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三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三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十

论曰。虽闻住如是忍发生精进。然于此未闻尚起毁犯。如月灯经偈云

傲法不护戒  为得几多福

破戒纵多闻  无能免恶道

论曰。由闻具胜能者。那罗延所问经云。善男子。如所闻解得胜惠性。若闻息除烦恼。令烦恼魔皆不得便。是中广如最上大仙本起经云。菩萨摩诃萨具足深心尊重法欲。住余世界现诸佛前随所闻法。若菩萨摩诃萨精进法欲。于山林中贮法伏藏。得无量经典法门如置掌中。又诸菩萨精进法欲而得佛现前。及诸天等与佛辩才。乃至命欲将尽。为佛世尊及诸天等增益寿命及与色力。住命千岁非本所求。为佛诸天共加持故。乃至求住一劫。又诸菩萨生法尊重。为佛世尊除老病苦。得授正念及通达辩才。乃至得授正见随见能说。又若菩萨摩诃萨精进法欲无他一切冤敌等怖。是故精进多闻资粮善巧菩萨修习得如是等

论曰。菩萨闻几种行入解毗奈耶。如无尽意经云。由闻八十种行而能入解。所谓欲行。深心行。深固心行。极相应行。无倨傲行。不放逸行。恭敬行。极尊重行。离名相行。善言行。承事行。闻利益行。作意行。不散乱行。无住行。宝想行。药想行。消除一切疾病行。念器行。达解行。意喜行。悟入行。听闻佛法无厌行。广舍行了知调伏行。亲近多闻行。喜乐容受所作行。身踊跃行。心悦乐行。闻不懈退行。闻义行。闻法行。闻威仪行。闻他说行。闻所未闻妙法行。闻神通行。不乐余乘行。闻诸波罗蜜多行。闻菩萨藏行。闻摄事行。闻方便善巧行。闻梵行行。闻正念正知行。闻已生善巧行。闻未生善巧行。观不净行。观慈行。观缘生行。观无常行。观苦行。观无我行。观寂灭行。观空无相无愿行。无作行。善作行。建立真实行。无减失行。单己行。守护自心行。精进不懈行。谛察诸法行。对治烦恼行。希求自分善法行。降伏他分烦恼行。依止七财行。断诸贫穷行。赞诸有智行。欣乐智者行。众圣平等行。非圣净信行。见谛行。远离诸蕴过失行。称量有为过失行。依义行。依法行。一切恶作行。利益自他行。于善修作不发余业行。趣向殊胜行。所得一切佛法行。彼经又云。若于助法相应则得如是智业。云何助法相应。谓若少务少求。慎语慎行。初夜后夜闻诸世间顺理相应者。称量利他数数推求。心无浊染除诸盖障。于余罪犯以智出离不起恶作。发起趣向。坚固正行。乐法敬法为法奥府。具足精进如救头然。希求智惠为游止处。不堕禁戒不舍重负。趣发殊胜舍无益众。乐单己行于阿兰若现前作意及圣种子杜多功德。喜足不乱欣乐法乐。不念世间语言。求出世法要。及无妄念通达义利。随顺真道。知持戒缘惭愧庄严。以坚实智破坏无智。以胜惠眼极妙清净。觉了无明痴暗系缚。谓广大觉了。无邪曲觉了。分别觉了。现证觉了。不从他得。持自功德赞他功德。善所修作不堕业报。是为智业清净。又般若中说。应何所闻于方广经论。当如是学。非义利者亦应远离。所谓世间处论。鞭扑论。蛊毒论。默置论。童子戏剧论。乃至所有别部解脱等论。成就痴冥。善住一切菩萨乘者。悉应远离。又如无尽意经云。有四种施。于说法师为智资粮而得成就。何等为四。一者谓纸笔墨经。二者严饰法座。三者具诸名闻利养。四者为摄受法不以谄诈称赞。复有四护。何等为四。一者谓护己身。二者护善。三者护诸世间。四者护利益事。乃至复有四住。为智资粮而得成就。何等为四。一者住说法师。二者住法。三者住利养。四者住觉悟。是名四种。又华楼阁经云。若人以须弥量七宝聚。布施在家菩萨者。不如能以千钱奉施出家菩萨。或以信解出家功德。施一指节修难行施。若诸所有。唯除出家得是大果。如来最上最圣非在家者有如是理。况复在家无智心不具足。如最上问经云。谓若一心于他眷属等罪而能远离。说为无罪。彼若不能远离性难调故。于在家者建立是罪

说阿兰若品第十一

如最上授所问经说。依止住阿兰若。次第居家者。性过失故。又如月灯经偈云

不起着欲  远离眷属  弃舍在家

得无上道  若离于欲  如避火坑

怖畏在家  远离眷属  无上菩提

斯不难得  未有三世  诸佛如来

由常在家  住于欲地  而能获得

胜妙菩提  捐舍王位  如弃欬[泳-永+垂]

安住空闲  远离诸欲  断除烦恼

降伏魔冤  离垢无为  悟菩提道

饮食衣服  妙花涂香  而得承事

人中圣尊  如出家已  奉行正法

若有如是  求菩提者  善利众生

厌有为事  趣向空闲  至行七步

所获福报  最胜无比  若复值遇

非众同分  乐处众会  悕财利者

众生随行  离彼方所  是愚闇难

彼经又云

智不为愚诤  猛利应当舍

离此极恶心  勿竞愚者法

智不近于愚  了知愚本性

能使久相亲  后当成怨嫉

智不保于愚  了知愚本性

谓体性痴冥  自当求破坏

由是诸异生  何有善知识

若法共言说  不顺嗔过咎

斯愚法碜毒  故智者不保

愚与愚者合  如粪投不净

智复与智俱  如酥置酥内

彼经又云

常于世间  最极乐处  无有少分

若乐不乐  唯乐林泉  随得受用

沙门胜乐  若于所有  一切都无

无有纤毫  所系属者  如风转空

如独觉行  乃至世间  诸最乐事

心常如风  无所系着  若乐不乐

不有合集  谓此苦恼  不乐安住

谓若乐彼  无苦无违  离二边故

唯此法乐  非人中乐

彼经又云

彼得常时  微作相应  离别众失

不诤少分  彼相应理  住阿兰若

获是功德  而常获得  不悕有为

不乐世间  不增有漏  住山林者

获是胜能  不起过分  常乐近寂

身语意密  及远离行  住空闲者

获多功德  得彼厌离  速悟解脱

寂静解脱  住山林者  即住解脱

诸阿兰若  获是功德  栖止林泉

而常远离  城邑聚落  乐远离已

常如独觉  无有伴侣  非久如间

得斯胜定

又护国经所说偈云

弃舍在家  无量过咎  亦常不爱

深险思虑  得乐山林  诸根妙乐

寂静功德  无有男女  戏笑言论

设有人来  如独觉行  心净无垢

不喜财利  意不耽着  处处少欲

当远离此  谄求恭敬

最上问经云。我应不作众生合集。非为于一众生而起善根。或先所闻具刹那顷。系着财利心不净者。若天若人咸悉舍去。设一天人亦复舍去。又如宝楼阁经云。佛言。迦叶波。譬若有人泛大水中为渴而死。迦叶波。此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然于多法受持读诵。而不能断贪嗔痴渴。游大法海为诸烦恼渴爱而死。后堕恶道

论曰。是故决定依阿兰若及相似处。又宝云经说。若住所依之处。得行乞食。不近不远。流泉浴池清净无垢少怖畏处。树叶花果皆悉具足。远离险恶多诸龛窟寂静第一。菩萨如是当依此处。应先昼夜六时自诵经典声不高下。善闭诸根心不外驰。于此净命系念所受。善取其相不着睡眠。若王王臣刹利婆罗门及余官属。或亲来诣阿兰若处。彼比丘应作是言。善来大王。如所施设可就此座。王若坐时。比丘亦坐。王若不坐。比丘亦立。王若诸根动乱。应当赞言。大王。得大善利。王之境土有诸具戒具德多闻沙门婆罗门。安住其中。不为恶人冤贼恼害。王若诸根善净堪为说法。即当为说善巧之法。审若不乐善巧则当为说厌离之法。审若不乐厌离则当令知如来有大慈悲具大威德。为诸来者刹利婆罗门及余官属。随其所宜为作化度。彼若多闻堪任法器者。使闻妙法降伏其心。彼等众生信乐是法得大欢喜。最上授所问经云。复次长者。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如是观察是义。云何我住阿兰若中。非独沙门相者而多猛恶[怡-台+龙]悷。非密非静非律仪非相应非愿求之所共住。所谓非人诸恶鸟兽盗贼旃陀罗等之所共住。彼不具足沙门功德。尔时我住阿兰若处。我应圆满是沙门义。乃至复次长者。出家菩萨阿兰若行。应如是观察。我以何义至阿兰若。我当为此怖畏。云何怖畏。谓处众愦闹怖。合集怖。贪嗔痴怖。憍慢覆很怖。悭嫉财利怖。色香味触怖。蕴魔怖。烦恼魔怖。死魔怖。天魔怖。无常计常颠倒怖。无我为我颠倒怖。不净为净颠倒怖。执苦为乐颠倒怖。心意识怖。离障起障怖。身见怖。我我所怖。疑三世怖。恶友怖。恶属怖。名闻利养怖。不见言见怖。不闻言闻怖。不觉言觉怖。不知言知怖。沙门垢秽怖。互相嗔忿怖。三界怖。诸有趣生怖。三恶道怖。总略一切不善作意怖。我为如是此恶怖畏行相诣阿兰若住。乃至复次长者。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如是学。若怖生时。一切皆由我执所起。以要言之。复次住阿兰若远离我执则无我无我所无我相无我爱无我想无我见。不为我所持。不为我所计。舍离于我不为守护。住阿兰若此非利益。复次长者。住空闲者。无己想无他想。若于诸法无说则于诸法无杂。以要言之。长者。譬如阿兰若处药草树林不惊不怖不畏。亦无惊慑毛竖。此出家菩萨住阿兰若行亦复如是。于身发起药草树林墙壁瓦砾之想。心如幻化。所生何有。分别及有怖畏惊慑毛竖。如是深心于身观察。是身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养者意生儒童虚妄遍计。此怖畏者但有假名。虚妄遍计不应分别。如彼阿兰若处药草树林无有主宰亦无摄属。此阿兰若无有摄属亦复如是。于一切法如是知已。应起是行。所以者何。住空闲者。犹若强尸无有主宰亦无摄属。乃至复次长者。出家菩萨如住空闲。于此知已依佛所说住阿兰若。即得圆满白法深植善根。然后出诣聚落国邑。入于王宫而为说法。复次长者。出家菩萨读诵演说解其义趣。入彼众中而得恭敬。亲近和尚阿阇梨及耆旧中。而新学比丘亦应尊敬亦无懈怠。悉自营办无令他恼。亦应勿使尊重承事。当如是观察。又如来应等正觉为诸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众生尊重供养。乃至诸有所作悉自营办不怖承事。况复我今欲求无学。如是承事一切众生。若我承事于他一切供给。则我诸有所作悉自成办。不复悕求承事供给。所以者何。长者。此尊重承事者。于比丘功德法中摄取毁犯。造此摄取者。因得承事故。我勿由是法造此摄取。彼经又说。复次长者。彼阿兰若菩萨法。若见若闻和尚阿阇梨疾病者。虽处逈野应往问讯。谓若旦时诣彼。应发是心。设复为他所请读诵解说令住僧坊者。如阿兰若。心勿受着。如是住阿兰若。求法无厌。于一切事皆空闲想

猜你喜欢
  第九十六章 罗普奢西哈王·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四·明佺
  缁门警训卷第四·如卺
  为中佛会事答记者问·太虚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四卷·世友
  种子法尔熏生颂·太虚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欧阳竟无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佚名
  称赞大乘功德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佚名
  序言二: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李叔同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下·智顗
  目录·佚名
  佛说出家缘经·佚名
  佛说末罗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二章 上游天界·屠隆

    〔小生扮香案吏小外扮雷师皓翁小生上〕晃晃弥罗宫。巍巍郁萧殿。始劫干延康。大道超龙汉。玉牓靑霞标。金阙红云烂。上帝肃神霄。侍卫无昏旦。■〈王灵〉珑七宝床。绰约五明扇。上主忉利中。下辖须弥半。无私宰羣方。

  • 梅雪争春·徐志摩

    (纪念三一八)南方新年里有一天下大雪, 我到灵峰去探春梅的消息; 残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腌, 我笑说这颜色还欠三分艳! 运命说:你赶花朝节前回京, 我替你备不真鲜艳的春景: 白的还是那冷翩翩的飞雪, 但梅花是十三龄童的热血!

  • 卷四百六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六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九十六 范嵩 夜雨次谢梅岐韵 石燕拂空飞骤雨喧窗次瓴建势如倾风回声若濞隂霾四望弥膏泽千家施轰雷寂复鸣宿鸟惊还迟霈遍尘寰须臾足沟遂天造陡晦冥

  • 曲律·魏良辅

    魏良辅一, 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勿枉费力。 一,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规格。如学《集贤宾》,只唱《集贤宾》;学《桂

  •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脱脱

        ◎礼二十一   ○朝仪班序 百官转对 百官相见仪制   朝仪班序。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午朔赐乐昌王庶长子鼐拜袭封乐昌王○命延绥入卫游击王聪为宁夏洪广游击甘肃威远游击吴葵为狭西总督标下游击狭西都司马允升为延绥领军游击把总曹鸣雷为河间领军游击○己未赐寿阳王倪<火动>嫡长孙帅

  • ●崇祯实录卷之四·佚名

    怀宗端皇帝(四)崇祯四年春正月乙亥朔,上不御殿。是日风霾。刑科给事中吴执御上言「加派之害」;上责其妄言。吴执御复奏:『臣见部臣题核云:今日生财,无踰加派。夫古理财,虽曰多端,岂有以赋民为生财者乎』!上责其支饰。执御又言:『

  • 卷之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三十三·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三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晋失诸侯襄公二十九年晋平公杞出也故治杞六月知悼子合诸侯之大夫以城杞孟孝伯会之郑子大叔与伯石往子大叔见大叔文子与之语文子曰甚乎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晋

  • 李繯传·薛居正

    李繮,本为海州人,是伪吴国大丞相徐温的养子。徐温字叫敦美,也是海州人,开始时跟随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庐州起兵,逐渐升到军校职位。唐朝末年,青州王师范被梁太祖朱温围困,到淮南请求救兵,杨行密发兵救援,徐温当时担任小将,也在救

  • 刑法三·徐松

    定赃罪国朝之制,凡犯赃者,据犯处当时物准上估绢平赃。如所犯赃去见禁处千里外及赃已费用者,皆于事发处依犯时中估物价约估,亦依上估绢平赃,兼具赃物已费、见在,其生产之类有无蕃息,及以赃转易得物,皆具言之。内有经赦,即言在赦

  • 现证品第四·佚名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一切声闻缘觉入灭次第相续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於灭尽三昧乐心无所惑。不堕二乘及诸外道错乱之中。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六地。及声闻缘觉入於灭

  • 卷二·佚名

    △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二复有释提桓因。於三世佛出兴住灭决定大智念喜法门。而得自在。普称满天。於众生色如来色身诸功德力清净法门。而得自在。慈眼天。於平等慈雲荫覆法门。而得自在。宝光称天。於众光色具足念佛普势

  • 卷二十七·赞宁

    ◎兴福篇第九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三人)○唐京师光宅寺僧竭传释僧竭者,不知何许人也,生在佛家,化行神甸。护珠言戒,止水澄心。每嗟靳固之夫,不自檀那之度,乃于建中中造曼殊堂,拟摹五台之圣相。议筑台至于水际,竭惧伤生命,俾立三

  • 在仰光与宇对薛宝珍谈话·太虚

    ──十二月十三日──对:法师来仰光,这样的辛苦,并带来舍利。不知舍利是从何处来的?塔中有舍利几粒?  师:这是中国古代由印度传来的,在浙江雪窦山供养,只有一粒。  珍:现在日本许多和尚反对小乘教,中国有无大小乘的派别?  

  • 郑少谷集·郑善夫

    诗文集。明郑善夫(1485—1523)撰。二十五卷。善夫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今属福建)人。弘治进士。曾官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嘉靖初,任南京吏部郎中,游武夷山遇风雪,绝粮,病死。工诗,善画。诗学杜甫,善画丛筱怪石。有

  • 秘传外科方·赵宜真

    外科著作。明代赵宜真辑,刊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书中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末录李世安、李防御二氏治疔法和五痔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疔疮、痔疮的治法,并附图24幅,依图说明各种痈疽的部

  •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佚名

    梵名Mukhadas/aikavidya^ -mantra-hr!daya 。全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略称十一面神咒经、十一面经。与玄奘所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为同本异译。乃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及其咒法。佛一时住王舍城耆阇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