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了知诸行相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一切漏尽无馀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有所作皆悉具足。舍彼重担得大善利。尽诸有结正智无碍。心住寂静已得自在。唯一尊者住补特伽罗。所谓阿难。

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随汝乐欲为诸菩萨摩诃萨。如其所应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是时尊者舍利子即起是念。今尊者须菩提为以自智慧辩才。而为宣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耶。为以佛威神及加持力而为说耶。

尔时尊者须菩提承佛威神知舍利子於如是色如是心有所思念。既知是已即告舍利子言:汝今当知。世尊所有声闻弟子。於诸法中若自宣说或为他说。一切皆是佛威神力。何以故?佛所说法若於是中能修学者,彼能证得诸法自性。以证法故有所言说。皆与诸法无所违背。是故舍利子,佛所说法顺诸法性。诸善男子当如是知。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作是言:令我随所乐欲。如其所应宣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世尊,以何等义名为菩萨。当说何法为菩萨法。世尊,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亦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以是义故。若菩萨及菩萨法。皆无所有不可见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不可见不可得。我当为何等菩萨教何等般若波罗蜜多。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心无所动不惊不怖亦不退没。是即名为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是即了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即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而彼菩萨虽如是学。不应生心我如是学。何以故?彼心非心心性净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云何须菩提,有彼心非心不。须菩提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若心非心於有於无为可得耶。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是时须菩提告舍利子言:若心非心於有於无不可得者,汝今何故作如是言有心非心耶。舍利子言:何名非心性。须菩提言:一切无所坏远离诸分别。是为非心性尔时尊者舍利子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诚如佛说。汝於无诤三昧行中最胜第一。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即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若有人欲学声闻法者,当於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是即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相应。若欲学缘觉法者,当於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是即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相应。若欲学菩萨法者,当於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是即於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而得具足诸菩萨法聚集相应。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一切菩萨藏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於菩萨法是即相应。若欲修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当於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是即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具足集诸佛法。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於无上法而得相应。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我不可见亦不可得。而菩萨但有名字。世尊,即此名字亦不可见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亦但有名字不可见不可得。当为何等菩萨教何等般若波罗蜜多。以是义故我即生疑。世尊,我於名字中求菩萨摩诃萨毕竟不可得。而彼名字无住处非无住处。无决定无不决定。何以故?彼名字性无所有故。是故无住处非无住处。无决定无不决定。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无所动不惊不怖亦不退没。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住菩萨地而不退转。善住无住相应。

复次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住於色不住受想行识。何以故?若住於色即行色行。非行般若波罗蜜多。若住受想行识即行受想行识。非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住於诸法即不能受般若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而不相应。不能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成就一切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不受於色不受受想行识。若不受色即非色。不受受想行识即非受想行识。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受。菩萨摩诃萨於无受法中当如是行。此即名为菩萨摩诃萨。一切法无受三摩地。广大圆满无量决定。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坏。世尊,彼一切智。无有相无所龋若有相可取者,彼室哩尼迦波哩没啰惹迦。如是等人於一切智不应生信。何以故?此人於一切智而生信解。以有量智入如是法。不受於色不受受想行识。不以喜乐法为智所观。不以内色为智所观。不以外色为智所观。不以内外色为智所观。亦不离内外色为智所观。如是不以内受想行识为智所观。不以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不以内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亦不离内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而彼室哩尼迦等。於如是法及一切智智深生信解。於诸法性而得解脱。又於一切法无取无非龋乃至涅盘亦无取无非龋世尊,修菩萨法者,虽於色受想行识而无所受。彼未圆满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亦不中道取证涅盘。是故世尊,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了知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应作是观。何法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为何等相。诸法无所生亦复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其云何有。若菩萨作是观时。心无所动不惊不怖亦不退没。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若诸色法离色自性。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离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一切智复离般若波罗蜜多自性。般若波罗蜜多复离一切智自性。一切智离一切智自性者,云何说。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言:舍利子,如是如是,一切色法离色自性。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自性。乃至一切智离一切智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相离般若波罗蜜多相自性。诸相离诸相自性。无性亦离自性尔时尊者舍利子复白须菩提言:云何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是中学者彼能成就一切智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彼能成就一切智。何以故?诸法无生亦非无生。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了知。如是行者即能随顺亲近彼一切智。身心清净诸相清净。在在处处严净佛土。成熟有情具诸佛法。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近一切智。

复次尊者须菩提言: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於色法此为行相。若行色相此为行相。若生色行此为行相。若灭色行此为行相。若坏色行此为行相。若空色行此为行相。我行诸行亦是行相。我行菩萨行亦是行相。於菩萨法我有所得亦是行相。如是若行受想行识此为行相。若行受想行识相此为行相。若生受想行识此为行相。若灭受想行识此为行相。若坏受想行识此为行相。若空受想行识此为行相。我行诸行亦是行相。我行菩萨行亦是行相。於菩萨法我有所得亦是行相。若作是念能如是行乃名行般若波罗蜜多亦是行相若如是行者当知此菩萨未能具足善巧方便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当云何行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不行於色不行色相。不行色生不行色灭。不行色坏不行色空。不行我行不起我行。菩萨行如是,不行受想行识。不行受想行识相。不行受想行识生。不行受想行识灭。不行受想行识坏。不行受想行识空。不行我行不起我行。菩萨行不作是念。若如是行乃名行般若波罗蜜多。若如是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而彼菩萨摩诃萨虽如是行。即不念我行不念我不行。不念我亦行亦不行。不念我非行非不行。又复不念有所行。不念无所行。不念亦有所行亦无所行。不念非有所行非无所行。何以故?一切法无念无取无非龋此名菩萨摩诃萨一切法无受三摩地。广大圆满无量决定。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坏。此三摩地遍入一切三摩地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者,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尊者须菩提,承佛威神作如是言:若菩萨摩诃萨虽行无数三摩地而无行相。虽见无数三摩地而无所见。彼菩萨不作是念。此三摩地我已入。此三摩地我当入。此三摩地我今入。如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离一切相而无所生。若如是者当知是菩萨已从先佛。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於三摩地无所行相。彼得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而此三摩地为有所观不。须菩提言:不也舍利子,何以故?彼三摩地性无所有。离诸分别及所了知。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如佛世尊威神辩才及加持力。如是宣说诸菩萨摩诃萨当如是行如是修学。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为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是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是即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耶。佛言:舍利子,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为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当学何法。佛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了法无所有亦复无所学。是为修学。何以故?彼一切法皆无所有。而诸愚异生於无法中分别执著。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法无所有今云何有。佛言:舍利子,诸法无所有今如是有。彼诸愚异生於无法中以不了故说为无明。是故执著无明。以执著故起分别心。由分别故堕於二边。如是展转於一切法。种种分别起所得相。彼分别已依於二边而生执著。是故分别过去诸法。分别未来诸法。分别现在诸法。以诸分别故执著名色。舍利子,彼诸异生不了诸法无所有性起分别者,於如实道不能了知亦不能见。由不知见故不出三界。於实际法不能安住亦不生信。是故堕彼愚异生数。

尔时尊者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一切智不。佛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非学一切智。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亦学一切智。如是学者亦学一切法。得近一切智成就一切智。

是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幻人作是问言:云何修学一切智。云何亲近一切智。云何成就一切智。彼若作是问我当云何答。佛言:须菩提,我今问汝随汝意答。须菩提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佛言:须菩提,於汝意云何。幻异於色色异幻不。如是幻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异於幻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异幻非色异色非幻。彼幻即色彼色即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言:须菩提,於意云何。所有五取蕴是菩萨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须菩提,当知五取蕴即是幻人。何以故?说色如幻受想行识亦如幻。彼色受想行识。即是六根五蕴。是故菩萨摩诃萨亦如幻。若欲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当如幻学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初住大乘菩萨。闻作是说得无惊怖耶。佛言:须菩提。彼初住大乘菩萨若随恶知识。即於是法闻已惊怖。而彼菩萨若随善知识。即闻是法不生惊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恶知识。佛言:若有教令远离般若波罗蜜多者,是为菩萨恶知识。何名菩萨善知识。佛言:若於般若波罗蜜多。自所宣说转教他人。复为他人广示魔业及魔过失。劝令觉了觉已复令远离。又复劝令不离诸佛。须菩提当知。是人被大乘铠大乘庄严安住大乘。是为菩萨摩诃萨善知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大乘庄严安住大乘。世尊,当说何句义是菩萨义。佛言:须菩提,当知非句义是菩萨义。何以故?菩萨於一切法无所障碍。於一切法如实了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障碍亦如实知。此说为菩萨义。又复世尊,云何得名摩诃萨。佛言:於有情聚中而为最上。以是义故名为摩诃萨。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摩诃萨义。佛言:随所乐说今正是时,舍利子言所有我见。众生见。命者见。补特伽罗见。诸有趣见。断见。常见。及有身见。若离如是等见为众生说法者是为摩诃萨。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摩诃萨义。佛言:随所乐说今正是时,须菩提言:若菩提心。一切智心。无漏心。无等心。无等等心。於如是心无碍无著。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坏。以是义故名为摩诃萨。由此入於菩萨摩诃萨数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云何彼心无碍无著须菩提言:以无心故心无障碍亦无所著。舍利子言:心义云何。须菩提言:舍利子,心於有无为可生耶。为可得耶。舍利子言:不也须菩提,是时须菩提告舍利子言:心於有无若不可得者,何故於心有所说耶。尊者舍利子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诚如佛说。汝於无诤三昧行中最胜第一尔时尊者满慈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摩诃萨义。佛言:随所乐说今正是时,满慈子言:摩诃萨者所谓被大乘铠以大乘法而自庄严安住大乘。是故说为摩诃萨义。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者,以何义故名大乘铠。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应度无量无数众生令至涅盘。虽度如是众生。已於诸众生无所度想。而无一众生得涅盘者,何以故?一切法性本如是故离诸起作。须菩提,譬如幻师於四衢道以其幻法出多人聚出已即隐。须菩提。於汝意云何。是诸幻人有所从来有其实不。有所灭去有所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度无量无数众生令至涅盘。而实无众生有所度者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生惊怖。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而自庄严。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菩萨摩诃萨若如是了知者,是为被大乘铠勇猛坚固而善庄严。佛言:须菩提,如是如是,何以故?彼一切智是无为无作法。为利众生故起诸方便。而彼众生亦是无为无作法。须菩提言:诚如佛说。所以者何。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亦无缚无解。世尊,色真如无缚无解。受想行识真如亦无缚无解。

尔时尊者满慈子白须菩提言:如尊者所说,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无缚无解。色真如无缚无解。受想行识真如无缚无解者,此中何等是色无缚无解。何等是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等是色真如无缚无解。何等是受想行识真如无缚无解。须菩提答言:满慈子。汝今当知。幻人色无缚无解。幻人受想行识无缚无解。幻人色真如无缚无解。幻人受想行识真如无缚无解。何以故?无所有故无缚无解。离故无缚无解。不生故无缚无解。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者,是即安住大乘被大乘铠大乘庄严。即时尊者满慈子。闻是说已默然而祝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菩萨摩诃萨安住大乘被大乘铠大乘庄严。世尊以何义故为名大乘。菩萨云何了知。是乘从何所出。出已於何所祝佛告须菩提,大乘者无限量无分数无边际。以是义故名为大乘。菩萨摩诃萨即如是了知。又言大乘从何所出住何处者,是乘从三界出住波罗蜜多。彼无所著故即住一切智。从是出生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若法无所出亦复无所祝以无住故即一切智无住相应。又此大乘亦无所有即无所出。无出故如是出。所以者何。若有所出若无所出。如是二法俱不可得而无所生。乃至一切法中。无法可出亦无非法可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出生。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彼大乘法於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中。而为最胜与虚空等。如彼虚空能受无量无数众生。彼大乘法亦复如是,能受无量无数众生。世尊,菩萨摩诃萨於大乘法不见有来不见有去亦无住处。前际不可得後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三世平等无所生故。是故大乘义如是说。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於大乘法如是修学。彼菩萨摩诃萨即得成就一切智。

猜你喜欢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卷第一百八十四·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三·唐慧琳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一(并序)·希麟
  十住断结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三十四·霁仑超永
  卷八十三·佚名
  卷第六·祖琇
  卷五十二·佚名
  兜沙经全文·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佛 法 无 边·太虚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四·石雨明方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汪广洋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凤池吟稿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三    明 汪广洋 撰五言长律淛右苗帅率猺獠来归右司王恺往慰之因其回作诗以赠昭代埀洪业皇风被远人三苗驯礼化五岭净烽尘况值来归际宜加抚慰谆兹行关

  • 第二節 詞譜·王力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他格式來寫詞,叫做&ldquo;填詞&rdquo;。&ldquo;填&rdquo;,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下面是萬樹《詞律》所列《菩薩

  • 提要·高拱

    (臣)等谨案本语六卷明髙拱撰拱有春秋正旨已着録是书成于万歴丙子距拱罢归之日已十三年故开卷即以否泰两卦君子小人消长为言其中论裴度论刘晏皆阴以自比论李林甫论哈麻皆以阴比徐阶论卢懐慎则阴比殷士儋辈亦发愤而著书者

  • 大事记续编卷一·王祎

    汉孝武皇帝征和四年春正月帝幸东莱欲浮海求神仙羣臣谏弗听大风海涌而止【以通鉴目録稽古録修】二月丁酉雍县无云如雷者三陨石二【以本纪修】三月帝耕于钜定【以本纪荀悦汉纪稽古録修】解题曰武帝一纪征伐宫室祭祀诗乐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一·佚名

    嘉靖元年十二月癸酉朔以浙江湖州府水灾令该府漕运粮米再改折六万石每石徵银七钱仍命总理粮储尚书李充嗣于浙江运司量支盐课银五千两督同守巡等官核实赈济饥民○甲戌谕礼部朕祖母寿安皇太后夙事皇祖宪宗诞生兴献帝壸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周起元传·张廷玉

    周起元,字仲先,海澄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考中第一名,第二年成为进士。历任浮梁、南昌知府,以仁爱廉洁著称。奉旨召见进入北京,授湖广道御史。正在等候命令,赶上考核京官。御史刘国缙怀疑郑继芳的假信出自周起元、李邦

  • 附録六·佚名

    朱文公文集约束榜(节录)一、契勘诸县民讼人户,自合从条次第经陈;其公事各有条限,民户越诉亦有断罪刑名。往往县道不能结絶,遂至留滞,引惹词诉;兼又有人不候本县照限追会圆备予决,便卽先行经州,紊烦官府。今立限约束,自截日为始,应

  • 第三十四章 徐州班师始末·李宗仁

    一6月初,我三路革命军会师陇海线时,山西阎锡山已正式附义。革命势力至此已奄有全国的大部,本可一举而下北京与天津,以实现我原先“打下北京再说”的主张。谁知正因军事进展的迅速,武汉方面反蒋声浪也随之高涨。卒

  • 十五年·佚名

    (戊寅)十五年清光緒六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辛亥。詣仁政殿,親上大王大妃殿望八稱慶致詞箋文、表裏,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迓新正而其休用申,上天啓得一之運受介福,而方進不已,東朝躋望八之齡,爰頌如阜、如岡,誕告在朝、在野

  • 易经·说卦传·第一章·佚名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卷六【起桓公七年尽十八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六【起桓公七年尽十八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唐孔颖达疏经七年春二月已亥焚咸丘注无传焚火田也咸丘鲁地高平钜野县南有咸亭讥尽物故

  • 卷四·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四宋 王昭禹 撰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凡官言正者属官之所取正也宫正者凡宫官之属于是而取正盖侍卫之不严则无以偹非常左右之不正则无以谨近习又言王宫者百官之治事皆防于此天下之治忽实本于

  •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

    ──二十二年十月在汉口市商会讲──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这是题目的概括意义,此次由汉口律师公会、佛

  • 净土圣贤录卷二·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慧远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

  • 长水日抄·陆树声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 一卷。明陆树声撰。卷前有自序,撰者称此书是其年衰退职后,归家“追忆见闻”所做的随笔札记。所谓“日抄”,乃“以余积日所得也”;树声别号“长水渔隐”,所以用“长水”冒题。存有明刊本、 《陆

  • 出家功德经·佚名

    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

  • 普贤曼拏罗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鹫峰说金刚萨埵之秘密相应法,有种种之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