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卷十五

学养篇

司马光说: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曾国藩说:学习 是弘扬事业的载体,进德的极佳捷径,学业进一分,如家财增一分,德业长一分,日积月累,终成“巨富”。蒋介石说,曾国藩徒手搏天下,而士人影从,以学有根基,足以养业之故。毛泽东说,欲动天下之人,先动天下之心,曾文正得大本大源,故愚于近人,独服之。胡林翼修订《兵书要略》,曾国藩苦研《读通鉴论》,皆以经世之学入手,以根基雄厚立足。

学养篇(上)

【原文】

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坐右为联语,以自箴云:“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译解】

读书的志向在于,必须用刻苦勤勉的功夫,去了解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先哲们留下的学问。我的座右铭是一幅对联,是自己所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想到朱熹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必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也是从悟境得来。偶尔用功,亦不过是兴趣来了而已。就好比未开锅的汤,用慢火温着,会愈煮愈不熟。

学养篇(中)

【原文】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译解】

我们只有增进道德、进修学业两件事靠得住。增进道德,就是孝悌仁义;进修学业就是诗文书法。这二件事由我自己把握,增进一尺我有一尺的收获,增进寸我有一寸的收获。今天增进一分德业,就像积累了一升谷米一样;明天增长一分学业,如同积蓄了一文钱,这二件事齐头并进,一起增长,如同家产越来越多一样。至于功名富贵,完全是命中注定,我们丝毫不能作主。

学养篇(下)

【原文】

古来圣哲名儒之所以彪炳宇宙者,无非由于文学、事功。然文学则资质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事功则运气居其七分,人力不过三分。惟是尽心养性,保全天之所以赋于我者。若五事则完其肃、义、哲、谋、圣之量。五伦则尽其亲、义、序、别、信之分。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足;充无穿窬之心则义足。此则人力主持可以自占七分。人生著力之处,当自占七分者,黾勉求之,而于仅占三分之文学、事功,则姑置为缓图焉。庶好名争胜之念可以少息,徇外为人之私可以日消乎?老年衰髦,百无一成。书此聊自警。

【译解】

自古以来圣哲名儒在宇宙间光彩焕发的原因,无非是在文学、事功两个方面有成就。然而文学,人的天资禀赋占它的七分,人的努力不过占三分;事功,则是运气占它的七分,人力也不过占三分。只有尽心养性,保全天赋予我的这部分才是最现实的。如果将肃、义、哲、谋、圣这五事尽量完备,将亲、义、序、别、信这五伦尽自己的情分,充满而没有想害人的心,那么就是仁足;充满而没有偷窃的心,那么就是义足。这些都是人可以把握得了的,可以自占七分。人生用力的地方,应当在这自占的七分,努力素求它,而对于仅占三分的文学、事功姑且搁置一下慢慢地实现它。也许这样好名争胜的思想就可以稍微少一些,使外表为人处世的自私行为可以逐日消除了吧?我到了年老发衰的时候,还百事没有一件成功,书写出这些,权当用来自我警戒。

猜你喜欢
  三、释训·佚名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晏婴
  《公孫龍子注》跋·谢绛
  卷十一·佚名
  卷十·惠士奇
  第二十二卦:《贲卦》·佚名
  公孙丑上·孟子
  第十 谋篇 2·王诩
  卷之五十·邵经邦
  卷七·王引之
  八吉祥经正文·佚名
  卷九·佚名
  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华手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经历梈(德机集)·顾嗣立

    梈字亨父,一字德机,临江清江人。家贫早孤,刻苦为文章,人罕知者。年三十六,辞家北游,卖卜燕市。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出为岭海廉访司照磨,历转江西湖东,选充翰林应奉,改闽海道知事,移疾归。徙家新喻百丈山,天历二年,授湖南

  • 巻六·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六宋 邵浩 编东坡送范景仁游洛中小人真闇事闲退岂公难道大吾何病言深聴者寒忧时虽早白住世有还丹得酒相逢乐无心所遇安去年行万里蜀路走千盘投老身弥健登山意未防西游为樱笋东道尽鹓鸾杖屦

  • 卷一八六 唐紀二·司马光

      起著雍攝提格(戊寅)八月,盡十二月,不滿一年。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六一八年)   八月,薛舉遣其子仁果進圍寧州,刺史胡演擊卻之。郝瑗言於舉曰:「今唐兵新破,關中騷動,宜乘勝直取長安。」舉然之,會有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纪昀

    列传宋 【一百二】○宋一百二汪若海 张运柳约李舜臣 孙逢吉 章颖商飞卿 刘颖徐邦宪李宗勉 袁甫刘黻王居安汪若海张运柳约李舜臣孙逢吉章颖商飞卿刘颖徐邦宪李宗勉袁甫刘黻王居安△汪若海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

  • 民国三年(1914)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七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一、养家(三月十二日)余前为《大共和日报》作文,以为养家之计,今久不作矣。此亦有二故:一则太忙,二则吾与《大共和日报》宗旨大相背驰,不乐为作文也。惟吾久不得钱寄家,每得家书,未尝不焦灼万状,然实无可为计。今图

  • 卷一百八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宁宗时卫泾论新除司农少卿张鎡乞赐窜责状曰臣仰惟陛下奋?乾刚诛鉏元恶中外庆快万口一词惟是更化之初一黜一陟天

  • 卷二百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人物志八十八大臣传七十四【汉军镶蓝旗 李国翰 罗绣锦刘光弼 申朝纪 王来用 马之先 海尔图 段应举 张德地 桑额 许嗣兴 尚之孝】李

  • 考功部·佚名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文职官吏之考课   考核    官一凡在京六部太常司光禄司通政司大理寺国子监太仆寺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仪礼司属官五军都督府各卫军职文官应天府首领官并所属上元江宁二县官俱从本衙门正官考核应

  • 蒋记宪法·佚名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民大会通过制定175条,国民政府令公布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吕思勉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组织中华革命党,这话在第四章中已经说过了。袁世凯死后,中华革命党的本部移于上海。八年十月十日,改称中国国民党。此时在国内还未明白组党。到十二年一月,才发表宣言,宣布党纲和总章,这一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林语堂

    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语译能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归从他。因为他不但不会害人,反而能使天下得到太平康乐。悦耳的音乐,可口的美味,只是做客时

  • 第十四章 23·辜鸿铭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君(主人)。孔子回答:“不能欺瞒他,如果必要,应当面反驳。”

  • 昬义·姚际恒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御轮三

  •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問已解釋忍波羅蜜.今應說精進波羅蜜。答.勇健體相勇健作業等是爲精進.於中   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坐菩提場建立一切菩提分相應身口意善業此名   

  • 发扬佛化以济现世界之恐慌·太虚

    ──十四年十月在神户欢迎会讲──同人等此次赴东亚佛教大会,道经贵地,承贵会招待之殷,实深感谢!同人此次以纯粹佛教之资格,赴东亚大会,其宗旨即在与贵国之佛教同胞谋真实之亲善,扬我佛之真光而救世界之战乱,非惟瞻仰贵国之佳

  • 生活与生死·太虚

      今在思想较聪慧之佛徒,以本于锡兰岛南方巴利语所谓原始佛教,及西洋人用其比较的科学的进化史眼光,谓大乘佛教及佛的宇宙哲理(阿昆达磨)为后起,纯由佛教流行中与他土宗教哲学交涉后种种时代演进之所成。且三界有情及三十

  • 卷第十六·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一 述曰:&ldquo;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生。故曰:&lsquo;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rsquo;当知一

  • 台湾私法人事编·佚名

    本书(五册八五一面五一○、六○○字)汇集台湾私法有关人事之事例,凡六章。此项事例之调查汇集,详见第七九种「台湾私法债权编」篇。本书系综合日据时期清宣统二年时临时旧惯调查会刊行「第一部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