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其中众生,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已,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以种种华、香、璎珞、幡盖、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变成宝帐,遍覆此间诸佛之上。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 住于大神通, 为悦众生故, 现无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无数光, 为求佛道者、 现此稀有事。 

诸佛謦欬声、 及弹指之声, 周闻十方国, 地皆六种动。 

以佛灭度后、 能持是经故, 诸佛皆欢喜, 现无量神力。 

嘱累是经故, 赞美受持者, 于无量劫中、 犹故不能尽。 

是人之功德, 无边无有穷, 如十方虚空, 不可得边际。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见我, 亦见多宝佛、 及诸分身者, 

又见我今日、 教化诸菩萨。 能持是经者, 令我及分身、 

灭度多宝佛, 一切皆欢喜。 十方现在佛、 并过去未来, 

亦见亦供养, 亦令得欢喜。 诸佛坐道场, 所得秘要法, 

能持是经者, 不久亦当得。 能持是经者, 于诸法之义、 

名字及言辞, 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 一切无障碍。 

于如来灭后, 知佛所说经, 因缘及次第, 随义如实说, 

如日月光明, 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 能灭众生闇, 

教无量菩萨、 毕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闻此功德利, 

于我灭度后, 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 决定无有疑。 

猜你喜欢
  卷第十·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二卷·李通玄
  卷二十六(下)·佚名
  卷第二十二·道宣
  佛说出家缘经·佚名
  卷四百四·佚名
  卷九十八·道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一·澄观
  佛说佛十力经·佚名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菩萨经·佚名
  欢迎印度民族领袖尼赫鲁先生·太虚
  御选语录卷十三·雍正
  重刻准提净业序·谢于教
  大智度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五·成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284_1 【古别离二首】李端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

  • 卷九十四·彭定求

        卷94_1 【明冰篇】富嘉谟   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昼夜冰,素彩峨峨明月升。   深山穷谷不自见,安知采斫备嘉荐,阴房涸沍掩寒扇。   阳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沱度千门,明冰时出御至尊。   彤庭赫赫九仪备,腰

  • 李纲·唐圭璋

      纲字伯纪,邵武人。生于元丰八年(1083)。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南渡,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御史所劾,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绍兴十年(1140)卒,年五十

  • 卷三·赖良

    钦定四库全书大雅集卷三元 赖良 编陆居仁古意二首采莲多芳草种豆襍艾蒿马齿似蕙根鱼肠溷鈆刀举世方好竽锦瑟将谁操已矣屠龙技终身徒自劳王孙玉抵鹊公子金抵蛙夜光投暗室騄耳困盐车燕石锦十袭楚璞刑再加哲哉待贾翁怀

  • 贾凫西鼓词序·贾凫西

    统九骚人撰山不可摇,云雾宣其气;海不可量,潮汐泄其机。山海尚有不平之积,而況人之食味別声被色而生者哉?当其寂处阒然,如蚕斯缚,如蠕斯奋,悲喜交集,曲折万端,洎乎应感起物心术形焉。蚩蚩者,随起而灭,稍有聪明,为之咏言焉,长叹,播之音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二·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七月癸丑朔以孟秋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赐吏部尚书孙鑨乘传回籍○升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黄凤翔为南京礼部尚书山西左布政使陆万垓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推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孟一脉为应天府

  • 卷之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一·张资平

    我的故乡是广东梅县。在前清,称为嘉应州。嘉应州是直隶州,辖有四县。但它自身也直辖有相当面积的区域。辛亥革命后,改这直辖区域为县区。故认真说来,嘉应州和梅县是不能混称的。因为现在的梅县,在地域上说,只是从前的嘉应州

  • 鲁悉达传·李延寿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眉阝人。他的祖父鲁斐,曾任齐衡州刺史,封陽塘侯。他的父亲鲁益之,曾任梁云麾将军、新蔡、义陽二郡太守。鲁悉达从小以孝而闻名,侯景之乱时,他组织乡民保卫新蔡,致力种田积蓄粮食。当时兵荒马乱,都城及上川人

  • ●卷上·徐咸

    太祖开基建康,升建康为应天府。太宗迁都北平,升北平为顺天府。今皇上兴自安陆,升安陆为承天府,与宋太祖以归德节度使登极,升宋州为应天府,太宗以晋王即位,升并州为大原府,高宗以康王中兴,升康州为德庆府,同一揆也。太祖游西苑,命

  • 唐纪四十七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784)·司马光

    唐纪四十七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 [1]五月,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江、淮缯帛来至,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韩欲遣使献绫罗四十担诣行在,幕僚何士干请行;喜曰:“君能相为行,请今日过江。”士干许诺,归别家,则家之薪米储已罗

  • 礼二一·徐松

    四镇【宋会要】太祖干德六年四月七日,诏问礼官五镇见祭罢祭之由,太常礼院言:「按《隋书》,开皇十四年立冀镇霍山祠。唐天宝十载,封沂山为东安公,会稽山为永兴公,吴山为成德公,霍山为应圣公,医无闾山为广宁公。又《郊祀录》,四镇

  • 卷05·陈邦瞻

    太祖乾德二年春正月,南汉侵潭州,防御使潘美击却之。时南汉主刘

  • 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晏婴

    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絇音渠,鞋上装饰物,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仅能举足。问曰:“天寒乎?”晏子曰:“君奚问天之寒也?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凉,今君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履重不节,是

  • 忆念品第十五·佚名

    入息出息念,具满谛思惟。常依次第行,按如佛所说,是则照世间,如雲开月现。起止觉思惟,坐卧不废忘。刍立是念,现利未来胜。始得终最胜,逝不睹生死。若见身所住,六触以为最。刍常一心,便自知圆寂。以有是诸念,自身恒逮行。若其不如

  • 法演禅师语录卷上·法演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参学才良编师开堂日。授疏示众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请对尊官。分明剖露。宣疏了指法座云。此大宝华王座。从朝至暮。与诸人同起同坐。诸人还见么。若见。更不在升。若不见。莫

  • 卷第四十四(第七诵之三)·佚名

    十诵律卷第四十四(第七诵之三)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尼律第三(三十舍堕法之一)佛在舍卫国。尔时诸比丘尼。行乞欲为多人作房舍。诸居士问言。欲作何等。答言。为多人起房舍。诸婆罗门居士有信者。多与财物。

  • 正一法文十箓召仪·佚名

    《正一法文十箓召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载十种早期天师道法箓。即元命赤箓、青甲箓、赤甲箓、武甲箓、文甲箓、圣真神箓、黄图中纲箓、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