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石纘传

石王缶,字邦彦,山东董城人。父亲石玉,做过山东按察使。石王缶与哥哥石..一起考中成化末年进士,改为庶吉士,授职检讨。后来他曾几次请病假在家闲住。

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正德改元后,升为南京侍读学士,又出任过南北两京祭酒,然后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应诏回朝改为礼部右侍郎,升左侍郎。武宗当初出游宣府,石王缶曾上书极力谏劝,武宗不听。后来他改管翰林院。朝中大臣谏阻南巡,怕会有不测之祸,石王缶曾上书挽救他们。十六年(1521),他名义上做了礼部尚书,实掌詹事府。

世宗即位后,他代替王琼做了吏部尚书。过去一群小人掌权,人才选拔一事混浊不堪。石王缶为人刚正,拒绝请托,那些触犯清议的人大多被降了职,一时很合众望,不过内阁杨廷和有些不高兴。所以才过两个月,他又改为掌詹事府,主管诰敕的收存。嘉靖元年(1522),他受命前往祭祀阙里和东岳。事情过后他回到家乡,屡次请求退休。谏官因为石王缶名望很大,所以上书请予留用,于是他得以重新出来做官。三年五月,世宗诏命他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内阁参与机要大事。

世宗想在奉先殿边侧另建一所房子祭祀献帝,石王缶抗言上书说那样不合于礼制。等朝中大臣爬在宫门前哭泣谏诤时,石王缶和毛纪也帮着大家。不久,“大礼”议定后,毛纪离职而去。石王缶又上书谏道“:‘大礼’一事已经过陛下钦定,无可再说了。但是我反复思考这件事,终觉得心中有所不安。心中有所不安而不说,说了怕触犯您而不敢全部说出来,那么陛下用我哪一点呢?我又用什么来报效君父呢?孝宗皇帝和昭圣皇太后是陛下的骨肉至亲。现在让几个远、贱而且谗佞的小人得以离间至亲,只知道迎合您,换取荣宠,也不为陛下设身处地想一想。现在十月份的祭享典礼临近了,陛下您登临皇陵捧出配称,孝宗皇帝如果亲眼看到,心中难道能没一点震动吗?对待已逝的亲人应该像他还在世一样。陛下继承祖先列圣的王统,而总领百神,驾御天下,怎么不加慎重,只听信小人的话,抵触千古不易的常典呢?”世宗接到奏章很不高兴,告诫他不要再说了。

第二年祖庙在太庙东边建成,世宗听从何渊的建议,要拆毁神宫监的官署,砍伐林木,来修通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相劝阻,忤逆世宗被扣发俸禄。给事中卫道接着又行劝谏,被贬官外调。石王缶又抗言上书极力说不行,世宗不听。等祖庙修成以后,世宗想陪同章圣皇太后前往晋见,张璁、桂萼竭力促成此事。礼官刘龙等争不过。内阁大臣们也说了话,世宗不做答复,只是催礼官安排晋见的仪式。石王缶于是上书说“:陛下想陪同皇太后晋见祖庙,我认为听从皇太后的命令固然是孝顺,但是孝顺有比听话还重要的。我实在不敢阿谀奉承,误了主上。我在想,按祖宗定下的家法,后妃入宫以后,没有无缘无故又走出过宫门的。况且太庙庄重而且威严,不是四时的祭祀、合祭祖先的典礼,即使天子也不应轻易出入,何况是后妃?张璁等所称述的庙见之礼,是针对现在的奉先殿来说的。我朝神圣的祖宗们推行了一百五十年,已经成为常规,中间纳娶过的后妃不知多少,没有敢说到要晋见太庙的,怎么现在忽然提这种倡议?那些受您宠爱的佞臣哪里有忠君爱国的行为,陛下竟然要听他们的话?况且阴阳各有一定的位置,不能相互侵犯、超越。陛下身为百神的主宰,让母后无故在太庙的街门前出入,就是母亲干了父王才能做的事,阴侵犯了阳的位置,这是大大不可行的事啊。我岂不知君上的命令应该接受,但是只恐怕有碍于皇上的美德,所以不敢曲意顺随,形成君父的过错,亏负您上覆下载、化育万物的美德。”奏章递进宫里后,世宗大为恼火。

石王缶为人清正、坚强,孜孜不倦,报效国家。曾几度上书给世宗,要他努力推行王道,清心寡欲,减少事端,辨别忠臣与奸邪,敦行宽大政策,不要急功近利。世宗以为他迂阔,不怎么喜欢他。讨论“大礼”时,世宗想拉他帮自己的忙,可是石王缶据理力争,所持意见坚不可摇,失去了世宗的心,张璁、桂萼对他也不高兴。张璁、桂萼日夜想入内阁辅政,攻击费宏几无虚日。因为石王缶品行高尚,无法给他加罪。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蔑石王缶和费宏也是奸党,他们两个于是请求离职还乡。世宗同意费宏乘坐驿站的官车,而指责石王缶埋怨朝廷,不合乎大臣之义,一切恩典都不给他,他回家的行装只有载包裹、被子的一辆车子而已。京城的人们既惊且叹,说从来宰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王缶这个样子的。自从石王缶和杨廷和、蒋冕、毛纪因为强力谏诤被罢官后,一直到嘉靖末年,机要大臣没有再进逆耳忠言的了。石王缶前后加官,从太子少保做到太保。嘉靖七年(1528)冬天去世后,谥文隐。隆庆初年,改谥文介。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八·律历八·脱脱
  求谏第四·吴兢
  卷五十八 后秦録六·崔鸿
  第十七回 汉光武复中兴一十三帝·黄士衡
  卷之一百·佚名
  第三五九佥禀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二二○三--二二·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袁枢
  卷八十·司马迁
  周智光传·刘昫
  许远传·欧阳修
  南诏德化碑·佚名
  太宗文皇帝圣训序·顺治
  职官六八·徐松
  卷十六·徐自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龙榆生

    34 梅尧臣 一首 录字能改斋漫录【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①地春袍, ①:↑穴↓卒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

  • 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军尽没 讨安南两次无功·蔡东藩

      却说中国海东,有一日本国,与高丽国仅隔海峡,以其地近日出,故名日本。唐时曾遣使入贡,至元代征服高丽,与日本尚未通使。世祖至元二年,高丽人赵彝等,来元修好,奏称日本可通,请世祖遣使东往。世祖本是个好大喜功的雄主,好大喜

  •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进步党与段祺瑞之凶终·刘以芬

    进步党自创党以来,其所取政策,即系与现有势力相结合,意欲乘机而指导之、改造之,使成为我国之中坚力量,以求安定一时之社会秩序,并徐图发展。故彼之所谓结合,亦有其一定限度,与一味附和者不同,苟一旦越此限度,则彼即不能不顾及自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贾文元公昌期墓志铭王珪治平二年七月戊寅观文殿大学士尚书左仆射魏国公薨于京师始公得疾甚英宗命中贵人挟太医昼夜调护所以念哀之甚厚及讣闻是日休吏羣司乗舆趣临其丧为之泣下乃诏辍视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

  •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宋)李焘 撰命陆逊讨平山越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定威校尉吴郡陆逊言于孙权曰方今克敌临难非众不济而山冦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定难以图逺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从之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阳贼帅费

  • ·会镇请筹款防洋议·丁曰健

    台厂船工,事极繁重,经某等督同水师将备实力查办,次第修造,期于配缉无误。而重洋远隔,风■〈日卂〉靡常,商船稀少;且省料由省运厦至台,往返动辄经年累月,莫能株待。现因兼工赶办,量为变通;将余存料物尽数应用,所需杂

  • 文天祥传·脱脱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

  • 卷第六十·佚名

    宰相十进官加恩别使二向敏中进官制天禧元年八月壬申上法台耀。式崇宰司。所以刑四方之风。叙百官之职。永怀眷奖。属在老成。揆兹灵辰。锡以徽数。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景灵宫

  • 陆鸿棠·周诒春

    陆鸿棠 字傅元。年二十八岁。生于上海。父梅亭。业木商。本籍住址。上海南市竹行弄三朵里对过。未婚。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上海益智学校教员。宣统三年。以官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习建筑工程。民国四年。得学

  •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佚名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遤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 卷七十二·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七十二   宋 程公说 撰燕世本姬姓伯爵其先出自周同姓功臣曰君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曰召康公相成王主自陜以西诸侯封其子为北燕伯国僻且逺不通诸夏

  • 春秋集解卷六宋·苏辙

    苏辙 撰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庄襄未葬而子般子野卒其称名未逾年也文成定之即位也僖宣昭皆未葬其称公以即位既逾年也一年不可以二君故终年称子而未葬则名不可以逾年无君故逾年虽未葬而称公以即位也其非即位则虽逾年

  • 第五 比丘尼相应·佚名

    [一]第一 阿罗毗迦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二时,阿罗毗迦比丘尼清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舍卫城乞食后,收钵,入于暗林以求远离。三时,恶魔波旬欲令阿罗毗迦比丘尼生恐怖,毛发竖立,以舍远离,而诣阿罗毗

  • 沈故·杨同桂

    地理考证著作。清杨同桂 (?—1896)撰。四卷。同桂字伯馨,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官至长春知府。曾任《吉林通志》分纂。有《盛京疆域考》已著录。同桂少时从官奉天,后宦游东北多年。是书成于光绪前期,约三万八千字。正文以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明代宋濂 (1310—1391)作。这是一篇赠序。洪武十一年 (1378),已经告老辞官的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晚辈,正在太学学习的马君则拜见他,这篇序是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临别赠言。文章的主旨是勉励青年专心求学。作者先写自己

  • 温氏母训·温璜

    一卷。明温璜(1585—1645)录。璜初名以介,字于石,号石公,后改今名,字宝忠。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官徽州府推官。璜于顺治二年起兵,与金声相应,以拒清军。历四月,城破,手刃其妻女,然后自刎而死。是书乃温璜述

  • 山晖禅师语录·佚名

    清完壁说,宗上编。十二卷。卷一,住平越府龙门护国禅院语录——上堂。卷二,住平越府兴庆万寿禅寺语录——上堂。卷三,住瓮安县圣恩禅院语录——上堂。卷四,住黄平州高兴长松禅院语录——上堂、住扬州府高邮州福海禅院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