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或一事而复见数篇”。袁枢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有时一事延续数年,如果想要知其全貌,便要翻阅数卷。为解决这个困难,便以事件为中心,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按照《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并起一题目,共编纂239个条目,另有附录66事,附在各条目之后,以类编纂,辑成一书。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记载1360余年的史事。由于每事一篇,起迄了然,故称“纪事本末”。全书共42卷。所记305件大小事情,绝大部份是政治、军事事件。涉及经济方面的,只有唐朝两条。一是奸臣聚敛,一是两税之弊。作者开始编撰时间不详,书成约在乾道九年(1173)。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上孝宗。孝宗阅后大为赞赏:“治道尽在是矣”。诏令严州摹印10部(作者时任严州教授),此书因而得以迅速流传。从史料价值方面看,本书内容全部录自《资治道鉴》,没有作者一句话。所收集的也是材料集中的题目,零碎材料,也还要查阅《通鉴》原本,因此其使用价值就受到一定限制。但从史籍的编纂方法来说,却是开创了一种新体裁。另外阅读方便,故事性强,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之后,各种纪事本末体书相继问世,极大丰富了中国史学宝库。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下》中赞此书“文省于纪传,事豁编年”。《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明,一览了然,遂使记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此书最早刻本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摹刻本。明末,张溥在《通鉴纪事本末》每一篇后作一论,附在原篇之后,并按原本条目重新析为239卷。此书刊出后,宋42卷本渐为减少。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是为最好版本。

《通鉴纪事本末》全部章节目录

(1)御制题宋版通鉴纪事本末
(2)御制通鉴纪事本末题辞
(3)提要
(4)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上
(5)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下
(6)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上
(7)通鉴纪事本末卷二下
(8)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上
(9)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下
(10)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上
(11)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下
(12)通鉴纪事本末卷五上
(13)通鉴纪事本末卷五下
(14)通鉴纪事本末卷六上
(15)通鉴纪事本末卷六下
(16)通鉴纪事本末卷七上
(17)通鉴纪事本末卷七下
(18)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
(19)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中
(20)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下
(21)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上
(22)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下
(23)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上
(24)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下
(25)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一上
(26)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一下
(27)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二上
(28)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二下
(29)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三上
(30)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三下
(31)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上
(32)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下
(33)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五上
(34)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五下
(35)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上
(36)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下
(37)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上
(38)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下
(39)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上
(40)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下
(41)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上
(42)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下
(43)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上
(44)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下
(45)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上
(46)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下
(47)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上
(48)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下
(49)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三上
(50)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三下
(51)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上
(52)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中
(53)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四下
(54)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上
(55)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下
(56)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六上
(57)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六下
(58)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上
(59)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下
(60)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上
(61)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下
(62)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上
(63)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
(64)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下
(65)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上
(66)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中
(67)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下
(68)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上
(69)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中
(70)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下
(71)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上
(72)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下
(73)通鉴纪亊本末卷三十三上
(74)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三下
(75)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上
(76)通鉴纪亊本末卷三十四下
(77)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上
(78)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
(79)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六上
(80)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六下
(81)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上
(82)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中
(83)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下
(84)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八上
(85)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八下
(86)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上
(87)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下
(88)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上
(89)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中
(90)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下
(91)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一上
(92)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一下
(93)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上
(94)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下

猜你喜欢
  江南野史·龙衮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
  剪胜野闻·徐祯卿
  明神宗实录·佚名
  嘉庆东巡纪事·佚名
  复斋日记·许浩
  涌幢小品·朱国祯
  皇王大纪·胡宏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佚名
  熙朝乐事·田汝成
  幸存录·夏允彝
  原强·严复
  钦定皇朝通志·佚名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金简
  春秋事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数日,上午。地点 齐家附近的一个合作社。人物 李大嫂 王二婶 齐凌云 金拴子 齐 母老 尤 小 吴 老 黄 郑书记〔幕启:合作社的一角,卖糖果等。李、王二妇人买完了东西,说闲话儿。金拴子正买糖,齐凌

  • 第十九出 邹慰夏孤·王世贞

    【临江仙】〔旦上〕闲阶和煦花如拥。柔风帘幙摇红。辘轳声转粉墙东。宝猊烟未冷。山枕梦成空。〔靑玉案〕一年春事今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无事。莺啼深院。燕穿踈幕。昼永人憔悴。花间日影方纔计。又见三

  • 卷十九·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十九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天宝十一载作】补注【鹤曰唐百官志集贤殿书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掌刋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韦述集贤记注开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张廷玉

        史昭 巫凯 许贵周贤欧信 王玺 鲁鉴 刘宁 彭清 姜汉 安国 杭雄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万历三年五月戊戌朔上御皇极殿○提督两广殷正茂题称抚兵色把总林奇材招抚以来屡立奇功见今角□羊兵散党立籍当差自东粤抚处未有若此停妥宜量授镇抚职衔并言效劳官员都指挥金丹中军把总吴天贵分守岭东左参议夏道南惠州

  • 卷之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夏鲁奇传·薛居正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起初在宣武军当军校,与主将合不来,便投奔庄宗,任护卫指挥使。跟从周德威攻打幽州,燕将有单廷王圭、元行钦,当时号称骁勇,夏鲁奇和他们交手,双方不能解脱,将士们都放下武器观看。幽州平定,夏鲁奇立的功劳较

  • 卷二百二十六·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周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

  • 论女学·梁启超

    《孟子》曰:“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痛哉斯言乎,执一人而目之曰禽兽,未有不色然怒者。然信如子舆氏之言也,则今日之近于禽兽者何其多也!海内之大,员其首、方其足之种,盖四万万。其名之为农、为工、为商、为兵,终身未尝读书

  • 卷一百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六宗庙考【十】奉先殿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世祖章皇帝命建奉先殿景运门之东北为奉先殿西门曰诚肃门正门曰奉先门前殿後殿均九间南向如太庙寝制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臣闻求①木之②长③者,必④固⑤其根本⑥;欲流⑦之远者,必浚⑧其泉源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⑩德义(1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12),知其不可,而况(13)于(14)明哲(15)乎!人君当(16)神器(

  • 礼运·戴圣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晏婴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之以轩乎?”曾子曰:“请以言。”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

  •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孔子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篑(kui):盛土的筐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

  • 卷二·李光地

    <经部,诗类,诗所  钦定四库全书诗所卷二大学士李光地撰国风二王周初之风是谓二南其诗自畿内逹于侯国以为文武之世道一风同无间中外也其后采诸列国者归其本部则有邶鄘以下之诗畿内所得者附之于雅则有小雅中謡咏之诗

  • 卷八十·佚名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四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住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不应住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恒住

  • 复黄谦六居士书·太虚

    谦六居士元览:来信垂询,具征精进!所言虽非无见,“但参究心是何物”,在发明心之一名所明是何耳。心若本无,何名为心?心岂竟同蛇毛兔角,但名无实耶?此应参究!若随缘生,谁随于缘?缘复是何?更应参究!此不先明,谁尽虚空界耶?亦应参究!心本无

  •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李通玄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