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

大安国寺沙门静居谨上

此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凡八十卷第一菩提场会经六品。一世主妙严品五卷。二如来现相品一卷。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两品共一卷。五华藏世界品三卷。六毗卢遮那品一卷第二普光明殿会经六品。七如来名号品。八四圣谛品。两品共一卷。九光明觉品。十菩萨问明品。两品共一卷。十一净行品。十二贤首品。两品共二卷第三须弥山顶会经六品。十三升须弥山顶品。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五十住品。三品共一卷。十六梵行品。十七初发心功德品。两品共一卷。十八明法品一卷第四夜摩天宫会经四品。十九升夜摩天宫品。二十夜摩宫中偈赞品。二十一十行品。三品共二卷。二十二十无尽藏品一卷。第五兜率天宫会经三品。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一卷。二十四兜率宫中偈赞品。二十五十回向品。两品共十一卷第六他化自在天会经一品。二十六十地品六卷第七重普光明殿会经十一品。二十七十定品四卷。二十八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两品共一卷。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来寿量品。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三品共一卷。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两卷。三十四如来十身相海品。三十五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两品共一卷。三十六普贤行品一卷。三十七如来出现品三卷第八再重普光明殿会经一品。三十八离世间品七卷第九逝多林会经一品。三十九入法界品二十一卷。

题云大方广佛华严者。大方广法也。佛华严人也。又大以体遍为义。方广用周得名。依体起用名大广。佛者证说之人。华严修因严果。经诠彼义。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总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共八十卷。

初会在菩提场阿兰若法。经有六品。明佛果德。毗卢遮那初成正觉。十方众主如大自在天王。并菩萨等。共四十众。同类眷属。各刹尘数。咸至会中。故有世主妙严品海会既集。佛现真仪。则有如来相品真相离相。非小菩萨之所能观。故普贤大士。入自在定。证佛境界。则有普贤三昧品佛有依报。就依报中。先辨能具因缘。则有世界成就品次明所依刹海。则有华藏世界品依报既彰。宏丽正果。属在尊严。故有毗卢遮那品又此第一会。为信乐之境。

第二会不离菩提场。受龙宫请。名普光明殿会。经有六品。辨信者之心。佛应众生。先现三业。约身业以立称。则有如来名号品约语业以阐教。则有四圣谛品约意业以警众。则有光明觉品欲生正信。先须正解。故有菩萨问明品解而不行。如说食求饱足。以立行以解解。故有净行品因行以成德之。为众善之元。故有贤首品此第二会虽明正信。未立慧根。如彼轻毛随风无定。

第三不离菩提场。受天王请。升忉利天宫会。经有六品。生正慧根。升忉利天宫。化主赴众。忉利天宫偈赞品助化赞德。此之二品。当会由常。十住品。辨住中之解。梵行品。明住中之行。发菩提心功德品。彰住中之德。此之三品。当会正说。明法一品。当会进。此会正慧既明。

第四不起菩提场。升夜摩天宫会。经有四品。托彼慧根。生其正行。升夜摩天宫品。应物合如。夜摩宫中偈赞品。德无不备。此之二品。当会兴。十行品。正辨成行。十无尽藏品。摄行进。此后会。虽立根茎。而枝叶未布。

第五不起菩提场。升兜率天宫会。经有三品。明回向愿。遍众生界普荫无。升兜率天宫品。明于佛有感必。兜率宫中偈赞品。表于众无德不称。十回向品。即当会正说。言回向者。回自向他。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由三回向。证彼三身。前五会。住极三贤。

第六不动菩提场。应他化自在天宫会。经有一品。登于十圣。明十地住。又贤者善也。圣者正也。所言三者。十住为下贤。约慧断以标名。十行为中贤。约修进善以立称。十回向为上贤。约自利利他为胜愿。故有三贤矣。然地有生成之义。表此无漏圣智。能生菩萨成佛果德。故如地也。背凡登圣。断障证真。创生佛家。故名欢喜。二离垢地者。净修三业。如火炼金。离误犯戒垢。故名离垢。三发光地者。修证禅定。能现神通。发妙慧光。故名发光。四焰慧者。定能起慧。以三十七品无漏慧火。烧烦恼薪。故名焰慧。五难胜地者。真俗二智。行相牙违。合令相应。故名难胜。六现前地者。般若正智。了十二因缘。拔无明根。入三解脱。法空真理。明现在前。故名现前。七远行地者。常住三昧。不碍起用。出过有无。下位莫测。前之六地。人天二乘犹许共行。今此独起。故之远行。八不动地者。证无生忍。不为相用功行所动。蒙佛七劝。因起十身相作。及十自在。法驶流中任运而转。不假作意。故名不动。九善慧地者。前证法体。今此起用。专学法王。宴寝语默。具四十无碍辨之众生相。为大法师。无求不应。故名善慧。十法云地者。大法智云能隔尘惑。诸佛法雨悉能受为。复以法雨遍属群品。故名法云。又初二三地。同人天行。四五六地。同二乘行。第七一地。同大乘行。八九十地。入一乘行。故有十圣矣。

第七不动菩提场。重会普光明殿。经有十一品。前明三贤十圣。行位将终。今此因圆果满也。十定品。修十三昧。证有即非有。十通品。十慧发明。知空即不空。十忍品。定慧均平。空有一贯。阿僧祇品。能数既多。算不可及。明之德广也。如来寿量品。竖穷来际。菩萨住处品。横遍十方。此上六品。并是菩萨地位功德。即等觉因。成下之五。文理双融。妙觉果满。将成妙觉。先证妙法。故有佛不思议法品妙法既立。必成妙身。故有十身相海品大相既。次明好德。则有随好光明功德品津梁既备。济渡为功。益物无偏。则有普贤行品普贤在心。须呈果相。则有如来出现品。

第八不离前处。再会普光明殿。经有一品。名离世间谓前七会。以差别法。而生其解。当会约仗解成圆融行。所以普慧菩萨起二百问。普贤菩萨二千行答。虽修诸行之法。无性非相。既迁恒在世间。名离世间。

第九不动寂灭道场。而现逝多林会。经有一品。名入法界谓前离世间。今入法界明证也。佛入师子频申三昧。欲令大众顿证普门故。所以文殊大士出善住阁。行化南方。于福城东古佛塔所。会进多众。发菩提心。唯有善财童子。历一百一十城。遇善知识。各得三昧解脱门。终至普贤菩萨。于一一毛端。顿证解脱。含同果海。

又此九会。第一会举所信之佛。第二会能信之心。第三会依信生解。第四会依解起行。第五会依行发愿。第六会三贤位极。圣地将登。第七会中摄因成果。第八会有无双泯。非真妄之可分。第九会境智一如。岂筌蹄之所及。又总言之。初会举依正两报。为所信佛。第九会明其信者。能成佛人。则初末两会。合是一义。则题中佛字也。从第二会至第八会。则彼佛因。则题中华字也。因有阶降。故中七会以之。果无分限。唯一佛以证之。严者以愿行之华因。严彼法身之佛果也。又佛华严是能传法之人。大方广是所传教之法。以法成人。先云大方广也。以人传法。故云佛华严也。人中摄因成果。唯佛也。法中摄用归体。唯大也。大是所证之法界。佛是能证之大智。佛之与大如光空。空外无光。大外无佛。空光一体。佛冥契不可分也。心缘莫到。言说不及。能诠此义。故以为经。此乃因理故成教。因教以见理。经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因佛智慧光。见佛所行道。以佛常故。经法亦常。所以然者。未曾有日舍于光明。经云。阎浮提人。隔须弥山。见日出没。日中住者。常随于日。无有出没。凡隔无明。见佛隐现。诸大菩萨常随于佛。无有隐现。日轮是体。光明为用。未曾有体而不具用。由有光用。行者见道。所作成办。佛法亦尔。演法为用。未曾有佛而不说经。由闻思法。知出离道。修戒定慧。悉得成就。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普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文义深。难可备陈。随分见闻。滥为称赞。傥一句一偈。与理相应。伏愿。福祐无疆。上资圣寿。

贞元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安国寺沙门静居进上

辛酉秋七月初三日依高山寺古藏内所传本书写之初六日一校毕

西山梅村住庵善妙寺道栋书

猜你喜欢
  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佚名
  菩提资粮论卷第一·龙树
  卷第七十六·霁仑超永
  一贯别传卷五·吹万广真
  卷二十七·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佚名
  卷四百八十二·佚名
  卷第四十三·霁仑超永
  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佚名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致班禅熊希龄函·太虚
  不可落狂慧·印光
  佛说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九·澄观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三·彭定求

        卷273_1 【独不见】戴叔伦   前宫路非远,旧苑春将遍。玉户看早梅,雕梁数飞燕。   身轻逐舞袖,香暖传歌扇。自和秋风词,长侍昭阳殿。   谁信后庭人,年年独不见。   卷273_2 【去妇怨】戴叔伦   出户不

  • 巻四·黄昇

    钦定四库全书花庵词选卷四      宋 黄升 撰宋词黄鲁直名庭坚号山谷按陈后山云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蓦山溪【别意】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褭褭恰近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

  • 庐山集巻二·董嗣杲

    宋 董嗣杲 撰五言古诗客来得邻人携酒共饮我无肤寸能强顔茶课若是玉川子见之生馋唾客来无可欵谈空面壁坐雷声绕枯肠啜茶宁忍饿邻翁好竒甚携酒为我过醉我我客共随觉诗胆大云烟灿盈幅意逺不可和客去忘羁愁寒灯照髙卧

  •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脱脱

        ◎礼二十一   ○朝仪班序 百官转对 百官相见仪制   朝仪班序。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

  • 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张廷玉

        ◎诸王世表一   

  • 西南纪事卷十一·邵廷采

    金声桓金声桓金声桓,字□□,左良玉故将也。世为辽阳人,似军功至总兵。良玉与张献忠战郧襄间,及与群贼战,声桓尝斩帅摧坚。乙酉从良玉讨冯士英,发武昌,趋九江。良玉死,子梦庚及黄得功、黄蜚等战于紫沙州南陵,屡败,全军迎降。英王

  • 第二十五回 周并齐隋篡周平陈一统·黄士衡

    诗曰:十遇征夫九皱眉,忘餐废寝有谁知。中宵破梦兜铃举,顿饭惊心战马嘶。剪发搓绳穿断臼,拆衣抽线补残旗。风流宰相龙楼宴,翠袖双扶下玉梯。却说东魏高欢,字贺六浑,蓨人,今直隶河间府景州是也。在杜洛周党中,逃奔葛荣,既而亡归尔

  • 明儒言行録卷一·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叶仪字景翰浙江金华人洪武初辟召元末受学于白云许谦语以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遂朝夕惕厉研究奥防已而授徒讲学士争趋焉其语学者曰圣贤言行尽于六经四书其微词奥义则近世先儒之

  • 七、我不穿西装·林语堂

    ①本文原题为《论西装》。许多朋友问我为何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装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

  •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司马迁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集解】:谯周曰:“周之支族,食邑於召,谓之召公。”【索隐】:召者,畿内菜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後武王封

  • 接物·魏裔介

    飞乌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之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生乎。[曾子]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张无垢]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程伊川]凡为人

  • 第四十一卦:《损卦》·佚名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白话】《损卦》象征减损:内心有诚意,最为吉祥,不会招来祸患,可以坚守正道,利于前去行事。用什么祭祀神灵呢?两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有两个耳子)粗淡的食

  • 卷四·徐昌治

    化高僧摘要卷四  武原居士 徐昌治觐周父 编辑释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志业聪敏。尅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常行见群鷰。忽谓伴曰。鷰云应有送食

  • 天禄阁外史·黄宪

    《天禄阁外史》包括《宾韩》、《宾鲁》、《宾齐》、《宾魏》、《宾秦》、《宾晋》、《宾蜀》、必宾楚》八卷,共104篇。旧本题汉黄宪撰。前有晋谢安,唐田宏、陆贽题词。每篇又有宋韩洎赞,而冠以王鏊之序。词旨凡鄙,显出一

  • 古周易订诂·何楷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

  • 许真君石函记·佚名

    二卷。此书托名许逊,实乃南宋道流之作。书凡九篇, 而以首篇《太阳元晶论》为全书纲领。认为“动者元阳也,元阳即元精,元晶生真火”。宇宙万物及金丹生成变化,皆出乎“动”。谓丹道“非人间五金八石朱砂水银之所为”。

  • 中国史纲·张荫麟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本书叙述了从商朝到东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全书按照朝代顺序编写,但并未均衡笔墨,而是按作者自己的

  •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慧沼

    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即《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的注释书。疏文先释经题,次以六门释解经文,即:一明大义、二明经宗、三明功能、四明阶位、五明感应、六明释文义。此书不载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