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讳甫传
崔讳甫的字叫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他家世代以守礼制有名。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寿安县县尉。
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讳甫冒着危险到家祠里,把神主背着逃了出来。从起居舍人多次升官后任中书舍人。
他性格刚强梗直,遇事不肯回头。
当时中书侍郎空缺,崔 讳甫代管中书省事务,多次和宰相常衮争议不妥协。常衮发怒了,派他分管吏部选派官员,每次拟定选派官员,常衮就驳斥打回去,崔 讳甫不肯低头。遇到朱氵此军中发现有猫给小老鼠喂奶,上表称吉兆,有诏给常衮看,常衮率百官道贺。崔讳甫却说:“这事应警觉而不应祝贺。”送诏书的问他原因,他说:“我看到《礼记》上说:‘迎猫神,因为猫能吃田鼠。’猫能为人除害,虽然小人们也认为可取。现猫被人喂养,不吃老鼠反而给它喂奶,难道不是丧失了它的本性吗?这预兆的应验好像是执法的官吏有不敢触犯邪恶的,边境将领有不敢抵御敌人的。我认为应命令有关部门查找贪赃的官吏,督查边境的守卫,多多巡逻,那么猫就能效力,老鼠就不能为害了。”唐代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常衮更不高兴了。
皇帝去世了,常衮和管礼仪的官员商议说:“按礼制,应给国君服丧三年。
汉文帝改为三十六天。我朝太宗皇帝去世,留下诏令也说只服丧三十六天,百官不忍心,下葬除服后,差不多服了四个月的丧。高宗皇帝的丧期和汉代旧制一样。玄宗皇帝以后,才变皇帝丧期为二十七天。过去,皇帝留下的诏令虽说‘全国吏和老百姓,三天除服’,但百官应像皇帝那样服丧二十七天才除服。”崔 讳甫说“:遗诏没有百官和老百姓的区分。这是说皇帝应服丧二十七天,但百官只三天。”常衮说:“贺循说过,吏是百官的部属,不是指大臣百官。”崔 讳甫说:“《传》称‘把这交给三位吏’,吏指的是三公。
史书称循吏、良吏,难道都是小官吏吗?”
常衮说“:礼制并非天地生成,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公卿百官接受了皇帝的宠信和俸禄,现服丧却和老百姓一样,过了两夜就除掉丧服,良心上过意吗?”崔 讳甫说“:你怎么对待皇帝留下的诏令呢?诏令都可以改动,还有什么不能改动呢?”
语气脸色都极严厉。常衮刚才进殿哀悼时,派手下人扶着他站在殿上,崔 讳甫指着他对百官说:“臣下在皇帝面前哀悼,有搀扶的礼节吗?”常衮怒不可遏,就弹劾崔讳甫随意改变礼制,妨碍国家礼仪,请求贬为潮州刺史。唐德宗认为处分重了,改为河南府少尹。从唐肃宗时开始,国家事务繁多,宰相轮流值班管事,如有休假回家,不是重要诏令,不需一一告知,就让值班的宰相代替签名报上。当时郭子仪、朱氵此都任宰相应在诏令后签名,但他们并没有管理宰相事务。唐德宗刚登基,常衮按老办法代他们签了名。
郭子仪、朱氵此进京后,说崔 讳甫不应贬官,皇帝说:“你们原来怎么说的?现在又说不应该了吗?”他们俩人说当初不知道。皇帝发怒了,认为常衮欺骗皇帝。
这天,百官穿着丧服站在月华门外,有诏命两人对调职务,任命常衮为河南府少尹,崔 讳甫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任中书侍郎。
自从乾元、至德年以来,全国战乱,都请求使用空白委任状,所以官制奖赏混乱。永泰年以后,略为安定了。但元载当权,不送贿赂就不封官,堵塞了正当升官的途径,法制大乱。元载被杀死后,杨绾任宰相,不久就去世了。常衮当权,鉴于元载的弊政,凡是推荐全部不用,只有考中科举才能任官,但没有区别,贤才和愚人一样得不到推荐任用。到崔 讳甫任宰相,推荐的只要是人才,就毫不犹豫畏惧,凭公心行事。不到一年,任命官员近八百人,其中没有不称职的。皇帝曾对他说“:人们说你任命官员多用亲戚熟人,为什么这样呢?”他回答说:“皇上命我推荐官员,推荐必定要熟悉他的才能和品行,如果不熟悉了解,怎么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呢?”皇帝认为他说得对。神策军使王驾鹤,掌管禁军时间长了,权势使全国的人都害怕,皇帝想更换他,又怕他叛乱,就问崔 讳甫办法,崔讳甫说“:这不费事。”他立刻把王驾鹤召来谈了一个时辰的话,替代他的人就已到军中上任了。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害怕皇帝的威严和果断,上奏献上三十万贯钱,来试探皇帝,皇帝估计他是假意,没办法答复他。崔 讳甫说“:李正己确实是假意,皇上不如乘机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将他说要献的钱赏给他的军队。如果李正己按诏令办了,这就使皇上的恩德深入到兵将心里;如果他不照办,他将自招怨恨,军队就会反对他。又能使各藩镇不认为朝廷看重钱财。”皇帝说“:好。”李正己为此感到惭愧而且佩服。当时议论的人赞美他的谋略,认为可以恢复贞观、开元年的盛世。
这年他害病了,有诏让他乘轿子到中书省,躺着接受诏令,如果他回家去了,就派使者去请他谋划或决断。他去世时,享年六十岁,赠官为太傅,赐谥号叫文贞。按惯例,门下侍郎没有赠官为三师的,皇帝因为他有重臣的节操,所以特别优宠他。
据说朱氵此反叛时,崔 讳甫的妻子王氏身在叛军控制区,朱氵此因曾和崔讳甫同事,就送给她绸缎和粮食,她收下后都封存起来。皇帝回到京城后,他都原封献上,当时的士人更推崇他的家教了。
他的侄儿崔植做了他的继承人。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欧阳修 卷五十四·志第七·天文七·脱脱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脱脱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八·佚名 第八编 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王国维 卷之八百六·佚名 卷之五十八·佚名 第九卷 建置沿革·缪荃孙 伊洛渊源录卷三·朱熹 甲申传信录卷五·钱士馨 卷之一·朱克敬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52.刘邦进咸阳·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