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六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大驾巡幸,留京王大臣日诣文华门办事。恭请合符,轮流值宿。卯刻四人同入,非直班者,申初散出;直宿班者,在内守合符,俟次晨交替,合符而后出。

按:康熙三十四年,上出古北口,巡历塞外。命大学士阿兰泰留京理章奏。留京二字,始见于此。

祖宗时,大驾巡幸至行宫行营,本日进班之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大臣、侍卫、章京等皆昼夜随扈。至王公等之护卫,大臣、侍卫、章京官员等之仆从,不准人黄城外布帐门内,以驻跸重地,应环卫严肃也。后来大臣等于晚膳后,先赶前营,且有赁宿民居,不宿行帐者。

嘉庆问,曾奉严饬。惟军机大臣每日报到,即召见咨询。又查道大臣,如遇道路窄狭,须夜往拦截车驮,许于启銮前先往。此外王公及各衙门堂官,皆在卡伦内宿,次日在宫门外恭候。

自御前大臣至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等,皆佩橐鞑,于站班后随从行走,不许先赶前营。

凡随围大臣,有派管钖伯甲者,派管买卖街者,派管杭爱车者。

前锋营,掌卡路之事。以铃系索为界,不得私越。

行营之制,内方外圆。中建黄幔城,外加网城,索绚为之。设连帐百七十有五为内城。

饮旌门三,每门植纛二。东镶黄,西正黄,南正白。外设连帐二百五十有四为外城。启旌门四,每门植纛二。东镶白,西镶红,南以正蓝、镶蓝分日植之,北正红。外周设宿卫警跸。

各帐皆以八旗护军官校环卫焉。

大驾将至,管行宫之大臣先至行宫辟除。一人呜钲,诸色人闻钲声皆出。又驾未至行宫时,喇嘛于殿阶下席地梵诵,以祓逐不祥也。

八旗扈从官员马褂,各按旗色,旧制也。日久渐弛。嘉庆六年,命随围之都统,毋庸按照旗色;副都统未赏黄马褂者,俱按旗色服之。

康熙四十年以前,秋狝狝出古北口,皆驻喀喇河屯行宫。至四十一年,始驻跸热河避暑山庄。其时率以五月东幸,亦有在四月者。乾隆间,北郊礼成后启銮。嘉庆间,于七月启銮。

初圣祖幸避暑山庄,由十八盘岭人,后乃改由常山峪。

国语谓围场日辉罕。称木兰者,国语哨鹿之谓。围场为哨鹿所,故云尔。久则视若地名,且有称上兰者。地本喀尔沁、敖罕、翁牛特诸部所属。康熙间,王公等以地献为围场,周一千三百余里。四面立界,日柳条边。插柳成列如墙,以区内外。凡口外所谓边门皆如是,亦日鹿柴门。凡幸山庄,先一日遣官以秋弥告奉先殿。由山庄启跸,自波罗河屯入围场,有二道:东伊逊崖口,西玛图口。人口,就平川行。小围名曰甸猎,国语谓之阿达密。次日方于山中布大围,国语谓之阿巴喇密。围期率以二十日为度。东口首围为永安莽喀.国语沙日永安,冈日莽喀。西口首围为永安湃。汉语沙地也。围场地名,率仍蒙古,惟此则用国语,均圣祖命名,以汉字书。永安,谐吉语也。围场按八旗以一营房统五卡伦,分地稽察。布围用蒙古一千二百五十人,以黄纛为中权,两翼左正白,右正红。两翼前各以一蓝旗为前哨二刚哨进,后哨以次随发。由远而近,围遂合。方布围时,两翼前各数骑拥纛飞驰,谓之跑乌图里。将至看城,喧呼玛喇哈,则围合矣。于时大驾出看城,佩弓矢莅围,引矢射,大臣侍卫乃射,中者记诸册。如围中有熊虎猛兽,则驰报,命虎鎗官兵掩杀,或御神鎗及弓矢,亲殪之。凡遇看城传膳之日,尖营及看围城,俗谓之等城。盖以等候为名。亲视调和汤饭并盘煮羊,赐御前大臣、侍卫及扈从行围之旧藩新部王公、台吉等早餐。未初罢围,还行营,陈牲敷获,颁赐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其蒙古王公等在围场时,宴赍无定制。

迨围毕,出哨至张三营行宫,复赐食颁赏,王公以下缎匹,兵丁白银、布匹。遣归部落,皆定制也。

谨案:圣祖每年冬至后至明安沟行围,即俗所称米峪旧也。围毕,回热河暂驻,然后还宫。此当在藩部献地以前事。又按:台吉与塔布囊爵同。土默特左翼八旗及喀喇沁三旗,日塔布囊,其余部落日台吉。

高宗自乾隆辛酉至辛亥秋弥四十次。仁宗自嘉庆壬戌至庚辰秋狝二字阙次。

威逊格尔,亦围场地名。圣祖行围时,尝奉太皇太后避暑于此,所居为桦皮室。蒙古语谓桦皮为威逊,室为格尔也。乾隆间行围,亦奉皇太后观猎。乙酉以后,则虽避暑热河,不复出塞,以春秋高也。

围场八旗分四正四隅。相距二、三十里不等,近者距六、七里。盖有山者,始为围场,山大则禽兽多,山小则禽兽少,故远近不能一致。凡进哨行围,每日收围后,路中诸蒙古献禽者,分赏黄马褂、孔雀翎。

哨鹿者,秋分前后,昧爽时,戴鹿首伏林壑中,以哨致鹿。哨以木为之,引吻达气,低昂应声,鹿即随至。

围猎未竟,或秋霖盛潦,泥淖艰阻,因命中辍者,谓之减围。若未猎而止,谓之停围。

行围木兰,蒙古卓索圃、昭乌达二盟长蒙古王公台吉有东三盟、西三盟。盟有盟乓副盟乓哲哩木、昭乌达、卓索图,东三盟也。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西三盟也。例进御宴。高宗有塞宴四事诗。一诈马,满语谓之跑等。扎萨克于进宴时,择名马数百,列二十里外,结束鬉尾,去羁鞯,幼童乘之。以鎗声为节,递施传响,则众骑齐骋,不踰晷刻而达。

抡其先至者三十六骑,优赍有差。北漠,三月马始生驹。取牝马令驹叩乳,少饲之即执驹别系于长绠,其名日遮勒。妇人洒马湩为浆,其名曰七格。至四月初成。于穹庐中插柳祈福以尝新。于是为诈马之宴。盖蒙古旧俗最所重也。一什榜,蒙古乐名。其器用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之类,将进酒于筵前,鞠■奏之,鼓喉而歌,和啰应节。一相扑,蒙古所最重,谓之布克,国语谓之布库,即撩跤也。脱帽短构,两两相角,以搏摔仆地决胜负。

厄鲁特则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一教駣,蒙古谓之骑额尔敏达驿。

马三岁以上,日达驿;额尔敏,则未施鞍勒者也。扎萨克于所部驱生马至宴所,散逸原野。

王公子弟雄杰者,执长竿驰絷之,加以覊鞯。始则怒骋駴赶,人立而嘶啮,驭者腾跃而上,控掣自如,须臾调良,率得名马。又宴前例进九白驼,为蒙古最尊重之礼。朝廷厚往薄来,故每贡必却也。

进哨行围,大驾亲御弓矢,殪猛兽。兽或负创而逃,则命一、二侍卫逐之,腧越岩谷,或舍马徒步,必得以归献。又围中射鹿,先割其尾以献,获车载之,输于幔城,以待颁赐。

司兽数尾,即知获鹿之人与其敷云。

凡行围,围合处设幔城,日看城。围凡三币,外围用新满洲,皆衣白厨。将合围,命骑举铜器呼之,谓之顺风耳。

旧时出哨后所用氆帐,题曰「四宜居」,以寒暑风雨皆可避也。

扈从大臣,满洲皆属橐鞑,汉文员则否。

围场行围,蒙古王公台吉获兽,二品以上官在御前跪献,三品以下交杭爱处。杭爱,清语也,管牲酞者。嘉庆间,以御前行走之蒙古王公等随扈奋勉,命其子孙及胞弟侄不拘品级,准在御前跪献。

行围有赏黄马褂者,随围则服之。常时不得服用。

扈从之王公大臣、侍卫等官,例于山庄宫门校射。王公大臣中三矢,赛马一缎一;四矢,加缎一;五矢,加缎二。侍卫等官中三矢,资银十两;四矢,十五两;五矢,二十两。又随围之满、汉司员,敌跸前有宫门较射之制。满员中五箭,赏花翎;汉员中三箭,赏花翎。俗谓箭翎。中箭合格者,侍卫即以一翎系于冠。叩首谢恩而退。

按:乾隆间,汪文端之子承霈、张文和之子若淳,皆以中二箭赐翎。

国初,都城外多旷地,每年左右翼前锋统领,有率领章京护军演习步围之事。承乎日久,田畴屋宇,其比如栉,更无所谓围场,而沿习具文,岁有奏报。嘉庆六年,命停止。

旧时淀池有水围,后罢,而水亦涸。总督高斌浚之。乾隆间,复举行。又甲戌,奉皇太后观水猎于昆明湖。又高宗戊辰,幸赵北口,行水围。庚午、癸酉、辛巳如之。

干、嘉间。春日谒陵,回跸至南苑,辙行春搜之典。故俗有春围、秋围之名。又皇子等每岁奉命至南苑行围,以习武事。若冬日或往围猎,谓之打狼围,所以除狼暴也。

南苑,即南海子,在都城南。元故址也。圣祖有南苑行围、阅马诸诗。又按:王士祯居易录:「国制每岁五月,临幸南海子,观八旗走马,上御晾鹰台。自六十里外,万骑争驰,齐至台下,以先至者为最,赏内府彩缎至数十匹,以下赏各有差。其最者,量留天廐,齐马力也。」据此,则国初南海子五月走马之制可见。又汪琬世祖挽诗注:每岁驾幸南海子必累月云云。康熙间,亦时时驻跸于此,其后有畅春园,继又拓圆明园,而南苑遂不恒至矣。

晾鹰台在苑之迤南。六飞春搜,有晾鹰台杀虎之典。台上张幄次,台下虎鎗处人员列侍,台前置虎笼,大■绕笼数匝,而引其端于十余步外。大驾既莅幄次,虎鎗处人取综之端,骑马绕笼疾行,以解之。■尽,而笼之门以启。虎囚槛已惯,往往伏不动,台上随驾之侍卫,承命以火鎗俯击之,或又嗾猘犬吠笼侧,虎乃奋迅而出。虎鎗人咸屏息以待,虎至则三数人争刺之,突围出,则逐而杀之。头鎗、二鎗,管虎鎗处及领侍卫大臣察明。上闻,颁赏白金、荷囊有差。乾隆庚申,奉皇太后幸南苑。道光间,亦尝奉皇太后幸南苑。

南苑举行大阅之典,世祖二次,圣祖十二次,世宗二次,高宗四次,仁宗二次一。宣宗口次。凡南苑大阅,三年一次奏请,顺治间从鳌拜议也。又岁九月,有仰山洼合操之制,由值年旗具奏。届期,满、蒙、汉二十四旗官兵皆至,以阅兵大臣八人莅其事,阅兵大臣,乃阁部大臣及都统之兼。虽都统亦受指挥。其大臣有内廷差使者,则是日不至。

圣驾恭谒东陵,驻跸处为燕郊,为白涧,为隆福寺,为桃花寺。如幸南苑,则回跸时,由燕郊至旧衙门行宫、团河行宫、新衙门行宫。恭谒西陵,驻跸处为黄新庄,为半壁店,为秋兰,为梁格庄。如幸南苑,则回跸时由黄新庄至断衙门行宫、团河行宫、旧衙门行宫,经中顶回圆明园。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张廷玉
  ●崇禎長編卷之五十九·汪楫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七·佚名
  卷之五十二·佚名
  提要·孔传
  一二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文渊文源阁详校各员等拟赏缎疋名单进呈片(附清单一)·佚名
  三三九 谕内阁着朱世德在四库全书誊录上行走·佚名
  卷四十四·高士奇
  吴玠传·脱脱
  卷一百九十·杨士奇
  卷之六  皇朝平吳錄(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七三、商鞅考(附:甘龙杜挚)·钱穆
  卷九·孔毓圻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吕思勉
  卷17·吴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渚山堂词话卷二·陈霆

    朱淑真词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其词曲

  • 山中白云词三·张炎

    淡黄柳赠苏氏柳儿楚腰一捻。羞剪青丝结。力未胜春娇怯怯。暗托莺声细说。愁蹙眉心鬥双叶。正情切。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奈如今已入东风睫。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清平乐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五、整个大清国的人民到处都·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到处呼号怨恨,切日丧偕亡之愿”等语。这呼号怨恨的确是何人?确在何地?确有何被虐之事?确有何愿丧之情?须一一据实供来。  曾静供:这等呼号的,乃是洞庭湖滨偶被水灾,不能安业之民。盖

  • 史记集解卷六十·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聴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専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

  •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班固

    (冯奉世)【原文】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陽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

  • 古里甲石伦传·脱脱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得中。他为人性格强悍,颇自以为是,到哪儿都和人家合不来,宣宗因为他英勇善战而经常任用他。贞..二年(1214),累迁任副提控、太原府判官。他和从宜都提控、振武军节度使完颜蒲剌都在商议防守方略时

  • 卷一百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二十一】散乐百戏【臣】等谨按秦有角觝之戏汉有鱼龙曼延之戏而後之踵事增奇诡怪百出大都声容器数均非部伍之正故马端临考以散乐百戏赅之国家筵宴之候亦有散乐百戏然雅俗二

  • 孟荀言性争点·李宗吾

    孟子之性*善说,荀子之性*恶说,是我国学术史上,未曾解除之悬案,两说对峙了二千多年,抗不相下。孟子说:人性*皆善,主张仁义化民;宋儒承袭其说,开出理学一派,创出不少迂廖的议论。荀子生在孟子之后,反对其说,谓人之性*恶,主张以礼

  • 卷十五·黄道周

    <子部,儒家类,榕坛问业钦定四库全书榕坛问业卷十五明 黄道周 撰郑肇中初问修己以敬之义某未有以答也既以有恒一章讲论为烦是次乃申前义戴石星问云君子修己以敬只此一句便尽却君子事功君子学问如何又説到安人安百姓

  • 卷五·孙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五宋 孙复 撰僖公名申庄公子闵公庶兄惠王十八年即位僖諡也小心畏忌曰僖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威自灭遂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着微之也案庄三十二

  • 励士第六·吴起

    励士,就是鼓励将士立功。全篇是讲述论功行赏,崇礼有功,以勉励全体将士,从而使全军争相建功。38、武候问曰:&ldquo;严刑明赏,足以胜乎?&rdquo;起对曰:&ldquo;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

  • 覆吠檀陀学会书·太虚

    嘉尔德奇先生:荷惠书,并赠以贵会会章,阅悉甚感!大乘佛法,为博通一切宏济群生起见,对于世间道术,固皆须学之,况与佛法关系素深之吠檀陀学哉!承嘱参加研究,谨表意愿。如贵会更能研究发达在东亚之大乘佛法,则尤幸甚!专复,即颂道安!太虚

  •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佚名

        三藏不空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雪山伽王那兰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大目犍连舍利弗。摩诃迦旃延波多。阿难陀摩诃迦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复菩萨万八千。皆得不退转陀罗尼辩才。如是等恒

  • 第五品 双小品·佚名

    第四十一 萨罗村婆罗门经如是我闻。&mdash;&mdash;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行,至名为拘萨罗之婆罗门村。萨罗村之婆罗门居士众如是闻:&ldquo;实释迦族子!由释迦族出家之沙门瞿昙,游行于拘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

  • 文字论·张怀瓘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

  • 安禄山事迹·姚汝能

    唐姚汝能(一作龙)撰。三卷。汝能曾官华阴县尉。是编记武则天长安三年迄代宗宝应元年(703—762)安禄山事迹和安史之乱的经过。全书以史家笔法,记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分纲列目,兼有议论,详于正史。上卷记安禄山始生至得宠;中

  •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戴名世

    呜呼,自古南渡灭亡之速,未有如明之弘光者也!地大于宋端,亲近于晋元,统正于李,而其亡也忽焉!其时奸人或自称太子,或自称元妃,妖孽之祸,史所载如此类亦间有,而不遽亡者,无党祸以趣之亡也。党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

  • 偏安排日事迹·佚名

    十四卷,不着撰人;接月排日记南明弘光朝事。考此书在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并无著录,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抄本,为一罕见之书。书用「纲目」体裁,自弘光帝即位至北狩一年期间,约有二百七十余日日有记事;且所记颇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