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十七。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零零零零

高句丽国本纪第五。

[东川王][中川王][西川王][烽上王][美川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元年

○[东川王][或云[东襄]。],讳[忧位居],少名[郊 ],[山上王]之子。母[酒桶村]人,入为[山上]小后,史失其族姓。前王十七年,立为太子,至是嗣位。王性宽仁,王后欲试王心,候王出游,使人截王路马 。王还曰:"马无 可怜!"又令侍者进食时,阳覆羹于王衣,亦不怒。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大赦。三月,封[于]氏为王太后。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零四年

○四年,秋七月,国相[高优娄]卒,以于台[明临于漱]为国相。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零八年

○八年,[魏]遣使和亲。秋九月,大后{太后}[于]氏薨。大后{太后}临终遗言日{曰}:"妾失行,将何面日{目}见[国壤]于地下?若群臣不忍 于沟壑,则请葬我于[山上王]陵之侧。"遂葬之如其言。

巫者曰:"[国壤]降于予曰:'昨见[于]氏归于[川上{山上}],不胜愤 ,遂与之战。退而思之,颜厚不忍见国人。尔告于朝,遮我以物。'"是用植松七重于陵前。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零年

○十年,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至秋七月,斩之,传首于[魏]。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一年

○十一年,遣使如[魏],贺改年号。是[景初]元年也。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魏]大傅{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千人助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王遣将,袭破[辽东][西安平]。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正月,立王子[然弗]为王太子,赦国囚{内}。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春三月,东海人献美女,王纳之后宫。冬十月,出师侵[新罗]北边。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二零年

○二十年,秋八月,[魏]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将万人,出[玄 ]来侵。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毋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王以一千余骑,奔[鸭 原]。

冬十月,[俭]攻陷[丸都城],屠之。乃遣将军[王 ],追王。王奔[南沮{南沃沮}],至于[竹岭],军士分散殆尽,唯东部[密友]独在侧,谓王曰:"今追兵甚迫,势不可脱。臣请决死而御之,王可遯矣。"遂募死士,与之赴敌力战。王间行{仅得}脱而去,依山谷,聚散卒自卫,谓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赏之。"下部[刘屋句]前对曰:"臣试往焉。"遂于战地,见[密友]伏地,乃负而至。王枕之以股,久而乃苏。王间行转辗,至[南沮{南沃沮}],[魏]军追不止。王计穷势屈,不知所为。东部人[纽由]进曰:"势甚危迫,不可徒死。臣有愚计,请以飮食往 [魏]军,因伺隙刺杀彼将。若臣计得成,则王可奋击决胜矣。"王曰:"诺。"[纽由]入[魏]军诈降曰:"寡君获罪于大国,逃至海滨,措躬无地,将以请降于阵前,归死司寇,先遣小臣,致不 之物,为从者羞。"[魏]将闻之,将受其降。[纽由]隐刀食器,进前,拔刀刺[魏]将胸,与之俱死,[魏]军遂乱。王分军为三道,急击之,[魏]军扰乱不能陈,遂自[乐浪]而退。王复国论功,以[密友][纽由]为第一,赐[密友][巨谷][靑木谷],赐[屋句][鸭 ][杜讷河原]以为食邑。追赠[纽由]为九使者,又以其子[多优]为大使者。是役也,[魏]将到[肃愼]南界,刻石纪功,又到[丸都山],铭[不耐城]而归。

初,其臣[得来],见王侵叛中国,数谏,王不从。[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毋丘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括地志』云:"[不耐城]卽[国内城]也,城累石为之。"此卽[丸都山]与[国内城]相接。『梁书』:"以[司马懿]讨[公孙渊],王遣将,袭[西安平],[毋丘俭]来侵。"『通鉴』:"以[得来]谏王,为王[位宫]时事。"误也。]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俭]。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东川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二月,[新罗]遣使结和。秋九月,王薨。葬于[柴原],号曰[东川王]。国人怀其恩德,莫不哀伤。近臣欲自杀以殉者众,嗣王以为非礼,禁之。至葬日,至墓自死者甚多。国人伐柴,以覆其尸,遂名其地曰[柴原]。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元年

○[中川王][或云[中壤]。],讳[然弗],[东川王]之子。仪表俊爽,有智略。[东川]十七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二年,秋九月,王薨,太子卽位。冬十月,立[ ]氏为王后。十一月,王弟[预物][奢句]等,谋叛伏诛。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三年

○三年,春二月,王命相[明临于漱],兼知内外兵马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王以[贯那]夫人置革囊,投之西海。[贯那]夫人,颜色佳丽,发长九尺,王爱之,将立以为小后。王后[椽]氏,恐其专宠,乃言于王曰:"妾闻西[魏]求长发,购以千金。昔我先王,不致礼于[中国],被兵出奔,殆丧社稷。今王顺其所欲,遣一个行李,以进长发美人,则彼必欣纳,无复侵伐之事。"王知其意,默不答。夫人闻之,恐其加害,反谗后于王曰:"王后常骂妾曰:'田舍之女,安得在此。若不自归,必有后悔。'意者后欲伺大王之出,以害于妾,如之何?"后,王猎于[箕丘]而还,夫人将革囊迎哭曰:"后欲以妾盛此,投诸海,幸大王赐妾微命,以返于家,何敢更望侍左右乎?"王问知其诈,怒谓夫人曰:"汝要入海乎?"使人投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七年

○七年,夏四月,国相[明临于漱]卒,以[沸流]沛者[阴友]为国相。秋七月,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八年

○八年,立王子[药卢]为王太子,赦国内。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零九年

○九年,冬十一月,以 那[明临笏覩],尙公主,为驸马都尉。十二月,无雪。大疫。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二月,王 于[杜讷]之谷。[魏]将[&尉迟{尉迟楷}][名犯[长陵]讳。]将兵来伐。王简精骑五千,战于[梁貊]之谷,败之,斩首八千余级。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一三年

○十三年,秋九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七月,王猎[箕丘],获白獐。冬十一月,雷,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中川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冬十月,王薨。葬于[中川]之原,号曰[中川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元年

○[西川王][或云[西壤]。],讳[药卢][一云[若友]。],[中川王]第二子。性聪悟而仁,国人爱敬之。[中川王]八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冬十月,王薨,太子卽位。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立西部大使者[于 ]之女,为王后。秋七月,国相[阴友]卒。九月,以[尙娄]为国相。[尙娄],[阴友]子也。冬十二月,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陨霜害麦。六月,大旱。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四年

○四年,秋七月丁酉朔,日有食之。民饥,发仓赈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零七年

○七年,夏四月,王如[新城][或云:[新城],国之东北大鎭也。],猎获白鹿。

秋八月,王至自[新城]。九月,神雀集宫庭。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一一年

○十一年,冬十月,[肃愼]来侵,屠害边民{氓}。王谓群臣曰:"寡人以 未{末}之躯,谬袭邦基,德不能绥,威不能震,致此 敌,猾我疆域。思得谋臣猛将,以折遐冲,咨尔群公,各举奇谋异略才堪将帅者。"群臣皆曰:"王弟[达贾],勇而有智略,堪为大将。"王于是,遣[达贾]往伐之。[达贾]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王大悦,拜{封}[达贾]为[安国君],知内外兵马事,兼统[梁貊][肃愼]诸部落。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二月,王弟[逸友][素勃]等二人,谋叛,诈称病,往温汤,与党类,戱乐无节,出言悖逆。王召之,伪许拜相,及其至,令力士执而诛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夏四月,王幸[新城]。[海谷]太守献鲸鱼目,夜有光。秋八月,王东狩,获白鹿。九月,地震。冬十一月,王至自[新城]。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西川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王薨,葬于[西川]之原,号曰[西川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元年

○[烽上王][一云[雉葛]。],讳[相夫][或云[ 矢娄]。],[西川王]之太子也。幼骄逸多疑忌。[西川王]二十三年,薨,太子卽位。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一年

○元年,春三月,杀[安国君][达贾]。王以[贾]在诸父之行,有大功业,为百姓所瞻望,故疑之谋杀。国人曰:"微[安国君],民不能免[梁貊][肃愼]之难。今其死矣,其将焉托?"无不挥涕相吊。秋九月,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二年

○二年,秋八月,[慕容 ]来侵。王欲往[新城]避贼,行至[鹄林],[慕容 ]知王出,引兵追之。将及,王惧。时,[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领五百骑迎王,逢贼奋击之,[ ]军败退。王喜,加[高奴子]爵为大兄,兼赐[鹄林]为食邑。九月,王谓其弟[ 固]有异心,赐死。国人以[ 固]无罪哀恸之。[ 固]子[乙弗]出遯于野。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国相[尙娄]卒。以南部大使者[仓助利]为国相,进爵为大主簿。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五年

○五年,秋八月,[慕容 ]来侵,至[故国原],见[西川王]墓,使人发之,役者有暴死者,亦闻圹内有乐声,恐有神乃引退。王谓群臣曰:"[慕容]氏,兵马精强,屡犯我疆 ,为之奈何?"相国{国相}[仓助利]对曰:"北部大兄[高奴子],贤且勇。大王若欲御寇安民,非[高奴子],无可用者。"王以[高奴子]为[新城]大守{太守}。善政有威声,[慕容 ]不复来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七年

○七年,秋九月,霜雹杀谷,民饥。冬十月,王增营宫室,颇极侈丽,民饥且困,群臣骤谏,不从。十(一)月,王使人索[乙弗],杀之不得。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八年

○八年,秋九月,鬼哭于[烽山]。客星犯月。冬十二月,雷,地震。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烽上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地震。自二月至秋七月不雨,年饥,民相食。八月,王发国内男女年十五已上,修理宫室。民乏于食,困于役,因之以流亡。[仓助利]谏曰:"天灾 至,年谷不登,黎民失所,壮者流离四方,老幼转乎沟壑,此诚畏天忧民,恐惧修省之时也。大王曾是不思,驱饥饿之人,困木石之役,甚乖为民父母之意。而 比 有强梗之敌,若乘吾弊以来,其如社稷生民何?愿大王熟计之。"王 曰:"君者,百姓之所瞻望也。宫室不壮丽,无以示威重。今国相盖欲谤寡人,以干百姓之誉也。"[助利]曰:"君不恤民,非仁也;臣不谏君,非忠也。臣旣承乏国相,不敢不言,岂敢干誉乎?"王笑曰:"国相欲为百姓死耶?冀无后{复}言。"

[助利]知王之不悛,且畏及害,退与群臣同谋,废之,迎[乙弗]为王。王知不免,自经,二子亦从而死。葬于[烽山]之原,号曰[烽上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元年

○[美川王][一云[好壤王]。],讳[乙弗][或云[忧弗]。],[西川王]之子古邹加[ 固]之子。初,[烽上王]疑弗{弟}[ 固]有异心,杀之,子[乙弗]畏害出遁。始就[水室村]人[阴牟]家佣作。[阴牟]不知其何许人,使之甚苦。其家侧草泽,蛙鸣,使[乙弗]夜投瓦石,禁其声,昼日督之樵采,不许暂息,不胜艰苦,周年,乃去。与[东村]人[再牟]贩盐。乘舟抵[鸭 ],将盐下寄江东[思收村]人家。其家老 请盐,许之斗许,再请不与。其 恨 ,潜以 置之盐中。[乙弗]不知,负而上道。 追索之,诬以  ,告[鸭 ]宰。宰以 直,取盐与 ,决笞放之。于是,形容枯槁,衣裳蓝缕,人见之,不知其为王孙也。是时,国相[仓助利]将废王,先遣北部[祖弗]东部[萧友]等,物色访[乙弗]于山野。至[沸流河]边,见一丈夫在舡上,虽形貌憔悴,而动止非常。[萧友]等疑是[乙弗],就而拜之曰:"今国王无道,国相与群臣阴谋,废之。以王孙操行俭约,仁慈爱人,可以嗣祖业,故遣臣等奉迎。"[乙弗]疑曰:"予野人,非王孙也,请更审之。"[萧友]等曰:"今上,失人心 {久}英{矣},固不足为国主,故群臣望王孙甚勤,请无疑。"

遂奉引以归。[助利]喜,致于[鸟陌{乌陌}]南家,不令人知。秋九月,王猎于[侯山]之阴,国相[助利]从之。谓众人曰:"与我同心者, 我。"乃以芦业{叶}揷冠,众人皆揷之。[助利]知众心皆同,遂共废王,幽之别室,以兵周卫。遂迎王孙,上玺绶,卽王位。冬十月,黄雾四塞。十一月,风从西北来,飞砂走石六日。十二月,星 于东方。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 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八月,遣将袭取[辽东][西安平]。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立王子[斯由]为太子。秋九月,南侵[带方郡]。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二月,攻破[玄 城],杀获甚众。秋八月,星 于东北。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二零年

○二十年,冬十二月,[晋][平州]刺史{刺使}[崔毖]来奔。初,[崔毖]阴说我及[段]氏[宇文]氏,使共攻[慕容 ],三国进攻[棘城]。[ ]闭门自守,独以牛酒, [宇文]氏。与国疑[宇文]氏与[ ]有谋,各引兵归。[宇文]大人[悉独官]曰:"二国虽归,吾当独取之。"

[ ]使其子[ ]与长史[裴 ],将精锐为前锋,自将大兵继之,[悉独官]大败,仅以身免。[崔毖]闻之,使其兄子[焘]诣[棘城]伪贺。[ ]临之以兵,[焘]惧首服,[ ] 遣[焘]归。谓[毖]曰:"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引兵随之。[毖]与数十骑,弃家来奔,其众悉降于[ ]。[ ]以其子[仁],鎭[辽东]官府,市里案堵如故。我将[如 ]据于[河城],[ ]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 其众千余家,归于[棘城]。王数遣兵寇[辽东],[慕容 ]遣[慕容翰][慕容仁],伐之,王求盟,[翰][仁]乃还。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冬十二月,遣兵寇[辽东],[慕容仁]拒战破之。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遣使[后赵][石勒],致其 矢。

一七卷高句丽本纪五美川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春二月,王薨,葬于[美川]之原,号曰[美川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七。

一八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五·赵尔巽
  卷二十四·商辂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二十五·佚名
  卷五·叶盛
  卷六十二·郝经
  史记集解卷十二·裴骃
  王晏球传·薛居正
  卷六·胡世宁
  卷五十一·佚名
  通制条格卷第八·拜住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佚名
  185.杨无敌·林汉达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61 ·佚名

    戴表元 挽舒君实 玉比清癯鹤比羸,相看中路忽相遗。 诗才万斛难供歉,药论千箱不起衰。 定有意游轻竹杖,犹余手剪碎松枝。 南山山下徘徊处,曾指佳城示阿宜。 戴表元 晚秋游中溪四首 淡竹冈前沙

  • 古诗镜卷二十六·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二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陈第二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幼好学有清才梁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常侍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迁彭泽令属乱避地匡俗山陈武受禅除鄱阳王参军衡阳王长史累迁散

  • 卷六十四·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六十四     宋 陈起 编黄大受露香拾藁 夏侯湛周诗成观者叹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 之性渊明高卧北窗兴寄篇什平生【阙】     心之死靡变古之君子其於天命民彞三纲五常大伦大法之

  • 御选元诗卷二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十八七言古诗四虞集赋洛川老人九十洛川老人年九十须眉如画身玉立锦袍金带方乌巾手挽强弓无决拾八月平原秋气高闻有狡兽依蓬蒿清晨上马薄暮返累骑毛血悬鞬櫜身是前朝将家子生逢太平百无事都将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司马光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玄黓閹茂(壬戌),凡四年。   孝哀皇帝元壽元年(己未、前二年)   春,正月,辛丑朔,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習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衞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是日,日有

  • 卷之六·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春正月。壬午朔。遣官祭奉先殿。寿皇殿。早事  ○监国摄政王代诣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现月  ○癸未。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增韫、电奏浙江关欠还洋款十九万两。委难筹措。请饬部筹指

  • 第四六保结状光绪七年八月一一二○六-三·佚名

    皂、快总役洪忠、许来,保结三皂头役姚景具保结状,台下皂快总役洪忠、许来等,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姚景一名,为人诚实,兼有家室,公事可靠,所有钱粮正供及红白契各款公项,按卯填缴,不敢侵渔、玩误等情。如有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纪昀

    七音略 【一】(臣)等谨按古音通转其由字母而递变者居其大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条例云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自魏孙炎始为尔雅音一 卷今虽不传其散见于德明所引据者可考而知也隋书经籍志载婆罗门书一卷又云自后汉佛法行于中

  • 朱荣传·张廷玉

    朱荣,字仲华,沂人。洪武十四年(1381),他以总旗身份随从西平侯沐英征云南。累升为副千户。后来驻守大宁,归降成祖。他在滑口袭击孙霖,包围定州,截断南军粮道,经历大小二十余战,论功被授予都督佥事。永乐四年(1406),他跟随新城侯

  • 卷一百七十六之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二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二年四月十六日云贵总督【臣】高其倬谨 奏为奏 闻事本年四月十六日据提【臣】郝玉麟咨及来字提【臣】遵

  • 提要·尹文

    尹文子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臣〉等謹案尹文子一卷周尹文撰前有魏黄初末山陽仲長氏序稱條次撰定為上下篇文獻通考著録作二卷此本亦題大道上篇大道下篇與序文相符而通為一卷蓋後人所合併也莊子天下篇以尹文田駢並稱顔師

  •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四·佚名

    宋 滕珙 撰和买类乞除浙东和买绢数是年秋八月改除先生浙东提举冬十一月奏事延和殿凡七事此居其五此叚专乞到官与帅臣监司相度定数从来年夏料为始以革旧弊臣窃见浙东路和买绢万数浩瀚而绍兴府独当其半旧例自物力三十

  • 第二十五章&nbsp;新儒家:理学·冯友兰

    程颐死后只有二十二年,朱熹(1130-1200年)就生于今福建省。这二十年中,政局变化是严重的。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军事上始终不及汉、唐强大,经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胁。宋朝最大的灾难终于到来,首都(今开

  •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

    ──二十七年二月在重庆作──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一这八句、是余前两旬的述怀,玆且引为本文发端。佛法之原则在于契理契机,理是诸佛诸圣、满证分证诸

  • 卷第三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七之六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论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四

  • 卷第七·佚名

      施设论卷第七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三如经所说。一性所成。有多种类。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引世间定。先得离欲。次不艰苦。复不流散

  • 明行道六成就法敘·佚名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誠哉斯言也!眾生一念不覺,所以萬慮齊彰。三毒開四生之門,十使引六道之路,五塵障成作之智,六思蔽妙觀之境;致使大圓失光明之元照,平等轉憎愛之情想。由是輪

  • 十先生奥论注·佚名

    宋代散文总集。40卷。不著编者姓名。最早刻于宋代建阳麻沙坊。此书选程颐、张耒、杨时、朱熹、张栻、吕祖谦、杨万里、胡寅、方恬、陈傅良、叶适、刘穆元、戴溪、张震、陈武、郑湜等16人的策论之文,分为帝王论、古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