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宝镜三昧原宗辨谬说

洞下衡南大义山沙门 净讷 述

世尊凡为说法。或先举喻。次举法。或先举法。次举喻。谓之法喻相参。以晓未悟。此古今说法之恒规也。云岩宝镜三昧。建章二十六句。广举大法为案。恐人以文害义。故引婴儿喻作证。所谓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下复举重离一喻曰。如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此谓以喻合喻。使人了了无疑。云岩惟取重离一卦为喻。此外并无干涉。故曰迭而为三。变尽成五。所云三迭五变。是法数。非卦数。是藉卦之阴阳二爻。以明偏正回互之义。以迭三喻三德。变五喻五位。五本乎三。三本乎一。合上婴儿喻。虽有五相。而具於一人。恐人於此起三五异见。乃重说二喻曰。如荎草味。如金刚杵。草虽五味。具於一枚。杵虽三相。具於一事。前后四喻皆以总摄别。以体摄用。谆谆发明三德五位。悉本乎一心。故断章取义。专取重离为喻。即事显理。以彰正偏妙叶之旨。何得浪谈易理。认婉喻为正解乎。或曰。何谓三德。曰法身。般若。解脱。是也。何谓五位。曰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此洞山之建立也。以至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王子。皆原此尔立。名异而体同。其所本者。亦从大教住行向地等妙发来。故举五则摄尽一切差别无余也。

或曰。三德於重离。如何分配。曰初迭即重离初爻二爻二。二迭即三爻四爻二。三迭即五爻六爻二。每一迭取阴阳两爻为喻。在卦乃乘承比应。是世间之道。在法乃体用回互。是出世间之道。故借喻以显其法也。

如初迭卦义两爻一阳一阴。首得乾之初九。为少阳而居阳位。取乾元善长之本。以喻初住之根本智。无一法当情。所谓正位也。次得坤之六二。为少阴而居阴位。取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德用。喻初住之普贤行。涉大功勋。所谓偏位也。智行互参。直透过五十二位而回入妙有。五位一贯。故初成般若德也。

如二迭卦义两爻纯阳。初得乾之九三。为太阳而居阳位。次得乾之九四。为老阳而居阴位。刚柔互彻。理事合明。故於法喻大智。已满大行。已圆成等正觉。故次成法身德也。

如三迭卦义两爻一阴一阳。首得坤之六五。为太阴而居太阳之位。次得乾之上九。为老阳而居老阴之位。其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动静恒如。非离非即。故於法喻五位。佛果已毕。隐胜现劣。随类化身。非凡而凡。非圣而圣。生佛二习。悉皆融化。故末成解脱德也。

或曰。五位於重离五变。如何分配。曰即以六爻。从下至上。而互成五变也。每一变用上下二爻阴阳交彻。以喻偏正回互之旨。首以初爻之少阳。比二爻之少阴。为一变。阳刚而阴柔。喻初位正中偏。以明从体起用。寂而常照也。次即二爻之少阴。比三爻之太阳。阴极而阳生。喻第二位偏中正。以明摄用归体。照而常寂也。次即三爻之太阳。比四爻之老阳[一/一]。阳极而暗动。喻第三位正中来。以明体用圆明。功位齐彰。寂照一如也。次即四爻之老阳。比五爻之老阴。为阳隐於阴。阴升於阳。隐显自在。触背俱非。喻第四位兼中至。以明道后普贤行。行弥法界。机彼无遗。非寂非照也。次即五爻之老阴。比六爻之老阳。阴居阳位。明用无穷。阳居阴位。大功不宰。头头上显。事事无碍。喻第五位兼中到。以明圣凡一际。生佛两忘。齐与法界。而法界量灭。寂照同泯也。

此云岩所引。重离一卦。观爻相。有如此回互之妙。乃拈来为喻。初以六爻分三迭。以象三德。次以六爻分五变。以象五位。不动本卦。而三五之体用回互。位位本自天然。有如伏羲神禹。见河洛二图。阴阳法数。遂援数以穷理。堪为儒宗。兼可通於释宗。作人天之眼目也。若觉范之非理变卦。非理配法。其违戾儒佛之旨。遗害於千古之后。滔滔而莫之返。可不痛乎。

辩谬诸条不录。莫大义以明。则诸谬自消矣。兹更录诸师建立宗旨大意数条观之。则不堕邪谬矣。

第一云岩如离六爻偏正回互者。此单取爻相。奇偶发明。五位回互。所谓错然则吉。不可犯忤。观错然二字。则知指奇偶为言。若各居本位。则滞在触背。乃犯忤之过也。即此可知。是取奇偶。非取卦义。明矣。即如正偏五位。亦是秉华严住行向地等妙为宗。不然。何不停四至六。是知先德准此五位为式。乃建立五位正偏。详而示之。初位正中偏之正者。乃的指大悟一真法界之空如来藏性为体。是道前文殊之智。舍事就理为宗也。才入正位。不许坐着。坐着则成渗漏。故着一偏字。以遣我执。乃能从体起用也。第二位偏中正之偏者。与初位偏字稍别。谓是从体起用。五十二位大行。多涉有为。舍理就事。转功就位。是大悟已后。证不空如来藏性为用。才涉功勋。不许坐着。坐着则成渗漏。故着一正字。以遣法执。方能圆满佛果。此一正字。乃道后之后得智。是以诸佛果地觉之正。本初位诸佛因地心之正。而为言也。此两位是圆教五十二位智行互融因果一如之般若德也。如善财初见文殊。末见普贤。是智行圆满佛果之位。无二无别也。第三正中来者。此一正字。是摄前因果一如之正。为佛果已满。方堪垂法利生。是初住八相成道。已证法身德。而现应化二身。善赴群机。故曰正中来也。第四兼中至者。此明道后普贤行。谓兼前三位之旨。至者周也。谓佛果之后。乃纯是利他之行。一一周徧法界。而无遗矣。如华严现等法界身云利等法界众生。故曰至也。第五位兼中到者。谓到此位。兼前四位。一齐泯踪绝迹。生佛如如。依正如如。是一真法界。并无三世十方迷悟圣凡之迹。故曰到也。到者堕也。不然。则三漏齐犯。故以三堕齐收。而成解解德也。然此五位即一位。故复引荎草。而为喻也。五位皆属建立。为方便接引。故喻如婴儿也。三德本乎一心。故喻如金刚杵也。此略言云岩建旨之妙。如是。

第二洞山价祖。根正偏。复建五位功勋者。盖恐学人坐着正偏。遂以乾慧为足。则道果难臻。故於各位下。建立功勋。以明五位进修浅深之旨。其於正中偏下。立向位者。谓念念趋向根本不动智佛。始得其正。则知初位以趋向。为功勋也。於偏中正下。立奉位者。谓五十二位阶级。念念奉重佛果为宗。始得佛果圆满。故以奉重。为功勋也。於正中来下。立功位者。谓乘前五十二位有修有证之功。而至妙觉无修无证之果。故独以大功。为功勋也。於兼中至下。立共功者。谓道后普贤行。乃摄化无余。必须感应道交。方堪受化。所谓宾主交光。真俗一致。故以共功。为功勋也。於兼中到下。立功功位者。谓前四位。是有为无为之道。通属自利利他边事。而心佛众生。不能泯迹。於此位。乃得心佛众生同归实际。是以智遣智。浑合如如。故曰功功也。

第三曹山寂祖。又根功勋。而立五位君臣者。此明正偏五位尊卑主伴之德相也。故於正中偏下。立君视臣。是喻从体起用之德相也。於偏中正下。立臣奉君。是喻摄用归体之德相也。於正中来下。立君位居中。是喻因果一如。理事互融之德相也。於兼中至下。立臣位。是喻道后普贤大行纯是利他。为冥应群生之德相也。於兼中到下。立君臣道合。是喻凡圣同泯。正符华严六相之坏相也。

第四石霜诸祖。又根正偏功勋君臣之制。而立五位王子者。此单明五位权实二智之差别也。五位皆以生为言者。显二智之发生也。五位皆以王为言者。显尊卑自在之义也。五位皆以子为言者。显智种嗣息之义也。盖物物有智。常被五蕴八识所覆。必值佛祖启迪。乃能开发。从始至终。权实不同。故应五位次第建立。始尽万法源底。於初位下。立为诞生王子者。谓即根本无明。而成不动之智。此智向者隐覆。今乃初发。是根本智。故喻为诞生也。於第二位下。立为朝生者。是从真际。起大功勋。破九界无明。起十度大行。已涉有为。是差别智。故喻为朝生也。前位是夜半正明。此位是天晓不露。故名回互。於第三位下。立为末生者。是功位已满。即补处位。唯此最后一生。即便八相成道。是后得智。故喻为末生也。於第四位下。立为化生者。是道后普贤行。乃冥应群机之种智。而变化莫测。故直云化生也。於第五位下。立为内生者。是摄前四位。齐至法界。而法界量灭。同归实际。是一真法界大寂灭忍。当生亦不生。故喻如内生也。

以上四种建立同异之旨。总不外始祖重离六爻一喻。所谓迭三成五天然自成之妙。是显自性因果一周。与华严六相义。无二无别。故余已悉於辩谬之中。毫无可惑。今复见以曹山君臣五位之图。前后移置者。故再为详明之。如谓正中之君位。可移置於初位。第四臣位。可移置於二位。第一君视臣。可移置於第三位。第二臣奉君。可移置於第四位。将复谓云岩正位之正中来。洞山正位之功位。石霜正位之末生王子。皆可移在初位乎。三种正位。断不可移。则知三家先后各二位。皆不可移。明矣。若明此四种建立必不可移。即知云岩重离六爻之喻讵容损益丝毫。而吾於辩谬集中。所详三迭五变之义。彰明较着。复何疑哉。即以先代君臣五位黑白间错之图式。参对重离奇偶阴阳之爻象。与正偏功勋王子三种建立之法式。位位贴体。参合无不相符。如以日照日。至此则知石门所撰。巽兑中孚大过之卦义。内绍外绍之王种义。大慧所注。宰相将军庶民之子。黑处说白。白处说黑。回互之义。岂不大相刺谬也哉。诸家随声逐响。而宗其说。大似谤佛谤祖。慎之慎之。

宝镜三昧原宗辨谬说(终)

猜你喜欢
  问僧那品第十六·佚名
  卷第五·永觉元贤
  大乘玄论 第四卷·吉藏
  卷五十二·佚名
  是岸禅师塔铭并叙·太虚
  降六师缘品第十三·佚名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二·唐慧琳
  卷二十二·佚名
  卷下·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六·慧立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卷十二·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八·瞿汝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三集乙集目录·顾嗣立

    卢承旨挚(疎斋集)

  • 四集目录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目録四卷二十五乙未元旦元旦试笔张经岁朝图咏檀玉如意正月二日重华宫侍皇太后宴喜而成什题商喜岁朝图命加赈直隶去岁偏灾州县诗以志事题尤求书阁早梅图命加赈甘肃偏灾州县并展限缓征积欠因成是

  • 卷二百三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三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延月楼诗稿李若川字子至绍兴中江南东路转运判官乾道初以吏部尚书使金三韵杂咏七首础润湿欲雨月晕知有风大哉天地理机熟潜可通念彼在世人心隠无由穷

  • 卷八十·列传第十八·脱脱

        熙宗二子 斜卯阿里 突合速 乌延蒲卢浑 赤盏晖 大抃(本名挞不野)磐(本名蒲速越) 阿离补(子方)   熙宗诸子:悼平皇后生太子济安,贤妃生魏王道济。   济安,皇统二年二月戊子生于天开殿。上年二十四始有

  • 卷六·本纪第六·世宗上·脱脱

        ◎世宗上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本讳乌禄,太祖孙,睿宗子也。母曰贞懿皇后李氏。天辅七年癸卯岁,生于上京。体貌奇伟,美须髯,长过其腹,胸间有七子如北斗形。性仁孝,沉静明达。善骑射,国人推

  • ●卷一百二十四·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十四。   起建炎三年三月二日庚,尽其日。   赐朱胜非辞免批答。   朕缵万世之丕基属四郊之多难眷求辅佐期共济於艰虞涉历岁时久未闻於绩效既虚厥位益难其人允惟旧德之良宜膺大政之托授之国柄出自

  • 卷八十六·国朝·蒋一葵

    【程信】 〔字彦实。世居徽之休宁,敏政学士之父,刘俨榜进士,号晴洲钓者。〕 程襄毅公参赞南都日,左安宁时为守备,燕公设席,中为己坐而以公位其下,公心不平。盖中官虽为主,亦居首席,六卿而下,皆列坐焉。

  •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二十七·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十二月。丙子朔。翰林院侍读荣光奏、各省已修铁路。请仿照京奉铁路办法。安设巡警。京奉一路。于站路巡警之外。宜酌添护路巡警。下邮传部知之。现月  ○丁丑。监国摄政王面奉隆裕皇太后懿旨。明

  • 卷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五工部都水清吏司器用凡表函皇帝恭进皇太后表文函高三寸长尺有六寸广六寸杉木质黄髤绘金云龙文上皇太后奏书函高二寸一分长尺有一寸五分广五寸八分杉木质糊以黄云龙绮王公百官恭进皇帝

  • 卷八·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权衡卷八      宋 刘敞 撰公羊之所以异二传者大指有三一曰据百二十国宝书而作二曰张三世三曰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吾以此三者皆非也以谓夫子作春秋祖述尧舜下包文武又为大汉用之训世故不专据

  • 卷四·欧阳修

    <经部,诗类,诗本义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四      宋 欧阳修 撰叔于田论曰叔于田之义至简而明毛郑于饮酒服马无所解说而谓巷无居人者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不惟其说迂踈且与下二章饮酒服马文义不以此知非诗

  • 卷十二·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二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谷梁传】妇人旣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妇人旣嫁不逾境父母没不得归宁文姜十五年如齐尚爲越礼况频年如莒乎文姜爲禽兽之行与闻

  • 存韩·韩非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 侯必灭宗庙,欲西面

  • 印度之佛教附录:说无我·梁启超

    佛说法五十年,其法语以我国文字书写解释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一言以蔽之,曰&ldquo;无我&rdquo;。 佛何故说无我耶?无我之义何以可尊耶?&ldquo;我&rdquo;之毒害,在&ldquo;我爱&rdquo;、&ldquo;我慢&rdquo;,而其所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道宣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撰夫三宝利见其来久矣。但以信毁相竞。故有感应之缘。自汉泊唐年余六百。灵相肹向群录可寻。而神化无方待机而扣。光瑞出没。开信于一时。景像垂容。陈迹于万代。或见于既往。或显于将来。昭彰

  • 道光福建通志台湾府·佚名

    本书(六册一、○五○面六三○、○○○字)为一选辑,不分卷。清代纂修「福建通志」凡三次:一为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刊於乾隆二年;二为沈廷芳修、吴嗣富纂,刊於乾隆三十三年;三为道光九年孙尔准等修、陈寿祺纂(十五年程祖洛等

  • 三身梵赞·佚名

    一卷,宋法贤译。纯梵语,无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