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六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

大乘律大乘论目

合为一卷(一百五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菩萨戒者警也。勒也。警勒身心发大意。乘大愿趣大果。广度生。宣大学处。据摭之于此。

大乘律(五十四部)

·佛藏经一部四卷(或三卷亦名选择诸法经)

右秦弘始七年罗什译。出达摩郁多罗录及长房录。

·佛藏大方等经一卷(亦名问明显经)

右宋代释道严译。出长房录。

·佛悔过经一卷

右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二十四纸)

右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一名净律经十五纸)

右西晋代竺法护于白马寺译。出达摩郁多罗录及长房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小异)

右西晋代元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

右秦罗什译。出长房录。

·菩萨善戒经一部二十卷

右长房录及竺道祖录云。罽宾国三藏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于建邺。于祇洹寺第二出。与支谶翻八卷小异。见竺道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定林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菩萨善戒经一部十卷(一百六十四纸)

右宝唱僧祐录云。祇洹寺僧慧义。宋元嘉八年二月二十一日。请罽宾沙门求那跋摩于寺译。慧义笔受。余二卷而移定林夏坐。使弟僧伽跋摩代竟。未及缮写失序品。后而跋摩泥洹但写为八卷。名菩萨戒经又名菩萨地经。时祇洹寺法衿作经后记曰。同寺释法明。始与慧义共释。受明译义所详定本过省略。更取初本复自斟酌。亦为八卷。名为地持。加首一偈类于数论。摩诃乘死。疑律师捡得序品及戒品。后分写足为十卷。依付嘱文。名菩萨善戒经。未及次比疑亡。天监十年敕使宝唱制序撰定诸品次比也。出竺道祖晋世杂录。用一百十三纸。

·菩萨戒经一部八卷(又名菩萨地经)

右北凉昙无谶于姑臧译。出长房录。

·菩萨地持经一部八卷(或四卷)

右僧祐录云。昙无谶从天竺赍梵本来。至西凉州。为河西王大沮渠蒙逊译。出竺道祖河西录。未详二说故二记。僧祐云。与上求那译者一经再出。大同小异。

·菩萨善戒经一卷(十五纸)

右元嘉八年求那跋摩于寺译。出宝唱录。静太师录福林寺录并云阙本。后访得。

·菩萨内戒经一卷(二十纸)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摩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菩萨戒要义经一卷

右西晋元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菩萨戒独受坛文一卷

右西晋惠帝元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菩萨斋经一卷(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菩萨受斋经一卷

右晋代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菩萨忏悔法一卷(异出同本)

右西晋惠帝太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菩萨悔过法经一卷(或无经字下注云出龙树十住论)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菩萨斋法经一卷(一名正斋经一名持斋经八纸)

右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菩萨正斋经一卷

右东晋只多蜜译。出长房录。

·菩萨戒本一卷(十八纸)

右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菩萨戒本经一卷

右北凉沮渠蒙逊世沙门昙无谶于姑臧译。出义善寺录。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

右北凉代昙无谶与慧嵩译。出长房录。

·菩萨戒本一卷(异本第二出)

右北凉代昙无谶与慧嵩等译。出长房录。

·菩萨受戒经一卷

右昙无谶将来于高昌译。出宝唱录。

·菩萨藏经一卷

右梁天监十六年僧伽婆罗译。出宝唱录。

·菩萨五法忏悔经一卷(二纸)

右福林寺录云。后访得经律。

·菩萨羯磨一卷(六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三藏玄奘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菩萨戒本一卷

右大唐贞观年玄奘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

右后汉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亦名悔过经六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

右秦罗什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戒文

右东晋孝武帝三藏昙无兰于谢镇西寺译。出长房录。

·优婆塞戒经一部十卷(或七卷或六卷或五卷一百五十四纸)

右北凉承玄元年昙无谶于凉州闲豫宫译。出长房录。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经一卷(一名三归优婆塞戒一名善信二十二戒)

右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出长房录。

·优婆塞戒本一卷

右一经出优婆塞戒经。出真寂寺录。

·梵网经一部二卷(或三卷)

右后汉献帝外国沙门康孟详译。出长房录。

·梵网经一部二卷(三十九纸)

右后秦罗什译。出长房录。

·决定毗尼经一卷(二十二纸)

右于凉州北凉炖煌译不显人名。出达摩郁多罗录。

·三十五佛名经一卷(出决定毗尼经)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出见僧祐录。

·菩萨布施忏悔法一卷(出决定毗尼经)

右西晋惠帝太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法律三昧经一卷(八纸)

右后汉安世高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法律三昧经一卷(一云法律经)

右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净业障经一卷(十八纸)

右晋武帝代竺法护译。出达磨郁多罗录。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二十纸)

右秦罗什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十方广三戒经一部三卷(五十四纸)

右北凉昙无谶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宝梁经一部二卷(四十四纸)

右北凉道龚译。出达摩郁多罗录。又出长房录。

·迦叶经一部二卷(四十五纸)

右元魏兴和二年月婆首那于邺都译。出长房录。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二十一纸)

右宋代沙门法海译。出达摩郁多罗录。及出长房录。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十三纸)

右隋开皇年阇那崛多及笈多于兴善寺译。出福林寺录。

·菩萨波罗提木叉经一卷

·在家菩萨戒一卷

·在家律仪一卷

大乘论(一百八部六百六十一卷)

·大智度论一部一百卷(或一百一十卷或七十卷二千三百九十八纸龙树菩萨造)

右秦弘始年罗什于长安译。出长房录。

·瑜伽师地论一部一百卷(一千八百四十八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年三藏玄奘于大慈恩寺译。出内典录。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最胜子菩萨造)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显扬圣教论一部二十卷(三百二十六纸)

右大唐贞观十九年三藏玄奘于弘福寺译。出内典录。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阿毗达磨杂集论一部十六卷(二百五十五纸)

右大唐贞观十九年三藏玄奘于弘福寺译。出内典录。

·阿毗达磨集论一部七卷(一百八纸)

右大唐显庆年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般若灯论一部一十五卷(或十三卷二百四十三纸)

右大唐贞观三年波罗颇蜜多于胜光寺译。出内典录。

·大庄严论一部一十五卷(或十卷二百三十三纸马鸣菩萨造)

右后秦罗什译。出长房录。

·大乘庄严论一部一十三卷(或十五卷二百纸)

右大唐贞观四年波罗颇蜜多于胜光寺译。出内典录。

·十住毗婆沙论一部十五卷(或十四卷三百九十纸龙树菩萨造)

右后秦罗什于长安译。出长房录。

·十地经论一部十二卷(初译)

右后魏武帝正始五年勒那摩提于洛阳殿内译。出长房录。

·十地经论一部十二卷(二百八十四纸)

右后魏宣武皇帝永明年沙门菩提留支于洛阳译。帝笔受。出长房录。

·摄大乘释论一部十五卷(或十二卷三百三十纸)

右陈天嘉四年三藏真谛于广州制旨寺译。出长房录。

·摄大乘释论一部十二卷(三百四十五纸)

右陈真谛于广州译。出内典录。

·摄大乘论一部十卷(一百二十五纸)

右隋大业五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出内典录。

·摄大乘释论一部十卷(世亲造一百八十纸)

右大唐三藏玄奘于北阙及大慈恩寺译。出内典录。

·摄大乘释论一部十卷(无性菩萨造二百二十纸)

右大唐永徽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出内典录。

·摄大乘本论一部二卷(四十四纸)

右后魏普泰元年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长房录。

·摄大乘本论一部三卷(五十八纸)

右陈代沙门真谛于广州王园译。出长房录。

·摄大乘本论一部三卷(六十一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玄奘于玉华宫译。出内典录。

·释大乘论一部二十卷(四百纸)

右梁太清二年颇罗堕拘罗那他译。出达磨郁多罗录。

·菩萨地持论一部十卷(或八卷二百五十纸)

右北凉沙门昙无谶于姑臧译。出内典录。

·广百论一部十卷(二百二纸)

右大唐显庆年三藏玄奘于慈恩寺译。出内典录。

·广百论颂一卷(十六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内译。出内典录。

·百论一部二卷(提婆菩萨造四十二纸)

右后秦罗什于长安译。出长房录。

·佛地经论一部七卷(一百一十九纸)

右大唐永徽年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菩提资粮论一部六卷(一百六十七纸)

右隋大业五年三藏达磨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出内典录。

·弥勒菩萨问经论一部十卷(或六卷或五卷一百四十五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宝积经论一部四卷(九十九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译。出长房录。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一部四卷(或三卷六十纸)

右后魏普泰元年菩提留支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佛性论一部四卷(八十二纸)

右陈代三藏真谛译。出长房录。

·中论一部四卷(一百三纸或八卷)

右后秦罗什于长安译。出长房录。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部五卷(或四卷或三卷九十八纸亦云宝性分别大乘曾上论)

右后魏勒那摩提译。出长房录。

·宝性论一部四卷(或五卷)

右后魏菩提留支于洛及邺译。出长房录。

·宝积经论一部四卷

右后魏勒那摩提于洛阳殿内译。出长房录。

·本有今无论一卷

右梁武帝代三藏真谛译。出长房录。

·文殊问菩提心经论一部二卷(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三十四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大丈夫论一部二卷(提婆菩萨造四十纸)

右北凉道泰译。出内典录。

·中边分别论一部二卷(三十八纸)

右陈真谛译。出内典录。

·辩中边论一部三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辩中边论颂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中论一卷

右梁承圣年沙门真谛译。出长房录。

·佛阿毗昙论一部二卷(四十四纸)

右陈代沙门真谛译。出内典录。

·顺中论一部二卷

右后魏菩提留支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金刚般若论一部二卷(二十八纸)

右隋大业九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出内典录。

·三无性论一部二卷(四十四纸或一卷)

右陈代沙门真谛译。出内典录。

·金刚般若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于广州制旨王园寺译。出长房录。

·金刚般若经论一部三卷(五十五纸)

右后魏永平二年三藏菩提留支。于太上文宣公第译。出长房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一部二卷(三十九纸)

右大唐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三藏地婆诃罗。于西京西太原寺归宁院译。新编入录。

·掌珍论一部二卷(三十二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王法正理论一卷(十七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成业论一卷(十七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业成就论一卷(十七纸)

右后魏瞿昙般若留支译。出内典录。

·成唯识论一部十卷(护法等菩萨造)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

·唯识论一卷(唯识无境界十九纸)

右后魏瞿昙般若留支译。出长房录。

·唯识论一卷(修道不共他与元魏留支译者小异十一纸)

右陈代三藏真谛译。出内典录。

·唯识二十论一卷(天亲菩萨造九纸)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靖迈经图。

·唯识三十论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靖迈经图。

·思尘论一卷(三纸)

右陈代真谛译。出靖迈经图。

·观所缘缘论一卷(三纸)

右大唐三藏玄奘译。出靖迈经图。

·三具足论一卷(二十纸)

右后魏正始五年菩提留支。于洛及邺译。出长房录。

·法华经论一卷

右梁武帝代中天竺国三藏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正始五年于洛阳译。初出菩提留支助传。后各别译。出长房录。

·妙法莲华经论一部二卷(二十九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于邺下译。出靖迈经图。

·显识论一卷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陈那菩萨造十二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因明入正理门论一卷(商羯罗主造六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大乘五蕴论一卷(八纸)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百法明门论一卷(两纸)

右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玄奘。从驾于翠微宫译。出内典录。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二十八纸)

右后秦三藏罗什法师译。出内典录。

·十八空论一卷(十九纸)

右陈代真谛译。出靖迈经图。

·入大乘论一部二卷(坚意菩萨造四十七纸)

右北凉道泰译。出内典录。

·宝行王正论一卷

右周武帝代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真谛译。出长房录。

·方便心论一卷(十七纸)

右后魏代延兴年吉迦夜与昙曜译。出长房录。

·发菩提心论一部二卷(三十二纸天亲菩萨造)

右后秦罗什于长安译。

·方便心论一卷

右东晋安帝代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杨都及庐山译出长房录。

·如实论一卷(二十二纸)

右陈代沙门真谛译。出内典录。

·缘生论一卷(十纸)

右隋大业十年笈多。于东都洛滨上林园译。出内典录。

·十二因缘论一卷(九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译。出内典录。

·百字论一卷(九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译。出长房录。

·壹输卢迦论一卷(亦名一输迦论)

右后魏瞿昙般若留支译。出长房录。

·决定藏论一部二卷

·回诤论一卷(二十五纸)

右后魏瞿昙般若留支译。出长房录。

·大乘起信论一卷

右梁代真谛译。出内典录。

·大般涅槃经本有今无论一卷(六纸)

右陈代真谛译。出内典录。

·大般涅槃经论一卷(十一纸)

右达摩留支译。出内典录。

·转法轮经论一卷(十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译。出内典录。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一卷(十二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译。出内典录。

·无量寿经论一卷(八纸优波提舍造)

右后魏普泰元年菩提留支译。出内典录。

·转识论一卷

·解拳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内典录。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十八纸)

右大唐垂拱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于西京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十住论一部十卷(龙树菩萨造)

右秦弘始年罗什于长安译。出长房录。

·十七地论一部五卷

右梁武帝代太清四年三藏真谛译。出长房录。

·三世分别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涅槃须跋论一部二卷(二纸)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二纸)

右并后魏代菩提留支译。出长房录。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六纸)

右后魏代菩提留支译。出长房录。

·反质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右并陈代真谛于制旨王园寺译。出长房录。

·成就三乘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正说道理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意业论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大空论一部三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大乘优婆提舍论一部五卷(是众论抄出真寂寺录)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七纸)

右大周天授二年十月十四日。于阗三藏提云般若。于大周东寺译。

·五明论合一卷(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

右梁明帝代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婆伽寺译。出长房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六

猜你喜欢
  增集续传灯录序·南石文琇
  在缅京与达到那边僧王谈话·太虚
  证道歌注(彦琪注)·佚名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九·玄奘
  祖庭事苑目录·睦庵善卿
  续高僧传序·道宣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一卷·宝亮
  省庵法师语录卷上·宝贤
  法句譬喻经泥洹品第三十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佚名
  解深密经卷第五·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十卷·佚名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上·佚名
  净土圣贤录卷三·彭希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五折 缔姻·李玉

    【一江风】[生上][付扮舡家摇上][生]恨难平,大地风波横,南国忠良罄。我周顺昌,自从竹坞得晤文兄,始知近日权之恶,正以缇骑四出,同抱杞忧。不想浙中魏廓园兄,竟尔独先被逮。那校尉前往李,此际定过吴门。我想魏兄生平狷介,视死如归。

  • 卷二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古今禅藻集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二十四明释正勉释性同辑明【七言律诗】晓过西湖          梵琦【十一首】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仙林寺远钟巳动灵

  • 臧榮緒晉書卷四·汤球

      后妃   晉武採漢魏之號。以擬周之六宮。置貴妃、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儀、修容、修華、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又置美人、才人、中才人、以為散職。初學記十。   武元   武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佚名

    天启六年十二月己亥朔○东厂太监魏忠贤汇奏三年缉获功荫弟侄一人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杨寰孙云鹤加太子太保锦衣卫堂上佥书理刑如故嗣是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许浩然亦以三年类奏尔耕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显纯加太子太保应元升

  • 卷二十五·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二十五乾隆二十一年春二月庚子谕驻劄乌里雅苏台办事大臣阿兰泰擒治讷黙库等事宜上谕军机大臣曰据舒明奏称厄鲁特部人擅杀台站侍卫并据厄鲁特侍

  • 三十一、面试·包天笑

      十六岁的春天,病了一场,这上半年的学业,全荒废了。其实这个年纪,是一生求学最严重的时代,在学校制度上,当进入高中了。父母因为我病已告痊,实为大幸,也不来督责我。并且我也在家不大出门,朱先生那里也不去,也没有什么同学朋

  •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班固

    (卫青,霍去病)【原文】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陽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陽侯曹寿尚武帝姊陽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青有同母兄卫长君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为卫氏。卫媪长女君孺,次女少

  • 曾翚传·张廷玉

    曾翚,字时升,泰和人。宣德八年(1433),中进士。他治理秦府永兴王葬事时,辞去有关官员的馈赠。历任刑部员外郎。尚书金濂很器重他,让他掌管奏章。有什么重案,各郎官不能决断,总是交给曾 翚。秦王揭发巡抚陈镒狎妓。曾翚调

  • 樊山政书卷六·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咸宁县商民王日宣等呈词代粮务局批咸宁县训导张佩鈖禀批咸宁县刘令自理词讼月报清册批朝邑县易令国勋禀批续备防军统带周副将玉堂禀批华州详代农工局批宝鸡县朱令弼臣禀批紫阳县梁令禀批商州尹牧昌龄

  • 北洋海军章程第八·佚名

    工需杂费 一、天津海防支应局专管北洋海军俸饷、工需及北洋各海口陆军兵饷并各局、各学堂、船坞、库厂薪粮经费暨一切工程修制、采办价值收支报销事宜,应用员弁、司事、书役人等薪工等费,历年在津防练军月饷项下开支,并

  • 47.博浪沙的铁椎·林汉达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

  • 在仰光与宇威独礁等谈话·太虚

    ──十二月十四日──礁:法师平安!请问多大年龄?  师:谢谢!今年五十一岁。  礁:法师这次来缅甸,有什么任务?  师:这次来缅甸,是送舍利至大金塔供养;其次是礼拜佛塔,和拜访佛教的高人,希望共同把佛法推广到世界上去。  礁:中

  • 阅入中论记·太虚

    ──三十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作──※月称论师入中论,于译稿曾随阅隋删润。顷刊印初出,复览一遍,综前寻伺之所及,久恐遗忘,乃援笔记之。三十二年十月四日,汉藏教理院编译处监译太虚记。※一全论节成六卷。初赞佛因大悲五纸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下)·太虚

    第四章 所知事素之关系所知现实成事,即有情、器界等;所知现实蕴素,即心、心所、色等。成事是蕴素之成事,蕴素是成事之蕴素。即此成事与蕴素关系之轨则,演绎之即是因果律。略观之、似乎蕴素是因而成事是果,深察之、则能为因

  • 山房集·周南

    宋代诗文别集。9卷。周南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作者有著作40卷。因年久大多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录,重新编排为前集8卷、后稿1卷。其文章充满爱国热情,对投降卖国路线尤为痛恨,如《秦桧降爵易谥

  • 滕王阁序·王勃

    唐王勃撰。滕王阁,为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上元二年(675),阎伯玙任洪州都督时,重修此阁,农历九月九日在阁上宴集宾客,正好王勃往南方省父经过洪州,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文。当时即震惊四座。文章从洪州的

  • 韦苏州集·韦应物

    又名《韦江州集》、《韦刺史集》。诗别集。唐韦应物(曾官苏州及江州刺史)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原本不传。宋嘉祐间王钦臣重加编定,题《韦苏州集》十卷,序称收赋、诗五百七十一篇,按十五门类

  • 珩璜新论·孔平仲

    《珩璜[héng huáng]新论》宋代笔记。传本或作1卷,或作4卷。孔平仲著。此书一名《孔氏杂说》,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作《杂说》。原本卷末有淳熙七年(1180)吴兴沈诜《跋》,称渝川丁氏刊板,已名“珩璜论”,可见当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