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诞纪念会演说

──二年四月为清海讲演作──

“佛身充满于虚空,而恒处此菩提座”,佛果有生灭乎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果有去来乎哉?众生有生灭去来之情,斯佛现生灭去来之迹;众生之情尽,如来之迹亡;净法界身,固未尝有出没也。然佛既循众生之机,示生灭之迹,吾亦安能遽破人类之执见,而衡于般若之真理哉!

顾幻娑婆世界中,幻阎浮提之幻众生,以幻演幻,幻幻不同,而今古俗殊,东西时异,于世尊诞生示灭之迹,遂传说纷歧,莫衷一是。或谓佛生于此方夏桀时,商末武乙时,西周昭王时、穆王时,东周平王时、桓王时、庄王时,二十九主贞定王亮时。佛灭或以穆王壬申,敬王庚申;西藏则以灵王乙卯;锡兰则以景王丁已。甚至有谓佛生于汉文帝时者,上下相差之数,不下千载;各信其说,共有七十余家之多,可谓极支离奇幻之大观也。由是观之,可见众生迷昧之情,无所不至。天地人物,无非幻之表示,历数文言,无非幻之现象,益可晓然也。但由于异方殊俗,历学未能统一;洪荒草昧,史学未能完善,亦一大原因也。然茍无一定之说,不足以起人之信仰。宗教以得人信仰为妙用,于前诸说孰是孰非,将乌乎定之?是诚一最有研究价值之问题也。

虽然、佛既以循众生之情,示现生灭之迹,今亦惟循众生之情,以人类最多数所信仰之说而定之耳。佛教之流行,以中国为最完全。法琳法师既尝考定周昭甲寅诞生,周穆壬申示灭;今复依琳师推定者,开佛诞二千九百四十年纪念会于中华民国首善之区,大多数人亦已奉之无异说,则佛诞之纪年,不定于是而又将谁定哉?但古今历数,沿革实多,震旦建正,三代有异,而西竺则以寅月十六为岁首,寅月十五为岁终,欲断定佛生于何月何日,盖亦未易措辞也。唯民间既以四月八日为佛诞节,已成不可转移之俗尚,则非四月八日是定又复谁定哉?顾兹者民国成立,改用阳历,至阴历四月八日,阳历已五月二十日也,何适何从,将谁是决?须知民国之所以改用阳历者,乃迫于世界而不得不然者也。中华民国既迫于世界之趋势而不得不然,则佛教亦处此趋势之中而有不得不然者,特阳历改用伊始,民间未能普及。窃谓自今年以往,当遵用阳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而乡曲僻壤未能遍知者,不妨循用阴历。庶于世界之趋势,国民之风尚,两得允当。此征之日本,有前事之可鉴者也。

呜呼!吾今为斯说,吾知自是其是食古而不化者,必将以吾说为大不韪;然余亦无暇与之辩也。当更进其论曰:佛既应机示迹,众生之机感无常,佛之示迹亦复不一。故释迦实成佛于无量无数劫前,仍不碍于三阿僧祇中,现比丘身、现居士身、现农工身、现帝皇身、现六欲天身、现四禅天身、现声闻身、现菩萨身,乃至现龙神修罗身、外道梵志身、羽毛鳞甲身、饿鬼地狱身、及夫现丈六金身,现千丈卢舍那身;或示寿千劫万劫,或住寿刹那一念。法华云:“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不是释迦舍身命处”;即可知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释迦示生处;即可知自有三千大千世界以来,无年无月无日无时不是释迦降诞示灭之期,又安知今日之人类中,无释迦示现乎?又安知今日之畜类中,无释迦之示现乎?夫释迦固常作是好梦,而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刻刻念念刹那刹那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也。吾人果欲纪念之乎?则亦必日日时时刻刻念念纪念之乃可。吾人果能刻刻念念为佛诞纪念,则吾人方且念念皆佛,念念即佛。佛身充满于虚空,佛身亦充满于吾人念念也。佛身充满于吾人念念间,吾人之念念亦充满于佛身。念念乎,佛身乎,吾人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尽法界皆成一大光明藏,于是乎吾中华民国二年佛诞二千九百四十年四月八日。灿烂庄严之纪念大会,斯真成其为佛诞纪念会矣!(见佛教月报第二期)


猜你喜欢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四·佚名
  第七次研究会·太虚
  第十品·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三十(诸国王夫人部)·宝唱
  散华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二·楚石梵琦
  卷第三下·志磐
  般若灯论释 第十一卷·清辨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六卷·圆照
  雜阿含經緣起誦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三·澄观
  卷第二·通云
  无心论一卷·佚名
  序 经 题·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之才·唐圭璋

      之才字宾王,号药房。与且翼龙同时。   兰陵王   赋胡伯雨别业   此何夕。天水空明一碧。商量赋、如此江山,几个斜阳了今昔。荒台步晚色。沙鸟依稀曾识。啼鸧外,人远未归,江阔晴虹卧千尺。   残碑藓痕积。记当

  • 刘庭信·隋树森

    刘庭信,原名廷玉,又名廷信,元末南台御史刘廷翰之族弟,辈行第五,身高而黑,故俗呼“黑刘五”。以彭城(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人居武昌(今属湖北省)。大约生于一三OO 年前后,卒于一三七O 年左右。他虽出身于公卿

  • 卷十三·唐圭璋

    【刘诜:词作6首】○○满庭芳次韵赋萍碧唾成花,翠玑浮雾,水边裙影知谁。半沟未合,脂水过生肥。小扇迎风试拂,翩翩去、还复差池。凭兰处,怕伊贪见,见了却忘归。桥西。青不住,乳鸳行破,一瞬沦漪。看疏如有恨,密似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柯劭忞

      耶律留哥 薛阇 收国奴 古乃 善哥 蒲鲜万奴 王珣 荣祖   耶律留哥,契丹人,仕金为北边千户。太祖起兵,金人疑契丹遗民有异志,下令契丹一户,以二女其户夹居防之。留可不自安,近至隆安、韩州,聚众剽掠。时有耶律的,与之合,

  •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赵尔巽

      ◎兵十   △训练   清代训练军士,综京、外水陆各营,咸有成规。而历朝整军经武之谕,则随时训练,因地制宜。兹分述之。   其定期训练者,为领侍卫府三旗亲军训练之制,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每月分期习骑射二次,习步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五·陈厚耀

    魏安厘王安厘王元年秦防我两城二年又防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防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叚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叚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

  • 卷二百四十七·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春三月戊午朔○己未 命故永新伯许成子贵袭成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左军都督佥事王勇子智袭金吾左卫指挥使羽林前卫指挥使萧尚都侄孙文刘旺弟英济州卫指挥使王胜子敬金吾右卫指挥同知李让侄通孝陵卫指挥同

  • 史纠卷一·朱明镐

    (明)朱明镐 撰○三国志魏志志云建安五年春三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按承之谋深恶吉利之无君也于吉利为逆于献帝为正今书伏诛伏献帝之诛乎伏吉利之诛乎凡志近事多微词以逺祸也陈寿立太康之世以指建安直笔何害尚畏南史之及身

  •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范晔

    (铫期、王霸、祭遵)◆铫期传铫期字次况,颍川郡郏县人。身长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奇异,庄重严肃有威风。父铫猛,是桂陽太守,死后,铫期为其服丧三年,乡里都称赞他。光武掠地颍川,听说铫期颇有志义,召来任署贼曹掾,跟从攻蓟。当时王郎檄

  • 卷一百九·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九宋 宋敏求 编政事禁约下禁断锦绣珠玉勅禁断腊月乞寒勅禁别宅妇人诏禁止街坊轻浮言语勅禁杀害马牛驴肉勅禁断寒食鸡子相饷遗诏条贯立戟勅禁天文

  • 佛说四不可得经·佚名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俱。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  佛明旦著衣持钵入城分卫。四辈皆从。诸天龙神各赍华香伎乐。追于上侍。佛道眼睹见兄弟同产四人。远家弃业山处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五·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一悲行中论佛本在因者。为菩萨时所行诸行。以慈悲为本。无不先以利他为首。摄化众生也。诸波罗蜜下。谓以诸度摄令附己。化令从善也。以布施摄贫穷。持戒摄毁禁等。此通二利故。维摩经云。资财无量摄诸

  •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归命圣主宰  普贤金刚手  为降伏一切  现吽迦啰身  摧三世有毒  令即证菩提  是甚深秘密

  • 三字经·王应麟

    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编撰,一说是宋末区适子编撰。明、清时陆续有所补充,计1140字。它是我国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著名的一种,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三字经》全用三言,三字一句,或三字倍数成一

  • 本草求真·黄宫绣

    药学著作。十卷。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一~七,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八~九,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病用药。卷十为

  • 神异记·王浮

    晋代志怪小说集。王浮撰。原书已佚。该书史志不见著录,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收载此书,但未言卷数,亦不知亡于何时。 《太平广记》、 《事类赋注》、 《太平寰宇记》等书存其遗文,唯《太平御览》引称“王浮《神异

  • 国朝献征录·焦竑

    一名《献征录》。明焦竑撰。一百二十卷。作者曾参与修纪传体本朝史,此书即依修国史时所搜集的资料,并在其后继续补续编辑而成。所载为明太祖洪武至明世宗嘉靖时期朝野的名人事迹,体例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

  • 幽梦影·张潮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张潮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全书收录作者格言、箴言、哲言、韵语、警句等219则,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蕴涵着破人梦境、发人警醒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