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卷十六
胸襟篇
襟怀宽广,能容天下之物。《呻吟语》曰:涵容是处人第一法,养心第一着。曾国藩说,喜怒形于色,“乃无涵养之力,是薄福之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宋代名相吕端外似愚拙,然每临大事不糊涂。军机大臣张廷玉胸中有泾渭,处世圆通而浑厚,周瑜无量叹诸葛,夏言刚断恨严嵩。曾国藩取法圣贤,指腹为戏言:古今多少闲气,皆付一囊。
胸襟篇(上)
【原文】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盖容则恕人,忍则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一善之长,即为炫暴;一言之誉,即为动容。皆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昔人谓量随识长,闻事不喜不惊,乃可以当大事。
【译解】
涵养深有容量的人品德就高尚,遇事忍耐的人事情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容量大就能原谅他人,有忍耐就会好事多磨。有一点不满意就勃然大怒;有一件小事违背自己的意愿就愤然发作;有一点优于他人的长处就向众人炫耀;听到一句赞颂的话就为之动容,这些都是没有涵养的表现,也只是小有福份的人啊。古人说器量随见识而增长,遇事不喜不惊,才可以担当大事业。
胸襟篇(中)
【原文】
弟读邵子诗,领得恬淡冲融之趣,此自是襟怀长进处。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如李白、韩愈、杜牧之则豁达处多,陶渊明、孟浩然、白香山则冲淡处多。杜、苏二公无美不备,而杜之五律最冲淡,苏之七古最豁达。邵尧夫虽非诗之正宗,而豁达、冲淡二者兼全。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讲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一段,最为豁达。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亦同此襟怀也。
【译解】
我读邵子的诗,领会了恬淡冲融的情趣,这自然是胸怀有长进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他们的志向不同,但他们豁达光明磊落的胸怀却基本相同。用诗来讲,必须首先具备豁达光明的见识,而后才能有恬淡冲融的情趣。例如李白、韩愈、杜牧的诗就有许多豁达之处,陶渊明、孟浩然、白香山则以冲淡诗居多。杜、苏二位的诗无美不备,而杜的五言律诗最为冲淡,苏的七言古诗最为豁达。邵尧夫虽然不是正宗诗人,但是豁达、冲淡兼而有之。我喜欢读《庄子》,其中的豁达足以使人的胸襟受益。去年所讲的生而美一段,仿佛知道,又仿佛不知道,好像听说又好像没听说一段,最为豁达。由此推论,7就连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也同样是这种襟怀。
胸襟篇(下)
【原文】
有盖宽饶、诸葛丰之劲节,必兼有山巨源、谢安石之雅量,于是乎言足以兴,默足以容。否则,峣峣易缺,适足以取祸也。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译文】
有盖宽饶、诸葛丰的宽宏大量,同时兼有山巨源、谢安石的雅量,才能与他谈话足以让高兴,与他沉默也足以取得谅解。否则,高峻不可攀,都足以自取祸端啊。雅量虽由于人的秉性所产生,但也依靠学力以培养。这方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圣贤来严格要求自己,修养深厚而不责备菲薄别人,那么度量胸襟就,日加广大了。
猜你喜欢 孝治章第八·佚名 序卦卷十·孔颖达 卷四 立节·刘向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孔子 卷十七·黄道周 卷七十三·沈廷芳 卷五·王天与 第十 谋篇 2·王诩 與李正剛書·欧阳竟无 卷九·曾国藩 批评胡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梁漱溟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禅苑蒙求卷之上·志明 佛说十二头陀经·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