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七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

小乘单译经目(三百二十八部四百二十四卷)

·佛本生经一卷

右汉明帝代三藏法师竺法兰译。出长房录。

·禅经一部二卷

右汉桓帝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自他作苦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安般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五门禅要用法经一卷(初出)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浮木譬喻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摩诃衍精进度中罪报品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八大人觉经一卷(二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宝唱录。

·悔过法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五法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五行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三毒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住阴持入经一卷(或二卷或云阴持入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正斋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佛说处处经一卷(十五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情离有罪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出家缘经一卷(二纸一云出家因缘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阿含正行经一卷(四纸一名佛说正意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十八泥犁经一卷(五纸或云十八地狱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法受尘经一卷(二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内典及长房录。

·禅行法想经一卷(二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内典及长房录。

·佛说三毒事经一卷

右后汉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分明罪福经一卷

右后汉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阴持入经一部二卷(三十二纸)

右后汉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大安般守意经一部二卷(或一卷四十五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大安般经一部二卷(或一卷二十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内典录。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思惟经一卷(一名思惟要略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阿毗昙苦慧经一卷(一名毗昙五法行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宝唱录。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数息事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禅法经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坚意经一卷(或二卷一名坚心正意经一名坚心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一卷(四纸亦名长者懊恼经亦直云三处恼经)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揵陀国王经一卷(二纸)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禅经一卷

右汉灵帝代支娄迦谶译。出长房录。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一名阿阇世王经)

右后汉代沙门支谶译。出化度寺录。

·断十二因缘经一卷(亦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亦云阿含口解经亦云安侯口解经)

右后汉灵帝代都安玄译。出长房录。

·首至问佛十四事经一卷

右汉灵帝中平年支曜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堕落优婆塞经一卷

右后汉沙门支曜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小道地经一卷

右后汉灵帝代支曜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报福经一卷(或云福报经)

右后汉献帝代外国沙门康孟详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七漏经一卷

右魏文帝代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黑氏梵志经一卷(二纸)

右魏文帝代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修行方便经一部二卷(一名修行方便禅经)

右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悔过法经一卷(一云叙十方礼拜悔过文或无经字直云悔过法)

右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贤者德经一卷

右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难龙王经一卷(一云难龙经)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梵志结净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恒水戒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惟日杂难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佛为诃到旷野鬼说法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须摩提长者经一卷(九纸)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阿难四事经一卷(三纸)

右吴代黄武年支谦译。出内典录。

·佛医经一卷

右吴代竺律头炎共支谦于杨都译。出内典录。

·阿质国王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惟娄王师子湩譬喻经一卷(一本无譬喻字)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外道仙尼说度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未生怨王经一卷(三纸)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三品弟子经一卷(三纸一名弟子学有三辈经或无有字)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四愿经一卷(二纸)

右吴代黄武年支谦译。出内典及长房录。

·度梵志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佛为外道须深说离欲经一卷

右吴代支谦译。出长房录。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出阿毗昙)

右魏文帝代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篮达王经一卷(亦云目连因缘功德经亦云目连功德经见吴录)

右魏文帝代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百喻经一卷

右魏文帝代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坐禅经一卷

右魏齐王代吴正始年中康僧会译。出长房录。

·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

右魏齐王代吴正始年中康僧会译。出长房录。

·诸神咒经一部三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宝藏经一部二卷(太始六年出)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当来变经一卷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第二译一名佛五梦经一名太子五梦经一名仙人五梦经)

右西晋太安二年竺法护译。见旧录及道真录。

·摩目揵连本经一卷(一本有诃无揵字)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

右西晋永明二年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五福施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三品悔过经一卷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四妇喻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廅罗王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檀若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龙施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给孤独明德经一卷(亦名给孤独氏经)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龙王兄弟陀达诫王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劝化王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解无常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雁王五百雁俱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城喻行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悟意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降龙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邪法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犯罪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苦应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三品修行经一卷(一名三品悔过经道安云近代人合大集行经)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耆阇崛山解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阿阇世王经一部二卷

右晋惠帝代太康年沙门安法钦译。出长房录。

·夫那罗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胞胎经一卷(一名胞胎受身经十七纸)

右西晋代太安年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四自侵经一卷(四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五百弟子自说本缘经一卷(化度录云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二十四纸)

右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贾客经一部二卷

右西晋武帝沙门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四辈经一卷(三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沙门果证经一卷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马王经一卷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四部喻经一卷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贫女为王夫人经一卷

右西晋武帝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法观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形疾三品风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见僧祐录。

·所欲致患经一卷(三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大迦叶本经一卷(五纸宝唱录无大字)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当来变经一卷(或云当来变灭经二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或云后汉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清净法行经一卷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二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随蓝本经一卷(三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持心梵志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白法祖译。出长房录。

·时非时经一卷(三纸一名时经)

右西晋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

右西晋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慢法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佛说大蛇譬喻经一卷(亦名大蛇经)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调达喻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罗汉迦留陀夷经一卷(一名迦留陀夷经)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罗汉遇瓶沙王经一卷

右西晋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阿阇世王问嗔恨从何生经一卷

右西晋代沙门法炬长立译。出长房录。

·韦提希子月夜问夫人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爪甲擎土譬经一卷(一名爪甲取土一名爪头土经)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衰利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法句譬喻经一部六卷

右西晋代法炬法立译。出僧祐录。

·罗云忍辱经一卷(三纸一名忍辱经)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摩诃比丘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法房录。

·求欲说法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难提释经一卷(五纸)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沙曷比丘功德经一卷(三纸)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一名十善十恶经)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支法度译。出长房录。

·自受经一卷(五纸一名自受不自受经)

右东晋孝武帝代昙无兰于杨都译。出长房录。

·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代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五苦章句经一卷(又名五苦经一云净除罪盖娱乐佛法经一名五苟章句经)

右东晋孝武帝代沙门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般泥洹时大迦叶赴佛经一卷(或云摩诃迦叶经)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诫王经一卷

右西晋太始元年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众生身秽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大鱼事经一卷(二纸)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于杨都译。出长房录。

·见正经一卷(九纸一云生死变识经)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阿难七梦经一卷(二纸一名阿难八梦经或无八字)

右东晋孝武帝代沙门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呵雕阿那含经一卷(二纸一名荷雕阿那含经一名阿调阿那含经)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治禅法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梵天策数经一卷(一云诸天事经)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诸天地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铁城泥犁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代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达摩多罗禅经一部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道地经五纸)

右东晋代佛陀罗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僧伽罗刹集经一部三卷

右前秦建元二十年僧伽跋澄译。出长房录。

·差摩经一卷

右后秦代罽宾沙门昙摩耶舍译。出长房录。

·禅法要一部三卷(先译弘始九年重校正睿制序)

右后秦弘始四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阿阇世经一部二卷

右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检诸罪福经一部十卷

右后秦弘始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出长房录。

·魔王变身经一卷

右后秦代弘始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往古生和佛国愿行法典经一卷

右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佛昔为鹿王经一卷(一名鹿王经)

右后秦代弘始年罗什译。出僧祐录。

·佛迹现千辐轮相经一卷(出杂阿含第四卷)

右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栴檀树经一卷(三纸)

右后秦罗什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灯指因缘经一卷(十纸)

右后秦罗什译。出长房录。

·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六纸一名遗教经)

右后秦罗什于长安译。出长房录。

·思惟要略法经一卷(或无经字)

右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译。出长房录。

·应供法行经一卷(或云比丘应法行经)

右后秦代罗什译。出长房录。

·妇人遇辜经一卷(一名妇遇对经二纸)

右西秦法坚译。出内典录。

·善信女经一部二卷(一名信善经)

右北凉代沙门昙无谶译。出长房录。

·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七纸)

右北凉代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出内典录。

·辩意长者子问经一卷(十纸一名长者问意经)

右后魏法场译。出内典录。

·杂宝藏经一部八卷(或十卷或十三卷一百六十六纸)

右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出长房录。

·毗耶娑问经一部二卷(三十一纸)

右后魏勒那摩提译。出长房录。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四纸)

右东魏兴和四年瞿昙般若留支译。出长房录。

·宝意猫儿经一卷

右后魏代瞿昙般若留支于邺都金花寺译。出长房录。

·善德优婆塞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凉州沙门释智严于杨都枳园寺译。出长房录。

·四天王经一卷(二纸)

右宋元嘉年沙门智严宝云译。出长房录。

·阿那含经一部二卷

右宋文帝元嘉年凉州沙门智严于杨都枳园寺共宝云译。出内典录。

·付法藏经一部六卷

右宋文帝代凉州沙门宝云译。出长房录。

·善信二十四戒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摩译。出长房录。

·释六十二见经一部四卷(见别录文云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请般特比丘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十二头陀经一卷(沙门头陀经)

右宋文帝代西域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十三头陀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树提伽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四品学法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阿那律七念章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十报法三统略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那先比丘经一部二卷(或一卷三十六纸)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五苦章句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五无返复经一卷(三纸一名五有返覆大义经)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佛说弟子事佛吉凶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北凉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佛大僧大经一卷(七纸)

右宋孝武帝代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耶只经一卷(三纸)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末罗王经一卷(二纸)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摩达国王经一卷(二纸)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五恐怖世经一卷(二纸)

右宋孝武帝代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分和檀王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旃陀越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懈怠耕者经一卷(二纸旧录云懈怠耕儿经)

右宋孝武帝代沙门慧简于鹿野寺译。出长房录。

·咒愿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释慧简释。出长房录。

·贤愚经一部十三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或十五卷三百七十五纸)

右宋元嘉年慧觉共威德于高昌郡译。出长房录。

·五百本生经一卷(见三藏记)

右南齐摩诃乘于广州译。出长房录。

·九伤经一卷

右南齐沙门道备译。出长房录。

·深自知身偈经一卷

右南齐沙门道备译。出长房录。

·说阿难诫经一卷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阿难问何因缘持诫见世间贫亦现道贫经一卷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自见自为知为能尽结经一卷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欲从本相有经一卷(一名欲从本经)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难提和难经一卷(一名难提和罗经)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四姓长者难经一卷(一名姓长者经)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阿鸠留经一卷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佛并父弟调达经一卷(安公云出阿毗昙)

右僧祐录云古典经。

·善眉经一卷

右梁普通元年僧伽婆罗译。出宝唱录。

·修禅定法一卷

右陈代真谛译。出长房录。

·佛阿毗昙经一部九卷

右周武帝世陈氏三藏法师真谛译。出长房录。

·起世因本经一部十卷(一云起世经一百六十五纸)

右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译。出长房录。

·本事经一部七卷(九十四纸)

右大唐永徽年沙门玄奘于长安译。出内典录。

·谏王经一卷(四纸亦云大小谏王经)

右宋代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出达磨郁多罗录。

·分卫经一卷

右东晋沙门只多蜜译。出长房录。

·栴檀涂塔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罗弥寿经一卷(一名罗句喻经一名那弥寿经一名罗贫寿经)

右西晋惠帝代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法常住经一卷(二纸右出僧祐录)

·新集安公古典经

古典经者。盖先出之遗文也。虽经文散逸多有阙亡。观其存篇古今可辩或无别名题。取经语以为目。或撮略四鋡。擿一事而立卷名。号质实信古典矣。

·五十五法诫经一卷(或云五十五法行经)

·一切义要一卷

·说善恶道经一卷

·天王下作猪经一卷

·始造浴佛时经一卷

·十二贤者经一卷(旧录云十二贤作经)

·忧堕罗迦叶经一卷

·四部本文经一卷(安公云上二经出长阿含一本云出阿毗昙)

·让德经一卷

·有贤者法经一卷

·梵摩难王经一卷(二纸)

·优多罗经一卷(一名优多罗母经)

·数练意章经一卷(旧录云数练祐按生经无此章字)

·道地中要语章一卷(或云道地经)

·给孤独四姓家问应受施经一卷

·晓所诤不解者经一卷

·奇异道家难问住处经一卷

·奇异道家难问法本经一卷

·贤者手力经一卷

·八法行经一卷

·恶人经一卷

·栴檀调佛经一卷

·折佛经一卷

以前梁僧祐录云古异经·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出僧祐录)

·有无经一卷

·五百偈经一卷

·须耶越国贫人经一卷(旧录云须耶越国贫人赁剃头经)

·坏喻经一卷

·妖怪经一卷

·四非常经一卷

·五失盖经一卷

·要真经一卷

·本无经一卷

·劝德经一卷

·十五德经一卷

·慧行经一卷

·内外无为经一卷

·道净经一卷

·阿陀三昧经一卷

·百宝三昧经一卷

·三乘经一卷

·耆域术经一卷(旧录云耆域四术经)

·五盖离疑经一卷

·太子智止经一卷

·苦相经一卷

·须佛得度经一卷

·由经一卷

·三慧经一卷

·分然洹国迦罗越经一卷

·四无畏经一卷

·义决法事经一卷

·权变经一卷(旧云文殊师利权变三昧经或云权变三昧经)

·十沤和经一卷

·七言禅利经一卷

·分别六情经一卷

·三失盖经一卷

·佛宝三昧经一卷

·法志女经一卷

已前僧祐录云凉土异经·新集安公关中异经一卷

·阿难为蛊道咒经一卷(旧录云安虽为蛊道所咒经)

·王舍城灵鹫山经一卷(旧录云王舍城灵鹫要慧经)

·思道经一卷

·人民求愿经一卷

·大珍宝积惟日经一卷

·佛在竹园经一卷

·法为人经一卷

·道意经一卷

·堕迦罗问菩萨经二卷(今有此经)

·阿夷比丘经一卷

·太子辟罗经一卷

·八德经一卷

·善德经一卷

已前僧祐录云关中异经

·祭食亡人不得食经

右出僧祐录。

·五阴事经

右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魔化比丘经一卷

右出支愍度录。魏文帝代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吉善十恶经

右支法度译出宝唱录。

·治意经一卷

右出支敏度录。

·问地狱事经

右后汉灵帝中平四年。外国沙门康巨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一卷

右宋孝武帝代沙门慧简译。出长房录。

·三小劫经一卷(见别录)

右宋文帝世三藏求那跋陀罗。于杨都新寺译。出长房录。

·四食经一卷

右宋文帝世三藏求那跋陀罗于杨都新寺译。

·金色仙人问经一部二卷

右周武帝代北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于益州译。出长房录

·净土经一部七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宝顶经(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正顶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胜鬘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法华经(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药草经(永元三年出年十岁)

·太子经(永元三年出年十岁)

·伽耶婆经(永元三年出年十岁)

·波罗柰经

·优娄频经

·般若得经(天监元年出十三)

·华严璎珞经(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出乘师子吼经(天监三年出年十五)

·逾陀卫经(天监四年在台内华光殿出年十六)

·优昙经

·维摩经

·序七世经

·妙庄严经一部四卷

·益意经一部二卷(天监三年出年十五)

·妙意师子吼经一部三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阿那含经一部二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右二十一部。合三十四卷。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前经。杨州道俗咸称神授。长房云。验于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关神授。且据外典夫子有云。生而知者圣。学而知者次。此局谈今生昧于过往耳。若不尔者何以得辩内外贤圣浅深过现乎。故高僧传云。释昙谛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彤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氏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此即其事。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唤[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伤不觉失声。今何忘耶。然僧[契-大+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契-大+石]书镇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伤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后游览内外遇物斯记。晚入吴虎丘山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有集六卷盛行于世。年六十余终。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契-大+石]。师徒匠导名重三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质碍之像尚得相随。况心内虑知之法。而不忆念。所以镜莹转明。刃砥弥利。渧聚为海。尘积成山。世世习而逾增。生生学而益广。近匹初始之月。终至十五团圆。舍人还受人。即是次生事忆而弗忘。其神功乎。闭目静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诵相续。岂非前身时讽。而论神授。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高王观世音经一卷

右北齐代有囚。罪当极法。梦见圣僧口授其经。至心诵念数盈千遍。临刑刀折。因遂免死。今高王经也。见齐书及高僧传琳法师辩正论。然其经体即法华经中称念观音皆蒙愿遂随类化诵救苦众生。

已上无译主经九十三部一百七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七

猜你喜欢
  菩萨善戒经 第四卷·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五·三峰法藏
  净土圣贤录卷一·彭希涑
  卷一百一·佚名
  卷第七·佚名
  五教仪开蒙叙·续法
  大乘义章 第五卷·慧远
  卷第三十六·佚名
  俱舍论疏 第十卷·法宝
  第八 婆耆沙长老相应·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十六·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六[宋磻]·惟白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五卷·护法
  佛说五蕴皆空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九出 悬标·李渔

    〖海棠春〗(外上)辛苦为求儿一个,拚自把铁鞋穿破。人在阿谁边,甚日来亲我?老夫为求养子,离别故乡,走了两三个省城,经了几十座州县,再遇不着个中意的。如今来到松江,下了饭店,连夜思想,除非生个巧法出来,使那没爷没娘的人都来见我,方

  • 第三折·郑光祖

    (净陶去南领乔卒子上,云)我做元帅世罕有,六韬三略不离口。近来口生都忘了,则记烧酒与黄酒。某乃履癸部下大元帅陶去南是也。如今方伯兴兵征伐,难与他取胜,某令副将起九夷之兵去了,未知如何。小校,帅府门首望者,但有一应军情事

  • 精华録巻四·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古体诗其年检讨见和緑雪之作复遗岕茶一器索赋敬亭如静女姽婳有余态洞山如道流吐纳成沆瀣阳羡连故鄣尻脽相负戴地灵草木异云雾凝靉叇尤重罗嶰名超轶絶流辈山气夕阳佳【岕中茶夕阳胜朝阳】风露非灌溉昨

  • 第一章 绪论·吴梅

    词之为学,意内言外,发始于唐,滋衍于五代,而造极于两宋。调有定格,字有定音,实为乐府之遗,故曰诗余。惟齐粱以来,乐府之音节已亡,而一时君臣,尤喜别翻新调。如梁武帝之《江南弄》,陈后主之《玉树后庭花》,沈约之《六忆诗》,已为此事

  • 二百八十 上谕织造差员勒索驿站著交部严审·佚名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日 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杭州等三处织造运送龙衣,经过长清县等处,于勘内外,多索夫马、程仪、骡价等项银两,请旨禁查一摺。 奉谕旨:朕屡降谕旨,不许钦差官员、人役骚扰驿处。今三处织造差人进京,俱于勘合之外,多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唐质肃公介墓志铭王珪熈寜元年正月制以权三司使给事中唐公为参知政事明年三月遽寝疾不朝上遣太医日夜视公疾四月乙未幸其第临问公寖剧不能言上泫然出涕曰能复为朕起乎明日公薨乗舆复临奠哭之恸废朝二日赠

  • 卷十一·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十一扎库木地方他塔喇氏岱图库哈理    达音布达瑚巴顔     阿尔泰朱鲁西尔哈    萨弼图鼐格       郎格和索理      巴逹巴顔赛珠瑚      岳博乌

  • 卷七十八·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七十八<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七十八<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七十八<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

  • 卷二百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象纬考月五星凌犯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六月辛巳月犯心前星又犯中星十月丁酉荧惑入太微十一月庚申月入太微 十七年正月戊申荧惑留守太微垣东上

  • 卷十五·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五礼三释褐顺治二年定毎科新进士胪唱后择吉日状元率诸进士诣庙释褐先行释菜礼先师孔子及四配以一甲第一名主献东西哲位以一甲第二名第三名分献东西庑以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各分献诸进士

  • 序·何休

    汉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陆氏《音义》曰:“掾,弋绢反。”)[疏]“汉司空掾”。解云:汉者,巴汉之间地名也。于秦二世元年,诸侯叛秦,沛人共立刘季以为沛公。二年八月,沛公入秦,秦相赵高杀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冬十月为汉元年,子婴降

  • 卷七·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权衡卷七     宋 刘敞 撰十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传曰尊晋罪己也【以舍族】非也此亦一事再见卒名耳鲁本无罪何罪己之有且春秋假鲁事以达王义非专为鲁记其忧乐之情而已也假使鲁当时不敢怨晋安於受辱

  • 卷五·佚名

    △净戒波罗蜜多品第六尔时佛薄伽梵。於大众中作师子吼。广说布施波罗蜜多已,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圣世尊已说修大乘者兴大悲心。行布施波罗蜜多。以何方便而能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何名净戒防何过失。云

  •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赞辞·太虚

    ──三十四年五月作──人类的文明,在过去实由几个民族的宗教、几个世界的宗教促成,迨至今日,已有钻天入海缩万里于比邻的物质能力,然人类的精神能力,未善调御所产生的物质能力,使用之得当,遂不能尽其利而反致屡相残杀之大害

  •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六·佚名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今当说般陀根本因缘。般陀者,汉言路边生也。何以故?般陀母本是大富长者女,长者唯有此一女,作七层楼安置此女,遣一奴子供给所须。奴子长大,此女便与私通,即共奴筹量:‘我今共汝叛往余国。’如是三问

  • 古今姓氏书辩证·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

  • 评书·祝允明

    祝允明撰,书法类著作,虞文靖公曰:“大德、延祐间称善书者,必归巴西、渔阳、吴兴。谓邓文原、鲜于枢与赵荣禄也。然邓书太枯,鲜于太俗,岂能子昂万一也。魏晋以来,未尝不通六书之义。吴兴公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

  •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张廷玉

    三十八卷。王掞、张廷玉等奉敕撰。康熙三十八年(1699),礼部尚书王掞、礼部右侍郎张廷玉等奉敕撰《春秋传说汇纂》,至康熙六十年始成。康熙《御序》云:“朕于《春秋》独服膺朱子之论。朱子曰:‘《春秋》明道正谊,据实事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