彼随增瞋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因]、没、味、过患与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诸比丘!彼实不断由乐受之贪随眠,不舍离由苦受之瞋恚随眠,不破害由不苦不乐受之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耳与声而耳识生……诸比丘!缘鼻与香而鼻识生……诸比丘!缘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欢喜、赞说、系着而住,于彼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随增瞋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不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随增无明随眠。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不舍离瞋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不破害无明随眠,不断无明,不令明生,于现法之中,不应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眼与色而眼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乃不随增贪随眠。由苦受之所触而不陷于忧、恼、悲、打胸哭泣冥妄,于彼不随增瞋恚随眠。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受之集、没、味、过患、舍离,于彼不随增无明随眠。诸比丘!彼实依乐受而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瞋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害无明随眠,断无明而令明生,于现法之中,成为有苦之边者,即无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缘耳与声而耳识生,诸比丘!缘鼻与香而鼻识生,诸比丘!缘舌与味而舌识生,诸比丘!缘身与触而身识生,诸比丘!缘意与法而意识生,三之和合而有触。缘触而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彼由乐受之所触而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而住,于彼不随增贪随眠……成为[有]苦之边者,应有如是之道理。

诸比丘!如是见,有闻之圣弟子乃厌眼,厌诸色,厌眼识,厌眼触,厌受,厌爱。厌耳,厌声,厌鼻,厌香,厌舌,厌味,厌身,厌触。厌意,厌诸法,厌意识,厌意触,厌受,厌爱。厌已而离欲,离欲故解脱,解脱故有‘解脱’智。而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来于此世。”

世尊如是说,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如是说时,六十人比丘之心无取而由诸漏解脱。——

第一四九 大六处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应为汝等说大六处[经]。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之。”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如是,世尊。”世尊乃如是说: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眼,不如实知、见诸色,不如实知、见眼识,不如实知、见眼触,又由彼眼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生,亦不如实知、见其等,而爱著于眼,爱著于诸色,爱著于眼识,爱着眼触,又由彼眼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生,亦爱着其等。如是爱着、相应、迷妄、以随观味而住者,于未来乃积集五取蕴。且彼,爱之再生,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任何之处,)其又对彼增盛。于彼身之诸患恼增盛,心之患恼亦增盛。身之诸热恼增盛,心之诸热恼亦增盛。身之诸苦恼增盛,心之诸苦恼亦增盛。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耳,诸比丘!不如实知、见鼻,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舌,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身,诸比丘!不如实知、见意,诸比丘!不如实知、见诸法,诸比丘!不如实知、见意识,诸比丘!不如实知、见意触,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如实知、见此等,而爱著于意,爱著于诸法,爱著于意识,爱著于意触,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爱着彼等……心之苦恼亦增盛。彼觉受身苦亦[觉受]心苦。

诸比丘!而如实知、见眼,如实知、见诸色,如实知、见眼识,如实知、见眼触,又缘彼眼触,而乐、或苦、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等,不爱著于眼,不爱著于诸色,不爱著于眼识,不爱著于眼触,又缘彼眼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彼等。如是不爱着、不相应、不迷妄、见过患而住者,于未来,五取蕴乃损减。且彼,爱之再生,而与喜、贪俱行。所欢喜于彼彼处,其又对彼而断之,于彼身之诸患恼亦断,心之诸患恼亦断。身之诸热恼亦断,心之诸热亦断。身之诸苦恼亦断,心之诸苦恼亦断之。彼觉受身之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彼,如实者之思惟,彼乃正思惟。彼,如实之精进,彼乃正精进。彼,如实者之念,彼乃正念。彼,如实者之定,彼乃正定。而于前既令身业、语业、活命清净。如是,于彼修习其八支圣道之至圆满。于彼,如是由修习其八支圣道,亦修习四念住之至圆满。亦修习四正勤之至成满。亦修习四神足之至圆满。亦修习五根之至圆满。亦修习五力之至成满。亦修习七觉支之至成满。彼于此二法,双结而转。[谓]止与观也。

彼凡于诸法,应证知而遍知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遍知之。凡诸法之应证知而断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断之。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修习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修习之。凡诸法之应证知而作证者,对此等之诸法即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然者,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对此等应言五取蕴,即此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遍知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即无明与有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断之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即止与观,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修习。

又,诸比丘!如何是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之。

诸比丘!如实知、见耳,诸比丘!如实知、见鼻,诸比丘!如实知、见舌,诸比丘!如实知、见身,诸比丘!如实知、见诸法,诸比丘!如实知、见意识,诸比丘!如实知、见意触,又缘彼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如实知、见彼身。而不爱著于意,不爱著于诸法,不爱著于意识,不爱著于意触,缘意触而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生,亦不爱着其等……心之诸苦恼亦断。彼乃觉受身乐亦[觉受]心乐。

彼,如实者之见,彼乃正见。彼,如实者之思惟,其……令清净。如是,于彼修习彼八支圣道之至圆满。于彼,由修习如是之八支圣道……即明与解脱,如是之诸法,应所证知而作证。”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五〇 频头城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游行拘萨罗众人之间,与大比丘众俱,入于名为频头城拘萨罗人之婆罗门村。频头城之婆罗门长者等闻:“诸贤!沙门瞿昙实是释氏之子,由释迦族出家。游行拘萨罗众人之间,与大比丘众俱,达至频头城。而彼尊瞿昙,如是流布善名称:‘如是,彼世尊是阿罗汉……得见如是类之阿罗汉。’”

时,频头城之婆罗门长者等,诣世尊之处。诣已,或者与世尊共相问候,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又或者向世尊合掌,而坐一面。又或者向世尊之处申述氏名,坐于一面。又或者默然,坐于一面。世尊如是告坐于一面之频头城婆罗门长者等曰:

“诸长者!若诸异学之出家者对汝等如是问:‘诸长者!如何类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被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向彼诸异学之出家者如是记说:‘诸沙门、婆罗门之于眼所识之诸识,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疑、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行等不等,如是类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其如何之因,如何我等,亦于眼所识之诸色,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疑、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所不承认也。是故,诸贤!彼等诸沙门、婆罗门乃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诸沙门、婆罗门之于耳所识诸声,于鼻所识之诸香,于舌所识之诸味,于身所识之诸触,于意所识之诸法,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行等不等,如是类之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其如何之因,如何我等亦于意所识之诸法,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我等不承认。是故,诸贤!彼等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被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向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应如是记说之。

诸长者,若复诸异学之出家者如是问汝等:‘诸长者!如何类之诸沙门、婆罗门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尊崇。’诸长者!如是问者,汝等对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应如是记说:‘诸沙门、婆罗门之于眼所识之诸色,离贪、离瞋、离痴、于内心寂静,依身、语、意,行等行,如是类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其如何之因,如何于我等,于眼所识之诸色,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亦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承认也。是故,诸贤!彼等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重。诸沙门、婆罗门之于耳所识诸之声,于鼻所识之诸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识之诸触,于意所识之诸法,离贪、离瞋、离痴、于内心寂静,依身、语、意以行等行,如是类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其如何之因,如何于我等,于意所识之诸法,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痴、于内心不寂静,依身、语、意,虽行等不等,于彼等,其以上之等行,于我等承认。’

是故,‘诸贤!彼等之诸沙门、婆罗门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尊崇。’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如是记说。

诸长者!诸异学之出家者若向汝等如是问:‘然而,诸尊者之如何行相、如何有随行者,由此,诸长者汝等如是云耶?——实彼诸尊者是离贪,或有调伏贪之行迹。离瞋,或有调伏瞋之行迹。离痴,或有调伏痴之行迹——。’被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向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记说之:‘实彼等诸尊者于空闲处、林中、独处、边处等修习床座而如是,假令几见,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眼所识之诸色。又如是,假令几闻,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耳所识之诸声。又如是,假令几嗅,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鼻所识之诸香。又如是,假令几味,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舌所识之味。又如是,假令几触,如彼等之胜乐,无如是身所识之诸触。如是,诸友!诸行相,有如是诸随行,而我等所[承认]者,由此,诸长者!我等如是语——实彼等诸尊者乃离贪,或有调伏贪之行。离瞋,或有调伏瞋之行迹。离痴,或有调伏痴之行迹——。’如是问者,诸长者!汝等应向彼等诸异学之出家者如是记说之。”

如是说已,频头城之婆罗门长者等,如是奉白世尊:“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尊瞿昙!譬喻伏者……尊瞿昙容受我等为优婆塞。[我等]由今日尽形寿归依之。”——

第一五一 乞食清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迦兰陀竹林。时,尊者舍利弗,日暮从独住起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之诸根净明。皮肤之色遍净、清白。舍利弗!如何之住,汝今日多住耶?”

[舍利弗曰:]“世尊!我今日多住空住。”

[世尊曰:]“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实今日多住于大人住。舍利弗!如何大人住,彼即空,是故,舍利弗!若比丘之愿:‘今日多住于空住。’舍利弗!彼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从一路由村乞食还归,其时,于我眼所识之诸色,有心之欲、或贪、或瞋、或痴耶?’

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而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于一地游行乞食,如是一路,由村之乞食还归,其时,于我眼所识之诸色,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此等之恶、不善法,当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其时,于我眼所识之诸色,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通行一路,为乞食入村……其时,于我耳所识之诸声……于鼻所识之诸香……于舌所识之诸味,于身所识之诸所触,于意所识之诸法,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耶?’

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其时,于我意所识之诸法,有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断此等诸恶、不善法,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通行一路,我为乞食入村……其时,于我意所识之诸法,无心之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己断五妙欲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断五妙欲’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为断五妙欲不可不精进。

舍利弗!若复比丘之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己断五妙欲’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己断五盖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断五盖’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为断五盖而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己断五盖’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遍知五取蕴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未遍知五取蕴’者。舍利弗!其丘应为遍知五取蕴,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既]遍知五取蕴’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修四念住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其丘应为修四念住,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已修四念住’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四正勤耶?’若……不可不精。若复……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四神足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五根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五力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七觉支耶?’若……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八支圣道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八支圣道’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八支圣道,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己修八支圣道’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修止、观耶?’舍利弗!若比丘之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修止、观’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修止、观,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己修止、观’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法而住。

复次,舍利弗!比丘应如思惟:‘我己证明、解脱耶?’舍利弗!若比丘善观察,如是知:‘我既未证明、解脱’者。舍利弗!其比丘应为证明与解脱,不可不精进。舍利弗!若复比丘善观察者如是知:‘我己证明与解脱’者。舍利弗!彼比丘应以其喜悦,昼夜不可不随学诸善而住。

舍利弗!凡过去世,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等,是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清净乞食。舍利弗!又凡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等之应如是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应清净乞食。舍利弗!又凡今日之沙门、婆罗门等清净乞食者,彼等于一切,皆如是观察,观察而清净乞食。舍利弗!然者,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观察,观察而应清净乞食。’舍利弗!实如是,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舍利弗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五二 根修习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徴伽罗国无启儒林。时,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已,坐于一面。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曰:“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根之修习耶?”

[学童言:]“尊者瞿昙!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根之修习。”

[世尊曰:]“然者,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对诸子说如何类之根修习耶?”

[学童言:]“尊瞿昙!于此,‘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尊瞿昙!如是,波罗奢耶婆罗门对诸弟子说根之修习。”

[世尊曰:]“郁多罗!如是者,盲者应是根之已修习者,聋者应是根之已修习者。若如波罗奢耶婆罗门之言者,郁多罗!任何盲者亦是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也。”

如是言[时],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沉默、困惑、落肩、俯颜、悲丧而无可对言也。

时,世尊知波罗奢耶之门人,郁多罗学童之沉默、困惑、落肩、俯颜、悲丧而无可对言已,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波罗奢耶婆罗门,[对]弟子说一根之修习。而且较异于圣者之律,无上之根修习。”

[阿难曰:]“世尊!正其时。善逝!正其时。请世尊于圣者之律,说无上之根修习。从世尊闻已,诸比丘应受持之。”

[世尊曰:]“然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尊者阿难奉答世尊:“如是,世尊。”世尊乃如是曰:

“然、阿难!如何于圣律,为无上之根修习?于此,阿难!于比丘以眼见色已,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如是证知:‘于我如是之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而此是有为、粗、缘已生也。此为寂静、此为胜妙者,即舍此。’于彼,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者舍乃住立。阿难!譬如有眼之士夫开眼已而闭眼,闭眼已而开眼,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于如是速、于如是急,于如是容易,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舍乃住立。阿难!以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眼所识之诸色,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耳闻声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如是证知……。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容易如弹指,阿难!正如是,对任何人亦如是速、如是急、如是容易于已生之可意、己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灭,舍乃住立。如是,阿难!于圣者之律,关于耳所识之诸声,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鼻嗅香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少倾之荷叶之触水者,即摇动不止住。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如是,阿难!于圣者之律,关于鼻所识之诸香,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舌味味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舌端集唾团已,容易吹飞。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舌所识之诸味,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身触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强力之士夫,伸屈腕或屈伸腕,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身所识之诸所触,谓无上之根修习。

复次,阿难!比丘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住立。阿难!譬喻士夫,于日中极热之铁板,洒落二三滴之水,阿难!徐徐洒落之滴水,其忽尽灭、消散,恰如是,阿难!对任何人……住立。阿难!如是,于圣者之律,关于意所识之诸法,谓无上之根修习。

阿难!实于圣者之律,无上之根修习乃如是。

然者,阿难!如何为学人之行道?阿难!于此,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恼、惭、厌忌。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为其已生之可意、已生之不可意、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而恼、惭、厌忌。阿难!如是,即学人之行道。

然者、阿难!圣者如何修习根?阿难!于此,比丘以眼见色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彼若欲:‘于[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己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于[无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以避如是两者[即]有有舍,应住有念、正知。’[即]于其处,有舍、有念、正知而住。

复次,阿难!于比丘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味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若欲:‘于[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应住不厌忌想。’[即]于其处,不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无所]厌忌与[所]厌忌,应住厌忌想。’[即]于其处,厌忌想而住。若欲:‘于[所]厌忌与[无所]厌忌,避如是之两者,而有舍,应住有念、正知。’[即]于其处,有舍、有念、正知而住。阿难!实圣者乃如是以修习根。

阿难!如是,我于圣者之律,说无上之根修习。说学人之行道。说圣者之根修习。阿难!凡[大]师求诸弟子之利益,由怜愍而垂怜愍,应为之事,我为此乃为汝等。阿难!如是,有诸树下,如是,有诸空室。阿难!应禅思、勿放逸。应不可有后悔。此乃我[为]汝等之诸教诲。”

世尊如是已,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猜你喜欢
  笺记纲目·书玉
  虚舟和尚语录序·虚舟普度
  目录·佚名
  雪窦石奇禅师全录序·通云
  重编诸天传下卷·佚名
  卷第七十七·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九(二分之八明尼戒法)·佚名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法藏
  卷四百五十九·佚名
  持品第三十五·佚名
  敦煌坛经全文·佚名
  教观纲宗释义·智旭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一起活埋·佚名
  卷第八(金刚部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出 赠行·李渔

    〖风马儿前〗(小生上)已助才人缔好缘,筹去路,尚茫然。我莫渔翁救起谭生夫妇,又替他完了婚姻,这桩好事,也是做得周到的了。只是一件,山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还要替他想个去路。我看此人姿态秀美,气度轩昂,料不是个寻常人物。昨日在

  • 东观集卷四·魏野

    宋 魏野 撰上解梁潘学士十韵尽继祖风流其如鬓未秋石渠陈表让山郡折资求舜禹城分界神仙岳映楼淫祠随处毁学校逐乡修宻疏多亲写狂诗少自收通宵营有乐度嵗狱无囚酒席围红粉盐池照碧油药同方士炼壶共野僧投瓦砾今徒献琼

  • 卷九十一·徐世昌

    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桐城人。乾隆癸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礼部主事,历官刑部郎中,重宴鹿鸣,加四品衔。有《惜抱轩集》。钱舜举萧翼赚兰亭图万壑千岩当坐起,断取越东山百里。世间不见永和人,长有春风流曲水。

  • 白石樵唱钞·吴之振

    林景熙商妇吟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郑宗仁会宿山中原注:宗仁,朴翁也,号初心

  • 卷四十四·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四目录故实类题太真春睡图【元岑安卿】题杨妃春睡图【元杨维桢】题太真睡起图【元吴景奎】杨妃春睡图【明徐渭】杨妃春睡图【明田登】题贵妃春醉图【明胡直】杨妃醉仆图【明周鼎】

  • 卷三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七韩愈北极赠李观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所尚【一作向】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

  • 卷一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十二贺知章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少以文词知名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後转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知

  •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欧阳修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

  •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东方兵事纪略(一篇)·佚名

    姚锡光议款篇(第八)议款篇(第八)光绪甲午七月朔,中国始班宣战书。于是高升轮舶已燔,牙山屯营已溃。其始固委蛇言款,盖不得已而出于战,当道原无战备之心;识者固知兵气之不振、战局之靡终,必无以善其后。而割地偿款之机,已兆于此。

  • 后晋纪二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二年(丁酉、937)·司马光

    后晋纪二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1]春,正月,乙卯,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乙卯(初二),出现日食。 [2]诏以前北面招收指挥使安重荣为成德节度使,以秘琼为齐州防御使。遣引进使王景崇谕琼以利害。重荣与契丹将赵思温偕

  • ●晋政辑要卷之三·海宁

    晋省民数 收成题奏 晋省田地 丁粮分合(并附钱粮过割) 起运存留 地丁银两 秋成征粮 额征粮豆 旗圈地亩(并附案) 开垦牧厂(并附案) 晋省物产 各属土贡(并附数) 新疆办绸(并附案) ○晋省

  • 卷十上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孙奭

    [疏]正义曰:此卷即赵注分上卷为下卷也,此卷中凡九章。一章言圣人由力,力有常也,贤者由巧,巧可增也,仲尼天高不可阶,它人丘陵犹可逾。二章言圣人制禄,上下差叙。三章言匹夫友贤,下之以德;三公友贤,授之以爵。四章言圣人忧民,乐行其

  •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绍昙

    云门宗云门匡真禅师师嗣雪峰。讳文偃。秀州人。俗姓张。空王寺受业。听四分律。弃见睦州。州才见。便掩门拶折师足曰。秦时[車*度]轹钻。师大悟。州指见雪峰。师至峰庄。见僧。问。上座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

  • 川端康成短篇作品·川端康成

    选收了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品,这些作品集于一卷,概括地反映了川端康成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和创作成果,使读者可以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对作家及其大致创作活动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 张伯渊茶录·张源

    明代茶书,张源撰,1卷。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江苏吴县西山人。此地乃名茶碧螺春产地。据顾大典《茶录·序》称:其人“志甘恬淡,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

  • 南窗纪谈·佚名

    宋代无名氏撰写的一部笔记。书中记北宋时名人轶事及订正典故之类,颇有可资考证者。其中或有小说故事可采。如记某嫠妇被里人以田产事诬陷,含冤十馀年不得申。後在初中甲科来此任职的傅球手中昭雪。李迪曾在此为官,闻之後

  • 大宗地玄文本论·马鸣

    凡二十卷。马鸣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阐释金刚地之行位等,共立四十大决择分。其中,初二分解说十种大因缘,相当于序分;第三以下至三十六分为正宗分,以解说金刚地之五种位至阿说本王之十方尘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