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一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都汴。起太祖庚申。尽钦宗丙午。九主。一百六十七年。

太祖

太祖讳匡胤。赵姓。其先涿人也。太祖生於洛阳。故为洛阳人。父弘殷。追谥宣祖。太祖仕周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诏北征。宿陈桥驿。将士推戴以黄袍加身。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禅。诏以是年二月十六日圣诞为长春节。普度童行八千人(国朝会要)。十二月诏於广陵战地造寺曰建隆。赐田四顷。命沙门道晖主之(年录)。【标】初太祖目击周世宗镕范镇州大悲菩萨铜像铸为钱。太祖密访麻衣和尚问曰。自古有毁佛天子乎。麻衣曰。何必问古事。请以柴官家目击可验。太祖曰。主上(世宗)神武聪明。善任人。日夜图治。以混一为心。有唐太宗之风不知天下何日定矣。麻衣曰甲子至将大定。太祖因问。古天子毁佛法。与大周何如。麻衣曰。魏太武毁寺焚经像坑沙门。故父子不得其死。周武帝毁佛寺籍僧归民。未五年遽萦风疹。北伐年三十六崩於乘舆。国亦寻灭。唐武宗毁天下佛寺。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器再传。而黄巢群盗并起。太祖曰。天下久厌兵。毁佛法非社稷福。奈何。麻衣曰。白气已兆。不逾数月至申辰当有圣帝大兴。兴则佛法赖之亦兴。传世无穷。请太尉默记之。及即位。屡建佛寺。岁度僧人(欧阳外传)。二年圣诞日。京师及诸郡县咸令有德沙门升座祝圣。永为常准。三年诏每岁试童行。通妙法华经者祠部给牒披剃。乾德四年诏遣僧百人往西域求经。开宝元年九月诏成都府造金银字藏经各一藏。敕兵部刘熙古监视。五年敕刻佛经一藏。帝自用兵平列国。前后造金银字经数藏(稽古略)。【标】八年上自洛阳回京。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赵普因奏事见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读兵书可也(北山录)。

太宗

太宗讳匡乂。更名炅。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标】太平兴国元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十七万人(国朝会要)。二年初。周世宗废龙兴寺以为官仓。国初寺僧击鼓求复。至是不已。帝遣使持剑诘之曰。前朝为仓日久。何为烦渎天庭。且密戒使者惧即斩之。僧词自若曰。前朝不道毁像废寺。正赖今日圣朝兴复之耳。贫道何畏一死。中使以闻。帝大感叹。敕复之。赐额曰太平兴国(宋朝事苑)。三年。沙门赞宁随吴越王入朝。赐号通慧大师。敕住左街天寿寺。令修僧史。四年诏赞宁乘驿往明州阿育山王迎取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养。复得舍利一颗。造塔十一级於开宝寺。帝手自安奉。五年正月敕张廷训往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真容院。勑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娥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诏建开圣禅寺於诞生之地。奉优填王栴檀瑞像。敕卫钦往泗州修僧伽大师塔凡十三层。改普照王寺为太平兴国。七年诏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十月敕赞宁编修高僧传。自唐贞观二十年至宋端拱元年。成三十卷。敕赐入藏。是年帝遣使钟山祭志公。赐号道林真觉菩萨。八年帝以新译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於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统纪)。【标】御制圣教序略曰。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义理幽玄真空莫测。包括万象譬喻无根。综法网之化纲。演无际之正教。拔四生於苦海。译三藏之秘言。大则说诸善恶。细则比於河沙。含识万端弗可尽述(全文见藏经)。

真宗

真宗讳元侃。更名恒。太宗第三子。咸平元年诏赞宁为右街僧录主管教门事。帝尝制崇释论。略曰。奉乃十力。辅兹五常。上法之以爱民。下遵之而迁善。诚可以庇藜庶而登仁寿也。又曰。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大旨劝人为善。禁人为恶。不杀则仁矣。不盗则廉矣。不惑则信矣。不妄则正矣。不醉则庄矣。景德四年臣僚言。愚民无知。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蠧害国政。宜加禁止。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誓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已。上曰然。大中祥符三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三所。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二年敕江宁府长干寺曰天禧。塔曰圣感。四年宰相寇准.翰林杨亿以四明知礼法师行业及遗身事奏闻。帝曰。但传朕意。请留住世。特赐法智大师之号。帝注四十二章经入藏颁行(统纪并稽古略)。帝制圣教序。略曰。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载初定。万汇於以发乎端。清浊之体既彰。善恶之源是显。然后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於是乎像法来於中国。真谛流於中夏。洞贯今古。真实之理无以穷。囊括九围。玄妙之门莫能究。言乎妄想则五蕴皆空。现乃真容则一毫圆满。广大之教岂能纪述者哉。

仁宗

仁宗。讳祯。真宗第六子。天圣元年帝常顶玉冠。冠上琢观音像。左右以玉重。请易之。帝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贤。岂朕所敢当。特君臣之分不得不尔。朕冠此冠。将令回礼於大士也(郑景重家集)。【标】九年四月勑韶州守臣诣宝林山南华寺。迎六祖衣钵入禁中清净堂供养。勑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钵记。景佑四年诏曰。朕荷祖宗之休。丕承洪业。未尝不虚怀逸士昃席幽人。雅闻天台之石桥。近接四明之雪窬。智觉之遗风具在。应真之灵迹俨存。慨想名山载形梦寐。今遣内侍张履信赍沉香山一座。龙茶二百斤。银五百两。御服一袭。表朕崇重之意。庆历三年六月诏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初太祖疑宣律师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以火煅之。色不变。太祖敬其神异。御制发愿文。太宗复取验以火。御造偈赞申敬。因奉安相国法华院。真宗又迎供开宝寺。瞻拜之。夕神光洞发。御制偈赞。至是以佛牙三朝敬事。祖宗御封。帝手启之。灌以海上蔷薇水。忽得舍利一颗。五色映人。帝因为赞。皇佑元年内侍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建寺。赐额曰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庐山圆通寺居讷。讷称疾不起。讷以怀琏应诏。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至和二年大觉乞归老山中。帝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标】嘉佑三年契嵩进正宗记十二卷.辅教编三卷.定祖图等书。帝览其书。至谋道不谋名。为法不为身。叹爱其诚。赐其书入藏(僧宝传.统纪.雪窦寺记.宸奎阁记)。

英宗

英宗。讳宗寔。仁宗之兄。濮王第十三子。仁宗立为皇太子。赐名[目*署]。治平二年杭守沈文通奏天竺观世音菩萨始自石晋。至今治平。福天下。泽生民。前后灵迹甚着。宰相曾公亮敷陈其事。遂赐额曰灵感观世音院。【标】是年勑大相国寺造三朝御制佛牙赞碑。翰林学士王珪撰文。左仆射魏国公贾昌朝书。右仆射兼译经润文使魏国公韩琦立石。太宗赞曰。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采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真宗赞曰。西方大圣号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妙果。庶期饶益富黎元。仁宗赞曰。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夸-大+(((嘹-口)-小)-日)]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祇见遗空冢。何处将身示后人。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三年净因琏禅师乞归四明阿育王山。帝赐手诏曰。天下寺院任性住持。师遂建宸奎阁以奉先朝圣制(统纪)。

神宗

神宗。讳顼。英宗长子。熙宁二年诏衡州迎常宁资福寺玉塔入京。塔高一寻。累以玉石。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十年夏旱。帝於禁中斋祷甚虔。夜梦神僧驰马空中口吐云雾。觉而雨大澍。敕求其像。得之相国寺第十三尊罗汉。诏迎入内供养。宰相王珪以诗称贺曰。良弼为霖孤宿望。神僧作雾应精求。参政元绛续曰。仙骥乘云穿仗下。佛花吹雨洒天流(东轩笔录)。元丰三年正月。敕大内设千僧斋。施袈裟金刚经。为慈圣太后追福。五年诏相国寺辟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以东西序为惠林.智海二巨剎。诏净慈宗本禅师住惠林。东林常总禅师住智海。总固辞。许之。本入对延和殿。山呼罢。即就榻跏趺。侍卫惊顾而师自若。赐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帝问受业。对曰承天永安。帝喜。语论久之。既退。帝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侍者问主上何语。曰吃茶闲话耳(统纪稽古略)。

哲宗

哲宗。讳煦。神宗第六子。元佑元年四月诏法云秀禅师就先帝神御前说法。赐号圆通。高丽王子佑世僧统义天来朝。敕礼部苏轼馆伴。仍敕主客。杨杰送至钱唐受法。三年敕内侍赍黄金往东林装饰神运五殿佛像(统纪)。

徽宗

徽宗。讳佶。神宗第十子。建中靖国元年。汴京法云寺佛国禅师惟白撰续灯录三十卷进上。御制序。略曰。释迦如来之出世也。唱道鸡园。腾芳鹫岭。西被竺土。东流震旦。则正法眼藏独付於饮光。自达磨西来寔为初祖。至於曹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各擅门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则一。佛国禅师惟白探取上乘。了第一义。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扬妙旨。良惬至怀。是录也直指性宗单传心印。可得於眉睫。可荐於言前。举手而擎妙喜世界。弹指而成庄严楼阁。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者也(普灯)。崇宁三年敕迎相国寺三朝御制释迦佛牙入内供养。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点。因制赞曰。大圣释迦文。虚空等一尘。有求皆赴感。无剎不分身。玉莹千轮在。金刚百炼新。我今恭敬礼。普愿济群伦。政和三年诏沙门永道住左街崇先香积院。四月嘉州奏风折大树。有僧在定。帝令送至京师。八月入内译经院。金总持三藏鸣金磬出其定。僧曰。我东林远法师弟慧持也。西游峨眉。因入定於此。三藏徐曰。今欲何归。曰陈留。即复入定。帝令绘像颁行天下。仍制赞三首。其一曰。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普灯)。宣和元年帝惑於林灵素之说。诏改佛为大觉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左街大师永道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大武见弑於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鉴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帝怒。敕流道州(本传)。二年九月诏大复天下僧尼。道州永道量移近处。七年六月得旨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

李昉

昉。字明远。深州铁阳人。仕周汉。归宋三入翰林。两入中书。谥文正。太平兴国间与徐铉等进太平广记五百卷。其间录佛法者三十卷。上自汉明。终於五代。古今悟心得道之众。神僧经论定慧之学。君臣信毁休咎之征。靡所不载。

范质

质。字文素。大名宋城人。建隆初拜相。封鲁国公。太祖诏以二月十六日圣诞为长春节。赐百官宴於相国寺。质尝撰圣斋疏曰。素虹纪瑞。表觉帝之下生。绀马效灵。应轮王之出世。非夫威震四天则不足感自然之宝。非夫位尊三界则孰能致希有之祥。寿命同百亿须弥。德泽被三千世界。恒沙可算。天禄难穷。墨海虽乾。皇图益固(国朝会〔典〕)。

王禹称

禹称。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太宗闻其贤。召拜右拾遗。真宗除知制诰。咸平四年史馆修撰。左街僧录赞宁亡。禹称序其文。略曰。师年八十二。视听不衰。历京师十四朝。吴越四世。终能受洪范享用之福。处浮图具瞻之地。所谓必得其寿。必得其位者乎。师所述内典录百五中卷。外集四十九卷。览其文知其道矣(本集)。初禹称尝有僧辱之。故不喜僧。及守苏州。时虎丘住山雪堂净禅师自以诗僧通名谒之。禹称曰。诗僧焉敢谒王侯。净即应之曰。大海终须纳细流。昨夜虎丘山上望。一轮明月照苏州。禹称大悦。遂相与交好(赞宁本传虎丘板刻)。

吕蒙正

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宗淳化真宗咸平间两入相。封许国公。谥文穆。微时窭甚。尝谒人。有诗云。十谒朱扉九不开。满身风雪又归来。入门懒睹妻儿面。拨尽寒垆一夜灰。有僧怜且奇之。给其食。弥月又尽。乃令说居房廊。随僧粥饭。遂得安心读书。获荐。僧复备装遣之。竟魁多士。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帝诘之。以实对。帝曰。僧中有若人耶。以恩俸与寄食之寺。以酬宿德。公尝晨兴礼佛祝曰。不信三宝者愿勿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公之侄夷简。简之子公着。并封申公。皆知敬佛法。公居政府。焚疏请言法华斋。翼日言至坐公堂上。公将出。心思当拜不当拜。言大呼曰。吕老子快出来。拜亦得不拜亦得。公大惊。遽出拜之。斋毕。问未来休咎。言索笔书毫州二字。及罢相。知亳州。始悟前谶(武库)。

王旦

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相真宗。谥文正。【标】淳化二年杭州昭庆寺僧省常刺血书华严净行品。结社修净业。旦为之首。参政苏易。简一百三十二人。一时士大夫皆称净行社弟子。比丘预者千众。人谓庐山莲社莫如此日之盛也。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嘱翰林杨亿曰。吾深厌劳生。愿来世为僧。宴坐林间观心为乐。幸於死后为我请大德施戒。剃发须。着三衣。火葬勿以金宝置棺内。亿为诸孤议曰。公三公也。敛赠公[褒-保+公]岂可加於僧体。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玉(湘山野录)。

杨亿

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真宗朝拜正言。迁知制诰。谥文公。【标】景德初沙门道原进禅宗传灯三十卷。诏亿裁定颁行。亿为序。尝自叙师承本末曰。自双林影灭。只履西归。中心浩然。罔知所旨。首蒙安公大师每垂诱导。又得云门谅公旨趣。正与安公同辙。并自庐山归宗云居而来。皆法眼之流裔。去年假守兹郡。适会广慧琏公。寔嗣南院念公。斋中务简退食多暇。或坐邀而至。或命驾从之。请叩无方。蒙滞俱释。半岁之后旷然弗疑。如忘忽记。如睡忽觉。平昔碍膺之物嚗然自落。积劫未明之事廓尔现前。固亦决择之洞分。应接之无蹇矣。今继绍之缘实属於广慧。而提激之自良出於鳌峰也。亿临终偈曰。沤生与沤灭。二法本来齐。欲识真归趣。赵州东院西(僧宝传并释监)。亿序清规。略曰。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於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於是别立禅居。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号曰长老。处於方丈。同净名之室。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所裒学众无多少高下。尽入僧堂。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其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座。主寺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斋粥二时均遍。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或有假号窃形混於清众。致喧扰之事。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一不污清众。二不毁僧形。三不扰公门。四不泄於外。四来同居圣凡孰辨。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况今像末岂得全无。但见一僧有过便雷例讥诮。殊不知轻众坏法其损甚大。且立法防奸不为贤士。然宁可有格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大智禅师护法之益其大矣哉。

吕夷简

夷简。字坦夫。其先来州人。后徙寿州。仁宗朝大拜在中书。二十年封许公。谥文靖。【标】尝奉诏与宋绶续修法宝录。自祥符四年至景佑三年。编成一百六十一卷。御制序。

范仲淹

仲淹。字希文。汝南人。庆历中参大政。谥文正。庆历初宣抚河东。寓宿宝德传舍。获故经一卷。名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藏经所未录也。仲淹为之序。此颂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也。余读之。一颂一悟。方知尘世有无边圣法。大藏遗落其文。因以传江陵沙门慧喆。俾行於世(郑氏家集)。公守吴日。琅琊觉禅师谒之。留数日。公於言下知归。与师偈曰。连朝共话释疑团。岂为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收识性入玄关(资监)。

曾会

修撰曾会居士。幼与明觉同舍。及冠异途。天禧间公守池州。一日会於景德寺。公遂引中庸.大学参以楞严符宗门语句质明觉。觉曰这个尚不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耶。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乃弹指一下曰。但恁么荐取。公於言下领旨。天圣初公守四明。以书币迎师补雪窦。述语录序云。夫指菩提之妙明。假言说之方便。立宗分祖多成胜负之争。执相滞名罕契圆常之理(云云)(五灯会元)。

李沆

沆。字太初。咸平初拜相。谥文靖。深通释典。尤厌荣利。尝言土木甲兵之事后皆有验。王旦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家人以所居第湫隘。劝治之。公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亦可治。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耶。临终右胁而逝。时盛暑停尸七日。室无秽气。人谓履践之验也(名臣言行录)。

丁谓

谓。字公言。太宗朝登第。后相真宗。封晋国公。杭僧省常与公卿大夫结净行社。公作诗云。已悟何须傍水云。未休终是利名身。伊予冷笑陶彭泽。却作莲花社外人(资监)。有斋僧疏。略曰。佛垂徧知。道育群生。凡欲救於倾危。必预形於景贶。谓白衣干禄。叨冢宰之重权。丹陛宣恩。忝先皇之优渥。补仲山之衮。曲尽巧心。和传说之羹。难调众口。方知富贵难保始终。直饶鼎食之荣。岂若盂羹之美。特形归命。恭发精诚。虔施白金充修净供。饭苾刍之高德。答懒瓒之深慈。冀保此行。乞无他恙。伏愿天回南眷。泽赐下临。免置边夷。白日并同於鬼趣。赐归中夏。黄泉再感於天恩。虔罄丹诚。永依法力(云卧纪谈)。

王随

随。河阳人。相仁宗。封章惠公。慕裴休之为人。以御史中丞出镇钱唐。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为方外之友。尝谒首山念禅师得言外之旨。自是履践益深。竟明大法。与杨大年皆号参禅有得者。【标】先是大年编次传灯录三十卷。随删去其繁为十五卷。曰玉英集。胡致堂作序。随临终书偈曰。画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东都事略并普灯)。

吕公着

公着。字晦叔。夷简之子。熙宁中起知河南尹。元佑中与温公并相。历事四朝。封申公。谥正献。晚年多读释典。益究禅理。温公不喜佛。公每劝之曰。佛学心术简要。掇其至要而识之。大率以正心无念为宗。温公然之(言行录)。

王安石

安石。字介甫。临川人。熙宁间拜相。封荆公。【标】后罢相归建康。奏施旧第为禅寺。请沙门克文住持。勑赐额曰报宁。赐文号曰真净。公尝参文。文谓公曰。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以难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不难於今日乎(宝训)。公问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岂为无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何人。方平曰。马祖一.汾汤无业.雪峰存.岩头奯.丹霞然.云门偃。王公意未解。方平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公欣然叹服。后以语张商英。商英抚几赏之曰。至哉此论也(武库)。熙宁间公行青苗法。其子雱为崇政殿说书。阴为父佐务新法必行。雱卒。公亦罢相。宴闲中一如梦寐。见一使领雱荷铁枷号泣公前。谓获谴由行青苗法。公问使者乞解脱。使曰建寺斋僧可免。由是舍宅建寺为荐冥福(言行录)。熙宁八年公复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於中国有补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从善。岂小补哉(编年)。

司马光

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元佑初拜相。赠太师。封温公。谥文正。号涑水先生。尝作解禅偈。其序曰。文中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信如文中子之言。则佛之心可知矣。今之言禅者。好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者伥伥然益入於迷妄。故予广文中子之言而解之。作禅偈六首。若其果然。则虽中国行矣。其一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常戚戚。是名阿鼻狱。其二曰。颜回安陋巷。孟轲养浩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其三曰。孝道通神明。忠信行蛮陌。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其四曰。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意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公尝书心经以赠僧。复题其后。略曰。退之排佛而称大颠外形骸以理自胜。要自胸中无滞碍。由是观之。於佛不为无得。而所排者迹耳。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一

天台释如惺重校

猜你喜欢
  菩提资粮论卷第四·龙树
  无生法忍总摄十二门义·太虚
  起世经卷第六·佚名
  大雲初分宝雹健度第十五·佚名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太虚
  世界佛教联合会宣告开会之宗旨·太虚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重校序·道宣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宗喀巴
  中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九卷·佚名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佚名
  方外之交·佚名
  卷第二十三·霁仑超永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必岊·唐圭璋

      必岊字次山,号云舍,赵崇嶓子。生绍定元年(1228)。年十七,举淳祐四年(1244)进士。曾守抚州,归里。元人入侵,举义抗战,不利。隐汀州,逾年卒。   摸鱼子   倚西风、招鸿送燕,年华今已如客。青奴一饷贪凉梦,昨夜酒红无力。愁似

  • 第一齣~第十齣·沈璟

    第一齣 家门【临江月】〔末上〕眼见人生无百岁。何妨终日逍遥。花间席上暗香飘。和风春倚袖。明月夜闻箫。今古英雄称义侠。报恩雪忿名高。请看名将出衡茅。谈言微中处。莫认滑稽曹。【沁园春】宋世淸河。武松名氏。

  • 列传第十一 宗室·沈约

    长沙景王道怜 临川烈武王道规 营浦侯遵考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初为国子学生。谢琰为徐州,命为从事史。高祖克京城,进平京邑,道怜常留家侍慰太后。桓玄走,大将军武陵王遵承制,除员外散骑侍郎。寻迁建威将军、南彭城

  • 卷之三十一·佚名

    成化二年六月庚子朔命贵州都指挥佥事刘璇子缙代父原职平越卫指挥使福建都指挥佥事顾斌子瑜代父原职漳州卫指挥佥事○辛丑遣内官祭中霤之神○赏都指挥郑时及官军五十六人银币绢布有差以花马池擒斩虏贼功也○巡按河南监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五月甲戌朔升国子监祭酒萧云举为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清理贴黄左庶子全天叙右庶子王图俱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纂修 玉牒○丙子赠原任兵部左侍郎许守谦为兵部尚书○准伏羌伯毛国器给假省墓命驰驿去仍戒毋生事

  • ●崇祯实录卷之二·佚名

    怀宗端皇帝(二)崇祯二年春正月丁巳朔,上御皇极殿,受朝贺。□兵渡河,边兵戒严。时西人来馈饷壬戌,抚治郧阳都御史梁应泽以汉南盗告急请兵,陕西巡抚都御史胡廷宴、延绥抚都御史岳和声各奏洛川、淳化、三水、略阳、清水、成县、

  • 冯琦传·张廷玉

    冯琦,字用韫,临朐人。幼时聪敏绝伦。十九岁,考取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编修。参与修成《会典》,晋升为侍讲,充任日讲官,任过庶子。一并加封三王的议论兴起,他投书王锡爵与他极力争辩。晋升为少詹事,负责翰林院的

  • 卷44·陈邦瞻

    ○宣仁之诬神宗元丰八年春正月戊戌,帝不豫。二月癸巳,帝疾甚,三省枢密院入见,请立皇太子及请皇太后高氏权同听政。许之。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赐名煦。先是,岐王颢、嘉王

  • 卷七十九 尚书二·黎靖德

      ◎禹贡   禹贡一书所记地理治水曲折,多不甚可晓。窃意当时治水事毕,却总作此一书,故自冀州王都始。如今人方量毕,总作一门单耳。禹自言"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一篇禹贡不过此数语,极好细看。今人说禹治水,始于

  • 大学辨业卷四·李塨

    蠡吾李塨稿孔疏曰所谓诚其意者至此谓知本广明诚意之事朱子章句曰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此之谓自谦郑注曰谦读为慊朱子章句曰快足于己也颜习斋曰说文谦敬也言好善恶恶此谓自敬饬于内之事所以起下言慎独也诚意为明亲之首故

  • 提要·朱朝瑛

    【臣】等谨案读诗畧记六卷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畧记己着録是书朱彞尊经义考作二卷此本六册旧不分卷数核其篇页不止二卷疑原书本十二巻刋本误脱一十字写者病其繁琐并为六册也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説谓亡诗六篇仅

  • 昭公·昭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葬宋平公。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五月甲申,夫人归氏薨。大蒐于比蒲。仲孙玃会邾子,盟于祲祥。秋,季孙意如会晋韩起、齐国弱、宋华亥、卫北宫佗、郑罕

  • 礼记要义卷第三·魏了翁

    檀弓上一檀弓六国时人案郑目録云名曰檀弓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此于别録属通论此檀弓在六国之时知者以仲梁子是六国时人此篇载仲梁子故知也二舎适孙立庶子乃殷礼公仪仲子之䘮檀弓免焉仲

  • 悼罗奉僧院长法语·太虚

    悲智充足,年力富强,方期久现宰官身,广行菩萨道,何乃遽舍阎浮,忽升兜率?惟冀亲承不退法轮,速现再来人瑞,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罗奉僧院长慧安居士之灵!丙子春季,太虚书于雪山。(见正信八卷五六期合刊)

  • 佛说佛名经卷第五·佚名

      南无无畏世界普胜如来 南无十方名称世界智称如来 南无地世界山王如来 南无地功德世界波头摩轮境界胜王如来 南无然灯轮世界善住如来 南无普庄严世界大庄严佛境界如来 南无倚世界作一切功德如来 南无欢喜世

  • 卷第一百九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

  • 太上泰清皇老帝君运雷天童隐梵仙经·佚名

    经名:太上泰清皇老帝君运雷天童隐梵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言召遣雷神将师之符咒秘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本于《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增加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四神及诸雷公等。全为

  • 汉官旧仪·卫宏

    则其为卫氏本书,更无疑义。或后人以其多载官制,增题“官”字欤?原本转相传写,节目淆乱,字句舛讹,殆不可读。兹据班、范正史,综核参订,以谳其疑。其原有注者,略仿刘昭注《百官志》之例,通为大书,称本注以别之。又考前后《汉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