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迦牟尼的教育

──二十年一在鼓浪屿武荣中学讲──

释迦牟尼的确是古代的教育大家,他生平所建立的教育宗旨、和适应现实所施设的方针及办法,虽在这二十世纪新时代,还可以作今日教育界的参考,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界。在讲这题之先,应把释迦的生平,大略介绍一下。

释迦牟尼,即是现在地球上的佛教创立人,我们通常都呼他为佛。其实、应当呼他为佛陀,音义方为圆具。佛陀、原是印度的话,中国译出来是觉者,就是先知先觉的意思,好像我们中国人呼孔子是圣人。释迦牟尼,他诞生时期,大概离现在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他本是当时印度一个国里的太子,那里知道会成一个世界上伟大的最完全的先觉者。他生平的略史,可分为两时期:一、修学时期,二、教育时期。他临圆寂──即死也──那一年,已有八十岁了。在这八十年中,三十岁以前是修学时期,他到了三十岁、是成佛的一年。他在幼年、青年的时候,把当时印度所流行的学问并古代系统传下来最高深的学问,乃至武术竞技,都造诣到最顶点。就是一般人所认为最快乐的享受,他也都享受过;以及于人事各方面,他也都有丰富的经验。终至他觉得厌烦而不满于那现时的生活,而要窥探那宇宙人生的大秘密,他到了十九岁的那一年,他竟抛弃了一切而出家去了。但他的出家,不像现在一般出家的懒僧,诸事不干,只知道吃闲饭、睡死觉,他出家是有他唯一目的。他出家后,到各处访道寻师,这样漂流游历了五年,对于那些在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大师的学问,都觉得偏枯,不是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于是他独自入深山歇脚修养,凭个己的灵觉,企图发见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也经过了六年,但是还没有什么效果。他又从深山里出来,坐在所谓菩提场的地方,在不久之间的一个夜里,偶睹天上的明星,豁然窥破了宇宙人生的大秘密,成为古今以来世界上最完全的觉人。这就是我们所说“成佛”,也即是他修学成功的时期。

成佛之后,他还有五十年生活在人世上,这五十年以至于最后圆寂一口气未息的时候,都是他将自己所经验、所证得、从浅显到深细的事理,向人们以及一切的众生说出来,这就是所谓“转法轮,度众生”;换句话,即是实施教育的时期。但受释迦教育的是一些什么人?大概依现在教育的分类,不外学校与社会,即一部分是在释迦学校──当时最著名的:若灵山、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等──的专修学生,所谓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男女二众是;一部分是社会的民众,是普通的学生──当时释迦所行化的区域中,信仰他的民众──所谓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二众是。出家二众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律制,居住游历,都有他们特殊的标帜:如服则三衣,食则一钵。而且每天有必修的功课──戒学、定学、慧学──,都是跟释迦修学,而成功为有纪律、有团体生活的特殊社会。这传下来的,就是现在寺院僧众团体生活的形式。至于在家二众的学生,他们虽有最简单共同遵守的律制──三皈、五戒、──但是没有改变他们原有之地位,无论是农、是工、是商、是军、政、学,除共同遵守简单的律制外,都不舍他们为个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而且、从各人个己本所受于释迦教育的真理和道德的标准,去随分随力地改善社会不良的现象,而使整个社会移风易俗,逐渐向善的方面进化。

这在家出家的两种人,是受释迦牟尼教化的学生;出家的学生,是特殊,是少数,在家的学生,是普遍,是广摄多数,且普及于全宇宙一切的众生。但要知释迦教育的方针如何,这不外于下面两条原理的施设。

一、主旨的贯彻:无论何人,或其他界的异类,凡来受释迦的教育,他都使他们──受教者──各各达到最后的目的,并不是无所适从、犹豫莫定的。他施教育所抱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就是他自己在修学期中最后所获得的宇宙人生最高深、最究竟的真理,他要使受他教育的一切众生,都和他一样达到这圆满的真理,所以、他在实施教育所取的方式和手段,尽管五光十色的不同样,主旨所在,终是一贯旳。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以成佛证真为目的的法,即为释迦教育主旨的贯彻。

二、现实的适应:我们知道释迦所抱的主旨,那样高深,从他受教育的、无论在家出家的学生,未必个个都能领受得了。倘是释迦要一般受学的学生,都来认识这真理,恐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俯顺一般普通各样各色众生心理的需要,和现实生活的欲望,特别地降低,施设各种教育,以适应各国、各民族、各种群众的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很合宜地来施设。这在佛教术语,叫做:“方便”。

这样、我们知道释迦牟尼的教育,一方面是贯彻他的主旨,一方面是适应现实的施设;由这两大原理,建立成功为释迦牟尼的教育。这也是建立一切教育的基础,不然、或徒具高深的主旨,没有适应方法,阿谁撞进这大门里来!但逐时潮的上下,没有了主旨,尤明显地徒见其扰扰不宁,成绩自更坏了!

现在再进一步,来讲释迦实施教育的办法怎样?也可以例为四条:一、普遍主义:这就是世界主义;他运用他的巧辩妙慧,普为一切的受教者作种种有趣味地、极浅显地譬喻,来表演他全部的、或一部的主旨。二、特殊主义:这仿佛现在教育思潮中的“道尔顿制”,就各个人的特性和各种天才的优越,应其各个人天性之所近,施设一个一个人的教育。三、对治主义:这是由释迦以佛眼观察被教育者的劣点在什么地方,他随时指训、或劝责、而施设种种的教法,以去除受教者自身的劣点,以成其完善的人格。我们佛教通常有句话:‘众生有种种病,如来施种种药’,也就是这意思。四、体证主义:这是受释迦教育的特出优秀份子,所以他把自己所体证到的真理,直授给他们,使这些少数优秀的份子,也能获得最高觉悟的真理。

上面四种实施办法,前三种是不可避免的不得已的方法,而目的所在,是第四所谓体证主义。但此四种,不限定对个人或团体,也不限定四种都具,或唯一种。用佛教专门名词,一、即世界悉檀,二、即各各为人悉檀,三、即对治悉檀,四、即第一义悉檀。

以上所讲释迦的教育,其重要点:一是主旨的贯彻,二是现实的适应,三是实施的办法。我今天提出这题目来讲,觉得释迦教育的原则与应用,可为中国现在教育的价值的参考,且助中国现在的教育家、取法释迦当时活泼教育的精神,而改善中国的教育。中国二十年来所办的学校教育,把数千年传统的孔子教育主旨撕破了,把从前科举制度废除了,顺世界教育的大势,应现代中国与全世界关系的需要,这可说是现实的适应。但是、这二十年以来,有时模仿日本,有时模仿欧美,同无主的游魂一样,随著各强国的变化而变化,难得有什么好效果。讲刺激一点的话,这中国二十年来的变乱,都莫非直接间接地受这种教育所酿成或影响的。因为、这徒知模仿强国与顺世界大势的教育,没有统盘的计划与系统的思想,虽有了现实的适应,而却失掉了贯彻主旨的精神重心。假使以释迦教育来衡一下,得其一面,失了一面,不是整个的教育。

到了近年中国的教育界,也觉到从前的错误,于是聚精会神地定出了中国教育、以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宗旨。这宗旨是不是对的,那是另外的问题;但有了一定的标准,使全国教育有了重心,在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可谓开一新纪录,自然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贯彻主旨,是教育的精神啊!但是、我终觉得中国现在的教育,还是有一个潜伏的危机,这也可说是数千年来养成的观念。就是:读了书的人,变成文弱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除了做官、当教员、或绅士外,简直成了废人。试想将来教育果有一天普及,那末、全国的人都变成官僚、教员、绅士,还有谁人来经商、作工、务农呢?这种观念,盘据一般人们思想中是很普遍的,稍为来注意一下,就能使你觉察到。如小学本是最普及全国国民的,而尤以农工子弟居多,固当为农工子弟来设想,不可为少数贵族阶级而误却多数,使他们毕业出来,就不愿去种田工作了。如中学应著重于社会职业教育,也不应专为少数中的少数升大学的学生设想,而误却多数将来社会职业的份子而不顾,使他们中学毕业出来,不能取得社会的职业。大学的教育,自有少数环境较好和优秀的份子,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将来在教育上、政治上、为群众的领袖,这是少数的。

现在中国的教育,虽定了主旨,而于现实的适应,尚感缺乏。应当谋中国国民薄弱的产能生力,使他强大起来,须使从受过小学教育出来的人,去从事改进农工,受过中学教育出来的去办实业,受过大学教育出来的去施设教育政治等,这才可适应于现实。

释迦牟尼的教育,确具足这两大方针──主旨的贯彻与现实的适应,而又有实施办法的。所以、我今天提出来与在座的各位讨论,也无非希望唤起中国教育界的注意,大家来共同参酌,以建设现代中国健全的教育。二0,一,二三。 (芝峰记)(见海刊十二卷八期)

  


猜你喜欢
  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一卷·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楚石梵琦
  卷第八·道原
  卷四十三(玄奘译)·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七·佚名
  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三十卷·蕴闻
  嘱累品第十三·佚名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六卷·佚名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下·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八·智顗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禅苑蒙求卷之中·志明
  无量义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二出 原梦·李渔

    〖集莺花〗〖集贤宾〗(生、旦携手同行)齐肩绾手归洞房,为别却高堂。(旦)到楼下了,你请前行,待奴家随后。(分手,前后登楼介)〖黄莺儿〗抠衣拾级登高旷,身轻似翔,尘飞不飏,畸人惯走屏风上。好一座小楼,高而不危,华而不俗,正该是我们住的

  • ●波外乐章卷二·乔曾劬

    华阳 乔曾劬 大壮木兰花少年往往江南醉。商畧歌声酬酒意。镜中不信去来潮,楼下君看深浅水。 相思说与长干里。有限芳尊无限事。东归燕羽北归鸿,妾食猩唇郎食鲤。其二倚楼人倦游丝起。手把去年书一纸。酒痕全透镜边

  • 水云集·汪元量

    宋 汪元量 撰湖州歌九十八首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臯亭山上【吴本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万马如云在外间玉阶仙仗罢趋班三宫北面议方定遣使臯亭慰伯顔殿上羣臣嘿不言巴延丞相趣降笺三宫共在珠帘下万骑虬须

  • 御选明诗卷八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八十二七言律诗十五赵贞吉宿关山陇云低合水分流羌笛高吹月满楼乍客关山生逺梦自怜旌节到边州雪消长坂黄昬度水浸幽汀绿草抽闻説此方泉作酒寜将驻马劝箜篌黄埧驿次壁间余方池韵太白峰回指大峨遥

  •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魏收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世仕慕容氏。祖志入国,卒于济阳太守。父协,字文和,上党太守。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多所贯涉。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曾着《释典论》,虽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宋濂

        ◎仁宗三   四年春正月庚子,帝谓左右曰:“中书比奏百姓乏食,宜加赈恤。朕默思之,民饥若此,岂政有过差以致然欤?向诏百司务遵世祖成宪,宜勉力奉行,辅朕不逮,然尝思之,唯省刑薄赋,庶使百姓各遂其生也。”乙卯,诸王

  •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张廷玉

        ◎外国四   ○琉球 吕宋 合猫里 美洛居 沙瑶呐哔啴 鸡笼 婆罗 麻叶瓮 古麻刺朗 冯嘉施兰 文郎马神   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元世祖遣官招谕之,不能达。洪武初,其国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

  • 列传第六·浦起龙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又传之为体,大

  • 浙江总督李卫奏折 谎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虚惊闹剧·雍正

      编者按:这个奏折是曾静案的余波,记录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杭州一个监生陈铨,在群众中吹嘘自己认识张熙,以夸耀、抬高自家身份,但被官府风闻而抓起来,又乱供与江西人吕东阳有往来。浙江总督遂通知江西省,请捕送吕东阳到案

  • 目录·丁耀亢

    卷一 大逆二十九案 一、隋炀帝大逆无道 二、张衡贼臣之报 三、卫州吁弑其君桓公 四、宋太子劭巫蛊弑逆 五、寒浞杀羿六、苌弘知蔡祸将周 七、王莽盗名篡汉八、董卓燃脐达旦(附)吕布负丁建阳九、南宫长万弑闵公一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太宗平内难唐髙祖武徳五年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寛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

  • 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陈寿

    (虞翻传、陆绩传、张温传、骆统传、陆瑁传、吾粲传、朱据传)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郡余姚县人,会稽太守王朗任用他为功曹。孙策征讨会稽,虞翻当时正遭父丧,他披麻戴孝来到郡府门前,王朗想迎接他进府,虞翻于是脱去孝服进去拜见

  • 马绍传·宋濂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拜上党张播为师,丞相安童向世祖建议,延聘儒士来讲经论史,以增加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举荐马绍,于是授绍为左右司都事,后出任单州知府。绍在单州颇有政绩,百姓刻碑歌颂其功德。至元十年(1273),负责山东东

  • 卷一百三十九·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九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辽夏十一上哲宗乞以弃地易被虏之人范纯粹臣自元丰元年在陕西路备员监司适当军兴之时至七年乃得还朝故於陕西边事粗知始末昨蒙除授今任赴官过阙虽蒙特许朝觐累

  • 卷五十二·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五十二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丧服小记第十五齐衰音义又作【仍作齐误】疏斩衰者主人为父之服也【上当脱斩衰括髪以麻六字】括髪者以麻自项而前交于额上【者字误在以麻下而误以】免而以布

  •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中西医汇通的综合性医著。三十卷。近人张锡纯撰。刊行于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8—1934年)间,先后共七期七册。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张

  • 三国食货志·陶元珍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

  • 梵天择地法·佚名

    全一卷。作者不详。又作梵天择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系依据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之内容略述而成者,该经记述如来于过去世五百万生中曾为持咒仙人,常游历诸山,隐居净室,于游历时见到有利于法成就之四十二种地相。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