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批评胡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个题目似乎于礼敬上不大好,适之先生是诸位同学的师长,是我们敬爱的朋友,似乎不应该批评到他的人,而且近许多年来社会上很不注重礼敬,我常觉得不好,今天这个讲题,自然也难免此弊。如果我是适之先生,一定心里也要想,我的人生态度何必要你批评呢?但是这有一个特别缘故。近几年来社会上仿佛有一种与从前不同的人生态度上的风气。这种风气如果有一个很有思想很有价值的人替他做中坚,把他的道理说得圆融通妙,便可以像是很站得住,于此便有一个极大的毛病,即是使人很难发觉他的缺点和流弊,倒还不如没有人替他做中坚的好。我们因为反对这种风气,当然须对于能使此种风气立得住脚的先生们下批评,适之先生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所以我们要对于他下批评,实际上就是批评这种风气,并不是无端的向适之先生麻烦。这是我先要声明的。

但是我怎么能知道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呢?老实讲,其实无论谁也不能知道谁的人生态度,就是自己也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现在大家所有的都仅仅是一片话。我对于适之先生的知道,当然也不过是他那一片话。适之先生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朽》。《不朽》的题目底下有“我的宗教”四个小字;文章后面有三行附注:“这一篇和本志四卷二号陈独秀先生的《人生真义》,陶孟和先生的《新青年之新道德》,四卷四号李守常先生的《今》大旨都相同,这四篇差不多可算是代表《新青年》的人生观的文字,读者可以参看。”这四篇文章意思都差不多,而以此篇为最能代表,文章做得真好,说理也很圆到。兹先叙其大意,然后批评。

他说社会是有机的;又引来勃尼慈“世间上的人,每人受着全世界一切动作的影响”的话,说是有机的世界观。他说从这有机的社会观和有机的世界观上面,生出他的“社会的不朽论的大旨是:

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种种从前的因,种种现在无数“小我”和无数他种势力所造成的因,都成了我这个“小我”的一部分。我这个“小我”,加上了种种从前的因,又加上了种种现在的因,传递下去,又要造成无数将来的“小我”。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和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一一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纪功碑,彰善祠,罪状判决书,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的恶谥法。这个“大我”是永远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业,人格,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点念头,一场功劳,一桩罪过,也都永远不朽。这便是社会的不朽,“大我”的不朽。

说完了“小我”的关系,在末了他又提出他那“我的宗教”。他说:

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孤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这一篇话,说得的确很好。假如我不是以前本来站在别的一个立足点上,一定也要很受他的感化。况且这些话也实在可以于大家有许多益处,我也并非说有机的社会观是不对;我只是说这种人生态度是把重心放在外面的。本来社会上就容易如此:总要替他的生活“找”一个价值,“找”

一个意义,总是怀抱着许多的意思向外去“找”,怎么可以有成就,怎么可以不失败。适之先生这一派的说法就恰好给这“向外找的态度”以一种圆融通妙的道理,使他居然像是站得住。陈仲甫先生和李守常先生的意思,大致也差不多,大意是我们应该对于社会负责任,应该努力创造许多幸福,大家享受,益且使后人也可享受。

我们批评这种人生态度,先说其浅薄无能力,然后稍稍指出他的错误。

像这样的一片话,在情志没甚不安的人可以听得入耳,如果在情志大动摇的人,如因失恋而几至自杀者,那就完全不相干。不但如此,就是对于深感人生的空虚和烦闷及对于人生十分疲乏的人,也是完全无效。因为那种造福负责任的话,太同他的问题没有关系。拿这样浅薄的道理来对付生活,必是未曾深深的尝过人生的滋味。大约失恋的痛苦,人生空虚疲乏之感,他都不曾领略过。真正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的,一定晓得这片道理是无济于事的。他没有替青年解决烦闷的能力。

再进一步,这片道理不但没有救药的能力,实在恐怕还要更增加人的烦闷。因为人家本来很烦闷,听说有一片好道理可以替他解决,当然高兴,等到看见所谓顶好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岂不使他更失望更烦闷。所谓造福,不过是衣食男女;所谓负责任,不过是把衣食男女的功夫做得更好一点;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替社会造福呢?我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任呢?愈问愈不得其解,即愈增其烦闷。

但是这种烦闷就没有法子解决吗?有的。原来这种烦闷的病源就是一个“找”。他本来在那里找,你更引他去找,结果愈找愈找不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不能找的;你去找,一定不能得。“人生意义与价值在何处”

这个问题根本是不该当解答的,因为人生本无意义与价值。人生无所谓有意义与有价值,也无所[谓无]意义与无价值。所谓人生的意义,就是问“我为什么生活?”当他问的时候,就是想要“找”一个意思。可是我们平常所谓意义,所谓价值,都只是日常的片段的零碎生活偶然应用的一个名目。比如问“我现在为什么来讲演?”或者说是为的使大家可以多了解一点我的意思。当人作如是分别时,实已先有一个大标的在,这大标的虽不必是人有意去建立,但无意中实已存在。所谓意义,都只有对待此大标的而后可言。比如说话者是为什么的,即是先已有“我要活着”的大标的。

合于这种大标的,通常叫做有意义;不合的就叫无意义,甚或还要加以屏斥。这样的虽然比较的算大,但还是生活中的小段,不是绝对的,还是有所为的。真正完全的整个的生活则不然;他不是关系于其他种种的。整个的意思,就是绝对的,非片段的。所有平常用的评算衡量,只能施于片段的生活而不能施于整个的生活。平常因为把生活看成片段惯了,把找意义的态度养成了习惯,便不觉的也去施用于整个的生活。其实整个的生活并不与其他种种有关系,根本说不到意义与价值。我还可以说,假使(实际上不会有的)你经过种种的研究商酌,确定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其实还不是你的真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因为你无论如何是一个后来的追加。根本上“找”的态度就很可怜。你生活便生活好了,“找”什么呢?根本的救济方法,便是放下你“找”的态度。我只要一放下,便什么都有了:标的也有了,意义也有了,价值也有了。所谓责任,只能对自己,不对其他;我的责任只有当下的责之于己者。我觉得大家总是不重己的一面,总要向外拼命的去找,无论谁都是这样。那种种情形,如贼入室,如鼠出洞,东张西望,总想着手一点而去,实在真正可怜。我从前有一篇文章里曾有一段话也是这个意思,现在略述于下。

我们看着社会上一般人陷溺在不合理的生活中真是痛苦,真是可怜,不能不说几句话。《东方杂志》译载罗素所作《中国国民性的几特点》说中国人不好一面的特点头一件就是贪婪。这话在今日社会上贪风炽盛的时候,是无法否认的。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由于他们人生态度的谬误。他们把生活的美满全放在物质的享乐上,如饮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觉上的受用。总之,他以为乐在外边而总要向外有所取得,两眼东觅西求,如贼如鼠。其实如此是得不到快乐的;他们把他们的乐已经丧失净尽,再也得不着真实甜美的乐趣。他们真是痛苦极了,可怜极了。在我想这种情形似乎是西洋风气进来之后才有这样厉害。几十年前中国人还是守着他们自来耻言利的态度,这是看过当时社会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详的。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恐怕还是比别的民族好讲清高,不见得比别的民族贪婪。近来社会上贪风所以特别炽盛,是西洋人着重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观念所启发出来的。贪婪在个人是他的错谬和苦痛,在社会是种种罪恶的病原菌,例如最大的政治紊乱问题即出于此。如果今日这种贪婪的风气不改,中国民族的前途就无复希望,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要改贪风,必须根本掉换过这种人生态度。我们看见近来论人生观的文章,如陈仲甫先生的《人生真义》,李守常先生的《今》,胡适之先生的《不朽》,所谓《新青年》一派的人生观,都不能使我们满意。他们那些话完全见出那种向外要有所取得的态度,虽然不应与贪婪的风气混为一说,但实在都是那一条路子,就是说同样的是向外找而不在自身上体认人生的价值。在这条路上无论话说得怎样的好,也不能让人免于流入贪婪或转移贪婪的风气,至于解决烦闷,奠定人生,更说不到了。

照我说: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可指,如其寻问,那就只在人生生活上而有其意义,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可评,如其寻问,那么不论何人当下都已圆满具足,无缺无欠(不待什么事业功德学问名誉或什么其他好的成就而后才有价值):人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如其寻问,那么只有当下自己所责之于自己的。尤其要切着大家错误点而说的,就是人生快乐即在生活本身上,即在活动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所以应该改换过那求生活美满于外边享受的路子,而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上的乐趣,各自就其适宜的地方去活动。人类的天性是爱活动的,就在活动上而有其乐趣。比如儿童的好动即其天性,他连几分钟的静坐都办不到。大人也是如此,乐的时候必想动,动的时候必然乐。因为活动就使他生机畅发,那就是他的快乐,并不要另向外面找快乐。大约一个人都蕴藏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借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他的人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同时也就是合理的。我以为凡人都应当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喜欢那一种科学就弄那种科学,喜欢那一种艺术就弄那种艺术,喜欢那一种事业就去从事做那种事业。总而言之,找个地方把自家的力气用在里头让他发挥尽致。这样便是人生的美满;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价值;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乐趣。

讲了这一大片,说话虽然没有什么修理,但是我同他们两边不同的态度已经可以见得出来。最后我还要声明:根本上我们大家所讲的都只是一片话,都是想拿一片话指导自己的生活,其实实际上的生活不一定能够如此。心里的意思时时仅仅是一个意思,并不能使实际生活全与符合。我现在虽然并不能将“找”的态度完全放下,但很想往那边做,因为我确实知道“只要一放下‘找’的念头,里边的乐趣便立刻涌现出来”。

猜你喜欢
  缁衣·戴圣
  未通第十五·桓宽
  孟子通卷十一·胡炳文
  中庸集説啓蒙卷下·景星
  论语意原卷三·郑汝谐
  不要吹牛皮·孔子
  卷五·孙瑴
  第三章 20·辜鸿铭
  第四章 纵欲则子孙不蕃·佚名
  卷五十二·王与之
  卷二·姚舜牧
  卷十一·曾国藩
  大雲初分得转生死业烦恼健度第六·佚名
  阿含正行经·佚名
  众 生 法·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平江妓·唐圭璋

      妓,嘉定间人。   贺新郎   送太守   春色元无主。荷东君、著意看承,等闲分付。多少无情风与浪,又那更、蜂欺蝶妒。算燕雀、眼前无数。纵使帘栊能爱护,到如今、已是成迟暮。芳草碧,遮归路。   看看做到难言处。

  • 第三折·白朴

    (生上,云)从昨日小姐着梅香送了一首诗来,我也回了一首,教他将去了,至今音信不通。小生不觉病枕着床,性命在于顷刻。万一有成,这病还有可时;倘或阻隔,如之奈何!(唱) 【中吕】【粉蝶儿】睡眼难开,锁愁眉如何担待?恨相思昼夜难挨。

  • 前集卷十一·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十一    元 傅习 编何頥贞长沙留别董仲逺陈君直嵗晚客衣薄挥毫更举杯五年嗟一别两月却重来南屋夜相语北风船未开他年苕霅上回首定王防黄子肃古意呈仲章贡侍御娉婷二八女絶色妙难画新妆

  • 卷三百二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二十四木兰花类五言律陈秀才庭际木兰     【唐】方 干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存思心更感绕看歩还迟蝶舞揺风蘂莺啼含露枝徘徊不忍去应与醉相宜五言排律题灵祐上人法华院木兰

  • 蜕庵集卷三·张翥

    (元)张翥 撰○七言律诗无题见时略略望遥遥有月阑干待袖招得巧蜘蛛丝缕细传声鹦鹉舌关娇仙家弦管寜无谱天上星河亦有桥云雨或时消息断不如朝暮石城潮闻笛何人吹笛傍江干木落淮南夜色寒三弄水边人舣棹一声云杪客凭栏梅花

  •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赵尔巽

      ◎时宪三   康熙甲子元法上上卷述立法之原,中卷志七政恒星之顺轨,下卷志诸曜相距之数。   日躔立法之原:   一,求南北真线以正面位。用方案极平,作圜数层,植表于圜心取日影。识表末影切圜上者,视左右两点同在一圜

  • 卷之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七·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七 唐 司马贞 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荆荼是徵【荼音舒徵音澄】翕侯赵信【元朔二年以匈奴相国降侯後降单于翕音吸按汉表在内黄也】持装【汉表作辕】侯乐【音岳匈奴都尉降侯汉表在南阳也

  • 李迥秀传·欧阳修

    李迥秀别名茂之。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参加英材杰出的选拔也被录取。任命为相州参军。后来调任考功员外郎。则天皇后欣赏他的才华,提升为凤阁舍人。武则天大足年初(701),兼任夏官侍郎,仍旧掌管选拔人才的事,任免文武官员,人

  • 卷八十一·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八十一歌颂【一】【臣】等谨案歌以申其愉怿颂以着其雍容三百篇之被管弦匪惟取协中声抑亦昭政治之相通导羣情之归美用以鸣龢而宣豫耳洪惟我皇上德广运而立圣神文武之极福大备而膺位禄名夀之

  • 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皇明本紀,一卷,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史部·別史類著錄,撰者失名。) 大明皇帝,濠、泗州人也,姓朱氏,世為農業。母太后陳氏,夜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場中麥糠內取白藥一丸,置太后掌中,太后視漸長,黃冠曰:「好物,食之。」太后應而吞

  • 执节第十六·孔鲋

    赵孝成王问曰昔伊尹为臣而放其君、其君不怨、何行而得乎此也、子顺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而弼其君以礼。亦行此道而巳矣。王曰方以放君为名、而先生称礼、何也、子顺曰以礼括其君。使入于善也。曰其说可得闻乎、答曰其

  • 管子补注卷一·刘绩

      牧民第一【国颂 四维 四顺士经 六亲五法】  经言一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四时所以生成万物也】守在仓廪【食者人之天也】国多财则逺者来地举辟则民留处【举尽也言地尽辟则人留而安居处也】仓廪实则知礼

  • 卷第二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十三能作因体即增上缘。俱一切法为自性故。然义有异。谓多胜义是增上缘义。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问若多胜义是增上缘义。则

  • 增集续传灯录目录·南石文琇

    (原在每卷初今合集于兹) 卷第一 大鉴下第十八世  天童应庵华禅师法嗣(嗣虎丘) 天童密庵咸杰禅师 南书记 侍郎李浩居士(已上三人旧传) 光孝善登禅师 严康朝教授 凤山守诠禅师(此后无传) 禾山心鉴禅师 智者满禅师

  • 李怀州集·李德林

    隋代诗文别集。李德林撰。李德林字公辅,曾任怀州刺史。据《隋书》本传,李德林“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现)五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李德林集》10卷,两《唐书》著录并同。至宋,亡佚。今存明

  • 乌石山志·郭柏苍

    《乌石山志》由清代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分宸翰、名胜、古迹、寺观、祠庙、第宅园亭、石刻、人物、仙释、志余10卷,全书31.3万字。主要介绍乌石山的自然风貌、人文事迹、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物。

  • 赵飞燕外传·伶玄

    古轶事小说。原名《赵后别传》,又称《飞燕外传》。现存1卷,约3000字左右。旧题汉代伶玄撰。此书自汉至唐都不见于史志著录。最早见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传记类著录。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