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辩中边论颂

  弥勒菩萨说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一卷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  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无上乘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所

  覆障及安立  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  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  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  由虚妄分别

  诸相及异门  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  略说唯由此

  无二有无故  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  是说为空相

  略说空异门  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  法界等应知

  由无变无倒  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  异门义如次

  此杂染清净  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全空  净故许为净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见如此理  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补特伽罗法  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  故别立二空

  此若无杂染  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  功用应无果

  非染非不染  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  由客尘所染

  辩障品第二

  具分及一分  增盛与平等

  于生死取舍  说障二种性

  九种烦恼相  谓爱等九结

  初二障厌舍  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  彼事灭道宝

  利养恭敬等  远离遍知故

  无加行非处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资粮未圆满

  阙种性善友  心极疲厌性

  及阙于正行  鄙恶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  般若未成就

  及本性粗重  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资财  及心性下劣

  不信无胜解  如言而取义

  轻法重名利  于有情无悲

  匮闻及少闻  不修治妙定

  善菩提摄受  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  自在名善等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

  于觉分度地  有别障应知

  于事不善巧  懈怠定减二

  不植羸劣性  见粗重过失

  障富贵善趣  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  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  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  受用法成熟

  遍行与最胜  胜流及无摄

  相续无差别  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  及不增不减

  并无分别等  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  有不染无明

  障十地功德  故说为十障

  已说诸烦恼  及诸所知障

  许此二尽故  一切障解脱

  辩真实品第三

  真实唯有十  谓根本与相

  无颠倒因果  及粗细真实

  极成净所行  摄受并差别

  十善巧真实  皆为除我见

  许于三自性  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  一有无真实

  于法数取趣  及所取能取

  有非有性中  增益损减见

  知此故不转  是名真实相

  无性与生灭  垢净三无常

  所取及事相  和合苦三种

  空亦有三种  谓无异自性

  无相及异相  自相三无我

  如次四三种  依根本真实

  苦三相已说  集亦有三种

  谓习气等起  及相未离系

  自性二不生  垢寂二三灭

  遍知及永断  证得三道谛

  应知世俗谛  差别有三种

  谓假行显了  如次依本三

  胜义谛亦三  谓义得正行

  依本一无变  无倒二圆实

  世极成依一  理极成依三

  净所行有二  依一圆成实

  名遍计所执  相分别依他

  真如及正智  圆成实所摄

  流转与安立  邪行依初二

  实相唯识净  正行依后一

  于蕴等我见  执一因受者

  作者自在转  增上义及常

  杂染清净依  观缚解者性

  此所执分别  法性义在彼

  非一及总略  分段议名蕴

  能所取彼取  种子义名界

  能受所了境  用门义名处

  缘起义于因  果用无增减

  于非爱爱净  俱生及胜主

  得行不自在  是处非处义

  根于取住续  用二净增上

  因果已未用  是世义应知

  受及受资粮  彼所因诸行

  二寂灭对治  是谛义应知

  由功德过失  及无分别智

  依他自出离  是乘义应知

  有为无为义  谓若假若因

  若相若寂静  若彼所观义

  辩修对治品第四

  以粗重爱因  我事无迷故

  为入四圣谛  修念住应知

  已遍知障治  一切种差别

  为远离修集  勤修四正断

  依住堪能性  为一切事成

  灭除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懈怠忘圣言  及惛沉掉举

  不作行作行  是五失应知

  为断除懈怠  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  及所因能果

  为除余四失  修念智思舍

  记言觉沉掉  伏行灭等流

  已种顺解脱  复修五增上

  谓欲行不忘  不散乱思择

  即损障名力  因果立次第

  顺决择二二  在五根五力

  觉支略有五  谓所依自性

  出离并利益  及三无染支

  由因缘所依  自性义差别

  故轻安定舍  说为无染支

  分别及诲示  令他信有三

  对治障亦三  故道支成八

  表见戒远离  令他深信受

  对治本随惑  及自在障故

  有倒顺无倒  无倒有倒随

  无倒无倒随  是修治差别

  菩萨所修习  由所缘作意

  证得殊胜故  与二乘差别

  辩修分位品第五

  所说修对治  分位有十八

  谓因入行果  作无作殊胜

  上无上解行  入出离记说

  灌顶及证得  胜利成所作

  应知法界中  略有三分位

  不净净不净  清净随所应

  依前诸位中  所有差别相

  随所应建立  诸补特伽罗

  辩得果品第六

  器说为异熟  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  如次即五果

  复略说余果  后后初数习

  究竟顺障灭  离胜上无上

  辩无上乘品第七

  总由三无上  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  及修证无上

  正行有六种  谓最胜作意

  随法离二边  差别无差别

  最胜有十二  谓广大长时

  依处及无尽  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发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说十度  名波罗蜜多

  十波罗蜜多  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饶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谓书写供养  施供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  获福聚无量

  胜故无尽故  由摄他不息

  随法行二种  谓诸无散乱

  无颠倒转变  诸菩萨应知

  出定于境流  味沉掉矫示

  我执心下劣  诸智者应知

  智见于文义  作意及不动

  二相染净客  无怖高无倒

  知但由相应  串习或翻此

  有义及非有  是于文无倒

  似二性显现  如现实非有

  知离有非有  是于义无倒

  于作意无倒  知彼言熏习

  言作意彼依  现似二因故

  于不动无倒  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  有无不动故

  于自相无倒  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  依胜义自相

  以离真法界  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  于共相无倒

  知颠倒作意  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  清净无颠倒

  知法界本性  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  是于客无倒

  有情法无故  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  是于二无倒

  异性与一性  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与断灭

  所取能取边  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  应知复有七

  谓有非有边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  是分别二边

  差别无差别  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  增上等修集

  所缘谓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  增证运最胜

  修证谓无阙  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  不住无障息

  此论辩中边  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辩中边论颂

猜你喜欢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上·佚名
  宗教构成之原素·太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十·佚名
  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佚名
  卷第十一·李遵勖
  第八十八章 建设普罗兹提城·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九·佚名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附录:佛教大事表·梁启超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注一)·太虚
  华严念佛三昧论·彭绍升
  十二门论品目·龙树
  卷二·投子义青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四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环碧亭诗集沈晦字元用钱塘人举宣和状元御试防题举子不能条对晦精通象数一挥千言祐陵于闻喜宴上以御诗宠之除著作郎金人攻汴从肃王出质后得还为给事

  • 武溪集补钞·管庭芬

    武溪集补钞余靖送灵谷山人万树秋风一路蝉,渡头重舣木兰船。自惭蹙頞非奇骨,拟问清朝跃马年。游韶石世务常喧嚣,物外有真赏。结友探胜概,放情谐素想。韶山南国镇,灵踪传自囊。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长江速萦带,众峦疑负襁。

  •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班固

    《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

  • 第九十二回 识番情指日解围 违妇言上书惹祸·蔡东藩

      却说黄河为害,非自汉始,历代以来,常忧溃决,至汉朝开国后,也溃决了好几次。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武帝时河徙顿丘,又决濮阳,元封二年,曾发卒数万人,塞瓠子河,筑宣房宫,后来馆陶县又报河决,分为屯氏河,东北入海,不再堵塞。至元

  • 简介·昭梿

    《啸亭杂录》为清代掌故史料笔记。正录十卷,续录五卷。清昭槤撰。昭槤(1776—1829),姓爱新觉罗,号汲修主人、檀樽主人。清宗室,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后裔。嘉庆七年(1802)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授散佚大臣。十年,袭礼亲王

  • 第六十册 天命九年正月·佚名

    第六十册 天命九年正月甲子年元旦卯时,汗往祭堂子,遂还家叩拜神主。辰时出御八角殿,大贝勒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

  • 第三十一章 首都革命·冯玉祥

    吴佩孚自第一次奉直战争获胜,即目空一切,又和段祺瑞一样,做起了武力统一的迷梦。贿选告竣,曹仲三被捧上台,他更是意气骄盈,一手遮天,处心积虑地进行着他的狂妄的企图。此时他以黄河流域为根据地,攫取直鲁豫巡阅使之职,复伸张势

  • 八二 祝文·周作人

    《平氏祭簿》所记上坟用三牲为鹅,鱼,肉,这里值得注意是有鹅而不是鸡,普通祭祀总是用特鸡的。乡下风俗上坟时必须用熏鹅,不知道是什么道理,这据《越谚》上说是斗门市名物,但别处也都能做,其实与北京的烤鸭子差不多,只是鹅不能像

  • 曹锟·陶菊隐

    △王毓芝与夏寿田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时,其秘书长王毓芝,字兰亭,以书佣起家,锟知其无能,欲物色通儒代之。有人为夏午诒(寿田)推毂,锟聘为高等顾问,敬礼备至,意在以秘长畀夏。事为王所闻,与夏周旋甚力。贿选将成,王谓夏曰:“黄

  • 卷一 帝基肇造·李有棠

    辽道宗咸雍十年,以女直国和哩布为节度使。女直先出靺鞨氏,号勿吉,古肃慎氏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博绰部、曰恩彻亨部、曰佛甯部、曰哈沙、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随时犹存。至唐初,只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始附高丽

  • 十三年·佚名

    (庚辰)十三年大明萬曆八年三月3月19日○戊午,禮曹,陰城守身死單子入啓。傳曰:「五寸親身死,當日停朝,而放榜何如?」政院回啓:「曰停朝市,則例不得放榜,但文、武科擧人,過半入班,何以爲之?」傳曰:「旣允知之後,安可仍爲?姑爲立班,速問禮

  • 十九年·佚名

    (癸酉)十九年清康熙三十二年春正月1月2日○丙午,賜義安君珹諡懿懷。〈宣祖子也。〉判書洪可臣諡文莊。判書權悏諡忠貞。1月3日○丁未,引見大臣備局諸臣。左議政睦來善進箚記,其第一條,論關西監兵營營下軍作隊操練事,以爲有煩

  • 卷十三·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三无锡蔡德晋撰凶礼士丧礼下筮宅冢人营之掘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宅墓域也冢人有司掌墓地兆域者营犹度也南其壤为葬时北首故壤在足处也敖君善曰士筮宅而不卜避尊者之礼也】既朝哭主人皆往兆

  • 第21章 杂记下·戴圣

    父亲去世,正在服丧,如果在服丧期限未满以前母亲又不幸去世,那么在为父亲举行大祥之祭时,还应该穿上除服;祭过之后,再换上为母服丧的丧服。这个原则可以推而广之:即令是正在为伯父、叔父、兄弟服丧,如果又遇到父母之丧,那么在为

  • 寻欢作乐·毛姆

    Cakes And Ale 又译作《家丑》、《啼笑皆非》,1930年最初连载于《时尚芭莎》。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别人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吗。”闻名遐迩的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的第二任妻子请

  • 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

    唐末杜光庭撰。原书三十卷,《道藏》本析为五十卷。卷首杜光庭序中列举历代注解《道德经》者凡六十余家。此书前五卷为总论,其中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明皇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6—50卷为八十一章经文

  • 无名高地有了名·老舍

    报告文学。老舍著。作于1954年。收于《老舍文集》第7卷。1953年10月,作者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接着在志愿军某军继续体验生活五个多月,写下了这篇长达22章十数万言的报告文学。为了迫使美军接受停战谈

  • 奏谳书·佚名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