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二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欧阳修

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嘉佑初参大政。以太子少师致仕。谥文忠。晚年卜居於颕。号六一居士。自谏院除河北都转运使。左迁滁州。明年得归庐陵。舟次九江。因游庐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修初至。讷揖就坐。相与论辨。修慕韩子有攘斥佛老之言。讷因谓曰。退之以排佛为功。自比孟子之距杨墨。其好胜取名之甚。退之斥佛为夷鬼者。请略辨之。佛圣人也。降自兜率。托生中天圣王之家。何以夷称。佛之不生不灭。旷劫常存。人天宗仰。何以鬼称。此非大慢之语乎。退之七世祖讳耆当。后魏永兴自赫连屈丐来降於拓拔氏。由西戎而归北狄。退之独不为祖讳。而敢讪佛圣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贬之祸。而不知讪佛之过为尤可畏。退之唱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将使后世好名之士援韩氏欧阳氏以为法。岂不为盛德之累。谚曰。善骂人者人亦善骂之。足下着本论。孳孳以毁佛为务。安得众口不毁公於天听之前乎。足下之言以搜狩丧祭乡社之礼为胜佛之本。是犹退之作原道论而寔未知道也。修惊赧谢曰。修胸中已释然。师将何以见教。讷曰。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生死於一致。则净念常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於此道耳。修自此有省发。及参大政。每誉讷於公卿之前。岁时书问未尝绝(欧外传)。韩琦以明教嵩禅师辅教编示公。公览其文谓韩公曰。不意僧中有此耶。即黎明当一识之。韩公同师往见。公与语终日大喜(护教编序)。公昔官洛中。游嵩山。却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满轩风物鲜明。公休於殿陛傍。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公异之曰住山久乎。僧曰甚久。又问诵何经。曰法华。公曰。古之高僧临死生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公大叹服(资监)。

嘉佑六年闰八月。公为参政兼译经润文使。既登二府。多病。尝梦至一所。十人冠冕环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宜速返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之。君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僧诵经为亡人追福果有益乎。曰安得无益。既寤病已。自是深信佛法。丹阳葛胜仲得此说於简斋陈与义。与义得於公之孙恕昭然也(欧公状及韵语阳秋)。公居颕州。捐酒肉。彻声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华严经。诵至八卷乃薨(出王性之言。性之名铚。汝阴人。其父从学于公。故得其实)。

赵抃

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自号知非子。为侍御史。弹劾不避贵势。京师号为铁面御史。官至参政。谥清献。初从蒋山法泉禅师游。有省。又从大名天钵寺重元禅师问心要。师曰。公立朝论政。崇化明伦。奚暇刻意於此。公曰。闻别传之旨人人本有之事。岂他能而抃不能耶。愿究明之。师乃令看狗子无佛性话。及知青州隐几公堂。闻雷声豁然大省。有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公帅越。适亢旱大疫。久祷不应。时神智升法师住兴福。公请师迎观音像入府治。恳祷一夕。雨如澍。疫亦息。公奏於朝。赐师所住兴福曰圆通。锡号曰神智。元丰初告老退居衢州。常与山僧野老游。七年八月有大星陨於庭。公与子[山*几]语如平时。忽趺坐而化(神道碑并普灯)。

夏竦

竦。字子乔。皇佑中拜枢密副使。封郑国公。谥英。公为翰林时。同三藏惟净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公於谷隐聪禅师因语契机。尝问上蓝溥禅师曰。百骸溃散时。那个是长老自家底。溥曰前月二十离蕲阳。溥却问那个是相公自家底。公答偈曰。休认风前第一机。太虚何处着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万里无云月上时(普灯)。

张方平

方平。字安道。宋城人。熙宁初参大政。谥文定。尝为[跳-兆+余]州至一僧舍偶见楞伽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宿障氷释。细视笔画。手迹宛然。从是悟入。尝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苏轼为题经后(楞伽经序)。

曾公亮

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嘉佑中拜相。以太傅致仕。谥宪靖。封鲁公。尝丁母忧告归。有乡僧元达附舟至钱唐。入天竺礼大士。入门见素衣女谓曰。曾舍人五十七入中书。上座是年亦受师号。已而不见。【标】公亮至五十七果拜相。元达以曾公恩补大师。初有僧曰。青草堂年九十余。曾氏妇入寺设斋。以衣物施之。青感其意。及妇生子。青正坐化。是知公亮前身为青草堂也(统纪)。

文彦博

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历事四朝。哲宗以为太师致仕。封潞国公。谥忠烈。守洛阳日尝致斋往龙安寺瞻礼圣像。忽见像坏堕地。略不加敬。但瞻视而出。傍有僧曰何不作礼。公曰像既坏矣。吾将何礼。僧曰譬如官路土人掘以为像。智者知是土。凡人谓像生。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标】公闻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尝少懈。每愿曰。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则劝以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陈如如居士赞曰。知公瞻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公以使相镇魏府。时元禅师居天钵寺。一日言别。公曰。师老矣。复何往。师曰入灭去。公语其子及甫曰。元公道韵深密。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果已坐化(宝鉴)。

苏洵

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初举进士不中。至浔阳登庐山谒讷禅师问法。得其旨。嘉佑中。欧阳修上其所着权书论衡等二十二篇于朝。召试舍人院。除校书郎。【标】尝撰彭州圆觉院记。略曰。人之居乎此也。必有乐乎此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哉。自唐以来。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求知於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吾士大夫。而吾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彻文畅之徒。以自绝於其教也。呜呼。归尔父母。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皆不可以一日立於天下。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之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嘉聪之不以叛其师。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因以名其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於聪。合其邻之僧屋若干於其院以成之。是为记(本集)。

周惇颐

惇颐。字茂叔。号濂溪。舂陵人。熙宁中除提刑。谥元公。舂陵有水曰濂溪。故号濂溪。后居庐山。乐其幽胜。筑室亦以濂名溪。不忘本也。【标】时佛印寓鸾溪。公谒见。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师曰。昔本不迷今不悟。以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师和云。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由是命师作青松社主。追媲白莲故事(资鉴)。公传太极图於穆修。修传於种放。放传於陈搏。此其学之一师也。盖搏师麻衣。今正易心法是搏注。麻衣涯公之传。东林总公广之也。总公门人弘益有书曰纪闻。云性理之学寔起於东林.涯总二师。总以授周子。故刘后村诗云。濂溪学得自高僧。后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节二公於佛书早有所得(公行状并性学指要)。公题留衣亭曰。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氏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性理群书)。

程颢 颐

颢。字伯淳。河南人。谥明道。神宗朝为监察御史。里行尝曰。佛说光明变现。初莫测其旨。近看华严论。恰说得分晓。尽是约喻应机破惑名之为光。心垢解脱名之为明。只是喻自心光明。便能教化得人光照无尽。世界只在圣人一心之明。所以诸经之先皆说放光一事(云盖寺石刻)。公每见释子读佛书端庄整肃。乃语学者曰。凡看经书必当如此。今之读书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性学旨要)。明道先生一日过定林寺。偶见众入堂。周旋步武威仪济济。伐鼓考钟外内肃静。一坐一起并准清规。公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弘益纪闻)。弟颐。字正叔。号伊川。元丰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说书。入侍经筵。尝致书於灵源清禅师叩问禅要。师答书略曰。妄承过听以知道者见期。虽未一奉目击之欢。闻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历叩殆遍。乃犹以鄙人未见为不足。顷年间有者师言公见处。今览法要。后序深观。信入真实不虚也(灵源语录)。

苏轼

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元佑初除翰林迁内翰。谥文忠。初参东林总禅师。与论无情话有省。遂献投机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标】公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归宗为方外交。及佛印移住金山。公获释知杭州。过金山值印入室。公竟造之。师曰此无坐处。公曰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师曰。有一转语。若答得。当如所请。若拟议。即留所系玉带。公即置带几上。师曰。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欲於何处坐。【标】公果拟议。师呼侍者曰。收取玉带。永镇山门。乃以衲裙为报。公有偈曰。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真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公之子迨四岁不能行。及来杭。请辨才法师为迨落发摩顶。数日即能行。公赋诗为谢。有云。师来为摩顶。起步趂奔鹿。绍圣间谪惠州。韶阳南华寺重辨。师请公书柳宗元所撰六祖碑。复题其后云。释迦以文设教。其译於中国。必记於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故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以房融笔授故也。柳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南华今无石刻。重辨师谓。自唐以来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通亮如子厚者。盖推本其言与孟子合。其可不使学者日见而常诵之。【标】公在惠州。被命迁儋耳。南行之日携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公曰此往生西方公据也。公於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卒於毗陵。时钱济明侍旁曰。公平日学佛。此日如何。公曰此语亦不受。又径山惟琳长老问疾云。固先生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公应声曰。着力即差。语绝而逝(本集.统纪)。公母程氏卒。以簪珥遗物命工画阿弥陀佛像追荐冥福。以偈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一念便有余。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槖。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标】公书楞伽经后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恍如旧物。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轼游於公之门三十年矣。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於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而刻之(经后)。

苏辙

辙。字子由。号栾城先生。又号东轩长老。元佑初起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尝谒上蓝顺禅师咨以心法。顺示楞严经中畜鼻因缘有省。呈偈曰。中年闻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畜鼻竟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佛印住金山。子由谒见。先以偈献曰。粗沙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空手远来还要否。更无一物可增添。师答曰。空手持来放下难。三贤十圣聚头看。此般供养能歆享。木马泥牛亦喜欢。【标】子由撰庐山栖贤僧堂记。略曰。栖贤据山之上游。右倚石壁。左俯流泉。石壁之趾僧堂在焉。长老智迁以六十年瓦败木朽。其徒慧迁力而新之。求道者来得饮食宴处之乐而无外扰。皆二迁之力而不懈也。夫士居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於前而中心未始忘道。而况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宠辱不接於心耳。而忽焉不省也。何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驱骛乎世故而不闻大道。虽劳没齿。吾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则死无余事矣。【标】又撰三教论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道之以礼乐。齐之以刑政。道行於其间而民莫知也。老子体道而不婴於物。孔子至以龙比之。东汉以来佛法始入中国。其道与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谓形而上者。而汉之士大夫不能明也。魏晋以后略知之矣。好之[廿/马]者则欲施之於世。疾之深者则欲绝之於世。二者皆非也。佛老之道与吾道同而欲绝之。佛老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之。皆失之矣。姚秦兴区区一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至者数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尝见。至舍身为奴隶。父子皆陷於侯景。议者观秦梁之败。则以佛法不足赖矣。后魏太武深信崔浩。浩不信佛。劝帝斥去僧徒毁经坏寺。既灭佛法。而浩亦以非罪赤族。唐武宗求长生。狥道士之私。夷佛灭僧。不期年而以丹毒遽崩。议者观魏唐之祸。则以佛法为不可忤矣。二者皆见其一偏耳。佛老之道非一人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此道矣。古之君子以之治气养心。其高不可婴。其洁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将望而敬之。圣人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用此道也。道之於物。无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诚以形器治天下。道之以礼乐。齐之以刑政。道行於其间而民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意也哉(本集传灯)。

杨杰

杰。字次公。无为人也。号无为子。官至尚书主客郎中提点两淛刑狱事。【标】尝历参诸名宿。晚从天衣怀禅师游。怀每引庞居士机语令妍究深造。后奉祠泰山。一日闻鸡鸣。睹日如盘涌。忽大悟。杰以净土之道为自信。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寿终之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尝为褒禅师慧空禅院轮藏记。略曰。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乎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如来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此如来不得已而言。贤知不得已而述也。故阿难陀集而为经。优波罗结而为律。诸菩萨衍而为论。经律论虽分乎三藏。戒定慧盖本乎一心。藏以示其函容。心不可以凝滞。是以双林大士接物随机因权表实。聚言教而为藏。载宝藏而为轮。以教依轮则教流而无碍。以轮显教则轮运而无穷。使披其教者理悟变通。见其轮者必不退转。然后优游性海。解脱忘筌。无一物不转法轮。无一尘不归华藏。非有深智者其孰能与此哉。【标】天台十疑论略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乐无苦。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乃冥然不知。可不哀哉。又曰。夫弥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本集)。

文同

同。字与可。东川梓潼人。少以文学知名。墨竹精妙。尝守洋湖二州。【标】元丰三年八月沐浴冠带正坐而化。同馆崔公度闻之惊。谓人曰。昨别与可於州南。与可曰明日复来乎。予再往。与可徐曰。经言人不妄语者。舌覆面上。与可即吐舌引至眉上三迭之。公度大骇。今闻其亡。又异信得道人也(东都事略)。

朱寿昌

寿昌。字康叔。七岁不知母所在。及长弃官。刺血书金刚经。行四方求之。五十年入秦。得母於同州。年已七十。士大夫多歌诗美之。苏轼为序。

张伯端

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少传混元之道。龙图陆诜守成都。伯端往依之。遇异人授金丹火候之诀。道成。着悟真篇传於世。尝徧参禅门大有省发。后读雪窬祖英集。顿明心地。作歌偈以申其旨。且曰。独修金丹而不悟佛理者。即同楞严十仙人诸趣之报。【标】未几趺坐而化。炼其蜕。得舍利千百。绀碧色。既而殁后复有见之者(统纪)。

胡宿

宿。字武平。当州晋陵人。仁宗朝在翰林十年。位至枢副。谥文恭。治平三年由枢使出镇杭州。频谒净觉岳法师咨询妙道。执弟子礼。【标】尝撰武林山天竺寺记。略曰。粤若能仁出现圆教。流通观音机缘。密契於中土。善财参礼遍历於南方。曹溪传於一心。天台宗於三观。度门迭启。丛林相望。异香栴檀居多於此岸。大乘气象兼茂於他邦。岂非离之明。巽之聪。性为般若。尤锺於东南者乎。天竺寺者。余杭之胜剎也。飞来峰者。武林之奇巘也。晋有梵僧慧理。指此山乃灵鹫之小岭耳。不知何年飞来至此。挂锡置院。初曰翻经。隋开皇中法师真观增广之。改为天竺寺。唐末盗起寺焚。吴越王镠建五百罗汉院。宋赐名曰灵山祥符。中州人请大士遵式领其众。演天台教观。天禧初文穆王冀公临州。为奏复旧额(云云)。佛以无生之心体。无边之行愿。应现三界拔济众生。殚土木之庄严未有以称其德。盛金石之篆刻不足以究其功。居之者当念承法荫绍续慧命。以三摩奢为净体。以六波罗蜜为妙用。渡河沙之众。图报佛恩。宣海潮之音。答扬帝力。绪余妙利。延彼有情(寺碑)。

邵雍

雍。字尧夫。居洛四十年。安贫乐道。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名。所寝息处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击壤歌集行於世。程明道曰。圣道之传。邵先生继传於李挺之。挺之传於穆修。修传於种放。放传於陈抟。抟传於麻衣道者。推其源流远有端绪矣。公有学佛吟曰。饱食丰衣不易过。日长时节奈愁何。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亲释迦。妄欲断缘缘愈重。徼求去病病还多。长江一片常如练。幸自无风又起波。熙宁初以着作佐郎召。不至。既没。谥康节先生。朱晦庵赞曰。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静里乾坤(广记)。

富弼

弼。字彦国。河南人。庆历中除资政殿学士。相神宗。封郑国公。又封韩公。洛阳耆英会中人。年八十卒。谥文忠公。初於宗门未有所趣。赵清献公勉以书曰。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能专诚求所证悟。则他日为门下贺也。公以清献警勉之。后不舍昼夜力进此道(统纪)。弼闻颙禅师主投子。法席冠淮甸。往质所疑。会颙为众升座。见其顾视如象王回旋。公微有得。因执弟子礼。趋函丈。命侍僧请为入室。颙见即曰。相公已入来。富弼犹在外。弼闻汗流浃背。即大悟。寻以偈寄圆照本禅师曰。一见颙公悟入深。夤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日对灵光与妙音(普灯)。尝与圆照书曰。弼留心祖道为日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虽久闻盛德。无因瞻谒。昨幸出守亳州。与颕川境连。因里人张比部请颙师下访。相聚几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处。不期临老得闻极则事。天幸天幸。弼虽得法於颙师。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更望垂慈摄受。远赐接引。令至所未至。即与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何以异哉(言行录)。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二

天台释如惺重校

猜你喜欢
  父子合集经卷第九·佚名
  卷第十五·智旭
  二八 自欢喜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澄观
  僧宝正续传目录·祖琇
  卷第七·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四卷·佚名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昙旷
  卷七·普济
  论母·佚名
  卷十一·性音
  重编曹洞五位序·慧霞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第六十·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四·彭定求

        卷734_1 【柳】罗绍威   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亚夫营畔风轻处,   元亮门前日暖时。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   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   卷734_2 【白菊(一作罗隐诗)】罗绍

  • 赵抃·唐圭璋

      抃字阅道,西安(今浙江衢县)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第景祐元年(1034)进士。神宗初参知政事。元丰七年(1084)卒,年七十七。   折新荷引   雨过回廊,圆荷嫩绿新抽。越女轻盈,画桡稳泛兰舟。芳容艳粉,红香透、脉脉娇羞。

  • 四集卷二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二十八古今体一百五十一首【乙未四】三月四日诣畅春园恭问皇太后安遂啓跸往盘山因成是什问寝诣晨朝喜瞻健倍饶奏闻将啓跸兼告即还轺【以十六日还驾】乘马仍依旧寻

  • 卷八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九可朋可朋丹棱人好酒自号醉髠玉垒集十卷今存诗四首耕田鼓诗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鼔击鼓兮皆为鼔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赋洞

  •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司马光

      起強圉協洽(丁未),盡上章閹茂(庚戌),凡四年。   太宗明皇帝泰始三年(丁未,公元四六七年)   春,正月,張永等棄城夜遁。會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棄船步走,士卒凍死者太半,手足斷者什七八。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後,大破永等於呂梁

  • ●卷十·司马光

    文潞公知益州,喜游宴。尝宴钤辖廨舍,夜久不罢,从卒辄拆马<广牙>为薪,不可禁遏。军校白之,座客股栗,公曰:&ldquo;天实寒,可拆与之。&rdquo;神色自若,宴饮如故,卒气沮,无以为变。故相刘沆薨,赠侍中,知制诰张瑰草告词,颇薄其为人。其子

  • ●崇祯实录目录·佚名

    明□宗□皇帝实录卷之〔一〕(天启七年九月)卷之〔二〕(天启七年十月)卷之〔三〕(天启七年十一月)卷之〔四〕(天启七年十二月)崇祯实录卷之一怀宗端皇帝(一)卷之二怀宗端皇帝(二)卷之三怀宗端皇帝(三)卷之四怀宗端皇帝(四)卷之五怀宗端

  • 彭城王元勰传·李延寿

    彭城王元勰,字彦和,从小聪明灵慧,资质不同寻常。太和九年(485),被封为始平王,加侍中。元勰出生时,他的母亲潘氏去世,当年献文帝驾崩。当他懂事以后,请求朝廷让他追补服丧。文明太后不许可。于是他自己哀毁容貌,神色憔悴,自我约

  • 职官六六·徐松

    黜降官三【宋会要】神宗元丰元年正月九日,知虢州邓绾罢龙图阁待制,为集贤学士、知河阳。时权御史中丞邓润甫言:「绾在言路,肆为邪慝,阴连公府椽属,数为大臣祈恩,传笑四方,伤辱国体,故斥逐之。今绾去位未几,亟复待制,莫知所谓,乞追

  • 春秋宗旨·王樵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宗旨明 王樵 輯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此章通

  • 成唯識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   令永不行.

  •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二十二章)·优昙普度

    念佛正派说佛由心造。道在人弘。弘道之要无先乎念佛。念佛则是正心。正心故能合道。道之宗极曰佛也。佛者觉也。一切众生有此本觉之性。因一念有差所以不觉。裴相国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众生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

  • 卷第一百九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

  • 乾隆休妻·陈莲痕

    话说我们中国向来的习惯,女子犯了七出的罪名,他的丈夫便可把她休掉。其实这种七出的罪名,并不是确实根据尘律而成立的,因为我们中国的风俗,是夫权极重的。女子在这夫权极重的时代,给她丈夫的威权压制着,简直毫无自由可言了。

  • 清世宗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一册五二面三一、二○○字)系选自「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雍正朝对于台湾所作设施之纪录。此一朝(一七二二~三五),时当朱一贵变乱之后,清廷对台湾始渐引起警觉与注意。建元之年,析诸罗县北半线地方另设彰化一县

  • 唐朝大历史·吕思勉

    本书是史学家吕思勉倾力著述的断代史,也是史学界关注最高的唐史读本。独孤家族何以飞黄腾达于隋唐两室?唐高祖为何向匈奴称臣?李世民修改国史为哪般?魏徵之墓被掘背后的真相是?李治何德何能竟登上帝位?上官婉儿留宫之谜?女皇

  •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同本。末后有一女人发心,便得转为男子,授菩提记。

  • 宝持总禅师语录·佚名

    清玄总(尼)说,明英等记。二卷。卷上收录序、住禾域妙湛禅院语、任海盐南询禅院语录;卷下收录机缘、颂古、真赞、书问。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