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妙慧女士问(九则)
问一:修行出家与在家有何分别?出家胜于在家否?女弟子前年依姑苏净空尼皈依三宝,净师屡劝予出家,谓汝既有志修行,以出家为最方便。惟女弟子俗缘羁束,终难摆脱,故尚未现尼相。 问二:有何方法可摆脱一切俗缘? 问三:年青出家胜于年老出家,是否?女弟子今年二十三岁,净师谓予出家当乘年青,予十七剃度,汝今不披剃,更待何时? 问四:出家何以必先落发易服?出家修行,不过求其比在家静心能定,何必将头发剃光,易服改装? 问五:衣袈裟有何意义? 问六:出家何以必受戒?持戒固是,何必在头上烧疤? 问七:尼姑与僧同侣,称呼相同应改否? 问八:普度众生,原不过度众生信佛,并非度众生出家。但苟度一人出家,较度一人信佛孰佳? 问九:今尼庵多而尼僧寥寥,大可合并,当用何种方法?
答一:此亦须看对于修行两个字作何解法。专修持戒、习禅、或与持戒、习禅相策应等行,则自是以出家为较胜;若读诵、礼拜等皆然。至修布施、慈济等行,亦许在家为便。大士十度齐修,万行平施,盖无何优劣可言。但佛时先例,不出家具足苾刍尼戒,只有获证预流果,一来果,绝无能得阿罗汉果者。若以了生死、出轮回为志,修学戒定慧三无漏行,以求现生得证四沙门果,则姑苏净空苾刍尼之言信矣!因出家者,已将从生以来由家族所赋予之人格完全抛却。若女媳妻母等,另依佛法取得一种新人格;此种新人格,即是专修学三无漏行以了生死出轮回之苾刍尼也。第能成就此苾刍尼行,亦须有苾刍尼之僧众方可。而在今日之苾刍尼僧众实难得师友,则戒难净,定难生故;定难生故慧难发也。然则虽出家,亦只能仗阿弥陀佛愿力,持名求往生极乐,以为超出生死轮回之捷径耳。持名求往生极乐,则唯在自心信得笃实、愿得恳切、念得贯彻而已。在家出家,无大关系。若无何挂碍牵累,遇有缘善知识,迳投出家,亦可较能护持信心不退。
答二:在佛法亦大有峭然斩绝不近人情之处,如一口气不来时如何摆脱,即今也便可如何摆脱。人命在於呼吸,入息不保出息,即今便算死去,有何不可摆脱!然佛法随顺世间施设,也不过违俗情人事,则先存一摆脱之志,于家人持但了旧缘,不造新业宗旨,定心耐性做去,必亦有了毕一日,看自己愿望与毅力何如耳!若由大智慧大解脱人观之,则那来俗缘,无非真觉,尚何摆脱不摆脱哉!
答三:从较能不犯戒言之,亦有谓宜待年老出家者。然出家不是苟安偷活以度余生之无耻勾当,乃奋大勇猛发大精进以超三界越四流而趣证无生者,自须年青乃可。盖衰老虽可能不犯戒,但于持戒、修禅等等,亦无精力能行也。
答四:此从消极言之,毁却换却庸俗所贪著之形容饰好,以绝爱欲。若从积极言之,依佛仪制,仿同佛之形仪,使自己观之生策励心,使同侣观之生和顺心,使世人观之生净敬心。且亦身心夹护,俾不容易成就犯戒缘也。其余若洁净、简便等义,亦附之。
答五:梵语袈裟,此云坏色,即破坏色质之衣服。依佛仪制,与前落发易服同义。答六:烧疤,是受戒时献身供佛灭障消罪之意,与受戒、持戒原来非一事。今合为一事,亦可作为提醒自己罪已减、戒已受、僧已成,不应更沾俗染之心念之用。然据吾一人之意,则烧疤与否,当随人各自发愿,不须定烧。
答七:若正其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种同名为僧。今世俗则以比丘为僧,呼为和尚;比丘尼为尼,呼为尼姑。而和尚是亲教师义,即师之谓。在比丘,比丘尼,其徒对师但应称师,或称本师,或称和尚。在师无别,故无别称,对于比丘等中大善知识,则呼大师、法师、禅师等等。平常年耆出家早者,或称长老,或称上座。相等、或呼同参、或呼仁者。徒辈、则呼名字。而“大德”一名,上下通可以相称。然则于父、母、兄、弟、姐、妹等,皆可废除不称。若从依此本师之力,得生一比丘或比丘尼之新人格以言,所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则皆称以父亦可。此其为父,本不在其人之为男为女也。
答八:信佛与出家,有广狭浅深之殊:信佛者广而浅,出家者狭而深。劝一人信佛即算成效,剃一人出家虽亦成效,但其成效须更看出家后之行果如何以为定。至普度众生之义,非仅度之信佛,亦非仅度之出家,乃度之了脱生死,超出轮回,及度之成佛也。
答九:尼庵自以能合成尼众丛林为宜;然沿习已深,未能易行,然方法固不难也。(见海刊一卷四期)
答净悟清信女问(十则)
答一:前复志禅君书所云者,以出家非修学佛法之究竟,乃修学佛法之一,殊胜方便。若能不假此一方便,便能见到行到,则一面既即俗而真,无世俗之可舍;一面又因处俗,尤能广摄群流,若维摩诘、庞蕴之所行,故曰最好。
答二:怎样可使父母或其他长者许子女卑幼出家,可寻之佛与佛世诸弟子出家因缘,及古来诸高僧高尼之出家事故,必能有所取法。
答三:私遁剃度,可再归省。
答四:可于上海有正书局购周安士所著欲海回狂一书心会身践之,亦即可以之感化爱欲者使解脱爱欲。
答五:不得父母许可,与弃夫及弃子女等出家,在律文本所不许;然观之古之抱刚果之志,有坚深之誓者,亦不以是而为障碍,则在自决耳。
答六:自见出家真实之好,以之劝夫劝妻或劝他人,固无不可。然亦不可轻易教人出家,或反致于法于人两皆有损无益。
答七:“善法安放”,衣食亦自在其中,而能亦用佛法开化,使亦能安心于是而各修其行为最善。
答八:吾甚昧尼界情形,茅庵亦偶闻人说,实未细悉。
答九:一面端身正意,只一味将经熟诵;一面可阅易解之经,渐求了解。请静安寺路三十九号佛学丛书研览之甚善!
答十:海潮音总望有人来帮助之,吾之愿亦犹君之愿,愿其相续无尽。责吾一人,恐终难续。传记、调查、小说三项甚好,有材料尽可登载也。(见海刊一卷五期)
答朱中翰问(三次十则)一答一:力食、乞食,原可并存。一、新僧化但指在山林之一种僧化,非概括各地僧化之全故。二、所谓以“竿木随身,遇缘即宗”之化,则凡有利益,无不兴崇,亦何有障碍于乞食之化哉?
答二:此中废像,亦因此说住山比丘,务专修求实证之一种特殊僧化,故如是云耳。若夫摄俗利众,亦不妨陈像。要之、亦概括在“竿木随身,遇缘即宗”之化中。律寺当须设像,但所设之像,应依照经典,或如整理僧伽制度论所说著为一定之制,不得随情混列天魔鬼神之像耳。(见海刊一卷七期)
二
问一:佛以断爱绝欲为止恶修善之根本,虽然、世间恩爱欲望,果非善乎?无恩爱则社会不能成立,无欲望则进化终莫得而现实。使佛化大兴,则世间一切法皆将变动,而天下扰扰恐不能得一日而安!况爱欲生于无明,然无明非他,即真如是,若曰断爱绝欲,不将举此真如而断之乎?
问二:佛视女子似太轻蔑,谓为不能成转轮圣王、大梵天王、帝释、魔王、佛身,此种论调,可证明佛教的女性观,甚为抑制的。若以此为伦理学原理,推而致之,必致偏重于男性的一方面。夫既同为世界上之人类,果可助男而抑女耶?然则佛之伦理将为局部底也。
问三:佛法中国王之恩似亦于今世不合,且相背焉。
答一:断爱为小乘法,亦为出世三乘法。然此所云“爱”,是依我执而起之贪爱、痴爱,若无贪无痴之慈悲,则又是所成而非所断。佛所成之智德、福德、恩德,恩德即慈悲也,特不名为爱耳。至欲、有时专举与贪同起之欲谓之欲,故说绝欲;而专就欲以为言,欲即愿望,三十七道品中有欲如意足,十波罗密中有愿波罗密,佛果位中亦不去五别境心所之欲心所,非绝欲也。至谓“无明非他,即真如是”,此言不然。无明即痴,乃真如之迷而非真如,悟真如即是断无明,故断无明不唯不是断真如,且正须断无明以显真如耳。
答二:佛法说俗谛,不外乎因缘业果报应之理。从业果论,现前之果相中,既已分明有男女之区别,则其德用势不能等,又安能不如男女之实以为说,而抑男扬女为平等之空谈乎?然果由业致,业由自造,但谓女身不能作转轮圣王等等,而未尝谓女身不能转生为男身,女身男身不过一时业报相之区别。佛法当依同一真如、同具佛性而观平等,若业果相则自万有不同等也。若夫真俗圆融,即相无相,有如维摩诘经之天女说,则尚何男女平等不平等之可执乎?来问所引之经,大致依出世小乘法为说者,小乘法专在出世,出世在断贪爱,断爱首在绝淫,观女身而深厌贱之,男观之可,女观之可,皆所以绝淫断爱也。故此本非维持人世之伦理学,而伦理学则当依人乘、大乘之说为柢耳。男女同为人类,即不能有高下,何不同为生类而人与草木平等乎?何不同为物类而人与土石平等乎?从不平等之业果执平等,而不明其真平等之所在,复昧佛说此之所因,洵乎其难通也!
答三:国王之恩,与今世不合,则废不说之,亦与佛法何碍。佛之应机而说既多,人人、处处、时时、互互相望而不合者何限!众药不为一病而设,亦取其适用者可耳。况乎国者国家,王者主权,国土主权所在,即为国王,不问其为在君主、或在民全体、或在国自身也!复次、国者国土,国土犹云世界,虽至世界大同,世界主权在乎人群,无复国家存在,而人之取所需于世界人群者,犹不能不尽所能以为之报,则“报国王恩”之四字,仍无疵焉。(见海刊一卷八期。)
三
问一:往日桂伯华先生以确信因果轮回之说与否,判是真佛法与伪佛法,其言曰:“佛法者,因果也,而因果必以轮回为根本,故不达轮回则因果不通,因果不通而侈口言佛者,皆谬妄也”。然予以为因果之说与轮回之说,皆为印度所素有,非自释迦始。若以此判是否为真佛教,不将以印度数论派等宗为佛教,金十七论、四吠陀等论典为佛典耶?或曰:印度诸派虽亦言因果轮回,而与佛说究竟不同,则请问其相异之处何在?如何始为佛底因果轮回说?
答一:轮回之与因果,义界广狭,殊大不同。盖轮回仅指三界、五趣之有情众生生死死生,在生死中升沉往复未得止息者以言;而因果之义,则不但通于轮回内之三界有情,兼复通于木石水土等一切无情之物,一尘之细,一滴之微,亦因缘所生之果也。且又不宁世间有情、无情诸物然也,即出世三乘所得解脱,亦修解脱因所获解脱果也;即无上法王所成大觉,亦依大觉因所获大觉果也。此谈轮回因果之时,不可不先分别观之者。因果之中,有一桩“三界有情生死轮回的因果”,是之谓轮回因果,而此轮回因果乃是一桩事实,对此事实所得不同之见解,则便为古近东西诸家之学说与各派之宗教。于此轮回因果“认为有不有”,为第一分类;于同认为有中,又将“见得确不确”为第二分类。印度之顺世外道,近代之唯物论者,皆认为有生之物,死即散为物质(断见),绝无性灵转生之事;又若耶稣教以灵魂专归上帝(常见)等,此皆不认有“六道众生轮回因果”者也。然人死已,其性灵转生为鬼、为畜、为人之事实,乃多有昭昭在人耳目间者,此既为一桩现实之事,又岂“唯物之空言”所能取销为无!庄周、柏拉图、数论、佛教等乃皆认之为有,第其认识之方法与认之为有之性质,各不同也。在佛以定慧神通之力,了了照见三界有情死此生彼轮回因果之实况,如吾人自视其掌。且观人世等如幻如梦,故虽有三界众生轮回因果,但幻有而非有实,其实性则本来都无此种种差别生灭之虚伪相也。此其根本上与别家之认有“轮回因果”者,已不同矣。因别家但依凭偶然发见之一二事实,悬为推测,不能明其虚实,通其原委,而即据之设为种种原因结果之说,纰谬颠倒,转益滋人迷误,则印度数论派等是也(持牛狗戒等,亦数论派人)。用较佛说之“洞明业识流转三界五趣之因缘果报”,足以发人之深省,导之止恶行善,反妄归真者,夐然异矣!桂伯华之言,虽可矫侈谈空理不修实行者之枉,亦未为平遍圆满之论。然固如朱君所难,因释迦与印度之数论等同说轮回因果故,便应以数论为真佛教,殆等以“人与牛同耕于田故”为前提,而断定为“人应是牛”之结论。朱君思之,其亦相与抚掌呵呵!
问二:印度数论派自著金十七论者即定多我之说(我指神我);而佛说实大乘,若华严第一时教,法华第五时教,亦承认立神我,不过佛教有无我之法印,不以神我为各个性,而以为普遍性而已。但普遍性底神我,与金十七论派的多神我说有何别?若无别,则佛教中底实大乘教,不如竟称为数论派为妥。若是、则可知实大乘殆非佛底主持说,乃随顺婆罗门说法耳,即外道。若有别,其别之处安在?
答二:数论所云之“神我”,不过错认五阴中之“识阴”,为一人一人别有个能知能见者之个自实体,此各人各有能知见者之个自实体即谓之神我。此神我之性量如何,则数论中有种种派别之说明不同,要皆以“虚妄分别”取其“虚妄分别所生之幻影”,颠倒执为“能知能见之我体”而已。大乘佛果上所云之“我”,即平等──真如──之体,自在──解脱──之用而已,非分别取执中之物也。来难所引“实大乘若华严第一时教,法华第五时教,亦承认立神我”等言,此皆于佛法颠倒分别,模糊错乱之谈。近来日本人所作讲佛学之书内,最多此类似是而非之说,无知者阅之乃益迷闷无由得解。然朱君但以涅槃等经尝说“真我”之故,即谓“实大乘教不如竟称数论派为妥”,然则朱中翰尝到茅厕内大便,粪苍蝇亦尝到茅厕内吃粪,以同到茅厕内故,朱中翰亦不如竟称粪苍蝇为妥欤!其可笑,不较前者为尤甚乎?问三:如前所说实大乘,恐非释迦主持说,然则释迦之说为胜乎?抑实大乘与外道为胜乎?又释迦的教义,果出于阿罗逻迦、迦兰二仙人乎?因此二仙人曾为释迦师故。
答三:明第二条则第三条不成疑问,可不待说矣。
问四:马鸣菩萨创底真如生灭二门说,如来藏缘起说──如来藏缘起说原非马鸣所创,特马鸣所说至为详尽,即谓马鸣所创亦非过言──,为因袭传承释迦说耶?抑为革命改造说耶?释迦所说法与马鸣所创法,何者较胜?马鸣虽是应佛悬记而生,其所说法或亦依于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宝性等论,然果超过佛说,吾辈不妨宗马鸣而排释尊也!
答四:凡学说有因散乱而遂成隐没,一经采集开显,编辑条理,始耀然呈露于人之耳目间者,盖往往有也。马鸣宗释迦所说百部大乘经以造起信论,洵大有采集编辑条理开显之功者也。何来乎“因袭继承,革命改造”,及“超过佛说”等等邪妄分别哉!至云“吾辈不妨宗马鸣而排释迦”,其吐语尤为不伦!既宗马鸣,则根本上便宗释尊矣,马鸣宗释尊故。既排释尊,则根本上便排马鸣矣,马鸣宗释尊故。朱君抑何不逻辑之甚!
问五:佛教人天乘教理,与佛教伦理,有提倡之必要乎?若谓不必提倡,则将以何者对下愚说法?若谓应提倡,则其中迷信滋多,与实大乘圆教了义的佛说冲突繁出,且佛教或不必依此而始得久住!吾等居今正宜发挥妙理,此种方便随顺说,正宜消除,有何提倡之必要乎──前见悲华君文中有欲提倡佛教伦理、人生哲学之语,故云──?
答五:佛教人天乘教理与佛教伦理有否提倡之必要,即请用朱君之语答之。若不提倡,则将何以对下愚说法!故佛教人天乘教理与佛教伦理,有提倡之必要。“若提倡则其中迷信滋多,与实大乘圆教了义的佛说冲突繁出,今正宜发挥妙理,此种方便随顺说,正宜消除,有何提倡之必要”!即此两说,一任朱君取舍,无乎不可。然尚应正告朱君者:人天乘教理非徒对下愚说也,绝对的没有迷信,且能破除世人种种迷信,而与了义大乘一贯者也。朱君当深其心以思之,勿粗躁浮妄也!朱君所问,本无解答之价值。然以迩来躁妄之徒,生吞活剥的猎取二三名句以佛学自矜者多,实则虽此种粗浅之疑见、邪说亦未能辨之也,故不惜笔墨而答之如左。(见海刊一卷八期十期)
猜你喜欢 卷第六·道世 卷三十六·彭绍升 卷第三·居顶 题诸祖道影后·德清 学佛与佛学·太虚 卷八十三·道世 卷第八(本末合)(尽第十回向)·慧苑 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昙噩 三十三、非心非佛·慧开 卷第二十四·佚名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佚名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印光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一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上·智顗 题佛法金汤编·岱宗心泰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