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教育
──二十年一在鼓浪屿武荣中学讲──
释迦牟尼的确是古代的教育大家,他生平所建立的教育宗旨、和适应现实所施设的方针及办法,虽在这二十世纪新时代,还可以作今日教育界的参考,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界。在讲这题之先,应把释迦的生平,大略介绍一下。
释迦牟尼,即是现在地球上的佛教创立人,我们通常都呼他为佛。其实、应当呼他为佛陀,音义方为圆具。佛陀、原是印度的话,中国译出来是觉者,就是先知先觉的意思,好像我们中国人呼孔子是圣人。释迦牟尼,他诞生时期,大概离现在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他本是当时印度一个国里的太子,那里知道会成一个世界上伟大的最完全的先觉者。他生平的略史,可分为两时期:一、修学时期,二、教育时期。他临圆寂──即死也──那一年,已有八十岁了。在这八十年中,三十岁以前是修学时期,他到了三十岁、是成佛的一年。他在幼年、青年的时候,把当时印度所流行的学问并古代系统传下来最高深的学问,乃至武术竞技,都造诣到最顶点。就是一般人所认为最快乐的享受,他也都享受过;以及于人事各方面,他也都有丰富的经验。终至他觉得厌烦而不满于那现时的生活,而要窥探那宇宙人生的大秘密,他到了十九岁的那一年,他竟抛弃了一切而出家去了。但他的出家,不像现在一般出家的懒僧,诸事不干,只知道吃闲饭、睡死觉,他出家是有他唯一目的。他出家后,到各处访道寻师,这样漂流游历了五年,对于那些在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大师的学问,都觉得偏枯,不是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于是他独自入深山歇脚修养,凭个己的灵觉,企图发见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也经过了六年,但是还没有什么效果。他又从深山里出来,坐在所谓菩提场的地方,在不久之间的一个夜里,偶睹天上的明星,豁然窥破了宇宙人生的大秘密,成为古今以来世界上最完全的觉人。这就是我们所说“成佛”,也即是他修学成功的时期。
成佛之后,他还有五十年生活在人世上,这五十年以至于最后圆寂一口气未息的时候,都是他将自己所经验、所证得、从浅显到深细的事理,向人们以及一切的众生说出来,这就是所谓“转法轮,度众生”;换句话,即是实施教育的时期。但受释迦教育的是一些什么人?大概依现在教育的分类,不外学校与社会,即一部分是在释迦学校──当时最著名的:若灵山、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等──的专修学生,所谓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男女二众是;一部分是社会的民众,是普通的学生──当时释迦所行化的区域中,信仰他的民众──所谓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二众是。出家二众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律制,居住游历,都有他们特殊的标帜:如服则三衣,食则一钵。而且每天有必修的功课──戒学、定学、慧学──,都是跟释迦修学,而成功为有纪律、有团体生活的特殊社会。这传下来的,就是现在寺院僧众团体生活的形式。至于在家二众的学生,他们虽有最简单共同遵守的律制──三皈、五戒、──但是没有改变他们原有之地位,无论是农、是工、是商、是军、政、学,除共同遵守简单的律制外,都不舍他们为个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而且、从各人个己本所受于释迦教育的真理和道德的标准,去随分随力地改善社会不良的现象,而使整个社会移风易俗,逐渐向善的方面进化。
这在家出家的两种人,是受释迦牟尼教化的学生;出家的学生,是特殊,是少数,在家的学生,是普遍,是广摄多数,且普及于全宇宙一切的众生。但要知释迦教育的方针如何,这不外于下面两条原理的施设。
一、主旨的贯彻:无论何人,或其他界的异类,凡来受释迦的教育,他都使他们──受教者──各各达到最后的目的,并不是无所适从、犹豫莫定的。他施教育所抱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就是他自己在修学期中最后所获得的宇宙人生最高深、最究竟的真理,他要使受他教育的一切众生,都和他一样达到这圆满的真理,所以、他在实施教育所取的方式和手段,尽管五光十色的不同样,主旨所在,终是一贯旳。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以成佛证真为目的的法,即为释迦教育主旨的贯彻。
二、现实的适应:我们知道释迦所抱的主旨,那样高深,从他受教育的、无论在家出家的学生,未必个个都能领受得了。倘是释迦要一般受学的学生,都来认识这真理,恐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俯顺一般普通各样各色众生心理的需要,和现实生活的欲望,特别地降低,施设各种教育,以适应各国、各民族、各种群众的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很合宜地来施设。这在佛教术语,叫做:“方便”。
这样、我们知道释迦牟尼的教育,一方面是贯彻他的主旨,一方面是适应现实的施设;由这两大原理,建立成功为释迦牟尼的教育。这也是建立一切教育的基础,不然、或徒具高深的主旨,没有适应方法,阿谁撞进这大门里来!但逐时潮的上下,没有了主旨,尤明显地徒见其扰扰不宁,成绩自更坏了!
现在再进一步,来讲释迦实施教育的办法怎样?也可以例为四条:一、普遍主义:这就是世界主义;他运用他的巧辩妙慧,普为一切的受教者作种种有趣味地、极浅显地譬喻,来表演他全部的、或一部的主旨。二、特殊主义:这仿佛现在教育思潮中的“道尔顿制”,就各个人的特性和各种天才的优越,应其各个人天性之所近,施设一个一个人的教育。三、对治主义:这是由释迦以佛眼观察被教育者的劣点在什么地方,他随时指训、或劝责、而施设种种的教法,以去除受教者自身的劣点,以成其完善的人格。我们佛教通常有句话:‘众生有种种病,如来施种种药’,也就是这意思。四、体证主义:这是受释迦教育的特出优秀份子,所以他把自己所体证到的真理,直授给他们,使这些少数优秀的份子,也能获得最高觉悟的真理。
上面四种实施办法,前三种是不可避免的不得已的方法,而目的所在,是第四所谓体证主义。但此四种,不限定对个人或团体,也不限定四种都具,或唯一种。用佛教专门名词,一、即世界悉檀,二、即各各为人悉檀,三、即对治悉檀,四、即第一义悉檀。
以上所讲释迦的教育,其重要点:一是主旨的贯彻,二是现实的适应,三是实施的办法。我今天提出这题目来讲,觉得释迦教育的原则与应用,可为中国现在教育的价值的参考,且助中国现在的教育家、取法释迦当时活泼教育的精神,而改善中国的教育。中国二十年来所办的学校教育,把数千年传统的孔子教育主旨撕破了,把从前科举制度废除了,顺世界教育的大势,应现代中国与全世界关系的需要,这可说是现实的适应。但是、这二十年以来,有时模仿日本,有时模仿欧美,同无主的游魂一样,随著各强国的变化而变化,难得有什么好效果。讲刺激一点的话,这中国二十年来的变乱,都莫非直接间接地受这种教育所酿成或影响的。因为、这徒知模仿强国与顺世界大势的教育,没有统盘的计划与系统的思想,虽有了现实的适应,而却失掉了贯彻主旨的精神重心。假使以释迦教育来衡一下,得其一面,失了一面,不是整个的教育。
到了近年中国的教育界,也觉到从前的错误,于是聚精会神地定出了中国教育、以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宗旨。这宗旨是不是对的,那是另外的问题;但有了一定的标准,使全国教育有了重心,在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可谓开一新纪录,自然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贯彻主旨,是教育的精神啊!但是、我终觉得中国现在的教育,还是有一个潜伏的危机,这也可说是数千年来养成的观念。就是:读了书的人,变成文弱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除了做官、当教员、或绅士外,简直成了废人。试想将来教育果有一天普及,那末、全国的人都变成官僚、教员、绅士,还有谁人来经商、作工、务农呢?这种观念,盘据一般人们思想中是很普遍的,稍为来注意一下,就能使你觉察到。如小学本是最普及全国国民的,而尤以农工子弟居多,固当为农工子弟来设想,不可为少数贵族阶级而误却多数,使他们毕业出来,就不愿去种田工作了。如中学应著重于社会职业教育,也不应专为少数中的少数升大学的学生设想,而误却多数将来社会职业的份子而不顾,使他们中学毕业出来,不能取得社会的职业。大学的教育,自有少数环境较好和优秀的份子,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将来在教育上、政治上、为群众的领袖,这是少数的。
现在中国的教育,虽定了主旨,而于现实的适应,尚感缺乏。应当谋中国国民薄弱的产能生力,使他强大起来,须使从受过小学教育出来的人,去从事改进农工,受过中学教育出来的去办实业,受过大学教育出来的去施设教育政治等,这才可适应于现实。
释迦牟尼的教育,确具足这两大方针──主旨的贯彻与现实的适应,而又有实施办法的。所以、我今天提出来与在座的各位讨论,也无非希望唤起中国教育界的注意,大家来共同参酌,以建设现代中国健全的教育。二0,一,二三。 (芝峰记)(见海刊十二卷八期)
猜你喜欢 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一卷·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楚石梵琦 卷第八·道原 卷四十三(玄奘译)·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七·佚名 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三十卷·蕴闻 嘱累品第十三·佚名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六卷·佚名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下·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八·智顗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禅苑蒙求卷之中·志明 无量义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