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卷九
得失篇
《小窗幽记》曰:胸有灵丹,点化得失。得失乃人生第一关口,“看透得失方是大英雄”。曾国藩引古人之言说:“非分之福,无故之祸,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为公事,为国家,得失必争;为个人,为名利,得失当淡。曾国藩用“悔”字诀和“硬”字功善处得失,一生奉守“六句箴言”。
得失篇(上)
【原文】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入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所望之时,佛氏因果之说,不可尽信,亦有有因而无果者,忆苏子瞻诗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吾更为添数句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译解】
为国为公应当奋勉去做,争名逐利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全力以赴,守成安乐应当谦退;出外与入相交往应当勉励去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应当谦退。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报,那一定会有大失所望的时候。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没有结果的事情。回忆苏轼的词有“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我更添了几句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得失篇(中)
【原文】
吾家自道光元年即处顺境,历三十余年均极平安。自咸丰年来,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相随而去,壬子科,余典试江西,请假归省,即闻先太夫人之讣。甲寅冬,余克武汉田家镇,声名鼎盛,腊月二十五甫奉黄马褂之赏,是夜即大败,衣服、文卷荡然无存。六年之冬、七年之春,兄弟三人督师于外,瑞州合围之时,气象甚好,旋即遭先大夫之丧。今年九弟克复吉安,誉望极隆,十月初七接到知府道衔谕旨,初十即有温弟三河之变。此四事者,皆吉凶同域,忧喜并时,殊不可解。现在家中尚未妄动,妥慎之至!余在此则不免皇皇。所寄各处之信,皆言温弟业经殉节,究欠妥慎,幸尚未入奏,将来拟俟湖北奏报后再行具疏也,家中亦俟奏报到日乃有举动。诸弟老成之见,贤于我矣。
【译解】
我家自道光元年以来都很顺利,三十多年来都很平安。自咸丰以来,每有得意之时,就有失意之事相随,壬子年科考,我在江西主考,请假归省,就昕到先太夫人的讣告。甲寅年冬,我攻克武汉田家镇,声名鼎盛,腊月二十五日刚得到御赐黄马褂之赏,当夜就大败。衣服、文卷荡然无存。六年冬、七年春,兄弟三人在外率兵,瑞州合围,形势很好,转而就是先大夫去世,今年九弟攻克吉安,声誉极盛,十月初七接到加知府道员衔的圣旨,初十就有温弟三河之变。这四件事,全是吉凶同域,忧喜并时,真不可理解,现在家中还没有妄动,妥慎之至。我在这里不免终日惶惶,往各处发信都说温弟已经殉节,究竟有些欠妥。幸亏还未上奏,将来等湖北奏报之后再行上疏。家中也等奏报到来时再有所举动。诸弟见解老成持重,比我高明。
得失篇(下)
【原文】
阅《范文正集》、《尺牍》、《年谱》,中有云:“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忽有忧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忧生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要可得下!请宽心将息。”云云。乃劝其中舍三哥之帖。余近日多忧多虑,正宜读此一段。
【译解】
翻阅《范文正集》中的《尺牍》、《年谱》,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千古圣贤不能避免生死,不能管死后的事。一身从虚无中来,死后回到虚无中去。哪一个是亲?哪一个是疏?谁能做社会、人生的主宰?这既然无可奈何,就应该放宽心去逍遥自在,任意往来。如此想法,就会心气顺当,五脏也就和顺,服药才会有效,吃饭才会有味,做安逸享乐之人,忽然有了忧愁的事,就吃不下饭,何况是长期有病更担忧生死呢?更担忧身后的事呢?在恐怖中饮食,怎么能吃得下饭呢?还是放宽心将养休息吧1云云。这是劝他家中的三哥而写的信。我近日来多忧多虑,也正适合我读这一段。
猜你喜欢 卷一○六·邱濬 卷三十五·朱熹 春秋阙如编卷六·焦袁熹 春秋皇纲论卷三·王晳 卷八·邵宝 第十二章 17·辜鸿铭 第五章 5·辜鸿铭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七·王顼龄 卷十二·钱时 卷十六·毛奇龄 卷十四·毛奇龄 卷二十二·江永 卷二十一·胡广 卷一·朱熹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