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住二空品第七十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光如影。是诸法皆空。云何为有造处所。言是道是俗是无为是有为有漏无漏。云何言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云何言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告须菩提,凡夫愚痴少有所闻。依倚梦幻法而有所见。因身口意所作非法不善之事。或行善事至有善恶之报。受罪福於三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於二空。从有无本端空至毕竟空。教化众生说有五阴十二衰空十八性空。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影如热时焰。是中亦无五阴亦无诸衰亦无诸性亦无梦亦无响亦无幻化亦无焰影亦无有见。诸法皆无形所有皆无所有无有五阴。汝等见有五阴无十二衰。汝等见有诸衰无十八性。汝等见有诸性。以因缘颠倒故便有诸法随行所受。云何汝等於无所有法而有形相。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以沤和拘舍罗。诸有众生在贪嫉者,教令布施令得大富。於中拔出教令持戒。以戒因缘得生天上。於戒拔之令住禅三昧。以禅因缘得生梵天。具足四禅及四空定因缘。施从戒以禅无数方便立之泥洌复以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解脱。九次第禅。十种力。四无所畏及四等。劝令得十八法。持是无像之法立於三乘。为说菩萨道。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未曾有。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为诸空无法作处所。言是善法恶法是道法俗法是漏法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佛言:如是须菩提,甚奇甚特所未曾有。为是空无之法而作处所。须菩提,汝等当知菩萨所行奇特。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者,汝等当应为菩萨摩诃萨作礼。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所未曾有。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佛告须菩提,若欲闻者善思念之。吾当解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住於六波罗蜜中及内外空三十七品四无碍慧及五神通。遍到十方观诸众生。可以布施摄者便以施取之。可以戒忍精进一心智慧随其所应以六波罗蜜而摄取之。应以四禅及四空定得解脱者,以禅因缘而摄取之。或应以慈悲喜护得度者以四等摄之。或应以三十七品得度者以根力觉意而摄取之。若应以三脱门得度者皆摄取之。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以布施摄取众生。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随人所索。若索衣被饮食疾病医药象马车乘金银珍宝。随人所欲皆施与之。及所施与若佛辟支佛阿罗汉及须陀洌下至凡夫及蜎飞蠕动诸三恶趣。其意適等而无差别。无若干种意。何以故?诸法无有若干种意故其意平等。无若干者便得无差别萨云若慧。佛言:菩萨摩诃萨若见来求者当作念言:我所施者当与三耶三佛福祐不从畜生出生。有是念者非是菩萨法。何以故?菩萨发道意不作是念。我持布施当生四姓家。诸所施已摄取众生者,皆令至无馀泥洹而般泥洌菩萨以众生为亲族所施与无若干差别。亦不言当与是不与是。意无適莫所施众生无有碍意。何以故?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有分别意者,便於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诸缘觉诸真人有大过失。何以故?诸天及人诸阿须伦无有倩。菩萨为众生作救护作桥梁者,为菩萨之法。自当救摄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若人若非人来至菩萨所。取节节支解菩萨身。菩萨亦不疑言当与不与。何以故?是菩萨欲救众生故受是形耳。我以是身饶益一切。菩萨当作是念。我为众生受是身形今来取之。须菩提,菩萨见来所求者当发意言:施者为谁受者为谁所施物为何等。是诸法实不可得见。何以故?是诸法常空。空亦无所与亦无所夺。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所谓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住是空者於中布施。便具足檀波罗蜜。具足檀已不断内外法。言谁有割者谁为截者,佛告须菩提,佛以天眼见十方恒边沙等刹土。诸菩萨摩诃萨入泥犁中。泥犁则为冷。以三事变化为泥犁中众生说法。一者神足二者随其所使三者四等之法。以神足灭火随意为说四等法。泥犁中众生便有爱敬归仰於菩萨。即得离苦痛。次为说三乘之教皆令脱苦。是故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诸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不以憍慢。爱好诸佛不以憎恶。欢喜无恚诸佛所说皆悉受持。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志失。须菩提,佛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刹土。诸菩萨等为众生故。割截身体支节分离布散四面。诸有飞鸟走兽来食菩萨肌肉者皆有慈意。於菩萨所以慈意故得离畜生即得为人。往见诸佛听受经法。随其所闻即得顺行。以三乘之法而度脱之。佛告须菩提。诸有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多所饶益。如是能使众生得无馀泥洌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诸菩萨等入薜荔中者,诸薜荔众见菩萨已便生慈意。恭敬菩萨。以恭敬故离诸勤苦。因是功德终不离诸佛至得泥洌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慈如是,使诸众生皆得泥洌佛告须菩提,我见诸菩萨至四天王及第六天为彼诸天而广说法。以三乘教而度脱之令得泥洌诸天人众有著五乐者,菩萨应时令殿舍悉皆烔然。以为说法言:诸仁者,一切所有皆悉无常无尊无卑谁常安者,佛告须菩提,我於是以佛眼观见恒边沙国土。诸有赞叹梵天上者,菩萨则为说法言:诸仁者,云何於是空无之法而生见意。是法为空无常无见为磨灭法。莫得於是而生见意。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已住於大慈为众生说法。是为菩萨甚奇甚特未曾有法。须菩提,十方恒边沙国土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饶益众生。何等为四。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恩。菩萨摩诃萨以二事施摄取众生。一者财物二者法施。何等财物施摄取众生。菩萨以金银璧玉珍奇异宝。以饮食衣被香花服饰病瘦医药床卧之具。所有奴婢象马车乘。令诸众生随意所欲不逆人意。诸有来者既施与已,皆悉教令自归三尊。或授五戒或教十善或教八斋或教令行四禅及四等四空定。或劝助之令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施。诸行倒者教令行顺。诸不谛者教令行谛。劝助令行三十七道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悲大慈。劝众生令行佛十八法八十种好。劝助人学三乘法教。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以财布施摄取众生。立於无上无畏之地。是为菩萨奇特未曾有之法。何等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法布施摄取众生。布施有二。一者道施二者俗施。何等俗法施。世俗所说所施行者谓为不净。欲得四禅四等四无形定。及馀凡夫所行善法。是名为世俗法施。作是俗法施已便教众生令离世俗。以沤和拘舍罗安立於道法贤圣果报。何等为贤圣道法贤圣果报。贤圣法者,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贤圣果者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佛言:菩萨贤圣道法者知须陀洹所有慧。知罗汉辟支佛慧及三十七道品慧。佛所有十力慧大慈大悲慧。及馀道法俗法有漏无漏。及有为无为之法慧萨云若慧。是为菩萨贤圣之法。何等为菩萨贤圣果报。诸习绪皆荆是为贤圣果报。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复逮萨云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逮萨云若。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者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来有何差特。佛报言:有差别。差别云何。菩萨逮萨云若便名为如来。何以故?菩萨意亦不可得。如来意亦无有异。住於无限之冥为诸法作明。是名为菩萨。因俗之法施而续道法之施。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断於众生世俗之施。以沤和拘舍罗安住於萨云若。佛告须菩提,何等为菩萨道法之施。凡人所不能及者,所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三十二大士之相八十种好诸陀邻尼门。是名为道法施。非是俗法。是为菩萨甚奇特未曾有之法。以爱意摄取众生。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和颜悦色摄取众生。何以故?六波罗蜜皆摄持诸善法数。云何菩萨饶益於人摄取众生。常以六波罗蜜摄持众生。以四事饶益一切。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事。菩萨以是四事救济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教新学菩萨。当语之言:善男子,受是文字之数。当善於一字从一字至四十二字。一字者皆入诸字义。诸字义者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义皆入一字以为一义。是故菩萨当善於四十二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善於诸法善於文字。已教化众生。如来说法不离文字。诸法亦不离文字。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众生不可得法亦不可得见。诸法空故。世尊,菩萨云何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品。行十八空行空无相无愿。云何行八惟无九次第禅。云何行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云何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云何行六神通为众生说法。亦不见众生亦不得其处。乃至於识亦不可得。六波罗蜜亦不可得见。乃至八十种好亦不可得亦不可得处。亦无有众生亦无有处。亦无有八十种好亦无有处。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须菩提言:世尊,将无菩萨以无端绪之事劝助众生令离四颠倒。住於四谛耶。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尚不可得见。何况行三十七品事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众生不可得。当知内外空及有无空。当知五阴空性空衰空。当知四谛十二因缘空。当知吾我空及知见空。当知四禅空四等空四空定亦空。当知三十七品空三脱门空。当知八惟无空九次第禅空。当知佛十八法空十种力空四无所畏空四无碍慧空。当知二地空。当知菩萨空。当知佛刹土空。当知道空。佛告须菩提,菩萨觉知诸法皆空。而为一切众生说法。既为说法不从是空有转还者,於诸法无所取无所舍亦无碍。真谛说法无有虚饰。譬如如来化作无央数人。或安立於六波罗蜜者,或安立於四禅四等者,於须菩提意云何。是化人宁有所得不。须菩提言:世尊不也。化无所得。须菩提,当知菩萨教化众生亦复如是,随其所能而为说法。皆令众生离於颠倒。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五阴无缚亦不解。若五阴有缚有解者则非五阴。用五阴常自净故。乃至有为无为法亦常自净。菩萨为众生说法。初不见众生以诸法不可得故。菩萨住於无所住五阴空故无有处所。乃至有为无为亦无所祝何以故?无有实故。而无所住无所有亦不住於无所有。有所有亦不住於有所有。何以故?是皆不可得故。不可得者无有住处。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皆明诸法分别诸空。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者,於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於诸圣贤为无有过。何以故?诸佛世尊及诸圣贤皆逮觉是法教化众生。以得是法无转还者,何以故?法性真际及如无转还者,亦无形貌可转还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法性真际及如不转还者,五阴及如真际法性为有异耶。有为无为及道有漏无漏复有异耶。佛言不也。须菩提,五阴及如真际法性有为无为及道等无有异。复问世尊,假令五阴及如乃至有为无为等无有异者,云何有善恶之报及五道生死。云何有三乘之法耶。佛言:以众生习於世谛故便有道之名号。於第一最要义者无有分数。何以故?是法常寂无所分别亦无所说,五阴亦无生灭亦无著断。用本空末空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习世谛便有道名者,一切凡夫皆为是道是三乘耶。佛告须菩提,一切凡夫尽知习谛及道谛者,若知是者当知是道。若使凡夫不知者,亦无道处亦无道报。复问。云何凡夫当得道之果报。佛言:诸贤圣者有道念故便有道报。复问世尊,以道念故便有道耶。佛言不也。须菩提,不以念故便能逮道也。亦不无念亦不离念。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故便处於道。道者亦无分部。亦无有为无为亦无分别。复问世尊,若不分别有道处者,云何佛说三习绪断得须陀洌淫怒痴薄得斯陀含。於下欲界灭五习得阿那含。於上无形界灭五习者得阿罗汉。眼所见形色皆如是尽法得辟支佛。一切诸习绪尽便得三耶三佛。如是云何当知是事。若道无分数者,云何随行各得其道。佛告须菩提,须陀洹道乃至三耶三佛。为是有为耶为是无为耶。须菩提言:世尊,非是有为法。佛言:无为之法有分界不。须菩提言:无有分界。佛言:於意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一时逮得有为无为之法。及得一相。是时宁见言是有为是无为不。须菩提言:世尊不也。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无有分界。以内外空及有无空故。菩萨於内自无所入。教一切人亦无所入。亦不入六波罗蜜。亦不入禅亦不入等。亦不入於三十七品亦不入萨云若。无所入者为无所生。譬如如来化作化人。化人布施亦不得报。欲度人故亦不住於六波罗蜜。亦不住於有漏无漏。亦不住道亦不住俗。亦不住有为不住於无为。適无所祝所以者何。超越诸法之相故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十八·佚名
  覆四川佛教会电·太虚
  卷一百一十八·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七十·佚名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圆觉菩萨·佚名
  印度之佛教以中庸实践为教的佛教·梁启超
  卷第二·佚名
  西方合论 第五卷·袁宏道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七卷·安慧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一·佚名
  第十六 等起·佚名
  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念常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   表略

  •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表略

  • ●卷十二·邵廷采

    ○郑成功下大清康熙元年壬寅,六月,郑锦入居思明州。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遣信史招抚思明。思明大臣郑泰、洪旭等议曰:“先王东征之日,犹欲权宜通好,今濒海迁移,惨至此极,可不为桑梓计?”众意皆合,锦下伪教曰:&ldq

  • 卷之四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挥金如土”“一钱如命”·恽逸群

    蒋介石的“精神感召”,已够得上说是“挥金如土”了,但在蒋介石二十年来所搜刮所挥霍的数字中仅为“沧海之一粟”。如民国十九年蒋冯之战,蒋的嫡系精锐第三师(师长为张治中)、第四师(师长为徐庭瑶)几乎全军覆灭,蒋介石用陈诚所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八·来保

    十一月己卯上谕内阁曰川陜总督统辖四川西安甘肃幅甚为辽濶在寻常无事之时尚虞鞭长不及现今金川军务未竣地方公事及筹办军需一切调度总督驻劄西安难于遥制即将来平定亦经理需人从前曽经分设总督就近综理尚书尹继善今

  •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范晔

    (袁绍)◆袁绍传,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徒袁汤的孙子。袁绍的父亲袁成,做过五宫中郎将,身体强健,喜欢结交,从大将军梁冀起没有不和他要好的。袁绍年轻时做过郎官,后被任命为濮陽长,遇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

  • 五、三藩之乱·汪荣宝

    康熙初年之大势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世祖章皇帝崩,春秋二十有四。皇三子嗣位,是为圣祖仁皇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改明年(一六六二年)为康熙元年。是时明宗室诸王偏安割据者已荡灭无遗,其遗臣之奔

  • 卷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七学校志四【宗学 觉罗学 咸安宫官学 景山官学】宗学顺治九年十二月工科副理事官散都疏请每旗各设宗学每学用学行兼优满汉官各一员为之师范凡未封宗室之子年十岁以上者俱入宗学有放

  • 大学辨业卷一·李塨

    蠡吾李塨稿大学礼记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篇也今录汉儒注所传原文如后汉熹平年蔡邕书石经魏正始年邯郸淳等因之又书石经唐开成年郑覃等因之又书石经今存与此文同大学大字汉唐注疏云旧音泰朱子章句云今读如字音代夫古字通

  • 卷二十九·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二十九    宋 黄伦 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张氏曰天一地二天

  • 卷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十八圜丘祀天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九月敕有司缮治南郊斋宫祭祀志至顺元年将亲郊十月辛亥太常博士言亲祀仪注已具事有未尽者案前代典礼亲

  • 卷十一·王昭禹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十一宋 王昭禹 撰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防废疾凡征役之施舎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教之道出于王教之法出于大

  • (二)·梁漱溟

    人之于仁,诚所谓我固有之,不待外求者,宜其至易矣;胡乃言其不易邪?事实正是如此;同时具有其至易、至不易之两面。仁,人心也。心非一物也,以求物者求之,夫岂可得?(1)(孟子悲悯人心放失,借用鸡犬提出警告,而如何求放心固不同于鸡犬

  • 论净土之要义·太虚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龙谷大学讲──日本佛教,要以净土真宗为最发达,而贵校为净土真宗之中坚。在中国现代佛教最发达者,亦惟净土宗,是净土宗为东亚佛教之重心无疑。然而净土宗之贵,在信之笃、愿之切与行之恒,故谈净土宗,必

  • 卷第十六·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六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对向者俱舍论文向前涅盘疏配释也对观亦论文观前四谛亦疏配属问何故望涅盘名对向不名对观耶望四谛名对观不名对向耶答探玄第一云一对向谓因智趣向涅盘二对观谓果智观

  • 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阴长生

    题“阴长生撰”,盖依托。陈国符《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经诀出世朝代考》(见《中国科技史探索》)认为唐人撰。凡18章,述内丹术,疑有房中术。

  •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慧日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