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六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门深信趣入。专念於佛不断三宝。叹离欲性念善知识。普照三世忆诸大愿。普救众生不着有为。究竟思惟诸法自性。悉能严净一切世界。於一切佛众会道场心无所着。渐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觅弥伽。乃见其人於市肆中坐於说法师子之座。十千人众所共围绕。说轮字庄严法门。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流转於诸有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云何得平等意坚固不动。云何获清净心无能沮坏。云何生大悲力恒不劳疲。云何入陀罗尼普得清净。云何发生智慧广大光明於一切法离诸暗障。云何具无碍解辩才之力决了一切甚深义藏。云何得正念力忆持一切差别法轮。云何得净趣力於一切趣普演诸法。云何得智慧力於一切法悉能决定分别其义。

第四弥伽寄生贵住。生贵者谓生佛法家。亦云生菩提心家。种性尊贵故。意显善财由闻前法光明门。深信趣入故得生佛家。初四行经明起观修。渐次南行趣求后友。乃见其人於市肆中说法。善财顶礼见敬。次陈已发心。次而我未知下七行半经正陈所问。乃修证之相。

尔时弥伽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弥伽遽即下师子座。於善财所五体投地。散金银华无价宝珠。及以上妙碎末栴檀。无量种衣以覆其上。复散无量种种香华。种种供具以为供养。然后起立而称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为不断一切佛种。则为严净一切佛剎。则为成熟一切众生。则为了达一切法性。则为悟解一切业种。则为圆满一切诸行。则为不断一切大愿。则如实解离贪种性。则能明见三世差别。则令信解永得坚固。则为一切如来所持。则为一切诸佛忆念。则与一切菩萨平等。则为一切贤圣赞喜。则为一切梵王礼觐。则为一切天主供养。则为一切夜叉守护。则为一切罗剎侍卫。则为一切龙王迎接。则为一切紧那罗王歌咏赞叹。则为一切诸世间主称扬庆悦。则令一切诸众生界悉得安隐。所谓令舍恶趣故。令出难处故。断一切贫穷根本故。生一切天人快乐故。遇善知识亲近故。闻广大法受持故。生菩提心故。净菩提心故。照菩萨道故。入菩萨智故。住菩萨地故。善男子。应知菩萨所作甚难。难出难值。见菩萨者倍更难有。菩萨为一切众生恃怙。生长成就故。为一切众生拯济。拔诸苦难故。为一切众生依处守护世间故。为一切众生救护令免怖畏故。菩萨如风轮持诸世间不令堕落恶趣故。如大地增长众生善根故。如大海福德充满无尽故。如净日智慧光明普照故。如须弥善根高出故。如明月智光出现故。如猛将摧伏魔军故。如君主佛法城中得自在故。如猛火烧尽众生我爱心故。如大云降澍无量妙法雨故。如时雨增长一切信根芽故。如船师示导法海津济处故。如桥梁令其得度生死海故。

第三尔时弥伽下称赞授法。初审定发心。次弥伽遽即下师子座。先礼善财而后方授法者。意显上善财所问之法。乃依事造修。将明摄俗之行。故先致敬而后授法。亦显菩提心乃最尊上心。固当重故。下然后起立广赞菩提因心深广。所谓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由此故得十王敬护。广益众生。故下结示云应知菩萨所作甚难。以善知识难出难遇。而堪受法器。师资雅合。更难之难。此所以极言其难者。固其增进之心耳。次菩萨为一切众生下九行经。别赞善知识之大益。申其难遇之所以。文有十喻。极赞知识之大利。

弥伽如是赞叹善财。令诸菩萨皆欢喜已。从其面门出种种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众生遇斯光已。诸龙神等乃至梵天悉皆来至弥伽之所。弥伽大士即以方便。为开示演说分别解释轮字品庄严法门。彼诸众生闻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弥伽於是还升本座。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已获得妙音陀罗尼。能分别知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语言。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诸梵天所有语言。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无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悉亦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能普入一切众生种种想海。种种施设海。种种名号海。种种语言海。能普入说一切深密法句海。说一切究竟法句海。说一切所缘中有一切三世所缘法句海。说上法句海。说上上法句海。说差别法句海。说一切差别法句海。能普入一切世间咒术海。一切音声庄严轮一切差别字轮际。如是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善男子。从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彼有长者曰名解脱。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修菩萨行。菩萨云何成菩萨行。菩萨云何集菩萨行。菩萨云何思菩萨行。尔时善财童子以善知识故。於一切智法深生尊重。深植净信。深自增益。礼弥伽足。涕泗悲泣绕无量匝。恋慕瞻仰辞退而行。

第二弥伽如是赞叹已下授己法门。先五行经。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乃现通益物。光中演说轮字品庄严法门。即弥伽之所证也。轮字品者谓从字母音声旋转无碍。入法性海。之盖约文字性空以显总持法门也。弥伽现通已毕。於是还升本座。告善财言。但云我已获得妙音陀罗尼。分别语言三昧。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及人所有语言音声。一一皆是入法界之门。意显入此法门则一切善恶粗细音声皆是说法之声。无一言音而非入理之门。若上善财所问修进法光明门。即从此音声三昧而入。故弥伽答善财处。但只放此一光。全体显示。更不容声正欲目击而道存也。故弥伽即告善财云。我唯知此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而已。若诸菩萨。能普入一切众生想海。乃至一切音声庄严轮。一切差别轮。则非我所知。然所不知者初举种种想。末结一切音声差别者。意显一切语言音声皆由妄想而发。以众生有种种妄想。故有种种语言音声。若了妄想本空。则音声无体。如此则一切语言皆入法界之法门矣。故为文字总持法门也。上既谦己不能。故指示后友名解脱长者。善财依教辞退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诸菩萨无碍解陀罗尼光明庄严门。深入诸菩萨语言海门。忆念诸菩萨知一切众生微细方便门。观察诸菩萨清净心门。成就诸菩萨善根光明门。净治诸菩萨教化众生门。明利诸菩萨摄众生智门。坚固诸菩萨广大志乐门。任持诸菩萨殊胜志乐门。净治诸菩萨种种信解门。思惟诸菩萨无量善心门。誓愿坚固心无疲厌。以诸甲冑而自庄严。精进深心不可退转具不坏信。其心坚固犹如金刚及那罗延无能坏者。守持一切善知识教。於诸境界得不坏智。普门清净所行无碍。智光圆满普照一切。具足诸地总持光明。了知法界种种差别。无依无住平等无二。自性清净而普庄严。於诸所行皆得究竟。智慧清净离诸执着。知十方差别法智无障碍。往十方差别处身不疲懈。於十方差别业皆得明了。於十方差别佛无不现见。於十方差别时悉得深入。清净妙法充满其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恒普入平等境界。如来智慧之所照触。一切智流相续不断。若身若心不离佛法。一切诸佛神力所加。一切如来光明所照。成就大愿。愿身周徧一切剎网。一切法界普入其身。渐次游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徧推求解脱长者。既得见已。五体投地。起立合掌白言。圣者。我今得与善知识会。是我获得广大善利。何以故。善知识者难可得见。难可得闻。难可出现。难得奉事。难得亲近。难得承接。难可逢值。难得共居。难令喜悦。难得随逐。我今会遇为得善利。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事一切佛故。为欲值一切佛故。为欲见一切佛故。为欲观一切佛故。为欲知一切佛故。为欲证一切佛平等故。为欲发一切佛大愿故。为欲满一切佛大愿故。为欲具一切佛智光故。为欲成一切佛众行故。为欲得一切佛神通故。为欲具一切佛诸力故。为欲获一切佛无畏故。为欲闻一切佛法故。为欲受一切佛法故。为欲持一切佛法故。为欲解一切佛法故。为欲护一切佛法故。为欲与一切诸菩萨众同一体故。为欲与一切菩萨善根等无异故。为欲圆满一切菩萨波罗蜜故。为欲成就一切菩萨所修行故。为欲出生一切菩萨清净愿故。为欲得一切诸佛菩萨威神藏故。为欲得一切菩萨法藏无尽智慧大光明故。为欲得一切菩萨三昧广大藏故。为欲成就一切菩萨无量无数神通藏故。为欲以大悲藏教化调伏一切众生皆令究竟到边际故。为欲显现神变藏故。为於一切自在藏中悉以自心得自在故。为欲入於清净藏中以一切相而庄严故。圣者。我今以如是心。如是意。如是乐。如是欲。如是希求。如是思惟。如是尊重。如是方便。如是究竟。如是谦下。至圣者所。我闻圣者善能诱诲诸菩萨众。能以方便阐明所得。示其道路。与其津梁。授其法门。令除迷倒障。拔犹豫箭。截疑惑网。照心稠林。浣心垢浊。令心洁白。使心清净。正心谄曲。绝心生死。止心不善。解心执着。於执着处令心解脱。於染爱处使心动转。令其速入一切智境。使其疾到无上法城。令住大悲。令修大慈。令入菩萨行。令修三昧门。令入证位。令观法心。令增长力。令修习行。普於一切其心平等。唯愿圣者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随所修习疾得清净疾得明了。

第五解脱长者寄具足方便住。然具足方便者。正明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生无住之行也。由得入上妙音陀罗尼门。故能入俗利生无住。故善财依教趣求。先思念前教。一一从思证入。有六行经十一句。皆所思之法门。次誓愿坚固下十二行半经显修之益。渐次游行十有二年。周徧推求解脱长者。意显深穷十二因缘。故令根尘十二皆徧法界。一一皆解脱门故。然后乃见既得见已。善财极言善知识难见难闻难出难事。难近难接难逢难共。难悦难随如此深言十难者。以入法既深。感恩弥重。求教益切。为法之心益深矣。故自庆如此之难。幸而得见。以希望多年故也。上申见敬。后方咨请。先陈自已发心。次为欲事一切佛下别陈发心之相。有三。初五行经陈欲上穷佛境。二为欲下二行经欲罄尽法源。后为欲与一切下九行经欲齐菩萨行。亦是僧宝。以善财入法既深。故请问亦有序。故此特以三宝为问。欲显己有荷负之愿故。次圣者我今以如是心者。结前发心之相。为发问之端。次我闻圣者下九行经。赞能诱诲。故请决所疑。

时解脱长者以过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师利童子忆念力故。即入菩萨三昧门名普摄一切佛剎无边旋陀罗尼。入此三昧已。得清净身。於其身中显现十方各十佛剎微尘数佛及佛国土众会道场。种种光明诸庄严事。亦现彼佛往昔所行神通变化一切大愿助道之法诸出离行清净庄严。亦见诸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教化众生。如是一切於其身中。悉皆显现无所障碍。种种形相种种次第如本而住不相杂乱。所谓种种国土。种种众会。种种道场。种种严饰。其中诸佛现种种神力。立种种乘道。示种种愿门。或於一世界处兜率宫而作佛事。或於一世界殁兜率宫而作佛事。如是或有住胎。或复诞生。或处宫中。或复出家。或诣道场。或破魔军。或诸天龙恭敬围绕。或诸世主劝请说法。或转法轮。或般涅盘。或分舍利。或起塔庙。彼诸如来於种种众会。种种世间。种种趣生。种种家族。种种欲乐。种种业行。种种语言。种种根性。种种烦恼。随眠习气诸众生中。或处微细道场。或处广大道场。或处一由旬量道场。或处十由旬量道场。或处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由旬量道场。以种种神通。种种言辞。种种音声。种种法门。种种总持门。种种辩才门。以种种圣谛海。种种无畏大师子吼。说诸众生种种善根。种种忆念。授种种菩萨记。说种种诸佛法。彼诸如来所有言说。善财童子悉能听受。亦见诸佛及诸菩萨不可思议三昧神变。尔时解脱长者从三昧起。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善男子。我入出此解脱门时即见东方阎浮檀金光明世界龙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毗卢遮那藏菩萨而为上首。又见南方速疾力世界普香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心王菩萨而为上首。又见西方香光世界须弥灯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无碍心菩萨而为上首。又见北方袈裟幢世界不可坏金刚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金刚步勇猛菩萨而为上首。又见东北方一切上妙宝世界无所得境界眼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无所得善变化菩萨而为上首。又见东南方香焰光音世界香灯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金刚焰慧菩萨而为上首。又见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法界轮幢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现一切变化幢菩萨而为上首。又见西北方普清净世界一切佛宝高胜幢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法幢王菩萨而为上首。又见上方佛次第出现无尽世界无边智慧光圆满幢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法界门幢王菩萨而为上首。又见下方佛光明世界无碍智幢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一切世间剎幢王菩萨而为上首。

第三时解脱下正示法界。初入定默示。后出定言答。即入普摄一切佛剎无边旋陀罗尼三昧者。谓普摄十方佛剎在於身中。由唯心之智称性总持。令如体用。旋转无碍。故以为名。此显唯心观成。普摄无边差别诸佛境界。顿入平等法界。故下文入此三昧已下有二十一行经。皆示三昧中所摄境界。全现长者一身之中。即所现境界中。诸佛说法。所有言说。及不可说三昧神变。是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身还共如来合。皆令善财亲闻亲见。即此三昧。已彰无尽无尽法界。以明定之业用。将以默示善财所问也。后尔时解脱长者从三昧起下。方以言答。乃告之曰。我已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疏释此解脱总有五义。一一切如来各具一切无碍庄严。二一一如来互徧无碍。三一切如来庄严悉入长者之身。四长者彻见十方佛海。五长者智持不以为碍。此正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故。次我出入此下有二十行经。历见十方佛众会道场。皆入长者之身。正明定之业用。即此三昧中境界。通身全彰入法界之门矣。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於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剎。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徧住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善男子。我唯於此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而得入出。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碍智。住无碍行。得常见一切佛三昧。得不住涅盘际三昧。了达三昧普门境界。於三世法悉皆平等。能善分身徧一切剎。住於诸佛平等境界。十方境界皆悉现前。智慧观察无不明了。於其身中悉现一切世界成坏。而於己身及诸世界不生二想。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善男子。从此南行至阎浮提畔有一国土名摩利伽罗。彼有比丘名曰海幢。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顶礼解脱长者足。右绕观察称扬赞叹。思惟恋仰悲泣流泪。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由善知识见一切智。於善知识不生违逆。於善知识心无谄诳。於善知识心常随顺。於善知识起慈母想。舍离一切无益法故。於善知识起慈父想。出生一切诸善法故。辞退而去。

四善男子我见如是下。彰定体相。即唯心观门。此明涉俗利生之行。次前法门而示唯心观者。正显利生之要。先了达众生无边境界皆唯心现。以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入平等法界故。次示唯心观门。十方佛境平等显现。故见彼十方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故。次五行经广显随心见佛。初明要见即见。次然彼如来下。正显唯心念佛观体。意谓见佛无来往之相者。其故何耶。以知一切佛与我心皆悉如梦。一切佛如影像。若水清月现。镜明像显。了自心如幻知一切佛及己心皆悉如响。以此五种观门。故知如是念佛皆由自心。大哉念佛法门。为涉俗利生之第一妙行。故特於长者以示之。然念佛必唯心为要。故示於长者所亲证。嗟哉今人薄念佛而不为者。岂知圆宗广大无碍之法界。必欲渐证。当以念佛为第一也。故善财首参德云。即开示念佛。今将利生特委示念佛之三昧。末法缁白有志者可不敬哉。故后广赞唯心法门。非但念佛一门。以心该万法。即佛果体用。菩萨万行。通依一心建立。故次指示当知菩萨修诸佛法等。悉由自心。故后结示以十种治心之法。以为修观入门之要。二利之行。无喻唯心观门。故后长者谦己云我唯於此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而得出入。若如诸菩萨下。皆己所不能。故推后胜友。从此南行至阎浮提岸。有海幢比丘。当往诣彼问。善财顶礼长者。恋慕悲泣。依教而往。辞退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彼长者教。观察彼长者教。忆念彼不思议菩萨解脱门。思惟彼不思议菩萨智光明。深入彼不思议法界门。趣向彼不思议菩萨普入门。明见彼不思议如来神通。解了彼不思议普入佛剎。分别彼不思议佛力庄严。思惟彼不思议菩萨三昧解脱境界分位。了达彼不思议差别世界究竟无碍。修行彼不思议菩萨坚固深心。发起彼不思议菩萨大愿净业。渐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聚落。周徧求觅海幢比丘。乃见其在经行地侧结加趺坐入于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身安不动。从其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皆以种种诸庄严具庄严其身。悉着宝冠顶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宝一切璎珞一切衣服一切饮食如法上味一切华一切鬘一切香一切涂香一切欲乐资生之具。於一切处救摄一切贫穷众生。安慰一切苦恼众生。皆令欢喜心意清净。成就无上菩提之道。从其两膝出无数百千亿剎帝利婆罗门众。皆悉聪慧。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衣服上妙庄严。普徧十方一切世界。爱语同事摄诸众生。所谓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咸使快乐。复以方便而劝导之。皆令舍恶安住善法。从其腰间出等众生数无量仙人。或服草衣或树皮衣。皆执澡瓶威仪寂静。周旋住返十方世界。於虚空中以佛妙音称赞如来演说诸法。或说清净梵行之道。令其修习调伏诸根。或说诸法皆无自性。使其观察发生智慧。或说世间言论轨则。或复开示一切智智出要方便。令随次第各修其业。从其两胁出不思议龙不思议龙女。示现不思议诸龙神变。所谓雨不思议香云不思议华云不思议鬘云。不思议宝盖云不思议宝旛云不思议妙宝庄严具云。不思议大摩尼宝云不思议宝璎珞云。不思议宝座云不思议宝宫殿云。不思议宝莲华云不思议宝冠云。不思议天身云不思议采女云。悉徧虚空而为庄严。充满一切十方世界诸佛道场而为供养。令诸众生皆生欢喜。从胸前卍字中出无数百千亿阿修罗王。皆悉示现不可思议自在幻力令百世界皆大震动。一切海水自然涌沸。一切山王互相冲击。诸天宫殿无不动摇。诸魔光明无不隐蔽。诸魔兵众无不摧伏。普令众生舍憍慢心。除怒害心。破烦恼山。息众恶法。长无斗诤永共和善。复以幻力开悟众生。令灭罪恶。令怖生死。令出诸趣。令离染着。令住无上菩提之心。令修一切诸菩萨行。令住一切诸波罗蜜。令入一切诸菩萨地。令观一切微妙法门。令知一切诸佛方便。如是所作周徧法界。从其背上。为应以二乘而得度者。出无数百千亿声闻独觉。为着我者说无有我。为执常者说一切行皆悉无常。为贪行者说不净观。为瞋行者说慈心观。为痴行者说缘起观。为等分行者说与智慧相应境界法。为乐着境界者说无所有法。为乐着寂静处者说发大誓愿普饶益一切众生法。如是所作周徧法界。从其两肩出无数百千亿诸夜叉罗剎种种。王形貌种种色相或长或短皆可怖畏。无量眷属而自围绕。守护一切行善众生并诸贤圣菩萨众会若向正住及正住者。或时现作执金刚神守护诸佛及佛住处。或徧守护一切世间。有怖畏者令得安隐。有疾病者令得除差。有苦恼者令得免离。有过恶者令其厌悔。有灾横者令其息灭。如是利益一切众生。皆悉令其舍生死轮转正法轮。从其腹出无数百千亿紧那罗王。各有无数紧那罗女前后围绕。又出无数百千亿乾闼婆王。各有无数乾闼婆女前后围绕。各奏无数百千天乐歌咏赞叹诸法实性。歌咏赞叹一切诸佛。歌咏赞叹发菩提心。歌咏赞叹修菩萨行。歌咏赞叹一切诸佛成正觉门。歌咏赞叹一切诸佛转法轮门。歌咏赞叹一切诸佛现神变门。开示演说一切诸佛般涅盘门。开示演说守护一切诸佛教门。开示演说令一切众生皆欢喜门。开示演说严净一切诸佛剎门。开示演说显示一切微妙法门。开示演说舍离一切诸障碍门。开示演说发生一切诸善根门。如是周徧十方法界。从其面门出无数百千亿转轮圣王。七宝具足。四兵围绕。放大舍光雨无量宝。诸贫乏者悉使充足。令其永断不与取行。端正采女无数百千。悉以舍施心无所着。令其永断邪淫之行。令生慈心不断生命。令其究竟常真实语。不作虚诳无益谈说。令摄他语不行离间。令柔软语无有粗恶。令常演说甚深决定明了之义。不作无义绮饰言辞。为说少欲令除贪爱心无瑕垢。为说大悲令除忿怒意得清净。为说实义令其观察一切诸法。深入因缘善明谛理。拔邪见刺破疑惑山。一切障碍悉皆除灭。如是所作充满法界。从其两目出无数百千亿日轮。普照一切诸大地狱及诸恶趣皆令离苦。又照一切世界中间令除黑暗。又照一切十方众生。皆令舍离愚痴翳障。於垢浊国土放清净光。白银国土放黄金色光。黄金国土放白银色光。瑠璃国土放玻璃色光。坡璃国土放瑠璃色光。砗磲国土放码碯色光。码碯国土放砗磲色光。帝青国土放日藏摩尼王色光。日藏摩尼王国土放帝青色光。赤真珠国土放月光网藏摩尼王色光。月光网藏摩尼王国土放赤真珠色光。一宝所成国土放种种宝色光。种种宝所成国土放一宝色光。照诸众生心之稠林。办诸众生无量事业。严饰一切世间境界。令诸众生心得清凉生大欢喜。如是所作充满法界。从其眉间白毫相中出无数百千亿帝释。皆於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宝珠系其顶上。光照一切诸天宫殿。震动一切须弥山王。觉悟一切诸天大众。叹福德力。说智慧力。生其乐力。持其志力。净其念力。坚其所发菩提心力。赞乐见佛令除世欲。赞乐闻法令厌世境。赞乐观智令绝世染。止修罗战断烦恼诤。灭怖死心发降魔愿。兴立正法须弥山王。成办众生一切事业如是所作周徧法界。从其额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色相端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言音美妙。劝佛说法叹佛功德。令诸菩萨悉皆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普徧一切十方世界。从其头上出无量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众。悉以相好庄严其身。放无边光说种种行。所谓赞叹布施令舍悭贪。得众妙宝庄严世界。称扬赞叹持戒功德。令诸众生永断诸恶。住於菩萨大慈悲戒。说一切有悉皆如梦。说诸欲乐无有滋味。令诸众生离烦恼缚。说忍辱力。令於诸法心得自在。赞金色身。令诸众生离瞋恚垢。起对治行绝畜生道。叹精进行。令其远离世间放逸。皆悉勤修无量妙法。又为赞叹禅波罗蜜。令其一切心得自在。又为演说般若波罗蜜开示正见。令诸众生乐自在智拔诸见毒。又为演说随顺世间种种所作。令诸众生虽离生死而於诸趣自在受生。又为示现神通变化说寿命自在。令诸众生发大誓愿。又为演说成就总持力。出生大愿力。净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又为演说种种诸智。所谓普知众生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来十方智。普知诸佛自在智。如是所作周徧法界。从其顶上出无数百千亿如来身。其身无等。诸相随好清净庄严。威光赫奕如真金山。无量光明普照十方。出妙音声充满法界。示现无量大神通力。为一切世间普雨法雨。所谓为坐菩提道场诸菩萨雨普知平等法雨。为灌顶位诸菩萨雨入普门法雨。为法王子位诸菩萨雨普庄严法雨。为童子位诸菩萨雨坚固山法雨。为不退位诸菩萨雨海藏法雨。为成就正心位诸菩萨雨普境界法雨。为方便具足位诸菩萨雨自性门法雨。为生贵位诸菩萨雨随顺世间法雨。为修行位诸菩萨雨普悲愍法雨。为新学诸菩萨雨积集藏法雨。为初发心诸菩萨雨摄众生法雨。为信解诸菩萨雨无尽境界普现前法雨。为色界诸众生雨普门法雨。为诸梵天雨普藏法雨。为诸自在天雨生力法雨。为诸魔众雨心幢法雨。为诸化乐天雨净念法雨。为诸兜率天雨生意法雨。为诸夜魔天雨欢喜法雨。为诸忉利天雨疾庄严虚空界法雨。为诸夜叉王雨欢喜法雨。为诸乾闼婆王雨金刚轮法雨。为诸阿修罗王雨大境界法雨。为诸迦楼罗王雨无边光明法雨。为诸紧那罗王雨一切世间殊胜智法雨。为诸人王雨无乐着法雨。为诸龙王雨欢喜幢法雨。为诸摩睺罗伽王雨大休息法雨。为诸地狱众生雨正念庄严法雨。为诸畜生雨智慧藏法雨。为阎罗王界众生雨无畏法雨。为诸厄难处众生雨普安慰法雨。悉令得入贤圣众会。如是所作充满法界。海幢比丘又於其身一切毛孔一一皆出阿僧祇佛剎微尘数光明网。一一光明网具阿僧祇色相阿僧祇庄严阿僧祇境界阿僧祇事业充满十方一切法界。尔时善财童子。一心观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忆念彼三昧解脱。思惟彼不思议菩萨三昧。思惟彼不思议利益众生方便海。思惟彼不思议无作用普庄严门。思惟彼庄严法界清净智。思惟彼受佛加持智。思惟彼出生菩萨自在力。思惟彼坚固菩萨大愿力。思惟彼增广菩萨诸行力。如是住立思惟观察。经一日一夜乃至经於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复经六日。过此已后海幢比丘从三昧出。善财童子赞言圣者。希有奇特。如此三昧最为甚深。如此三昧最为广大。如此三昧境界无量。如此三昧神力难思。如此三昧光明无等。如此三昧庄严无数。如此三昧威力难制。如此三昧境界平等。如此三昧普照十方。如此三昧利益无限。以能除灭一切众生无量苦故。所谓能令一切众生离贫苦故。出地狱故。免畜生故。闭诸难门故。开人天道故。令人天众生喜乐故。令其爱乐禅境界故。能令增长有为乐故。能为显示出有乐故。能为引发菩提心故。能使增长福智行故。能令增长大悲心故。能令生起大愿力故。能令明了菩萨道故。能使庄严究竟智故。能令趣入大乘境故。能令照了普贤行故。能令证得诸菩萨地智光明故。能令成就一切菩萨诸愿行故。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故。圣者此三昧者名为何等。海幢比丘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舍得。又名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又名普庄严清净门。善男子。我以修习般若波罗蜜故得此普庄严清净三昧等百万阿僧祇三昧。善财童子言。圣者。此三昧境界究竟唯如是耶。海幢言。善男子。入此三昧时了知一切世界无所障碍。往诣一切世界无所障碍。超过一切世界无所障碍。庄严一切世界无所障碍。修治一切世界无所障碍。严净一切世界无所障碍。见一切佛无所障碍。观一切佛广大威德无所障碍。知一切佛自在神力无所障碍。证一切佛诸广大力无所障碍。入一切佛诸功德海无所障碍。受一切佛无量妙法无所障碍。入一切佛法中修习妙行无所障碍。证一切佛转法轮平等智无所障碍。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海无所障碍。观十方佛法无所障碍。大悲摄受十方众生无所障碍。常起大慈充满十方无所障碍。见十方佛心无厌足无所障碍。入一切众生海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根海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诸根差别智无所障碍。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如诸菩萨入智慧海净法界境。达一切趣徧无量剎。总持自在三昧清净。神通广大辩才无尽。善说诸地为众生依。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辩其功德了其所行。明其境界。究其愿力。入其要门。达其所证。说其道分。住其三昧。见其心境。得其所有平等智慧。善男子。从此南行有一住处名曰海潮。彼有园林名普庄严。於其园中有优婆夷名曰休舍。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於海幢比丘所。得坚固身获妙法财入深境界。智慧明彻三昧照耀。住清净解见甚深法。其心安住诸清净门。智慧光明充满一方。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五体投地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恭敬瞻仰。思惟观察咨嗟恋慕。持其名号。想其容止。念其音声。思其三昧。及彼大愿所行境界。受其智慧清净光明。辞退而行。

第六海幢比丘。寄正心住。初念长者教观察思惟。随修证人。渐次南行。至阎浮提岸。周徧寻求海幢比丘。乃见在经行路侧结加趺坐入於三昧。初见未及问。以在定故。但见定中所现业用境界。以从足至顶一十四处。所现人天八部修罗帝释梵王。乃至声闻菩萨。以至於佛。皆在一身中现。经文有十四段。后於顶上所现佛出妙音声。普雨法雨。有三十二种法雨。初十二种法雨特为菩萨。后二十种法雨普及人天杂类。上至色界梵天下。及地狱三途。无不充足。如是所作充满法界。又於其身一切毛孔。皆出阿僧祇佛剎微尘数光明网。一一光明网具阿僧祇色相庄严境界事业。如是充满十方一切法界。比丘定中俱现如是相用。善财见已一心观察。深生渴仰。忆念彼三昧解脱。思惟彼不思议境界。如是住立思惟观察。日夜不已。以至六月六日。未曾暂舍。比丘过此已后。乃从三昧起。善财乃作礼赞言。圣者。希有奇特。如此三昧甚深广大利益等。有十三行经。赞已。然后乃问圣者。此三昧名为何等。比丘答言此三昧名普眼舍得。又名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又名普庄严清净门。以修习般若波罗蜜故得此三昧。有百万阿僧祇三昧。言三昧名普眼舍得者。谓以般若智。圆照法界故名普眼。般若之体清净光明。一法不受。故云舍得。以此般若生佛平等。圣凡一际。故圆现法界事相。此即显示前唯心观门之体用耳。似不必局於灭受想定也。善财童子既闻三昧之名。因问此三昧境界究竟如何。此问其实际也。比丘答言。入此三昧时则智正觉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此三种世间一际平等。一一融通。无所障碍。如此而已。此直指唯心观门究竟实际也。故比丘告善财言。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而已。若诸菩萨入智慧海。净法界境。乃至平等智慧。则非我所知。乃推后友云从此南行有一住处。名曰海潮。有优婆夷名曰休舍。汝可往问。时善财童子。於海幢比丘所。得坚固身等种种法门。故感恩恋慕。持其名号。想其容止。念其音声。思其三昧。受其智慧。得其清净光明。於此法门有深证矣。辞退而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三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十一(初分之十一)·佚名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桐鄉密印寺語錄卷第五·佚名
  月江和尚语录卷中·月江正印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一卷·一行
  清 凉 世 界·太虚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佚名
   第七十三則 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胡兰成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佚名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五·佚名
  易理与佛法·太虚
  告青年苾刍之还俗者·太虚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欧阳竟无
  汾州太子昭禅师·惠洪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九·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先兄仓海行状·丘逢甲

    丘瑞甲先兄讳仓海,字仙根,号蛰仙,以逢甲子生,故旧又讳逢甲。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先考设教处。长移居于彰化县,后台改省分治为台湾县者也。性聪顈异人,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三冠童军(受知清巡抚丁日昌、唐景崧),十四补廪膳,十六以

  • 别丢掉·林徽因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轻轻现在流水似的,满天的星,梦似的挂起,有那回音!山谷中留着在黑夜,在松林,在幽冷的山泉底,只使人不见,你问黑夜要回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隔山灯火,一样是月明,二十一年夏

  • 卷六十九·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九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十四余响朱庆余送僧游庐山客行皆有求【集作为】师去是闲游野望防金防禅栖寄石楼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防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送淮隂丁明府之官未及境已有爱人心遣吏回

  • 列传五·薛居正

    李崧,深州饶阳人。父舜卿,本州录事参军。崧幼而聪敏,十余岁为文,家人奇之。弱冠,本府署为参军。其父尝谓宗人李鏻曰:“大丑生处,形奇气异,前途应不居徒劳之地,赖吾兄诲激之。”大丑即崧之小字也。同光初,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兼领

  • 卷三百六十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甲子,夏國遣芑良嵬名濟、昂聶張聿正進助山陵馬一百匹。   己巳,太皇太后諭輔臣曰:「民間保馬宜早罷,見行法有不便於民者改之。」(此據政目八日事【一】,今特書之。)   詔緣邊禁

  • 第五十回 勤政楼童子陈箴 范阳镇逆胡构乱·蔡东藩

      却说杨贵妃盅惑玄宗,经长生殿密誓后,愈得宠幸,就是三国夫人,也连同邀宠,每届赏赐,不可胜计。韩国夫人得照夜玑,虢国夫人得鏁子帐,秦国夫人得七叶冠,均是希世奇珍,得未曾有。又赐贵妃虹霓屏,贵妃转赠国忠,屏系隋朝遗物,雕刻前

  • 第十八回 阿鲁思全境被兵 欧罗巴东方受敌·蔡东藩

      却说八赤蛮避匿海岛,总道可以安身,谁知蒙古军又复追到,他只赤手空拳,何能抗拒,生生的被他擒去。到了蒙哥前,立而不跪,蒙哥喝他跪下,八赤蛮笑道:“我也是一国的主子,兵败被擒,一死罢了;且身非骆驼,何必跪人。”  蒙哥见他倔

  • 纲目续麟卷十三·张自勋

    【丁梁太平二年魏防帝四年齐天保八年陈高祖武帝丑陈覇先永定元年周孝愍帝宇文觉元年九月以后世宗明帝毓元年○是岁梁魏皆亡陈周代并齐三大国后梁一小国凡四国】春正月周公觉称天王废魏主爲宋公宇文防自爲大司马考异【

  • 李遂传·张廷玉

    李遂,字邦良,丰城人。弱冠之年,跟从欧阳德学习。考中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官行人。升任刑部郎中。锦衣卫送强盗十三人,李遂只用一人抵罪,其他的都被他分辨释放。确立太子时,大赦天下。李遂请求将“大礼”大案诸臣都列在赦令

  • 卷二百三十八·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任将宋英宗时知谏院传尧俞上奏曰风闻有朝旨令中外臣僚选举班行渐择堪充将领者实朝廷经远御备之急务也臣辄有短见庶裨万一惟陛下详择臣伏以小廉小谨或非壮夫所长

  • 一一·钱穆

    由此连带引申,可以说中国教育特所注重,乃一种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乃指其人之内在全部生命言。贯彻此内在全部生命而为之中心作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因此中国教育,比较上常忽视了一种偏才教育。人各有才,因才成学,各

  •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傅斯年

    《诗·小雅·大东》篇序曰:“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其二章云:“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大东小东究在何处,此宜注意者也。笺云:“小也大也,谓赋敛之多少也。小亦

  • 孟子集编卷四·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心之安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 卷第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七问名为随语地系。为随补特伽罗地系耶。有说。名随语地系。彼作是说。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语。彼欲界身。欲界语。欲界名。所

  • 卷第十·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二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世俗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有法他心智相应非世俗智。谓世俗智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有法世俗智相应非他心

  • 法帖刊误·黄伯思

    书法著作。北宋黄伯思撰。二卷。黄伯思为北宋著名学者,著有《东观余论》。在此书以前,著名书法家米芾将《淳化阁帖》加以鉴定。一一评其真伪,为鉴定自古以来法书真迹奠定了基础。但米芾多以意断,考证不够。伯思取芾之所定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冯友兰著。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州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1948年 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 又光翻译的中文本。《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

  • 五灯严统·费隐通容

    凡二十五卷,另有目录二卷。明代费隐通容、百痴行元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凡例、碑文、塔铭等。本书内容记录自过去七佛、西天祖师摩诃迦叶以下二十七尊、东土祖师菩提达磨以下六人,及南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