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

──三十三年五月在汉藏教理院讲──

今天惠临了印度大学的罗达克利西那校长,我们应当很至诚地欢迎!印度大学在佛经上叫做波罗奈的地方,就是鹿野苑的所在地。此地是印度古文化的中心,亦是佛陀初转法轮之所。四五年前,我曾到其地,住一星期,访问许多团体,而印度大学即被访到之一。我访到印度大学时,承该校代理校务的一位工程师领我参观,其规模至为宏大,建设都是新的,非常完备。那天该校开欢迎会请我讲演,听众有五六千人,人的多与校舍的大,都有我们汉藏教理院的百倍。今天我们这里欢迎罗达克利西那校长,觉得太不够了!但是校舍、人众虽不及,而我们欢迎的心情,却是同样地至诚,同样地热烈。因为我们仿佛欢迎从前印度来的高僧古德一样,所以我们欢迎的诚意是很够的。

此次罗达克利西那校长之来中国,是教育部因中印教授交换请来讲学的头一位。大家要知道!罗达克利西那校长,是印度哲学的权威,同时也是世界上讲印度哲学的权威,所以他常到英美各大学去讲印度哲学。现在他拿印度哲学文化来告诉中国,同时也要研究由印度传到中国来二千多年的佛教,并考查中国的儒、道文化,他这工作是有伟大的意义的,因为他来中国讲的是整个印度从古到今哲学文化,来中国所研究考查的也是整个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化,由交互地研究了解,再把中印综合文化宣扬到欧、美去,使欧、美人了解整个东方文化。现在全世界都在苦相争斗,而有思想者所共同希望的是世界永久的和平。罗达克利西那校长尤其有志于将整个东方文化发扬到欧、美去,使之成为创造世界永久和平的因素。因此、罗达克利西那校长此来,是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佛教徒所特别欢迎的!

中、印文化之关系,从前大概只是将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过中国来的人,最著名如摩腾、罗什等;中国也有去印度留学的,如法显、玄奘等。两方往来,总在千人以上,但这都只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到中国来,中国传入印度的却不多,这是中、印文化过去的一段历史。就近代来说,民国十二年印度太戈尔先生来游,他一方把现代印度文化传入中国,一方在他的印度国际大学里设了中国学院,将中国所有的如儒道文化也研究起来了。所谓现代印度文化,就是把印度古今所有各教的文化综合研究之,此即所谓“印度教”是也。印度大学特注重印度各教文化,而罗达克利西那校长,即为此种研究之代表者。所以、兹有欢迎诗一首云:‘自昔佛曾华贯注,乃今儒与梵交流,人间共感相争苦,永缔和平祝此游’!这是我们欢迎的诚意!我们现在请罗达克利西那校长给我们讲演!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汉藏佛教,都是源于古印度的,可说对印度古文化研究已有了基础,所以我们希望罗达克利西那校长把近代“印度教”的综合文化,绐我们一个扼要的指示!(弘悲记)(见海刊二十五卷九十期合刊)(附注) 本文自“汉藏教理院欢迎达克利西那先生记”录出。


猜你喜欢
  佛诞纪念会演说·太虚
  佛学之人生道德·太虚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一·费隐通容
  卷四十三·佚名
  因明正理門論本·欧阳竟无
  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诞生·太虚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一卷·世友
  卷第一百四·佚名
  太虚法师在欧洲·太虚
  卷第二十五·佚名
  卷九十六·道世
  住二空品第七十八·佚名
  与 茗 山 书·太虚
  第五品 根分别·佚名
  卷第二·雷庵正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鸟·闻一多

    哦!森林的养子, 太空的血胤 不知名的野鸟儿啊!黑缎底头帕, 蜜黄的羽衣, 镶着赤铜底喙爪—— 啊!一只鲜明的火镞, 那样癫狂地射放, 射翻了肃静的天宇哦!像一块雕镂的水晶, 艺术纵未完成, 却永映着上天底光彩—— 这样便是他吐出的

  • 名山藏卷之十九·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十九◆典谟记十九孝宗敬皇帝二○孝宗敬皇帝二十四年正月二月内府针工局请比例招幼匠千名工部议往年尚衣监招匠千名兵仗局効之遂至加倍军器局司设监又効之亦招一千今针工局复请乞停止以节冗滥上曰五

  • 卷之三十七·佚名

    洪武元年十二月丁卯朔以汪广洋刘惟敬为中书省参政杨宪为御史中丞钱塘为刑部尚书郭景祥为浙江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江西行省参政安然为山东行省参政○礼部尚书钱用壬告老赐居湖州用壬广德人故元进士为翰林编脩官张士诚据吴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子朔孟秋享 太庙遣驸马万炜代○大学士方从哲以撰 大行皇后谥册成具题恭进以闻○戊寅兵部尚书黄嘉善复以人言乞休 上以辽事孔棘本部不宜卸担不允○己卯 仁孝文皇后忌辰遣襄城伯李守锜祭 长陵○

  • 卷之二百三·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二月。辛未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己亥皆如之。内注  ○以神灵显应。颁河南淇县关帝庙扁额。曰神功广运。城隍庙扁额。曰应德效灵。武安县城隍庙扁额。曰神厘普洽。随

  • ●凤洲杂编二·王世贞

    王世贞 臣切念 祖宗积德之厚 父皇创业之艰立法垂训以传万世锡子孙保全之福为 宗室久安之计宣德元年八月江西布政司移文谓 太祖高皇帝子孙以禄米定品级臣不胜惶惧伏惟 祖训所载禄米葢亲亲次序无有品级诚以子孙皆

  • 幸生录·佚名

    五知老人庚子之乱,余在内廷,不能力救,徒以额外京堂咨访,未及。遂甘缄默以避时祸。战事孔棘,私议隐讽,未尝伏奏一预机谋。军败国辱,乘舆播越,其当死者分也。且守先去,以为民望之箴,矢食焉不避其难之义。眷属在京,服御在京,不为之动

  • 卷四十一·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一生徒七外藩入学外藩就学国子监者有琉球学有俄罗斯学俱不常设或该国王奏请奉防俞允乃令其所遣陪臣子弟入学读书由监臣遴贡生为教习又派博士助教等

  • 卷三十一、凖部及囘部之平定·黄鸿寿

    高宗乾隆二十年,春二月,以尚书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将军出北路,陕督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尔为定边右将军出西路,往征准噶尔。自乾隆四年准部和议既就绪,边事稍甯,至十四年,噶尔丹策零死,其部内乱,其宰桑[1]萨拉尔、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 洪武十八年五月辛酉朔,上御华盖殿,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进《读心箴》毕。上曰:“人心道心,有倚仗之几,盖仁爱之心生则忮害之心息,正直之心存则邪诐之心消,羞恶之心形则贪鄙之心绝,忠悫之心萌则

  • 十二年(上)·佚名

    (丁丑)十二年大明正德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丁丑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遂進賀于大妃殿,受賀,設進豐呈于宣政殿,餉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臺諫及入番諸將、史官等于仁政殿庭。○太白晝見。○全羅道觀察使南袞狀啓:金堤居

  • 成公·成公七年·左丘明

    【经】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吴伐郯。夏五月,曹伯来朝。不郊,犹三望。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公至自会

  • 卷十三·曾国藩

    卷十三意志篇心如鼎镇,志如磐石。《论语》曰:空手与猛虎搏斗,徒步而涉深水,表面是勇气,内在是意志。曾国藩说,危难时可以验证平素之道力。祁门帅营,四面临敌,曾国藩帐悬长刀,言退一步即入地狱,弈围棋如故。梁启超说,功成业定后,人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法品第十八   復次僧佉人言.若如所說業及煩惱作者受者皆如乾闥婆城等無有實者此非道   理.然我我所而亦有體.諸外道計有我身相由身所攝諸大種與大種合諸根

  • 来厦门之感想·太虚

    ──十五年十月在厦门南普陀寺讲──太虚此次由星洲返沪,经过厦门,因南普陀为名胜之区,地方信士亦多,故抱参学的观念来此。今承各团体及佛界同胞聚集一堂,得与胜会,非常欣幸!虽是无何可说,但对之顿使发生三种感想,今略提出与诸

  • 阿兰品第十五·佚名

    如是菩萨,广肩长臂,安徐详雅。师子应步,诣阿兰问,生死出要。意欲断坏,生死门阃,遥见阿兰。与门徒俱,聚会而坐,讲论梵典。菩萨德重,喻如天帝,迎接问讯。与坐谈论,坐须臾已,善意相视。菩萨慈意,慰劳阿兰,阿兰对曰:久承德化,所以出家,不甘

  • 书经衷论·张英

    四卷。清张英撰。此书不载《尚书》全文,仅于每篇标立题目,逐条说解。其所说解,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该书说解,博采前人旧说,不为门户所拘,亦不专主一家,取舍之间,多以己意折衷之,持

  •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亦先归命礼普贤,乃至观身如普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