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卷十七
机缘篇
《易经》日:陰陽互动,顺厄可变。机缘者,时机、运气之统称。佛家讲因果,说善有善缘,恶有恶果。胡林翼说“一入官场,总是碰境”,他的才能名望本不在曾国藩之下,可惜死得太早,无缘享盛名。曾国藩抱定“可高可卑,可大可小”之念,平生“不信书,信运气”,并让他的心腹幕僚郭嵩焘将这两句话作为墓志铭,并自信“公之言”能流传后世。
机缘篇(上)【原文】
于往年未了之事概无甚愧悔,可东可西,可生可死,襟怀甚觉坦然,吾弟尽可放心。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上下大小,无人不翕然悦服。因而凡事皆不拂意,而官阶亦由之而晋。或者前数年抑塞之气,至是将畅然大舒乎?《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我弟若常常履信思顺,如此名位岂可限量?
【译解】
我对于往年未了之事已无甚愧悔了,可东可西,可生可死,襟怀甚觉坦然,我弟尽可以放心。行事不激进不随波,处位可高可卑,上下大小,无入不全然悦服。因此凡事无不如意,而官阶也因此得以晋升。或许前几年抑闷堵塞之气,至今将畅然舒畅了吗?《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我弟如能常常履信思顺,那功名岂可限量?
机缘篇(中)
【原文】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疢疾生其德术,荼蘖坚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荒。道微俗薄,举世方尚中庸之说,闻激烈之行,则訾其过中,或以罔济尼之,其果不济,则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岂必一一求有济哉!势穷计迫,义无反顾,效死而已矣!其济,天也,不济,于吾心无憾焉耳。
【译解】
自古以来,有贤德、声望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经历了许多磨难,在艰难困苦中增长了自己的才识。患难使他们有了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艰苦的环境使他们更加坚强。因此,能够居安思危,欢乐而不荒婬。世道衰微,风俗又不淳朴,一般的入,都崇尚“中庸”之道。听说谁有激烈的行动,便诋毁说太过了,有的以不能成功的借口加以阻止。如果真的没有成功,则奸诈的小人就会说,果然不出他的预料。其实,作为忠臣、孝子,何必要求每件事都会成功呢?形势所迫,义无返顾,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罢了。事情成功了,可见是天命如此。失败了,自己的心头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机缘篇(下)
【原文】
每当盘根错节,掣肘违心之会,益叹民情之易与,而信王道之可行。抚躬内疚,窃恨世不我负,我自负世。然则无可逭,何敢以自弃者弃人。凡分所当为者,勉而行之,以求尽夫力之所能至焉。庄子有言:“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可奈何。”假如目下武汉江西倏有大变,是虽知之而无可奈何者也。假如吾辈三日不汗,溘先朝露,是虽知之而无可奈何者也。愿于人力所能为者则略加思虑,于天命之无可奈何者则冥然不顾。
【译解】
每当诸事缠绕、盘根错节时,又逢诸事受到干涉,只能委屈求全的情况发生,我便更加慨叹民情是很重要的,坚信王道能够行得通。我反躬自问,为时机不负我,而我有负机缘感到内疚。过去的事已无可挽回,我又岂能自暴自弃呢!凡应当作的,一定竭尽全力去尝试,以尽人力所能来挽回天心。庄子曾说:对于命运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知道也没有办法改变”。像眼下武汉、江西突然有变,也是知道但又无可奈何的事。愿于人力所能做到的略加思虑,对于天命中无可奈何的就要置之不理。
猜你喜欢 卷十九 冏命第二十八·孔颖达 语增篇第二十五·王充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晏婴 論語全解卷七·陈祥道 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佚名 卷四十·陈经 卷五·毛奇龄 卷二十七·陈启源 第十四章 防闲子弟·佚名 卷二十七·秦蕙田 卷四·王与之 卷五·佚名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中·佚名 君子之交·李叔同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