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学之人生道德

一 以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错误二 众生升沈以人为枢纽三 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创造力四 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五 善生经之六方与儒家五伦六 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七 以自他二方现未二世均益为善八 自他俱利之精义九 以不害他及能利他为道德

  佛学的人生道德,即是从佛教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略说人生道德之大概。

  一、以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错误

  在中国,向来有许多学者及一般的人,因为没有了解佛法,就对佛法作种种误会的批评,以为佛法是非伦理的、非人生的;尤其是近年来讲中国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误解得更加利害。实则佛陀之说法,其动机虽是很广大的──普为一切众生,而说法的中心对象,则仍在人类众生,故佛法实是人类众生的佛法,佛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是不离开人间的。所以说佛法非伦理、非人生,祇要是稍稍研究过佛法的人,一闻即知其误。

  二、众生升沈以人为枢纽

  依佛典说,一切众生都是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一切众生,是包括了一切的动物,动物中有人类及更上等的和其他低等的动物,故佛所教化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知识程度比人类下几等的,亦有知识程度超越人类以上的。虽然如此,但以人类为一切众生上下升沈的总枢纽。因为在人类中不努力行善而堕落了,就成为很愚蠢的知识程度不及人类的低等动物;若在人类中更求精进修养的向上,则就成为思想和智慧等都超越人类的动物了;可知上升下沈的枢纽,完全操诸人类。那末、我们应怎样注意人类才好呢!

  三、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创造力

  所以要特重于人类,就如俗语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因人类在一切众生的万物中,意识上多自由活动的力量,富于创造性,多闻博学,知识深刻。对于古人遗流下来的一切文化道德等等,不但能完全接受过来,同时还能于中有思考力,起一种是否确实的拣择真理的作用。故人类虽为许多众生中之一类,而高过其他的众生,能以知识研究一切事物,并能以多人的知识来作种种交换互助,在交换互助中完成创造的进步。佛就是观察到人类众生有如此特殊的力量。所以在人类中现身说法度人了。

  四、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

  佛说的一切教法,可总括为三类:一、大乘教法,二、三乘教法,三、五乘共法。这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佛乘的进化论,而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最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他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教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于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那末,批评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谬见,也可以不攻自破。

  五、善生经之六方与儒家五伦

  在许多佛经中,有一部叫做善生经。善生是佛世一个长者的名字,因佛为此人讲说此经,故就以人名为经名。善的意义即是道德,是明人类由善业为因得生为人类,是由于过去善行之因所以得到现在善行之果,人类的生命便在这善因善果中保存著、维持著。但要把这善因善果的生命继续维持到将来,使之不失,则依然需要善行的道德,因这完全是善的道德的结果,若没有善的道德,便要堕落而失却人的生命了。

  善生经还说明礼拜六方的意义。因印度当时有礼拜六方的风俗。佛因随机说明礼拜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各有意义:礼东方时如礼父母,应生孝敬之心;礼南方时如礼师长,应起敬重之心;礼西方时如礼夫妇,夫妇之间应当和睦与爱敬;礼北方时如礼君臣,应明君臣相资相助相济相成之理;礼下方时如礼主仆。须明主慈仆从之义;礼上方时如礼神圣,对于一切宗教所崇奉的佛和圣贤等要具有正当的崇仰和敬礼。这样、东方如父子,南方如师弟,西方如夫妇,北方如君臣,下方如主仆,上方如宗教;人生在六方中,便时时刻刻可以产生出敬爱之心,这敬爱心的维持和不失,人生就时时刻刻在道德中过生活了。

  儒家所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即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产生出这五种最适宜最合理的行谊,故谓之伦理。他与善生经六方的意义颇为相类,如君臣、父子、夫妇都是相同;师长、主仆等的礼义,即可摄入朋友、兄弟之中了。所以善生经的六方和儒家的五伦,对于人生伦理道德的发明,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么、儒家的五伦既是人生伦理道德,佛的六方又何尝非人生伦理道德呢?

  六、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

  佛教的人生道德的标准,便是十善。十善从消极的方面说:一、不残酷杀害生命,二、不偷盗他人的财物,三、不邪淫别人的妻女;这是从身体行为动作上说的。还有在口头言语上的,则有四种:一、不说谎话,二、不绮语,三、不两边搬嘴播弄是非,四、不恶口骂人。在意识上,则有三种:一、不起非分的贪求,要达到一种目的,必须择正当的手段与方法;二、对一切人和一切事不起嗔恨心,其反面即是慈悲和平;三、对于一切学问,须以广大的智慧求充分的了解,不局于一隅,自作愚痴。这是从消极边说,若从积极边说,则此十善即是仁、义、礼、信、智的五常:不残杀即仁爱;不偷盗即义利;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的四种即是信;意识上的不贪、不嗔、不痴的三种就是智。可知佛教的十善道德,就是儒家的五伦道德,而且是更加周密详尽的。

  七、以自他二方现未二世均益为善

  上面曾说善生、十善,此善字,便是佛教以之发挥人生道德的根据。但佛教所说的善,究竟到如何程度才算是善呢?善的定义如何?简单点说,我们平常在行坐语默出入往还之间,凡是起一念行一事,于自于他有利而无害有益而无损,不但现在如此,即未来也是如此,在现未二个时代上,都合于自他两利的原则,这便是对于善字所下的定义,也是佛教说一切道德的基础。

  八、自他俱利之精义

  佛经中常说:凡做一切事业,都要自利利他。这自利利他表现于行事上,就是道德的行为。若说明之,是有很精微的意义,和前说的六方、十善、五伦、五常的人生道德比较起来,要更来得普遍与适宜。因为自他的范畴,应用非常广大,如以一人单位为自,则其他的人都是他;不但其他人类是他,即所有一切众生都属于他;此义非常广泛与普遍,无处不适用。不但他义是如此,即自之一义亦非常普遍。如以一人单位为自,则余人为他;若以一校单位为自,则此校以外为他;乃至以中华民族单位为自,则国际的其余各民族为他;再扩之以全人类单位为自,则其余众生为他。是知自他是从相对上显明,并无固定的范围,虽无固定的范围,而其中自自他他在相对时各有其分齐,豪不紊乱,如人和人间之自他,国和国间之自他。本此自他,凡有所作所为,皆以自他两利为前提。知道自他普遍的原则,就可以做到自利利他了。

  九、以不害他及能利他为道德

  从自他两利的道德的标准上。依于佛典说明道德的行为,则凡一切行为是害他的即是两害,一切行为是利他的即是两利。故佛教的道德行为,以不害他为消极的道德,以能利他为积极的道德:这就是佛教人生道德的结论。

  (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玄奘
  第七十九章 筑造其他之林园·佚名
  缘起圣道经·佚名
  卷二十四·性音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一卷·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五百五十一·佚名
  问罪过品第七·佚名
  弘明集卷第四·僧祐
  卷二十三·佚名
  卷第一百三十八·佚名
  灵峰达变禅师语录叙·佚名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佚名
  卷二·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下·远门净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巻二十五·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二十五   明 袁表马荧 编王检讨集四五言律诗陇头水陇底望秦关萧萧陇水寒照人犹带恨饮马不成湍落日边城合秋风铁骑残谯磨三尺剑直为斩楼兰杨桞枝春光晓渐饶杨桞暗宫桥嫩叶疑愁黛纎衣倦舞

  • 南岳倡酬集附録·佚名

    宋 朱子 着答林择之书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亊因为之遍走山谷间十日而后返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亊不知此个端绪何故汨没得如此不见头影因知若此学不明天下亊决无可为之理王丞文字足罢

  • 卷九十七·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七目録禽类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宋苏轼】鸳鸯扇头【元元好问】双鸳图【元虞集】题宋徽宗双鸳图【明汪广洋】为人题鸳鸯【明陈?】题马

  • 第七十回 误服丹铅病归冥箓 脱身羁绁怅断鼎湖·蔡东藩

      却说戚继光等克复兴化,福州以南,一律平靖,惟沿海等处,尚有余倭万余人,往来游弋,扰害商旅,未几又进攻仙游。继光闻警,即引兵驰剿,与倭人相遇城下,一声号令,如风驰潮涌一般,突入敌阵。那倭酋见戚军旗帜,已是心惊胆落,略战数合,急

  • ●卷五·陈康祺

    ◎王东皋操行之清矫康熙中,王新城论盐法,尝言但以两淮付王东皋,两浙付魏环老,而久于其任,何患不肃清。《陆清献年谱》亦称,王东皋之在吏部,壁立千仞。东皋盖汤阴王御史伯勉字也。少贫,借榻枯寺,忍饥读书。顺治初通籍,谒选,授行人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年正月己丑朔 命成国公朱希忠代行拜 天礼于 玄极宝殿 上不御殿文武群臣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各表贺免百官宴赐节钱钞王府进贺人员及四夷朝贡使仍宴于阙左门○发太仆寺寄养马五千匹马价银六万两于蓟州镇马二

  • 卷之三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十六·叶盛

    ●水东日记卷十六宋名臣言行录铜鼓编类诗集误收打呵欠真清二韵不通用进士题名录武安阳武两侯遗事毛牛饕羊荣辱进退等事有命文字等语谶宜避庐山野灯东里还家诗议论诗中用事刘宗器送行诗江氏谱记赖

  • 列传卷第四十七 高丽史一百三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辛禑二。○五年正月乙亥辽东都指挥司遣鎭抚任诚来索被虏人及逃军咨曰: "洪武三年十一月高丽军所虏辽阳官民男妇千余人及各卫军人逃往彼处者

  • 毛修之传·沈约

    毛修之字敬文,荥陽陽武人。他的祖父毛虎生,伯父毛璩,都是益州刺史。父亲毛瑾,官至梁、秦二州刺史。毛修之心怀大志,读了不少史书。荆州刺史殷仲堪用他当宁远参军。桓玄攻下荆州,毛修之便当了桓玄的官佐,历任后军参军、太尉参

  • 徐伯阳传·姚思廉

    徐伯陽字隐忍,东海人。祖父徐度之,是齐南徐州议曹从事史。父亲徐僧权,是梁东宫通事舍人,兼秘书,以擅长书写知名。徐伯陽聪明好学,听父母的话,能一直温言善语地侍奉父母,进退举止有礼节。十五岁时,以文笔优美扬名。学习《春秋左

  • 同治三年五月廿五日·曾国藩

    早饭后因身体患病,谢不见客。旋改告病摺一件,又改近日军情片,是日凡改三次。围棋一局。幕友来见者数次。巳刻,庞省三来久谈。午刻核科房批稿,写对联六付。中饭后,唐中丞来话别,渠于本日回籍省墓也,谈约一时有半。阅本日文件甚

  • 呂祖謙後序·朱熹

      《近思錄》既成,或疑首卷陰陽變化性命之說,大抵非始學者之事。祖謙竊嘗與聞次緝之意。後出晚進于義理之本原,雖未容驟語,苟茫然不識其梗概,則亦何所底止?列之篇端,特使之知其名義,有所向望而已。至於餘卷所載講學之方,日用

  • 卷十七·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例卷十七宋 崔子方 撰凡外事门例时侵庄十五年秋郑人侵宋庄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僖二年冬十月楚人侵郑【承不两月】僖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僖三十年秋介人侵萧宣元年秋楚子郑人侵

  • 仲子書卷六·冯云鹓

    宗子世表二代子崔欲報父仇殺狐黯問於孔子孔子曰行矣遂與孤黯戰而死無嗣二代啟子崔弟年十三歲奉母奔喪號泣莊公憫焉賜骸給資葬于澶淵之北既畢還卞後八年母顏氏卒奉棺詣澶三代序生子稱乾四代稱乾生子發志五代發志魯下大

  • 入楞伽经卷第十·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总品第十八之二  依诸佛住持  诸愿力清净  受职及三昧  功德及十地  虚空及兔角  及与石女儿  分别法如是  无而说名字  因熏种世间  非有非无处  能见得解脱  解

  • 缘引·朱时恩

    佛祖纲目缘引刻分灯录既竣。则诸善信夙生种子已苏苏发动矣。然心空氏弘愿深慈。增进无已。且其一生精力。注之佛祖纲目一书。盖搜辑全藏纂要钩玄。而用编年法诠次焉。以迦文为教主。以西竺东土诸祖一花五叶为正宗。以

  • 第十一 云相应·佚名

    [一]第一 说示一~二[尔时,世尊]舍卫城&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三&ldquo;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云天,谛听。四诸比丘!如何为云天耶?诸比丘!有寒云天、热云天、闇云天、风云天、雨云天。五诸比丘!此名为云天。&rdquo;[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