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孝治章第八

【解读】

这一章是孔子为我们陈述明王如何以孝治理天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能感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国泰民安,世界和谐,天下大治。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1),不敢遗小国之臣(2),而况于公、侯、伯、子、男(3)乎?故得万国(4)之欢心,以事其先王(5)。治国者(6),不敢侮(7)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8)?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9)。治家者(10),不敢失(11)于臣妾,而况于妻子(12)乎?故得人之欢心(13),以事其亲(14)。夫然(15),故生则亲安之(16),祭则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17)(18)云:‘有觉德行(19),四国顺之(20)。’”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轻视,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侯、伯、子、男呢?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纷纷来助祭天子的祖先。治理封地的诸侯,连卑微的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何况是知礼仪的百姓呢?因此能得到百姓的欢心,来恭敬助祭诸侯的祖先。治理家族的卿大夫,对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呢?所以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这样,才会让父母在世的时候,过着安乐的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也能够安享子孙的祭祀。因此使天下祥和太平,灾害与祸乱都不会发生。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有这样的效果。《诗经》上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顺他。’”

【注释】

(1)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昔,过去、古代。明王,英明圣睿的天子,即首章所说的先王。

(2)不敢遗小国之臣:遗,遗弃、遗忘、不放在心上。小国之臣,指小诸侯国之君派到王朝来聘问天子的臣僚。

(3)而况于公、侯、伯、子、男:而况,何况。公侯伯子男,惯指周之五爵位。

(4)万国:万,很多、无数。国,诸侯国。

(5)以事其先王:指各诸侯国前来王朝助祭天子之先王的宗庙。

(6)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君主,即诸侯。

(7)侮:轻视,凌辱、怠慢。

(8)而况于士民乎:士民,士人和庶民。此处士人指庶民中有知识者,非有职之士。

(9)以事其先君:指百姓都主动恭敬地献物给诸侯以协助祭祀诸侯先君。

(10)治家者:据唐玄宗注,指受禄养亲的卿大夫。

(11)失:失礼,指所言所行不合礼仪,或不知其人心意。

(12)妻子:妻子和儿子。

(13)故得人之欢心:人,指全家自妻、子至奴、婢等人。

(14)以事其亲:指奉养父母老人。

(15)夫然:夫,发语词。然,如此、这样。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能以孝道治理天下、治理列国、治理家族。

(16)故生则亲安之:生,指父母健在。亲,父母。安,舒适安乐。

(17)飨:通“享”。指鬼神享用祭品。

(18)诗:此处指《诗经·大雅·抑》。据说,这是卫武公讽刺周厉王并用以自警的诗。

(19)有觉德行:觉,大。德行,崇高的道德行为。意为天子果真有崇高的道德和孝义的行为。

(20)四国顺之:顺,通“训”,化的意思。此四国指天下各地。

猜你喜欢
  第八卦 比 水地比 坎上下坤·佚名
  卷八 仲虺之诰第二·孔颖达
  答佞篇第三十三·王充
  卷十六 说山训·刘安
  张子正蒙注卷一·王夫之
  卷四十一·冯复京
  礼经会元卷二下·叶时
  卷三·孔颖达
  卷五·董鼎
  要略·刘安
  儒佛异同论之一·梁漱溟
  卷三 决疑论·周梦颜
  新编林间后录 全文·惠洪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太虚
  人性之分析与修证·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二十九 熊昙朗 周迪 留异 陈宝应·姚思廉

    熊昙朗,豫章南昌人也。世为郡着姓。昙朗跅弛不羁,有膂力,容貌甚伟。侯景之乱,稍聚少年,据豊城县为栅,桀黠劫盗多附之。梁元帝以为巴山太守。荆州陷,昙朗兵力稍强,劫掠邻县,缚卖居民,山谷之中,最为巨患。及侯瑱镇豫章,昙朗外示服从

  • 后汉孝献皇帝纪五卷第三十·袁宏

      十二年(丁亥、二〇七)  春,曹操上表曰:“昔袁绍入郊甸,战于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荀彧乃建进讨之规,遂摧大逆,覆取其 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一〕。绍既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复止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正统十年六月癸卯朔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王英祭南镇会稽山之神通政使司右参议汤鼎祭西岳华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以浙江台宁绍三府狭西西安府各奏瘟疫故遣赍香币灵以庇民物也○故永平大长公主府中使青山言主坟在

  • 卷之五十九·佚名

    光绪三年。丁丑。冬十月。壬午朔。享太庙。遣肃亲王隆勤恭代行礼。  ○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辛亥皆如之。内起居注  ○颁光绪四年时宪书。  

  • ●平闽纪跋·杨捷

    大将军少保杨公平闽纪成,志梁受而盥手读之,不禁服膺吾公之功,为底定东南第一筹也!自昔元臣应运而兴,为国家戡乱致治,矢谟尊俎则天地藏机,决胜疆场则风云变色,故能形图麟阁、名着云台。若吾公者,天授神略,其威名战绩,夙着于江右、

  • 第一三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十六日一一三二一—二·佚名

    清书吴兴贪污事件,提讯及堂谕原本提讯名单承粮总差高登、张河计开:业户郑维匡田禀许送廿元。(注)郭武祥田禀称亲见出费四元。吴清芳田禀称同出费银六元。清书吴兴〔堂谕〕前据田禀称:「有郭其兴、郭凉

  • 目录·林豪

    ●序号 篇名1 自序2 吴序3 东瀛纪事例言4 东瀛纪事目录5 东瀛纪事卷上6 戴逆倡乱7 贼党陷彰化县8 郡治筹防始末9 鹿港防剿始末10 北路防剿始末11 大甲城守12&nbs

  • ·上郝制府论台湾事宜书·丁曰健

    台湾海外岩疆,幅陨辽阔,高山大谷踞其中、平原广野敷其外,四面汪洋,万里金汤之固也。民番杂处,奸宄孔多,喜乱乐祸,习与性成;虽时际隆平,亦难保百年无事。今北路土番,狡焉梗法,公行拒敌,伤害官兵;当局不能扑除,反议招抚,

  • 附录(二) 读崔述《洙泗考信录》·钱穆

    考证之学,自宋以后,日精日密,迄于清而大盛。其成绩超迈前人。有关讨论孔子生平历年行事者亦日详日备。清初负盛名有崔述东壁《洙泗考信录》五卷,历考孔子终身之事而次第厘正之,附之以辨。又为《洙泗考信余录》三卷,一一兼考

  • 附卷序·佚名

    中山世譜附巻序天地之間,國土至多。或分散東西,或列羅南北。而大小彊弱,不可得而齋也。夫爲小國者,順理安分,而所以事大之禮,不敢廢焉。則國土自治,人民亦安矣。孟子曰:「畏天者保其國。」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況我琉球

  •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晏婴

    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 卷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      宋 黄伦 撰海岱惟青州【按此段经解永乐大典原阙】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无垢曰嵎夷地名乃青州极处洪水滔天嵎夷亦被其害水患既去嵎夷之封略可定矣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北至都昌县入海淄

  • 利议第二十七·桓宽

    【题解】本篇是大夫和文学围绕兴利的问题所展开的辩论。文学主张“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匡当世之失”,企图瓦解经济基础,以达到复古的目的。大夫则针锋相对,指责文学“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

  • 佛说八师经全文·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梵志。名曰耶句。来诣佛所。阿难白佛言:有异学梵志。今来在外。欲咨所疑。天尊曰现之。梵志乃进。稽首佛足。天尊曰就座。梵志就座。须臾退坐曰:吾闻佛道厥义

  • 卷第二十二·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二十二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四 杭州径山洪諲禅师(南四沩山佑嗣) 因僧问奄息如灰时如何。諲曰犹是时人功干。曰干后如何。諲曰耕人田不种。曰毕竟如何。諲曰禾熟不登场。 天童华云。凤

  •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倪瓒

    古代食谱。元代倪瓒(1301—1374)撰。倪瓒,初名瑛,字元缜,号云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代四大画家。晚年隐居。著有《清闷阁集》等。《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辑录有关主食糕点、菜肴、茶酒、

  •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

  • 省心杂言·李邦献

    一卷。宋李邦献(生卒年不详)撰。李邦献,怀州人,太宰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是书,在宋有临安刊本。题为林逋撰,或为尹焞撰。至宋濂《跋》其书,则谓逋固未尝著,焞亦因和靖号偶同而误,皆非其实。而王泌所编《朱子语录》续类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