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无生法忍总摄十二门义

  统观十二门论,惟一法门耳。别称十二,乃就其穷源尽委适可而止者以言。然悟入不二法门,言思路绝,心行处灭,幻起无性,诸法空寂。寂然而常现幻有,斯有所以妙;幻有而常处寂然,斯空所以真。故即俗眼所见山河大地人我众生等相,能审谛观察,精义入神,知诸法缘起无性,本来不有,今非决定,刹那刹那,变迁更换,克究其实,了俗即真。何以故?谛观实在,万法无自性故。如是真谛不离于俗谛,非离俗谛外别有一真谛可言,亦非真俗二谛有芥子许相隔之可言;倘容相隔,宁非二法?况妙法如如,真如是,俗亦如是,第患其俗之非谛,笼罩万有,而群莫知出!诚获回光返照,水月空华,性皆蘼定,捏目相观,别见遂炽。真之与俗,为对待名词,俗即非俗,真何所待。故就空间言,无一邻虚之分际方位,真有异乎俗;就时间言,无一刹那之钟点支配,俗有异乎真;但根据于真性不动法尔如然言之耳。究其实,曰真曰俗云者,但有名相上之差别,无实际理地之互相歧异。然则十二门论,本发挥斯义以训示后人,语之曰惟一法门,法果有惟一乎哉?亦属强名而已矣。强名惟一,一者何?无生法忍是。

  本论分十二门,门者,通达无碍,即一切善法由之而得究竟圆满,不致化城自拘,枉堕二乘是。门又闭塞无入,即一切恶法由之而得究竟息灭,不致野火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质言之,即无患不断、无德不圆,佛陀于此证寂,大士从兹修真。此十二门论所设之教化,括古今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莫不当行出色,包含穷罗,尽大地有情,齐集于兹无上萨般若海间焉。前三门第一观因缘无性,幻有非实。第二推观此无性之法,为先有而生?为先无而生?乃有无俱属无生。第三再推观就缘都假,亦无自性,总摄为空门,入无生忍,忍可此缘生无性,生即是空也。中六门第一观因缘既无所生,诸相亦本来非有。第二推观万法通相,总归无相;而所表现之相为有相而相?为无相而相?究之自性俱无两不成立。第三再推观通相是一,别相是异,即一即异,即异即一,以都无法之自性故。第四推勘万法,至同处不有,异处亦无,以明毕竟无二相可得故。第五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故观性亦俱不可得。第六总观因果,审一切法性,悉属空寂而无有少法可得,片辞可执。总摄为无相门,入无法忍,忍可此一切法空,一切相展转推敲,终不可得也。后三门第一观作者无作,言作者如有所作,作者之作者更为谁作?如上帝之造物说是,殊不知森列一切诸法,悉无所始而始,亦无所终而终,各各体性,全属非有,乃至毫厘许,尚乏真实之所在,宁具能作所作之判殊哉?第二观先果后因,因果同时,先因后果之三时,全系幻妄,性俱无所得。第三以诸法毕竟不可得故,发生妙解,而入正智,作是观者,名为究竟,总摄为无生门,入无生法忍,忍可此生法二空以为门,亲证真如也。信如是,则双印我法之都非,总摄全论之归点焉。夫此言生法二门毕竟俱无,乃根本解决不留枝叶之谈,洵法华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人由此而入妙观,与正定相应。前言忍可、空、无著、无生,是彻悟其法,今更由解起修,由修趋证。萦怀法念,悉已荡然,得不著一切戏论分别,而安住于此无生法性,印契真如,绝动摇迷昧之妄境。要之、正观不离正定,故曰智;正定不离正观,故曰忍;止观不二,寂照双圆,是谓无法生忍,亦可谓无生法智也。

  惟是真如宗所依三性门中之圆成实性,以佛智慧境界,据果垂教,法门最高,得众生之坚信,每因妄想分别不能开解,故其功效,除上上根机者外,沾实惠之人不广焉。唯识宗所依三性门中之依他起性,虽依菩萨境界,在佛众生之间,未尽离分别戏论,其所依较浅,然而随俗雅化,用教明理,众生转得由信以趋解,至其效用亦赖兹而克望普遍焉。般若宗则依三性法门中之遍计所执性,明一切法本来毕竟空寂,此毕竟之辞,实具斩钉截铁之力,盖就遍计执性上讲。虽有种种药治种种病,而众生无明妄执之沉痼莫起,惟服彼无得正观之妙方,一一俱经治愈,或一帖即起,多亦不过十二服即得庆更生焉。斯则行起解绝,脱缚去束,舍一切戏论分别,空诸法执,倍易证会。何以故?依遍计执最近之处,使之渐渐远离,终以悟入圆成实际,廓然性海,乘愿游行,其成效妙用,具欲穷千里目,直上最高楼之致。三论为此宗之要典,十二门论尤为三论之抉择本,研究发挥,诚不容缓焉。顾兹在乎安住无生法忍,亲沾法惠者之责,更有望见闻之者,信而且广,抉十二种因缘,悉成粉粹,携十二类有情,同登妙觉。夫岂读十二门论自获受用而已哉?(程圣功记)(见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一期)(附注)自“三论般若讲要”中别出。


猜你喜欢
  佛说华手经卷第六·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欧阳竟无
  北山录卷第九·神清
  卷第十七·雷庵正受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七·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六·佚名
  第二十九章 提婆波罗王父子时代·多罗那他
  卷第七十七·佚名
  卷六十六·佚名
  第八卷·慧沼
  卷第四·佚名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尤袤

    ○太宗 贞观六年九月,帝幸庆善宫,帝生时故宅也。因与贵臣宴,赋诗。起居郎请平宫商,被之管弦,命曰《功成庆善乐》。使童子八佾为九功之舞,大宴会,与《破阵舞》偕奏于庭。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

  • 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五韦应物聼莺曲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聼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前声後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须臾风暖朝日暾

  • 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一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荆州记云常有玉女乘车投此泉】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隂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地底烁朱火沙傍歊素烟沸珠跃明【一作晴】月皎镜函空天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精览万

  • 卷三百六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二月癸酉盡是月乙酉   二月癸酉,監察御史王巖叟為左司諫。   侍御史劉摯言:(摯遺藳此章以二月十二日上。)「臣昨者曾論天下監司多無善狀,乞朝廷考察澄汰,別行選任。後來未聞指揮。方今陛下興復仁政,綏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有二年二月戊戌朔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试兵部尚书充川狭宣谕使措置招军买马且与吴璘相见议事 罢借江淮两浙坊场净利钱寻命巳借者理充经界之数用江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洪适请也后旨在四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杨士奇

    宣德三年闰四月壬午朔命少师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胡濙为正副使持节册南城兵马指挥吴昇女为越王瞻墉妃赐皇妹嘉兴公主册命行在礼科给事中井田子源为驸马都尉赐之诰命○以平松潘番蛮功升都督同知陈怀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

  •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成化十年夏四月乙卯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巡抚顺天等府左佥都御史张纲奏罢老疾罢软不谨官文安县知县旦方等二十六员○丙辰琉球国中山王尚圆遣使臣沈满志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宴并彩叚等物有差仍以钞绢酬其自贡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弘治十一年九月甲午朔总制边务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等上处置哈密事宜大意谓镇边疆者当率旧章服夷狄者当用世族哈密乃我 太宗开建之国狭巴实故忠顺王脱脱之族孙土鲁番不道劫而杀之致劳王师远征今阿黑麻悔罪狭巴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四月乙巳朔时享 太庙命英国公张惟贤代○遣官祭 司灶之神○丙午裁革狭西同州判官镇原县县丞狄道县摩云岭巡简安定县巉口巡简各一员○山东抚按言青州原设马步壮快九百七十四名以管操指挥统领嗣因地方多事

  •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三·袁燮

    雄雉篇臣聞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此大序之説詩所以為治亂之别也今其軍旅數起大夫久役室家閔其夫之勤勞宜若有怨怒其上之語而辭氣薰然獨有治世之遺風此其故何也曰詩發于人心時有治亂之殊心無厚薄之

  • 迩言卷八·刘炎

    ○治道治天下有常道上承夫心中和人情下顺物理而已急于为治不得其道乱之阶也急于立法不得其道弊之萌也不始治在其中矣如始弊法在其中矣然则治亦不足为法亦不足立欤曰非也为以天下立以天下勿以私参之也【此段不始至法在

  • 卷十七·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十七     宋 沈棐 撰战大司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国诸侯有不率者告於王王命方伯伐之锄乱去暴所向披靡故天子之师有征无战周衰征伐之命不请於上诸侯各恃兵威以相抗敌始有列国交战之事故春秋

  • 卷五十·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五十     宋 卫湜 撰文王世子第八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文王世子者以其记文王为世子时之法此於别録属世子法严陵方氏曰王制曰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

  • 春秋集传详説目録·家铉翁

    卷首序纲领卷一隠公上卷二隠公下卷三桓公上卷四桓公下卷五庄公上卷六庄公中卷七庄公下卷八闵公卷九僖公一卷十僖公二卷十一僖公三卷十二僖公四

  • 卷十九·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十九 宋 严粲 撰 鸿鴈之什    小雅 鸿鴈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劳来还音涝赉旋○王氏曰劳者劳之来者来之往者还之扰者定之危者安之散者集之】至于矜寡【矜音鳏】无

  • 龙牙居遁禅师·惠洪

    禅师名居遁。生于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臞。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价曰。待洞水逆

  • 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太虚

    ──十五年十一月在上海尚贤堂讲──今欲谋佛法之普及,当先知佛法所以不能普及之原因,兹依次说明之:一 中国佛法不能普及之原因佛法流传中国,其时历千余年之久,然而不能收普教齐民之效者,其原因厥有二端:一者,禅讲诸师之专尚

  • 盘洲文集·洪适

    宋代诗文别集。80卷。洪适著。《四库全书总目》谓“适以词科起家,工于俪偶”,“其内外诸制,皆长于润色,藻思绮句,层见迭出”,“至于记序志传之文,亦尚存元祐之法度,尤南宋之铮铮者矣”,“其他表、启、疏、状诸篇,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