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来厦门之感想

──十五年十月在厦门南普陀寺讲──

太虚此次由星洲返沪,经过厦门,因南普陀为名胜之区,地方信士亦多,故抱参学的观念来此。今承各团体及佛界同胞聚集一堂,得与胜会,非常欣幸!虽是无何可说,但对之顿使发生三种感想,今略提出与诸君一谈:

一、因地感想:厦门、于中国向谓之大厦国,厦门即是大厦之门户也。现在中西交通,中国有两个大门户:一是广东香港,一是福建厦门;而香港自开放以来,为西方生存竞争、物质文明输入中国之大门户,虽未尝不因之使生活丰富,但中国枪炮、轮船、火车,及种种害人杀人之具,亦无不由香港输入,使我东方民族受种种迫害,得种种不安宁而痛苦的结果。欲去除此种种不安宁之痛苦,须将东方固有的最高尚、最和平的道德文化,从此厦门大门户输出,照破西方的黑暗,方奏神效。然所以能如此者,一为厦门大学新创设国学研究院,一为南普陀寺已成立之闽南佛学院。盖近年来中国的少数学者,渐窥得东方伟大性之文化,如考古发见地下之古迹,或察先民之遗籍,推验到古代伟大民族之精神。然欲重新发皇此精神以应现世之潮流,而唤醒科学万能之迷梦,厦门大学之新建国学研究院应负此重大之责任。且厦大为华侨所设,易由南洋以及西洋也。而南普陀之闽南佛学院,为近时国内各佛学院中之比较良好者,地方信士亦有从之研究者,若能将此佛学精神发扬以渐达南洋,则可普及世界。故厦门为发扬中华国学、提倡道德文化、输入西洋之大门户也。

二、因教感想:南普陀寺是佛教机关,今天来会者,一部分是佛教徒,其余亦大都与佛教直接间接有因缘关系者。然对于教之感想,盖有二说:一是随宜之教,一是大乘之教。这两种性质,自释迦牟尼时已有之矣。因地方民族希望不同,随宜施设,所谓随顺众生而为说法。或设人天教理,使作人天业果;或设小乘解脱教理,适应印度外道心理,使进一步得证解脱;若依真正无上正遍知者所证诸法实相之教理,即大乘佛法。此就佛教有两种性质而言者。在中华佛教,经过六朝至隋、唐时,佛教大盛,在学理思想多属大乘;然唐后一般信徒往往趋向小乘,对于自己修证切实注意,倡明佛法于社会,则不关心!士大夫信佛者,多出晚年发心,名利心消,但求自身清净,依从佛法为归宿而已!其余一般无学识者,为求人天福报发心信佛,在当时政治上,确有使人改恶行善之重要关系,而在佛教上,不过一种人天因果而已。以前两种,一为人天,一为小乘,皆非真正大乘佛法也。现在厦门佛教,非畴昔可比,我觉得厦门佛教,很有大乘的气象,许多青年学子,组织佛教团体,能作种种宣传佛事,又能兼行种种教育公益事务,藉此宏扬大乘佛法;出家徒众,除自行修证外,参加宣扬宏化者亦复不少。以此观之,厦门佛教、不惟不是以上人天、小乘之佛法,实为真正大乘佛教之真精神也!

三、因人感想:佛说法的法会大众,自帝王以至苦力之种种人众皆有,且种种灵兽奇鸟及非人类等亦参与其会。中国向来旧习,以佛法但为出家人的,其余皆非佛法中人,岂不谬甚!原来佛法为一切大众公有,非出家独有,今天来会大众,非惟出家一部,即士、农、工、商,男、女、老、幼,以及其他民族宗教之徒亦欢聚一堂,以此推想当时佛说法时的大众,恍然复现于今日矣。可见佛法已成社会化,而将原有大乘佛法,恢复如初,足为佛法前途之光明也。

上来三种感想,归纳言之,东方道德文化,必有复兴之机会。一面倡明佛理,使人人了解真实意义,然后将佛教大乘真义,普及世界,使佛化成社会化。一面将佛法真正救世利人的事业,实行做出。近来中国内乱,无岁无之,战争相续,兵匪相攘,十五年来仍无休息之希望,天灾、人祸、惨之极矣!故我们须一方面本佛慈悲济世利人之心,认为自己之责任,将灾区难民竭力救济;一方面将大乘佛法真理,发扬光大,普及社会,使一般人民自心觉悟苦痛之根本,从自心根本解决,如此乃真为学佛之人也。(达如记)(见海刊七卷十一期)

(附注) 原题“在南普陀欢迎会讲”,今改题。


猜你喜欢
  问相行愿品第六十一·佚名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中·佚名
  序·佚名
  卷第一百六十五·佚名
  卷四·佚名
  佛学讲要·太虚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七·净挺
  幻住庵清规·中峰明本
  第十八品 法心分别·佚名
  佛说伏淫经·佚名
  卷第五·祖琇
  太虚法师语集·太虚
  如实品第十六·佚名
  卷第二十一(第四诵之一)·佚名
  序·莲花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三·彭定求

        卷413_1 【陪诸公游故江西韦大夫通德湖旧居有感…韦大夫旧僚也】元稹   高墉行马接通湖,巨壑藏舟感大夫。尘壁暗埋悲旧札,   风帘吹断落残珠。烟波漾日侵颓岸,狐兔奔丛拂坐隅。   唯有满园桃李下,膺门偏拜

  • 第二十一出 翻卷·李渔

    〖霜天晓角〗(小生带天聋、地哑,外扮朱衣使者,执簿随上)征文考行,二者难兼并。若个堪居绝等,推敲不厌详明。朕自入场以来,默相主司衡文,暗助监临察弊。务使科名不滥,阴骘堪凭。怎奈这些举子,文章中得的尽多,德行取得的亦复不少,但

  • ◆张平章珪·顾嗣立

    珪字公瑞,自号澹庵,弘范子。至元十七年,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弘范卒,屡着战功。二十九年入朝,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擢江南行台侍御史,换文阶中奉大夫。迁浙西廉访使,入佥枢密院事,拜江南行台中丞,谢病归。

  • 卷二十六·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二十六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杖家集【起己卯正月尽十二月】岁己卯妇病沉緜为之料理医药入冬悼亡治丧又踰月始计偕北上时余年五十矣岂意杖家之日乃为妻杖期之日乎四

  • 卷七 茕斋歌诗六十八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七茕斋歌诗六十八首 歌 吟 下 ○ 梁园吟 一作梁园醉酒歌 我浮一作乘黄河一作云去京阙,挂席欲进一作往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一作醉来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

  • 石田诗选巻七·沈周

    (明)沈周 撰○投赠【寄答附】赠徐遵诲和刘邦彦韵四首祖宗原自有髙勲少小豪雄藐冠军竹里行厨青玉案酒邉官妓茜红裙洛阳纸贵三都出夔府沙平八阵分头白归来惟感慨却惭多病负明君不徒说剑与谈兵况是文章动两京屡欲上书勤汉

  •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王肃

    公西赤问于孔子曰:“大夫以罪免卒,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则葬之以士礼,老而政仕者,死则从其列。”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檀弓问子服伯子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人之道,昔

  • 卷之五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王佐传·张廷玉

    王佐,海丰人。永乐年间通过乡试,毕业于太学,以有学行而闻名,被升为吏科给事中。他器宇凝重,奏对皇上很详尽而且优雅,为宣宗选中。宣德二年(1427),超升王佐为户部右侍郎。因太仓、临清、德州、淮安、徐州等地粮仓多有积弊,皇上

  • 卫灵公篇·孔子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ldquo;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rdquo;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ldquo;君子亦有穷乎?&rdquo;子曰:&ldquo;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rdquo;子曰:&ldquo;赐也,女

  • 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戴德

    曾子曰:“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夫唯进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进退,有二观焉。故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

  •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孔子

    【原文】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

  • 卷二十·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二十钱塘程川撰易二十上经十三笃实便有辉光艮止便能笃实【防渊録大畜彖传】能止健都不説健而止见得是艮来止这干【防渊録大畜彖传】九三一爻不为所畜而欲进与上九合志同进俱为畜极而通之时

  • 管子轻重十四·马非百

    轻重乙朱长春评《甲》《乙》等七篇云:&ldquo;文议俱鄙浅,不足观。&rdquo;又云:&ldquo;按《管子轻重》十二篇,本义尽矣,虽伪犹有可观。所云《甲》《乙》七篇,又后之好事者借名勦说而演之。改头换面,附根生枝,至驵贾之所不屑,儿

  • 卷第一百七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

  • 匏翁家藏集·吴宽

    明代诗文别集。吴宽(字原博,号匏庵)著。凡77卷。其集基本上为吴宽手自编定,后其子中书舍人吴奭刻梓于家。前有正德三年(1508)王鏊、李东阳序。今存有此刻本。李序云:“《匏翁家藏集》七十卷,吴文定公所著,而手自编辑

  • 续轩渠集·洪希文

    元代诗文别集。10卷。洪希文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清洪氏揖石山房刻本(附洪焱祖《古庭摘稿》1卷)等版本。卷首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蔡宗兖序,洪希文自序。据洪希文

  • 于忠肃集·于谦

    十三卷。明于谦撰。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普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