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

康王

化商顽民【东坡】

宣王

中兴【栁州】

平王

东迁洛邑【东坡】

敬王

苌洪【栁州】

威烈王

封赵韩魏为诸侯【温公】

通论

周之仁礼【温公】

小雅兼周之盛衰【东坡】

豳列国风宣王北伐列小雅【东坡 颍滨】

文王宣王陶冶人材【荆公】

化商顽民

东坡曰武王克商武庚禄父不诛也而列为诸侯周公相成王武庚禄父叛殷之顽民相率为乱不诛也而迁之洛邑武王周公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曰羣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商之工臣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非至德能如是乎是以商之臣子心服而日化至康王之世三十余年矣世变风移士君子出焉故命毕公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始则迁其顽者而教之非至德能如是乎终则择其善者而用之周之于商人也可谓无负矣夫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物隆则与之偕升物污则与之偕降夫政何常之有因俗而已矣俗善则养之以寛俗顽则济之以猛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故齐太公因俗设教则三月而治鲁伯禽易俗变礼则五月而定三月之与五月未足为迟速也而后世之盛衰出焉以伯禽之贤用周公之训而犹若是茍不逮伯禽者其变易之患可胜言哉

中兴

栁州曰宣王时称中兴其道彰大于后罕及然征于诗大小雅选徒出狩则车攻吉日命官分土则崧髙韩奕蒸民南征北伐则六月采芑平淮夷则江汉常武铿鍧炳耀荡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与其辅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此无他以雅故也

东迁洛邑

东坡曰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复都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顷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没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至于败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敢议田宅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未有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是何也则不鬻田宅之効也盘庚之迁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尔齐迁临淄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春秋时楚大饥羣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髙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迁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収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郢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征焉东汉之末董卓刼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也

苌洪

栁州吊苌洪辞曰有周之羸兮邦国异图臣乗君侧兮王易为侯威强逆制兮郁命转幽疹蛊胶密兮肝胆为仇奸权蒙货兮忠勇以刘伊时云幸兮大夫之羞呜呼危哉河渭溃溢兮横躯以抑嵩髙坼陊兮举手排直压溺之不虑兮坚刚以为式知死不可挠兮明章人极夫何大夫之炳烈兮王不寤夫谗贼卒施快于剽狡兮怛就制乎强国松柏之斩刈兮蓊茸欣植盗骊折足兮罢驽抗臆鸷鸟之髙翔兮■〈薛上女下〉狐惴而不食窃畏忌以羣朋兮夫孰病百而伸一挺寡以校众兮古圣人之所难矧援羸以威慠兮兹固蹈殆而违安杀身之匪予戚兮闵宗周之不完岂成城以夸功兮哀清庙之将残嫉彪子之肆诞兮弥皇览以为谩姑舍道以从世兮焉用夫考古而登贤指白日以致愤兮卒颓幽而不列版上帝以飞精兮黮寥廓而殄絶朅冯云以羾愬兮终冥冥以郁结欲登山以号辞兮愈洋洋以超忽心冱涸其不化兮形凝氷而自栗图始而虑末兮非大夫之操蹈瑕委厄兮固衰世之道知不可而愈进兮誓不偷以自好陈诚以定命兮侔贞臣以与为友比干之以仁义类兮缅辽絶以不羣伯夷殉洁以莫怨兮孰克轨其遗尘茍端诚之内亏兮虽耆老其谁珍古固有一死兮贤者乐得其所大夫死忠兮君子所与呜呼哀哉兮敬吊忠甫

封赵韩魏为诸侯

温公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絶伦之力髙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从者岂非以权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腹心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髙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曓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夫礼辨贵贱序亲踈裁羣物制庶事非名不着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行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着圣人之虑逺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着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着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氷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独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蔡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干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曓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幷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茍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茍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者社稷无不冺絶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周之仁礼

温公曰平王东迁日以衰微至于战国又分而为二其土地人民不足以比强国之大夫然而天下犹尊而事之以为其主守文武之宗祀绵绵焉久而不絶其故何哉植本固而发源深也昔周之兴也礼以为本仁以为源自后稷以来至于文武成康其讲礼也备矣其施仁也深矣民习于耳目浃于骨髓虽后世微弱其民将有陵慢之志则畏先王之礼而不敢为将有离散之心则思先王之仁而不忍去此其所以享国长久之道也不然以区区数邑处于七曓国之间一日不可存况数百年乎

小雅兼周之盛衰

东坡曰诗之中惟周最备而周之兴废于诗为详盖其道始于闺门父子之间而施及于君臣之际以被冒于天下者存乎二南后稷公刘文武创业之艰难而幽厉失道之渐存乎二雅成王纂承文武之烈而礼乐文章之备存乎颂其愈衰愈削而至夷于诸侯者存乎王黍离盖周之盛衰可以备见于此矣小雅言王政之小而兼陈乎盛衰之际者也夫幽厉虽失道而文武之业未坠宣王又从而中兴之故虽怨刺并兴而未列于国风者以为犹有王政存焉故曰小雅者兼乎盛衰之际者也昔之论者皆得其偏而未备者也季札观乐歌小雅曰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之衰乎文中子曰小雅乌乎衰其周之盛乎季札之所谓衰者盖其当时亲见周道之衰而不覩乎文武成康之盛也文中子之所谓盛者言文武之余烈久而未已虽其子孙之微而天下犹或宗周也故曰二子者皆得其偏而未备者也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当周之衰也虽君子不能无怨要在不至于乱而已矣文中子乃以为周之全盛不已过乎故能病夫二子之说而后小雅之道备矣

豳列国风宣王北伐列小雅

东坡曰周公豳诗王业也而系之国风宣王北伐大事也而载之小雅盖豳诗言后稷公刘所以致王业之艰难者也其后累世而至于文王武王之时则王业已大成矣而其诗为二南二南之诗犹列于国风而至于豳独何怪乎昔季札观周乐以为大雅曲而有直体小雅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夫曲而有直体者寛而不流也思而不贰怨而不言者狭而不迫也由此观之则大雅小雅之所以异者取其词之广狭非取其事之大小也

颍滨曰昔者周公遭变而作豳诗虽言王业之本而要以自明其身之无罪是以谓之国风宣王北伐其事虽大而其诗非大雅之体是以谓之小雅故夫寛柔敦厚者大雅之风也慷慨劲直者小雅之文也

文王宣王陶冶人材

荆公曰商之时天下尝大乱矣在位贪毒祸败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尝少矣当是时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诗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谓也及其成也微贱兎罝之人犹莫不好德兎罝之诗是也又况于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则服以守则治诗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言文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无废事也及至夷厉之乱天下之才又尝少矣至宣王之起所与图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故诗人叹之曰德輶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盖闵人才之少而山甫之无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类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后人才复众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复有文武之境土故诗人美之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农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观之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

猜你喜欢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范晔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范晔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张廷玉
  卷七十八·志第四十五·柯劭忞
  臧榮緒晉書補遺一卷·汤球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五)·杨士奇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十·佚名
  第二三七清册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一一五○九--五五·佚名
  通志卷一百二十七·郑樵
  读例存疑卷三十一·薛允升
  韩亻屋传·欧阳修
  孝定李太后传·张廷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七·佚名
  唐玄宗宪宗·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十七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十月乙卯盡是月乙丑   冬十月乙卯,通直郎、集賢校理、同知諫院蔡卞為崇政殿說書,罷知諫院。   樞密院言定州諜報北界事,上曰:「朝廷作事,但取實利,不當徇虛名。如慶曆中,輔臣欲禁元昊稱兀卒【一】,費歲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有三年五月庚申上谕大臣曰人言南方不宜牧马昨朕自创行虽所养不多方二三年已得驹数百此后不患不蕃与自川广市来病不堪乘而沿路所费不少计之一匹自省数百千秦桧曰俭以足用<宀十见>以爱民鲁颂专言牧马

  • ●海东逸史卷一·佚名

    监国纪(上)王讳以海,太祖第十子荒王檀九世孙也。父肃王寿镛,以崇祯九年袭封;十二年薨,子以派嗣。十五年,北兵破兖州,自缢死。十七年二月,诏以王绍封。三月,京师陷,王避兵南下。五月,福王立于南京,命徙封江广,暂驻台州。乙酉五月,南京

  • 绎史卷八十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老子道教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諡曰耼周守蔵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扵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蔵若

  • 卷六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六十柔远人四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二月丁酉上谕副都统吴达禅曰右卫所有厄鲁特降人着拨户部理藩院官各一员解往张家口曼都处如伊等马驼羸瘦

  • 进表·孔毓圻

    幸鲁盛典进表孔子陆拾防代孙太子少师袭封衍圣公【臣】孔毓圻恭承敕防编刻幸鲁盛典今已成书奉表上进者【臣】毓圻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帝德崇儒特举隆文于阙里皇仁重道首颁异数乎尼山开局命官裒洙泗希逢之典超前轶

  • 尧舜·苏辙

    尧之世,洚水为害。以意言之,尧之为国,当日夜不忘水耳。今考之于《书》,观其为政先后:命义和正四时,务农事,其所先也,未乃命鲧以治水。鲧九年无成功,乃命四岳举贤以逊位。四岳称舜之德曰:“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

  • 卷下·姚士粦

    世宗孝明皇帝天保元年,皇太子巋即皇帝位,即位之元年,尊祖母龔太后曰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為皇太后,所生曹貴嬪為皇太妃。立東陽王琮為皇太子,琮字溫文,性寬仁有大度,倜儻不羈,博學有文義,兼善弓馬,遣人伏地著帖,琮馳馬射之,十發十中

  • 卷二十六·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六宋 吕祖谦 撰生民之什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音原】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孔氏曰周公成王致太平制礼以王功起于后稷故惟举之以配郊天焉礼

  • 卷十三·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三钱塘程川撰易十三上经六又论坤卦利牝马之贞曰乾卦元亨利贞便都好到坤只一半好全好故云利永贞一半好故云利牝马之贞即是亦有不利者只西南得朋东北防朋虽伊川亦解做不好殊不知西南得朋乃

  • 卷八·王元杰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谳义卷八    元 王元杰 撰成公公名黑肱宣公子定王十七年即位谥法安民立政曰成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三月作丘甲程子曰作兴建之名甲甸赋也成公初易旧制使丘出甲故书作朱子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三   [一]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二]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菩薩摩訶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閒.從   此閒沒當生何處。佛告舍利子.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菩薩摩訶薩有從餘佛

  • 往生礼赞偈一卷·善导

    沙门善导集记  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  谨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唯欲相续系心助成往益。亦愿晓悟未闻。远沾遐代耳。何者。第一谨依大经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澄观

    第七无著行体即方便。依二方便由回向故。不住生死。由拔济故不住涅槃。俱无住故名为无著。本业后四亦各有三方便。三者一进趣向果。二巧会有无。三一切法不舍不受。初即回向。二由巧会故方能拔济。不舍不受相同般若。

  •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佚名

    《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天尊为妙行真人演说。内称昆仑山中有一老母,名曰「种火之母」,上通天界,下统五行,是为灶神。此神乃人间司命,主管世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并记录

  • 妇科百辨·庄履严

    《妇科百辨》是明代庄履严撰写,二十七世孙憩樵抄录的一部妇科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不详。前三卷论及杂证、调经、种子,后三卷续论胎前、临产、产后诸症的证治方药。本书采用提问的形式,针对主证介绍相应的辨证治则和方药,治

  • 鬻子注·逄行珪

    《汉书·艺文志》著录《鬻子》二十二篇,而南朝梁庾仲容《子钞》、唐马总《意林》所录仅六篇,隋唐宋三《志》则均作一卷。今传本为一卷十四篇,有唐逄行珪注;行珪曾官华州郑县尉,唐高宗时人。

  • 五经稽疑·朱睦㮮

    六卷。明朱睦㮮撰。内容包括《易》、《诗》、《书》、《礼》、《春秋》。睦先作《春秋经传辨疑》四卷行于世,后又研读《易》、《诗》、《书》、《礼》四经,有所心得,且述且作,成若干卷,便把已流传于世的《春秋经传辨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