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宗教观
──十四年秋在苏州东吴大学讲──
一 宗教之名义 二 宗教之起因 三 宗教之本质 四 宗教之差等 五 宗教之将来
一 宗教之名义
宗与教之二字,虽吾国文字之所素有,而连缀宗教二字成一名词,乃由日人从译自西文转传中国,今遂为一流行之名词;至西文原意为何,则非吾所知也。按之佛典原来意义:宗、宗派也,教、佛教也。教、为全教,宗、为一派;若佛教之法华宗,佛教之华严宗等。又、中国佛法于唐宋后,禅宗最盛,余则名教,因禅不立语言文字,其宗旨超然于言教外也, 由是禅宗名宗,依经典者名教。而禅宗、讲教,又分为禅、讲、律、净、密──密宗盛行蒙、藏、日本──,则宗之与教,各为佛法之一分,骈立而不成一名也。今且就流行之宗教一名,下一定义,现在所谓宗教,本之中国原来之语意,应可但称为教──如中国言儒、释、道三教等。教即宗教,故佛教及耶教等皆为宗教。而教皆有自心修证及教化他人之两方面,个人自心修证之实际曰宗,而本之以教化他人者曰宗教,宗尚于自心所修证者而教化他人故。宗、是自心修证之实验,言语不及,他人不能共知,然是教之根本所在。由此根本发挥表现教化他人,使他人共了则谓之宗教。闻者依以修行,由行得证,亦谓之宗教。但依所闻转教他人,则但曰教。则宗教者,有内心修证之经验为宗本,而施设之教化也。詹姆士谓宗教为内心之经验,略近斯理。
然自心修证须先有专挚之信解,规定之修持,久之乃获非常之觉悟和愉快。佛教如此,可不待言;即耶教、回教之教祖,亦曾于山中绝食苦行,乃得超过常人之内心证验以确立其教化之宗本。即如中国孔、老,亦有其特殊之内心证验,断断乎非未尝修证人之见闻觉知所能征验者。故宗教不同哲学、科学,以其所施之教,有超常之内心经验为宗本故。
二 宗教之起因
宗教起因,分述为四:一、由偶感奇幻神秘之灵境:如吾处于梦境,此梦境中之幻化,有为吾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并有能预兆未来、影响现实之异。又吾人忽逢高山大海,一时心海顿呈现一种奇境者。盖此种灵境,实心灵作用,因心灵活动感发过去未来已受未受之境,表现得奇幻神秘不可思议之事实。又如催眠术者,以个人心灵与他人心灵相联合而呈变幻;其他以种种变态心理,现其奇幻神秘不可思议之灵境,而顿使其换一人格者。诸灵魂教,往往由之而起。二、由造物者及主宰者之推想,以为宇宙万有,如此其繁密严整,必有一造作者及主宰者在焉。遂以人及他物皆造作者之所造,故不能自为主宰,而当听命于唯一之能造作者为唯一之主宰。将此假想联合其内心灵感,耶、回、婆罗门等之天神教,由此而起。三、由对于人世不满及图超登之满足者:秦始、汉武,极人世富贵而畏老死,于现实之人世不能满足,遂存想于长生不老之仙境,冀超脱人世之缺憾而登仙界,舍此去彼,除所苦而臻所乐。等而上之,耶、回、梵等期人死上跻天国,小乘等期超三界苦海登涅槃彼岸,皆由对于现实之人世不满足,求超脱以遐登乎满足之域。大乘教及小乘教,由此而起。四、由人生意欲无限价值永存之要求:人世既不能满足无限之意欲,获得人生永存之价值,则觉人生空无意义,空无价值。且人生不自由,处处皆在于威迫之环境阶级间,终归坏灭,今虽茍延残喘,不如早死为愈,此自杀之所由起。视人世如牢狱,感人生之空虚,于此须了解人生之真相──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此理不关于诸宗教及诸哲学,而大乘佛教亦由之而起──唐宗密原人论亦明此义。依大乘佛法言,人生之实相,无始无终,无障无碍,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是审观人生本有无限永存之价值,不须外求,乃成正觉。
三 宗教之本质
观上所言,宗教之起因可知矣。兹当进探宗教以何为其本质。一、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寺院塔像是宗教耶?抑经典仪式是宗教耶?虽属宗教而皆非其本。宗教根本之实质,乃是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先凭自心信解,积极修持,渐获效果,即渐得超过通常人见闻觉知之上而自得其不可思议之证验,如佛教之得三昧,耶教之得圣灵感通等,皆是自心信修之证验。此非作学理上研究之可得,而为宗教之特性。二、开示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训:自心之超常证验,默而得之自心,犹不以为宗教,必宗本其自心之超常证验以开化他人,著为教训,令皆悟入,乃成为宗教。放开示其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理经书等,亦为宗教之本质。三、表现超常证验或方便应化灵迹:凡事实上超常证验之表现,即成为种种灵奇神通之灵迹,使人见其未见、闻所未闻,促进后学之钦慕。然亦有因方便应化而著灵异者,如遇凶恶强暴之人畜,乃方便善巧以调摄降伏之等。大致各宗教皆有此种灵迹,多不备述。四、引导及规范其徒众之仪制:宗教必有徒众,有徒众则有其仪式及其规制。其流布于世,既须有种种相好庄严之仪式,以引一般人之注意而导生其信心,复须为其徒众制定应守之规范,以为其行为之标准。具上述四义,宗教之本身乃告成立。五、为损或为益于人心世道之旁效:既成为流布于世之一宗教,对于人心世道必发生或益或损之效果。然大致可言:皆足与人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者,然亦不能言宗教尽有益人心世道也。何也?以世亦有害人之邪教,往往乘机窃发于一时故。惟存在至数百千年而犹得多数人之信从者,则大概为有益于人世可知。若无益于人世之宗教,人世既不能公认,而天然淘汰亦难逃却公例。惟无论有益或有损于人世,皆为宗教所生之旁效,其正果则在于生天国、登彼岸故。
四 宗教之差等
观夫世界之大,宗教之多,其差别等次,从浅至深,从低至高,判其差降之等级,概括有三:一、鬼灵教:最低限度之宗教,即祗感有奇幻神秘之灵境者是。有拜火、拜蛇、拜物、拜鬼等多神教,若日本之多神教,中国之道教,及现时流行之同善社、道院等是也,此种宗教皆属鬼灵之感动,故以鬼灵摄之。此种宗教之特性,大多以祸福耸动于人,其奉行崇拜者,多为迷信盲从无知识之人也。二、天神教:此高过鬼灵教之上,推想宇宙万有有造作主宰者为唯一真神,而否认种种鬼灵者也。如印度有崇拜梵天之婆罗门教,耶教、回教之信上帝真宰,即此类也。其计宇宙万有造作及主宰之天神者,乃以其内心超常证验附合其推想上之观念,而此天神教之崇拜,已开化民族大都有之。三、自心教:自心教,依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认定惟是自心之心境,否认种种鬼灵及惟一无二能造作主宰宇宙万有的造作主宰者。人及非人之能力有高低,程度有深浅,其相去固可有甚远者,然随业受报,业变报迁,升沉轮转,互为高下,不得于人物之外别有一造作者及主宰者也。吾人及一一众生之自心力量,本无限度,各各所识的宇宙万有,固皆为各各自心之所表现。特吾人自心之所表现者,亦不无他心力以为互相增上之缘耳。所谓一室千灯,光光互遍,相涉无碍,不坏自相。而他心亦他有情之心耳,不得指为鬼灵天神也。
此自心教又分为四:一、静虑教:静虑、即禅那也。即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之意,宋明理学亦重静虑。静虑乃由修养工夫以和平统一其心力,如水之澄静不波,清明洞彻,专以此自修教人,曰静虑教。虽尚属人天教,已非仅有理论上推究之世间一切学说相比拟也。二、存我教:印度数论派与耆那教等,依前静虑更加其哲学之理想,计以自我之独存为解脱,要将宇宙消归于无影无响,而神我遂得解脱而永久存在。以此自修教人,曰存我教,此由静虑粘合其理想之所成者。三、无我教:此乃佛教之小乘,对破数论、耆那之存我教,言其有我存在,不能解脱,故进一步否认其所存之我而主张无我。四、正觉教:大乘佛教也于宇宙万有世出世法,皆能正确了知其本来如是之真性实相,犹如大圆明镜清净光,更无无明障蔽。发起求此正觉之心,即无上菩提心;此心情与无情悉皆平等,惟须由众生而至成佛,乃成正觉而得圆满;但因众生根力不同,故成种种差别。
综上所言,复立一表于左,以明差等大意。
┌鬼灵教 │天神教────────人天教 宗教差等┤ ┌静虑教 │ │存我教────外道教 └自心教┤无我教 小乘 └正觉教 大乘 佛 教
五 宗教之将来
一、宗教不能不存在:此问题为近世学者对于宗教所怀疑而未解决之一大问题,且亟望解决者。要之、在现在及将来之思想学说上,能成立正当之教理,且确有益于人世者,当然存在;如其不然,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事实上毫无证验,则不能存在。惟人世既长有不满足而邀求无限永存之心意,即宗教长有存在之余地。惟除佛教外,其余多数在理智上不能存立,在证验上不能如实者,必将渐归于淘汰耳。二、宗教能不能统一:近来颇有欲联合各宗教而统一之者,此皆片面之设想耳。众生知识程度及根性种种不同,所以人生要求满足之心亦不一致。盖众生无性,唯佛为性,未到成佛,由宗教之要求而有宗教之存在,宗教即不能统一;及一切众生悉皆成佛,则一致平等,而宗教亦不存在矣。故尚有宗教存在,则宗教必不能统一,此则可推知者。请诸君更讨论之!(大醒记)(见海刊六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卷上·佚名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二)·子璇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佚名 卷九·性音 卷第一·宋濂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四·圆仁 卷四百八十二·佚名 叙弘释录·永觉元贤 四十二章经讲录·太虚 四童子三昧经卷中·佚名 卷五百五十七·佚名 法海观澜序·智旭 复古松长老书·太虚 廣百論本·欧阳竟无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