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①木之②长③者,必④固⑤其根本⑥;欲流⑦之远者,必浚⑧其泉源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⑩德义(1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12),知其不可,而况(13)于(14)明哲(15)乎!人君当(16)神器(17)之(18)重(19),居域中(20)之大(21),不念居安思危,戒(22)奢以(23)俭,斯(24)亦伐(25)根以(26)求木茂,塞(27)源而欲流长(28)也。

凡百(29)元首(30),承天景(31)命,善始者实繁(32),克(33)终者盖(34)寡。岂(35)取之(36)易守(37)之难乎?盖(38)在殷忧(39),必竭诚以(40)待下;既得志(41),则纵情以傲物(42)。竭诚则吴越(43)为一体,傲物则骨肉(44)为行路(45)。虽(46)董(47)之(48)以(49)严刑,振(50)之以威怒,终苟(51)免(52)而不怀(53)仁(54),貌(55)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56)人(57);载舟覆舟(58),所宜(59)深(60)慎(61)。

诚(62)能见可欲(63),则思知足以(64)自戒(65);将有作(66),则思知止以安人(67);念高危(68),则思谦冲(69)而自牧(70);惧满溢(71),则思江海下百川(72);乐盘游(73),则思三驱以为度(74);忧懈怠(75),则思慎始而敬(76)终;虑壅蔽(77),则思虚(78)心以(79)纳下;惧谗邪(80),则思正(81)身以黜(82)恶;恩所加(83),则思无(84)因喜以(85)谬赏(86);罚所及,则思无以(87)怒而滥刑。总(88)此十思,宏(89)兹(90)九德(91),简(92)能而任(93)之(94),择善而从之(95),则(9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97)其惠,信(98)者效(99)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00)。何必劳神苦(101)思,代百司(102)之职役哉?

【注释】①求:要求,需求。

②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长(zhǎng):生长,长成。

④必:副词,一定。

⑤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⑥根本:树根。

⑦流:水流。

⑧浚(jùn):动词,疏通。

⑨泉源:即渊源,水的源头。泉,本作“渊”,唐人避高祖李渊讳改言。

⑩其:代“治国”。

(11)德义:指恩德和道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12)下愚:最愚昧无知,谦词。

(13)况:何况。

(14)于:介词,对。

(15)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16)当:与“居”同义,占据,主持。

(17)神器:指帝位。《老子》:“天下神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在天下面前不可能有所为,故称天下为神器。这里指统治天下的帝位。

(18)之:结构助词,的。

(19)重:形容词作名词,指大权。

(20)域中:天地间。《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21)大:形容词作名词,要位。

(22)戒:戒除。

(23)以:用。

(24)斯:近指代词,这。代上句内容。

(25)伐:砍。

(26)以:转折连词,与“而”同。

(27)塞:阻塞。

(28)长:长远,形容词。

(29)凡百:所有的,表概括。

(30)元首:帝王。

(31)景:大。帝王自认为是按照天意管理天下,自己是天帝之子,所以说“承天景命”。

(32)繁:多。

(33)克:能够。

(34)盖:副词,大概。

(35)岂:难道。

(36)之:代天下。

(37)守:保守,保有。

(38)盖:承接上文,表示推究原因。

(39)殷忧:深忧,代指创业之始。殷,深。

(40)以:同“而”,顺接连词。

(41)得志:达到目的,实现了愿望。

(42)傲物:傲视他人,即看不起别人。物,与“我”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

(43)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44)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

(45)行路:路人,指互不关心。

(46)虽:让步连词,即使。

(47)董:监督。

(48)之:代人。

(49)以:介词,用。

(50)振:通“震”,震恐,威吓。

(51)苟:苟且。

(52)免:指免除刑罚。意思是不作乱犯法而已。

(53)怀:怀念,感激。

(54)仁:恩惠。

(55)貌:外表。

(56)惟:帮助判断的语气词。

(57)人:即“民”。因避讳而改。

(58)载舟覆舟: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背负。覆,颠覆,打翻。

(59)宜:应该。

(60)深:副词,特别,十分。

(61)慎:谨慎,警惕。

(62)诚:副词,果真。

(63)可欲:名词性短语,值得喜欢的东西。

(64)以:目的连词,以便,来。

(65)戒:戒备。

(6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67)安人:即“安民”,使民安。安,使动用法,使……安。

(68)危:高。

(69)谦冲:谦虚。冲,虚。二字同义。

(70)牧:养。

(71)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72)下百川:即“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比喻谦恭待人,虚心纳谏。《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百川,无数河流。下,居于……之下。

(73)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74)三驱以为度:即“以三驱为度”。以,介词,把。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意思是说国君围猎,只包围三面,让开一面,放禽兽逃生,以示仁爱。

(75)懈怠:指处理国事时松懈怠慢。

(76)敬:慎重,与“慎”同义。

(77)壅(yōng)蔽:耳目被堵塞和遮蔽。

(78)虚: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不自满。

(79)以:目的连词,以便,来。

(80)谗邪: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1)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82)黜(chù):排斥,除去。

(83)加:与下文的“及”二字同义,施加。

(84)无:同“勿”,禁止副词,不要。

(85)以:同“而”。

(86)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87)以:因为。

(88)总:动词,归纳。

(89)宏: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宏大。

(90)兹:近指代词,这。

(91)九德:形容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杰出的治国才能。九,极言其多。《尚书》:“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92)简:挑选,选拔。

(93)任:用。

(94)之:代“能人”。

(95)之:代“好的意见”。

(96)则:连词,那么。

(97)播:施布。

(98)信:诚实。

(99)效:献。

(100)垂拱而治:指君王不操劳,天下就能治理好。《尚书》:“垂拱而天下治。”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101)劳、苦: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102)百司:百官。

【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慢地对待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君王应该特别谨慎啊。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班固
  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九·赵尔巽
  ◎兵五·徐天麟
  卷二十九·唐·蒋一葵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二百七十五 两淮巡盐御使噶尔泰陈明接奉江宁织造曹(兆页)口传谕旨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 列传一百五·纪昀
  第73章 用三征害死大多数人民的蒋介石·冯玉祥
  刘晟传·薛居正
  卷七十四·雍正
  卷十五·佚名
  卷三十七、嘉庆中衰·黄鸿寿
  卷二十七田赋六·冯煦
  六年·佚名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90 ·佚名

    刘克庄 祺山院 昔日祺山院,今惟认土丘。 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 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 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刘克庄 起来 起来呵手检衣篝,烛影蛩声伴小楼。 赖有梦中堪细说,锦笺写

  • 卷三十九·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三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九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徵为秘书郎齐王囧命为记室辞疾不就以疾终 诗品曰左思诗其源出於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虽野於

  • 后序·曹义

    默诗集序 客有诒予者曰诗可以不作乎予曰十五国风多田夫闺妇之辞矧为士大夫而诗胡可以不作但患不能发乎自然往往抽奇取巧失夫性情之正耳诗胡可以不作也又有难予者曰诗可以易作乎予曰作诗湏探风雅之意以唐人为宗随事命

  • 东都事略卷七十七·王称

    列传六十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也薛奎守蜀还朝或问奎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谓镇也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陈因擢置上第镇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

  • 卷之二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一月乙亥朔冬至祀天于圜丘遣领侍卫内大臣公马尔赛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孝惠章皇后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停止次日朝贺  ○丙子上回驻畅春园

  • 西汉年纪卷十五·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武帝元鼎元年【考异曰通鉴考异云武纪此年云得鼎汾水上按封禅书栾大封乐通侯之歳其六月汾隂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得鼎武纪四年六月得鼎后土祠旁侯表四年四月乙巳栾大封侯然则得鼎应在四年葢本纪因今年

  • 古镜新记一·胡兰成

    古镜新记一我乡下的土话,见不当於礼要招愆尤的事,说是罪过柏辣,又见凄惨残忍的事是说惨忍搭煞。罪过柏辣通常是到人家里作客,见长辈捧茶来,赶快起身去接,一面说的恐缩之辞,但有时亦用以说惨忍可哀,意思与说惨忍搭煞相通。原亦

  • 帝学卷四·范祖禹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濬哲明孝皇帝上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濬哲明孝皇帝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封寿春郡王九年正月命尚书戸部郎中直昭文舘张士逊戸部员外郎直史舘崔遵度并爲王友眞宗宣谕曰儿子才七歳朕每

  • 卷八十四·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四    宋 卫湜 撰大传第十六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此於别録属通论长乐陈氏曰禘者祭之大者也追王者孝之大者也名者人治之大者也人道者礼义之大者也是篇言人

  • 题记·钱穆

    上文中《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成于1923年夏。《再论〈老子〉成书年代》,成于1932年春。此两篇,曾与拙著《先秦诸子系年》中《老子辨》一篇合刊,由上海大华书店印行,书名《老子辨》。1945年,在成都。成《比论孟

  • 昭公·昭公十七年·左丘明

    【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冬,有星孛于大辰。楚人及吴战于长岸。【传】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

  •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二十八   [宋碑]杭州灵隐山玄本禅师上堂。僧问。蚌含未剖时如何 师云。光从何来。僧问。临济入门便喝。德山入门便棒。未审此意如何 师云。天晴不肯去。问。如何是灵山境 师云

  • 黄文献集·黄溍

    元黄溍所撰之诗文集。其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黄溍,字晋卿,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博学工文辞。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宁海县丞,历诸暨州判、翰林应奉,转国子博士,出为江浙儒学提举。至正七年(1347)起为翰

  • 洛阳记·陆机

    地理志书。西晋陆机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

  • 台游日记·蒋师辙

    清朝光绪年间,官员蒋师辄,应台湾巡抚邵友濂的邀请,前往撰修"台湾通志"。在游历台湾时,蒋氏将其所感受到的台湾风土人情,环境景观,社会政治、经济、文教等状况记载下来,写成了这部《台游日记》。本书(一册一四一面八四

  • 东行三录·马建忠

    马建忠为清末洋务派要员,谙习洋务外交。此书即为其出使朝鲜时的闻见记录,同时详细记载了清朝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东行续录》一卷、《东行三录》一卷,为马氏所续书,内容同上。本标点本据民国

  • 经稗·郑方坤

    十二卷。清郑方坤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故名之曰“稗”,犹如正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