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诞生

──三十四年底在渝寓作──

慨自全面抗日战兴,京沪未几沦陷,中国佛教会即告停顿。东南北各省县区域,多渐次阻隔不通。佛教寺僧信徒,固与一般人民同处敌伪蹂躏之下,沉痛莫伸!而西南北大后方佛教僧徒,亦因失去全国性佛教机构之领导,虽各自分途为僧救护队,佛教伤兵慰劳队,及看护、宣传、募捐、捐献,并响应知识青年从军,参加游击战,救护流亡难胞等服务国族民众之运动,未能成为普遍的系统的组织,得中枢与各省区政府社会充分之注意与援助。反以寺僧驯善可欺,受尽土豪、劣绅、贪官、恶吏,假借兵役、征献种种非法横暴的摧剥、凌虐。枉有中枢叠次煌煌保护之政令,困苦之下情莫由上达,恩泽之上德莫由下逮,积郁成政府与人民间惨凄之戾气。而各省县有佛教会者,各为局部之营救;本身之组织既多未健全,又无在中枢全国性教会为之呼号、宣传,遂较一般平民更遭加倍之哀痛!今幸民族之抗战胜利,国家之建设开始,社会、内政两部呈准行政院有“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组织。期于半年或一年内集开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加强健全中国佛教会及各省市县分支会之机构,适应一跃已为国际上四强之一的新中国的需要,使佛教亦成为新中国之新佛教。其荦荦大端,略述于左:

一、台湾沦陷五十年,东北沦陷了十五年,此两区域,经日本长期占领,佛教亦已有了不少的变化。今台湾收复为省,东北亦随收复分建九省。此十省中之佛教,或蒙受了日化之不纯净的质素,或已发生了演进的新形态。如何洗除其杂化及保存发展其新机,使成新中国建设中之一有益的新因素,当然须依中国佛教会会章,组织十省中的每一省分会,以展布适应时地之纯真佛化。

二、自广东至北平沿海各省市县。与华中等处,亦多有曾沦陷五六年或二三年不等者。或原有省市县佛教会的久经停顿,或经敌伪另行有所措置设施,而寺僧教徒叠遭敌伪、匪类之摧剥,更多残毁零落,且与后方各省久失联络,各成风气。如何恢复或增设各省县佛教会之组织,整理成全国相协调之系统,共同进趣复兴之大路?自然也亟须有“中国佛教会”或其“整理委员会”为之规划指挥。

三、大后方各省区,虽大抵有省市县佛教会之设立,然在内而占夺征取,外而轰炸侵扰下,或维旧状而益颓废,或新组织而未完善。向中枢既呼吁无门,全仗当地有力者各为护持;不唯省与省失其联络,而县与县亦或勉可支持、与听任摧灭,易时易地,荣悴迥殊。今者,抗战已完全胜利,敌伪、匪类亦将次第肃清,统一重睹,建国开始,而为中国社会政治一环之中国佛教,自应迅速恢复中国佛教会,统摄各省县市分支会,调整其凌乱,健全其组织,俾与全国上下相协进于新中国之建设。

四、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之政纲下,许西藏以高度自治,而川、滇、康、青、宁、甘、新、察、绥各省汉蒙或汉藏,或汉藏蒙,或汉蒙藏回,杂居其中之藏族蒙族皆奉佛教,而各夷族亦多崇佛。欲期各边疆民胞集力内向,融洽无间,同建大中华民国,亦唯有尊重其信仰,听从其习惯,而渐进于和洽;于此中能因其固有发挥其用者,尤为舍佛教更无他属。过去中国佛教会虽曾邀班禅、章嘉一二蒙藏领袖参加,尚未能普遍深入。近年政府与社会已多注意边民问题之研究,佛教徒所办之汉藏教理院等使藏人衷心了解,近且成立汉经藏译场,复现初唐汉藏佛教之盛况。故中国佛教会,亟应整理其组织,加强其力量,由大中华完整之佛教,化成大中华完整之民族,进于共同建设大中华民国之新时代。

五、佛教为东亚各民族文化之一联络线,中国为佛教之第二祖国,国内纯信佛教之藏蒙族佛教,半自中原传往。而朝鲜、日本、南洋之佛教,则全属华文统系;缅甸、暹罗、锡兰,以佛教为其唯一文化,与中国佛教之历史及侨商关系,尤甚深切。印度在宋唐前尝因佛教传受,往来甚为亲密。其后印度之佛教虽大衰落,而佛教之流风余韵,乃遍在占印度二万万五千万人口之印度教中。且印度回教亦同情佛教之不分人类阶级,而孟加拉犹有纯佛教徒一二百万,占该省各教人口之第二位,日本之佛教徒,在今台湾归吾、朝鲜独立之后,仍有三千余万。如此广大之佛教教区,今中国处四强之一之地位,中国佛教徒实应出而为联合领导。然非全国佛教徒先有健全之组织,不能胜任!则中国佛教会亟须恢复,而停顿凌乱之余,尤必先经一整理阶段,藉之调整充实加强也。

六、前次世界大战后,未能注意永久和平,故才二三十年,又来更烈的一次。此次在战时在战后,已莫不高呼世界永久和平,响澈云霄矣!若非成立世界永久和平,则人类的受战争之牺牲,全无意义。而酝酿第三次原子弹战争,势将弥益残酷,陷人类文明于极悲痛之境地。人类不消灭战争,战争将消灭人类!故全世界善良优秀人士,无不在绞脑銶肝,从事世界安全机构之组织,以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资源的、工业的、交通的、宗教的各方面计划和实施。然而使人心了解“害他必致自他兼害”,唯“利他乃能自他兼利”之森严因果律;剿绝“为利己而害他”之恶意,生长“能损己而益他”之善意,实最为根本!试想:原子弹如果早数月握在德国纳粹日本军阀之手,世界将成何景况?故必须人心恶消而善长,科学之发明乃能有益。平情遍察诸哲学宗教之澈明宇宙人生因果法则,能使恶念止而善念生者,殆莫佛教若。前次战后,欧美已不少研究佛学者,此次自然更多探求、理解、信仰、实行之团体或个人。在印度佛教没落下,为佛教第二祖国的中国佛教徒,自应适此全人类需要,联合世界热心探究佛法之分子,共同发扬世界永久和平要素之佛教。则中国佛教会之亟须有组织健全之机构,以为策动之基本,复何待言!

本上六点,则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在此时出现,其意义之重大可知矣!全国佛教同人,当各弃嫌怨,共敦谊好,为精诚之团结,成水乳之和合;迅赴弘敷佛法于全国全世界之千载一时机会!并希全国朝野贤达,与世界崇真乐善之士,咸赞导焉!(见海刊二十六卷第十二期)

  


猜你喜欢
  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五十·李通玄
  十七、国师三唤·慧开
  佛说贤首经一卷·佚名
  解卷论一卷·陈那
  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太虚
  佛说九色鹿经·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二十·石雨明方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第十卷·慧沼
  忆念品第十五·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佚名
  卷第九·霁仑超永
  菩提行经卷第三·龙树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周邦彦·唐圭璋

      邦彦字美成,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嘉祐元年(1056)。元丰中,献汴都赋,召为太学正。徽宗朝,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出知顺昌府,徙知处州。秩满,以待制提举洞霄宫。晚居明州。宣和三年(1121)卒,年六十六。自号清真居士。有清真

  • 单恋者·戴望舒

    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但是我不知道是恋着谁:是一个在迷茫的烟水中的国土吗,是一枝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丽人吗?我不知道。

  • 丹渊集补钞·吴之振

    文同秦王卷衣咸阳秦王家,宫阙明晓霞。丹文映碧镂,光采相钩加。铜螭逐银霓,压屋惊蟠挚。洞户锁日月,其中光景赊。春风动珠箔,鸾额金窠斜。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闲弄玉指环,轻冰扼红牙。君王顾之笑,为驻七宝车。自卷金缕衣,龙

  • 卷六·佚名

    台湾诗钞卷六张景祈陈衍李振唐陈宝琛张景祈景祈,字蘩甫;清浙江钱塘人。光绪间,尝宰淡水。有「揅雅堂集」。台湾纪事诗台湾抚番开山之议,创于沈文肃公;嗣后诸大吏相继成之,生番次第就抚,台北设立郡县,繁盛侔于内地;朝命督、抚岁

  •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五卷 近代盐法概要·缪荃孙

    清场 区清初沿明旧制,两淮设场三十,曰富安、栟茶、安丰、角斜、梁垛、东台、何垛、小海、草堰、丁溪、白驹、伍佑、庙湾、莞渎、徐渎、板浦、临洪、兴庄、新兴、吕四、余东、余中、余西、金沙、西亭、石港、马塘、掘港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九 儒林传二·纪昀

    儒林传唐 【二】○唐二褚无量 元行冲 陈贞节施敬本 卢履冰 王仲邱康子元【侯行果】 赵冬曦【陆坚 郑 钦说】 啖助【赵匡 施士匄 仲子陵】韦彤陈京畅当韦公肃 许康佐褚无量元行冲陈贞节施敬本卢履冰王仲邱康

  • 卷三十五·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三十五明 黄训 编兵部【车驾中】朝觐官领马对【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兵部尚书李庆言于上曰今嵗北方之民畜马颇蕃皆送至京已散军伍操用尚余数千欲散民间畜则民甚不可重困之今逺近方

  • 第十二卦 否 天地否 乾上坤下·佚名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

  • 二、论“道”·胡适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不是韩非所作,大概出于西汉),也是道家的著作,其中《解老篇

  • 田子·田骈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淮南子》无者字),齐国也。道术难以除患(《吕氏春秋》引无此句,据淮南子补),愿闻齐(《淮南子》无齐字)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淮南子》作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

  • 第一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一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缘起品第一伏魔品第二缘起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咸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

  • 佛说秘密相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一切如来三昧界中。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皆悉圆满。是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从诸佛智三摩地起。普遍观察一切大众。当彼

  • 卷第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火生长者之余(摄颂在前)尔时未生怨。入火生长者宅。见好宝珠。遂便窃取与其从人。至本宅已报从者曰。向付珠宝汝可将来。从者开拳唯见空手。报言不知宝珠何去。王

  • 蒙鞑备录·赵珙

    南宋赵珙(旧误为孟珙)撰。1卷。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作者奉使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今北京),见到总领蒙古军的木华黎国王。归后将亲身闻见著录成书,记述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国的事迹。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

  • 台湾府赋役册·佚名

    人丁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丁。外加康熙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五十等年编审增出人丁二千七丁,共人丁一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丁(每丁征银则例载在各「厅县」),共征银八千八九百六十一两六钱五分二厘。续于乾隆元年「钦奉上谕

  •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佚名

    《灵宝中盟经目》第二十二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敷斋威仪经》,为六朝灵宝经。本诀盖与之有关。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本经或即东晋葛巢甫所造。述威仪。

  • 永历实录·王夫之

    清初王夫之著。二十六卷。纪传体南明永历朝史书。明亡后,清军南下,作者于衡山举兵抗清。后败后被瞿式耜荐于南明永历政权,对湖南两广军事,见闻较确,史料价值高。记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位15年始末。卷1为本纪,卷2以下皆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