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与徐福贤女士书)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求其妥当,惟有持名。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奉行)实行也。缅甸一后生,念佛甚切,颇现净妙境界,自以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则难免著魔。今年四月间来信,所有境界,极其险恶。光与彼书,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净业社开示法语)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此)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继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至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复崇明黄玉如书)

观想本佛所开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彻底息灭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观,则甚危险。古今来著魔者,多坐(因,由于)此故。故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著魔也。今以马君一人有效,遂并从上祖师真实为人之语而疑,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捨此修彼。(复慧昭居士书)

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若欲摄心,则当谛听。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虽不作观,亦同作观。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1]之说也。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复李吉人居士书)

  [1] 一往:一时。

猜你喜欢
  焚薪卷第一(或曰析薪膏肓)·师会
  念佛勿闭目·印光
  卷第五十六·德清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念常
  佛说苾刍五法经·佚名
  目录·祖琇
  汝州风穴沼禅师·惠洪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七·明佺
  我之宗教观·太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五十九·佚名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八·弘储
  辩中边论颂·佚名
  卷第九·丈雪通醉
  指月录卷之三·瞿汝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八回 琴堂上屈打成招 穗帐中佯悲洒泪·萧晶玉

    却说谢氏唤住丈夫,问道:“你往那里去?”毛显说:“姑娘叫我往上米仓去接姑爷。”说着又要走。谢氏着忙,赶至面前。伸手一把忙拉住,低声巧语唤夫君:“不必胡言支吾我,我方才窗外留神听的真。淫恶的如

  • 第三十出 败露·许自昌

    【剑器令】〔末冠带众随上〕参破这根由。果然是落他机彀。且仔细将伊追究。怎能胡掩乱搊。莫信直中术。须防人不仁。下官蔡九知府。为宋江题了反诗。差戴宗到京。请问个下落。他昨日回来。书中叫说解至京师。下官到

  • ●卷四·先著

    ○长亭怨慢姜夔渐吹尽枝头香絮“时”字凑“不会得”三字,呆。“书郎”二句,口气不雅。“只”字疑误,“只”字唤不起“难”字。白石人工炼特至,此一二笔,容

  • 周臣传第十九·欧阳修

    ○王朴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庚子朔以孟冬时享 太庙礼官请 圣驾躬临致祭诏遣公徐文璧恭代遣侯吴继爵徐文炜分献于雨庑○颁赐四辅臣及讲官刘元震等历日有差○海虏入犯甘肃参将达云游击白泽设伏邀击馘首虏六百七十余级○大学士赵

  • 卷之六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四二八 浙江巡抚李质颖奏续缴违碍书籍折·佚名

    四二八 浙江巡抚李质颖奏续缴违碍书籍折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八日浙江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查缴违碍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浙江省先后查缴过违碍书籍一十八次,节经奏明解送军机处查收,分别销毁在案。臣五月到任后,将局内收得

  • 石纘传·张廷玉

    石王缶,字邦彦,山东董城人。父亲石玉,做过山东按察使。石王缶与哥哥石..一起考中成化末年进士,改为庶吉士,授职检讨。后来他曾几次请病假在家闲住。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正德改元后,升为南京侍读学士,又出任过南北两京祭酒

  • 卷七十·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宋 宋敏求 编典礼南郊四贞元六年南郊赦贞元九年南郊大赦天下制元和二年南郊赦长庆元年南郊改元赦宝历元年南郊赦南郊四贞元六年南郊赦礼称日至而

  • 十四年·佚名

    (戊午)十四年清乾隆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寅,上製勸農綸音,下諭于八道道臣及兩都留守。○領府事李宜顯上箚,引年乞致仕,上不許。1月2日○乙卯,正言金樂曾引避言:「權䌖一疏,用意挾雜,昭不可掩。殿下之初施投畀之典,固出堲讒之意

  •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晏婴

    景公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梁丘据、裔款言于公曰:“吾事鬼神,丰于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是祝史之罪也。诸侯不知,其谓我不敬,君盍诛于祝固史嚚以辞宾。”公说,告晏子。晏子对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

  • 卷五·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五宋 朱子 撰中庸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三章或问诚明之说曰程子诸说皆学者所传录其以内外道行为诚明似不亲切唯先明诸心一条以知语明以行语诚为得其训乃顔子好学论中语而程子之手笔也亦可以见

  • 建国立极·胡兰成

    我要告知世界上的全人类,大家今天所做的是错的,是在走向总毁灭,而我们又该怎样的来重新做起。我们今天的是产业国家主义的社会,它是违反自然之理的,非文明的。它使人们失志,萎死了变异的能力。它破坏了空间与时间。它不知报

  • 王论品第五之三·佚名

    王言:大师。如是不放逸行法行王。成就几法。得名行法行王。答言:大王。成就十法。而得名为行法行王。何等为十。一者自性成就。二者眷属有礼。三者智慧成就。四者常勤精进。五者尊重法。六者猛利。七者恩厚。八者善解世

  •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

    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约创作于1595或1596年,出版于1600年。新近中译本见《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本剧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描写女主人公无视逆情悖理的法律,不顾杀身危险争取婚姻自由。

  • 清正存稿·徐鹿卿

    亦名《宋宗伯徐清正公存稿》。诗文别集。宋徐鹿卿著。六卷,附录一卷。明万历中其十二世孙徐鉴巡按福建时于《家乘》中搜辑刊行。清修《四库全书》时,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卷首有十三世孙徐即登《清正存稿原序》。《豫

  • 丽人行·田汉

    二十一场话剧。田汉著。1947年3月9日抗敌演剧九队在江苏无锡首演。修改本初刊于《剧本》月刊1957年5月号,1959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社版。剧本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上海为背景,写了三个女性的不同遭遇。刘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