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三卷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三卷

北凉沙门法众于高昌郡译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我在世若去世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来诣汝所欲求陀罗尼经者。汝当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王者。汝当教授七日行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名为十二梦王。云何名曰七日行法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修通能飞悬缯幡盖从此人后。见如是者即名袒荼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形像舍利塔庙大众僧聚。见如是者即是斤提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见国王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见如是者即是茂持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若见乘象渡于大江。见如是者即是乾基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其梦中乘于骆驼上于高山。见如是者即是多林罗

若有比丘欲求此法。于其梦中上于高座转于般若。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

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到一树下上于戒坛受具足戒。见如是者即是檀林罗

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坐佛形像请召众僧施设供具。见如是者即是禅多林罗。若有比丘于其梦中。见有一树华果茂盛。于其树下入禅三昧。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

若有大王于其梦中。带持刀剑游行四方。见如是者即是迦林罗

若有大臣于其梦中。见有诸人持诸水瓶洗浴其身。坌种种香着净洁衣。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

若有夫人于其梦中。乘于羊车入于深水。于其水中有诸毒蛇。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

见如是者乃可为说。善男子善女人若见如是一一事者。乃可为说七日行法。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七日行法。云何受持云何修行如是等法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初日分中至于道场。应以涂香末香栴檀沉香熏陆海渚岸香。应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尔时华聚菩萨观世音菩萨来在道场。尔时二士异口同音而赞道场行者。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于释迦牟尼如来法中。修行摩诃袒持陀罗尼经

尔时观世音华聚菩萨。在虚空中乘宝莲华。与无量大众前后围绕。文殊师利我今语汝。语诸众生修行受持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展转相授得出三界随意所愿若有清信士清信女。应于初日分劝诸众生趣于道场。烧种种香悬缯幡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愿者可以求之。尔时二士随其根量。与其现在未来世愿文殊师利如是行者。若有至心见此二士踊在虚空。若不至心而悉不见。文殊师利若不见者。谓不至心。是名初日行分陀罗尼经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二日分中在于道场。应烧种种香涂香末香悬缯幡盖。而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

复次尔时宝王如来及与我身。从灵鹫山与无量那由他大众。前后围绕来至道场。一一大众各乘七宝莲华。种种音声各各赞叹道场行者。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能于我去世之后。受持读诵陀罗尼经。即自惟念。我能修行受持此经。又时惟念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受持此经我当随学。文殊师利我去世后。如是来至道场行者。我当随其根量差别而为说法。又有闻者有不闻者。有见我形者有不见者。不见不闻者除不至心而不见耳。是名摩诃袒持陀罗尼经行分第二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三日分中在于道场悬缯幡盖。又以涂香末香梅檀沉水熏陆海渚岸香。而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尔时当有维卫佛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于第三日分中来至道场。与无量大众前后围绕在虚空中。亦复各各乘宝莲华。在虚空中或高七多罗树。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所有佛土。其中行者睹斯光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方所有贤圣之人。皆悉寻光来至道场。尔时道场行者随其根力。或有睹者或不睹者。有见形者有不见者。随其根量分别行力。尔时此人闻佛所说如是。行力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文殊师利是名摩诃袒持陀罗尼经行分第三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四日分中在于道场。读诵修行摩诃袒持陀罗尼经。悬缯幡盖悉以杂色庄严此道场。烧种种香涂香末香梅檀沉水熏陆海渚岸香。而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复次尔时式佛。与无量大众。前后围绕来至道场。在于虚空高七多罗树。放大光明亦照十方微尘世界。其中众生睹斯光者。于诸法性无不了达尔时道场行人不谄伪者。今于现世及过去世。未曾犯毁根本罪者。了见式佛在虚空中乘宝莲华尔时行人见式佛已顶礼足下。尔时式佛即以右手。摩其人顶作如是言。善男子善女人。汝等不久趣菩提树。破诸魔怨伏诸外道当获总持与我无异。文殊师利是名摩诃袒持陀罗尼经行分第四也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五日分中在于道场。受持读诵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庄严道场悬缯幡盖。烧种种香涂香末香栴檀沉水熏陆海渚岸香。如是诸香而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又无余念。我当何时得随陀罗尼门。我当何时离三有恶。我当何时离于五盖我当何时离于十缠。我当何时离诸憍慢。及诸愚习如是等难。何时当离如是等苦。若作是念时。尔时随叶佛在于虚空乘宝莲华。为无量大众说诸法要。尔时道场行者。了了闻佛所说章句。悉在心怀明了不忘。尔时道场行者。若有睹者及无睹者。乃至七日睹者。乃至二七日不睹者。乃至三七日睹者乃至不睹者。众生此业以不定故。皆由先世罪业深浅。文殊师利是名陀罗尼经行分第五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六日分中在于道场。受持读诵摩诃袒持陀罗尼经。烧种种香涂香末香栴檀沉水熏陆海渚岸香。如是诸香而以供养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复次当有拘那含牟尼佛。与无量大众前后围绕。从余四天下来至道场。尔时行人了见拘那含牟尼佛。及见七佛在于虚空。一一诸佛各乘七宝莲华座。一一华座纵广正等八万四千由旬。其花离地亦八万四千由旬。尔时行人见是事已。得未曾有欢喜踊跃。尔时诸佛异口同音而赞行人。善哉善哉释迦如来弟子。能于遗法受持读诵摩诃袒持陀罗尼经至于道场。不久当离三恶道分救摄众生。在于人天究竟快乐。文殊师利我去世后。此摩诃袒持陀罗尼经。当于阎浮提饶益众生。文殊师利是名摩诃袒持陀罗尼经行分第六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第七日分中在于道场。至心礼敬摩诃袒持陀罗尼经莫作余念。但当至心谛听谛受。莫念妻子象马七珍。莫以妄想乱其善心。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唐丧其功不离诸恶。文殊师利夫为行者。但应至心作如上念。尔时当有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在于虚空。一一诸佛或将一恒河沙者。或将二恒河沙者。或三恒河沙者。或一万恒河沙者。或二万恒河沙者。或三万恒河沙者。或十万恒河沙者。或二十万恒河沙者或三十万恒河沙者。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乃至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乃至不可计不可数大众集在道场。尔时大众互相睹见。皆有三十二相身如阎浮檀金。一一佛土各现其前。以种种珍宝间错庄严。一切诸国未有得。如文殊师利法王子者。在于虚空皆自惊疑。每自思惟何缘诸佛。悉现如是清净世界。作是念时我与文殊师利及无量大众。前后围绕往至道场。随其根量而为说法。令其行人了见我身加其威神。令悉得见在虚空坐及诸净国。见净国已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退转。于七日中得随意生。文殊师利是名摩诃袒持陀罗经行分第七

尔时华聚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从东方妙乐世界。为佛所遣故来救此雷音比丘。令住坚固心。如佛所说不久当得成等正觉。度诸众生无有边际。令得究竟住决定心。我以忆念昔所造行。故来至此娑婆世界。听受演说陀罗尼经。复闻授诸声闻五百大弟子记。十方天子今各现在世尊了知何用说此十方一切而见闻耶。唯愿听我立大誓愿护此经典。佛告华聚善哉善哉善男子。听汝自恣立大誓愿。尔时华聚菩萨。即于佛前而自立誓作如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陀罗尼经者。我从今日昼夜不离。拥护是人令无恼患。色力名誉皆悉具足。世尊若赐我此愿者。我乃当取成等正觉。若有众生遭苦厄者。我若不往救彼众生令得本心。我终不成等正觉也。若复有人修持此经至于道场。若遭苦患称我名字。我不往救我终不成等正觉也。若有众生忆念我名。日夜六时念念不绝。求生妙乐世界。若不往生者我终不成等正觉也

若有众生行陀罗尼者。我当昼夜为彼人说法令得欢喜。若欲命终之日。必定自知生妙乐世界无有疑也。或令彼人遥见妙乐世界。如观掌中阿摩勒果。所有一切好丑之事悉皆明达。世尊若令一切众生生妙乐世界者我乃当成等正觉也。若有往生三涂分业不永断者。我终不成等正觉也。既生妙乐世界。不离愚痴憍慢因缘习气者。我亦终不成等正觉也。天中尊王若有众生。从生至老但作一念。我当书写陀罗尼经受持读诵。然后得生若得书若不得书。若得读诵若不得读诵。临终之日我必往彼人所。拔其精神令生妙乐世界。世尊除二种人我所不摄。一者谤方等经。二者用僧祇物乃至一比丘物。若用如是之物。不得往生妙乐世界。若有众生被于官事愁忧不乐。为他所逼将向王所。若在大火大水。师子虎狼军阵交战。迷在山谷不知道路。若值如上诸难处者。应当读诵陀罗尼经百二十遍。复更百二十遍称我名字南无华聚菩萨大士。应如是唱我时与无量大威神诸天。前后围绕诣彼人所。破彼诸难令无所患。世尊若与我如上诸愿者。我乃当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听许我终不成等正觉也

尔时佛告华聚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大士汝慈悲无量。欲以慈悲门摄取众生。示诸方便令无恼患。随意得生诸安乐国。尔时毗沙门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为鬼神将军摄诸鬼神。犹如世尊尽摄我等。世尊今听我等护持陀罗尼经典不耶

尔时佛告毗沙门天王。快哉鬼神大王。欲护陀罗尼经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子。即报三世诸佛之恩。尔时毗沙门天王。即于佛前而自立愿。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陀罗尼经者。有诸恶人为起衰患。令其行人意散心乱。不得读诵修行陀罗尼经。我于尔时往彼人所。令彼恶人复得衰耗。或令水。火盗贼县官枉横不隐之事来逼其身。或时致死若近于死。如是恶人若仕官者不得高迁。或令恶梦麻油涂身宛转土中。或时于其梦中。脱衣裸走牙齿堕落。头白面皱眼目[目*孝]瞎。世尊我令其梦中见如是事。世尊我于尔时。遣诸鬼神恼其舍宅。令彼恶人得大重病。或时致死。世尊听我如是护此经不。尔时世尊默然不答。尔时华聚语毗沙门言。世尊默然即为可汝如上所言。尔时阿难语华聚言。我今问汝汝可答我。莫如世尊默然可也。尔时华聚语阿难言。随意所问当以答汝。尔时阿难语华聚言。世尊何故不默然授诸声闻记。所以者何默然是印可性者。以何因缘言语方便。授诸声闻弟子记耶。尔时华聚语阿难言。如来有默然授诸声闻记。或时以言语方便而以受之。阿难如来授记不唯三途。所以者何如来当以诸法不定故。方便多故智慧无量故。世界无边故众生行无边故。是故世尊更以方便。授诸声闻大弟子记。尔时阿难语华聚言。若谓诸法不定者。十方诸佛亦应不定。诸佛不定者。十方世界亦复不定乎。尔时华聚即以右手。接取西方妙乐世界。举着虚空犹如大士取阿摩勒果。置于右掌无所妨碍。尔时大众遥见西方妙乐世界。河池华树庄严之事无不明了。尔时大众欢喜踊跃。至心敬礼无量寿佛。各各求生妙乐世界。尔时华聚语阿难言。于意云何诸法如是有定性不。阿难答华聚言。诸法如是无有定性。我不敢问诸法定相

尔时佛告阿难。汝等二大士不须。诤论如是事也。何以故阿难于汝意云何。三果之人入地狱不。阿罗汉人受饿鬼形不。乃至受畜生身不。及生边地邪见处不。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罗汉人名离一切究竟患难。若不离一切究竟患者不名阿罗汉也。善男子汝云何言一切法是不定相。阿罗汉人永更不受如是等苦岂不定乎。阿难白佛言。世尊阿罗汉人得尽定慧不。佛言不也。何以故阿罗汉分段涅槃。是故不得究竟尽慧

善男子夫于学者。观一切法住平等性。不离有不离无。不离有边不离无边。不即是边不离是边。不即是我不离于我。不即是色不离于色。不即是受不离于受。一切法者不可言定。不可言无定。若无定者应无三宝究竟解脱处。当知是法即有定性。若谓无定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是无定相。虽复如是。然不可言无复不可言有。若菩萨观一切法著有着。无即菩萨累。若见众生而生着相。是菩萨累。若离众生亦菩萨累。若着众生行是菩萨累。若离众生行亦菩萨累。若着我行是菩萨累。何以故菩萨常应如是心住中道。得名菩萨究竟慧也。善男子阿罗汉人都无是事。无是事故不得名为究竟慧也

善男子所谓菩萨住心中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菩萨观虚空如地。观地如虚空。观金如土观土如金。观众生非众生。观非众生而是众生。观法而是非法。观于非法而是定法。而是定法无有差别。观诸持戒与破戒等。观诸破戒如具戒相。虽然离于二边住平等相。破戒持戒亦应等心观之。上中下性亦应等心观之。有为无为法亦应如是等心观之。不赞大乘不毁小乘。豪贵卑贱粗妙丑陋。诸根完具及与残缺。聪黠愚闇悉不赞毁。善男子夫为菩萨供养之法。不应选择如上诸事。是名菩萨住心中道究竟智慧。善男子声闻之人无如是事故。无究竟慧亦非究竟涅槃。何以故未了法性故。不得究竟涅槃

复次善男子我于往昔作一居士。受性憍恣而不推求出世之典。时有比丘执持应器。来诣于我而从我乞济身之具。时我答言沙门释子汝从何方来至我所。执钵而住何所求索。复更问言汝何种姓。为上姓中姓下姓乎。又复更问曰。汝于五法常学何律。汝于十二部经常学何等。复更重问汝。今名何受姓云何。汝于三业中常修何业欲求何处。上中下乘汝何乘所摄。求究竟乎求分段耶。如是无穷重问。身便得患而即命终。以是因缘今故语汝。若以施时莫择上中下性实相世谛。于有无法而不分别。若分别者即名菩萨着我人寿者亦着行者。不名菩萨住心中道得究竟慧

善男子我今复更略说往昔因缘。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请沙门婆罗门。贫穷下贱须衣。与衣须食与食须珍宝与珍宝。我时甚大贫穷而无资财。我时望得珍宝物故往诣会所。于其中道见有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往来。时诸人中有一智者。我以愚意问此人言。此桥何人所作此河从何而来今向何去。复问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青为白为赤为黑何日所作。此木松也柏也柳也。曲也直也有节无节也。破此木铁何冶所出何匠所造。此水碱也苦也甜也深也浅也。何用作此桥也

善男子我于尔时。次第而作七千八百问已。尔时智者便答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汝但涉路至于会所。可得悦意后不生悔。汝今舍问如是等事。于身无利何用问为。如是等木何野所生。何人所造何斧所斫。咄沙门今且速去还当语汝。我时闻此语已。涉路而去便到会所。所食荡尽财宝无余。我时见已懊恼结恨。[口*睾]声叫言是何苦哉。心口所失值如是苦。还到桥上见向智人。时人问言沙门汝云何憔悴如是多不吉耶。我时答言以贫穷故往诣会所。欲求衣食所须之具。于其中间以见于汝。徒问无益之言。使我不值饮食所须财宝。以是因缘我心生恼

尔时智者而答我言。夫为比丘于身无利。理不应问何用问为。善士比丘汝以一误失现在利。从今已往于身无利。慎莫多问应观诸法。于身利者宜应须问。何谓为利。观有为法应以远离此即为利。观平等法宜应亲近此即为利。不赞已毁他此即为利。自既了达教他了达此即为利。自能厌离世乐亦教他离此即为利。自知莫问无利益亦教他莫问此即为利。我向了达知问无利是。故语汝速往会所。善男子尔时智者说此法时。忉利诸天九十二亿。在虚空中听智者所说。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五百居士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我于尔时得入陀罗尼门。善男子我因是已来。得入究竟慧住心中道。阿罗汉都无是事。云何当得究竟慧耶。以毁大乘赞诸小乘。是故不得究竟慧耳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人者今何所在。世尊受是果报经几劫乎。佛号云何劫名何等其王名何。佛告阿难。善男子吾今可以譬喻语汝。设有一人身力无量。末三千大千世界尽为微尘。善男子且置是事。此人复取十方微尘等三千大千世界亦末为尘。如是次第十方恒河沙世界亦末为尘。可知其数不。阿难白佛言。世尊一世界乃至百世界尚不可数。况微尘耶。善男子如是世界可知其数。彼佛去世后复过于是佛号栴檀华如来至真等正觉。国名尊常劫名净持王名栴檀果。栴檀华佛生彼王宫。成等正觉而取涅槃。次后有佛名释迦牟尼。如是次第二万亿释迦牟尼佛吾悉供养。最初佛者令我坚固陀罗尼。岂异人乎今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尔时居士设法会者。今华聚菩萨摩诃萨是。尔时五百居士者今则五百大弟子是。尔时王子菩萨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五百大弟子无量大众。及与阿难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智旭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七·佚名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佚名
  卷四百七十三·佚名
  妙度品第七·佚名
  卷十五·佚名
  卷第五·佚名
  卷二百八十六·佚名
  下卷·大珠慧海
  亲近品第九·佚名
  卷第三(弥沙塞)·佚名
  卷第九·霁仑超永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二·智顗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新华严经论 第十七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徐珌·唐圭璋

      珌字公饰,乾道或以前人。   谒金门   题沅州幽兰铺壁   秋欲暮。路入乱山深处。扑面西风吹雾雨。驿亭欣暂驻。   可惜国香风度。空谷寂寥谁顾。已作竹枝传楚女。客愁推不去。   又   春欲半。重到寂寥

  • 第二幕·老舍

    时 间 同前幕,下午。地 点 城外一所小新房。开幕时,洗局长,穿着拖鞋,正在屋中慢慢的走。屋中布置得挺简单,除了靠墙的一张长沙发外,别的桌椅凳子都是竹子做的。墙刷得很白,竹桌椅还没有污点,又没有什幺字画瓶罐的装饰,乍一

  • 卷三百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刘商刘商字子夏彭城人少好学工文善画登大历进士第官至检挍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集十卷今编诗二卷铜雀妓魏主矜蛾眉美人美於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盛色如转圜

  • 提要·陈鼎

    臣等谨案东林列传二十四卷国朝陈鼎撰鼎江阴人明万厯间无锡顾宪成与髙攀龙重修宋杨时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欲以主持清议为己任一时声气蔓延趋附者几遍天下互相标榜自立门戸而流品亦遂糅杂而不可问天启中魏忠贤乱政附阉诸人

  •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四·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四十四      宋 苏辙 撰白起王翦列传第二十一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起为左庶长将而撃韩之新城是嵗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眀年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

  • 世家卷第八 高丽史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文宗二。○(丁酉)十一年春正月戊寅朔放朝贺。己丑以高维为右拾遗。 中书省奏: "维系出耽罗不合谏省如惜其才请授他官。" 从之。乙未陨石

  • 李守贞传·薛居正

    李守贞,河阳人。年少时凶暴奸猾,飘泊无依,在本郡做牙将。晋高祖镇守河阳时,任他为典客,后来晋高祖多次调动,李守贞都跟随着他。晋高祖即位后,李守贞接连升到客省使。天福年间,李金全凭据安州反叛,南唐贼人入寇,晋高祖命马全节讨

  •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五·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史乗考误六苏材小纂言景帝闻钟声问左右曰非于谦乎左右对以太上皇帝曰哥哥好好按此吾呉人党徐元玊之论也景帝与于相信之深岂有疑至此若即有之何不疑石而疑于乎宪章録言封都督张軏为太平侯輗为文安侯軏仍

  • 兵一七·徐松

    归明【宋会要】太宗雍熙三年七月,诏:「北界归明人先令分处并、代。今遣(密枢)[枢密]都承旨杨守一迁于西京许州,给闲田处之,便为永业,仍免租役,州县常加安抚。」 仁宗天圣十年六月四日,开封府言故侍禁刘日休妻自陈夫从契丹归,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吕思勉

    文化是逐渐扩大的。中国近塞诸民族,往往其初极为野蛮,经过若干年之后,忽崭然露头角。其政治兵力,和社会的开化,都有可观。这并非其部落中一二伟人所能为,而实在是其部落逐渐进化的结果。辽、夏、金的兴起,都是此例。现在的热

  • 卷一百八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遗卷一百八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孟子题辞孟子第一谨按十三经本不载赵岐题辞惟崇祯本载题辞并觧今校以古本足利本云存旧赵氏孟子题辞【古本足利本并同】考异古本序然由不肯枉尺直寻由训犹

  • 小说法法第十六·管仲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

  • 卷六·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六宋 黄干 撰丧大记下六 丧礼四之下补世妇掌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为齍盛【摡古爱反摡式也为犹差择 拭音式清也 疏曰丧纪谓大丧朝

  • 与法尊书(六十通)·太虚

    一法尊喇嘛慧览:前年以得座下来信云:“与昌都某格西可偕来华弘化”,乃就川东筹设世界佛学院系统中之一汉藏教理院,以会通汉藏佛教之理为目的。今已正式成立,其院址之殊胜,经费之充裕,不但为世佛苑系统中各院之冠,且于汉地各学

  • 西清诗话·蔡絛

    宋代诗论著作。3卷。蔡絛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或曰蔡絛使其客为之也。”此书成于宋徽宗之时,却于苏轼、黄庭坚等人多有称引;据曾敏行《独醒杂志》和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蔡絛 一度因此“落职勒停”。《

  •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佚名

    简名《连环计》。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剧写东汉末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与太尉杨彪谋锄卓。学士蔡邕向王允献连环计,杀卓。是夜,王在花园闻养女貂蝉烧香祈祷,知其为吕布失散之妻,遂说服貂蝉

  • 大史·佚名

    亦译《大王统史》。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撰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有三种编订本:(1)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个部分。(2)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全书分两个部分。(3)目前较流行的编订本,由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 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