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四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

大乘重译经目卷之三(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顺权方便经一部二卷(四十三纸长房本云权力方便经一名惟权方便经一名顺权女经一名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名转女身菩萨所问受决经)

右吴孙亮代赤乌年沙门康僧会译。出长房录。

·顺权方便经一部二卷(一名转女身菩萨经又名顺女经三十三纸)

右西晋武帝代竺法护译。见内典录。

·随权女经一部二卷

右西晋代沙门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乐璎珞庄严经一卷

右秦罗什译。出长房录。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一名大乘璎珞庄严经一名转女身经三十纸)

右宋代沙门释法海译。出长房录。

上五经同本别译。

·菩萨璎珞经一部十二卷(或十四卷一名现前报经)

右东晋代沙门耆多蜜译。出长房录。

·菩萨璎珞经一部十六卷(或十四卷或十二卷三百三十七纸)

右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出内典录。

·菩萨璎珞本业经一部二卷(四十二纸)

右前秦竺佛念于长安译。出内典录。

·菩萨璎珞本业经一部二卷

右宋文帝元嘉四年沙门释智严译。出长房录。

·璎珞本业经一部二卷(一名菩萨璎珞经三十七纸)

右宋文帝沙门道严译。出长房录。

上五经同本别译。

·观佛三昧经一卷

右后秦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译。出长房录。

·观佛三昧经一部十卷(或八卷一名观佛三昧海经一百八十四纸)

右宋永初年沙门求那跋陀罗于杨州译。出内典录。

前二经同本异译

·阿閦佛国经一部二卷(一名阿閦经一名阿閦莂诸菩萨学戒品经第一译四十七纸)

右后汉建和年支谶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阿閦佛国经一部二卷(第二出一云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戒品经与支谶译少异)

右东晋成帝支道根译。出长房录。

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一卷(或二卷一名度诸佛经四十纸)

右后魏宣武代昙摩留支于洛阳译。见长房录。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一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一卷)

右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沙门菩提留支于洛及邺译。出长房录。

·度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又加一切字十五纸)

右梁天监年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于杨都寿光殿及正观寺占云馆三处译。出长房录。

上三经同本别译。

·念佛三昧经一部六卷(或五卷一名菩萨念佛三昧经一百十三纸)

右宋大明六年沙门功德直于杨都译。见内典录。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一部十卷(一百三十二纸)

右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出内典录。

前二部十六卷同本别译。

·大萨遮尼乾子经一部七卷(或八卷或十卷一百六十三纸)

右后魏正光元年菩提留支于洛都汝南王宅译。见长房录。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一部三卷

右宋文帝元嘉年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上二部十卷同本别译。

·持人菩萨所问经一部四卷(或三卷六十一纸)

右西晋沙门竺法护于长安译。见内典录。

·持人菩萨经一部三卷

右前秦建元年凉州沙门竺佛念译。见长房录。

·持世经一部四卷(亦名法印经八十九纸)

右后秦弘始年沙门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译。见长房录。

·善臂菩萨所问经一卷(二十九纸)

右达摩郁多罗录云。后秦沙门罗什译。与持人菩萨所问经同本异译。

·善肩品抄经一卷(出善臂菩萨经)

右出真寂寺录。

右前五经同本别译。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一部三卷(或二卷亦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四十九纸)

右西晋太始年沙门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一部二卷(四十九纸)

右西晋惠帝永兴元年沙门支法度译。出长房录。真寂寺录云。与大方广宝箧经同本异译。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一部二卷(或名示现宝藏经或三卷)

右西晋惠帝太安年安息国沙门安法钦于洛阳译。见长房录。

上三经同本别译。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一部二卷(或一卷)

右后汉灵帝代临淮清信士严佛调于洛阳译。见长房录。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一部二卷(一名大善权经一名慧上菩萨经或云善权方便经初出或云方便所度无极经三十纸)

右西晋太康六年沙门竺法护译。见长房录。

·大乘方便经一部三卷(或二卷四十七纸第三出与法护僧伽陀译小异与慧上菩萨所问经同本别译)

右东晋元熙二年天竺居士竺难提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上慧菩萨经一部二卷(又名善权经又名上慧菩萨问善权经又名大乘方便经一名大善权经)

右北凉沙门僧伽陀于凉州译。见始兴录前四经同本别译。

·弘道广显三昧经一部四卷(亦云阿耨达请佛经一名金刚门定意经或无三昧字六十三纸)

右凡四名有十品。一本但七品。少中三品。一本只有前五品。西晋永嘉二年竺法护于长安译。长房录如前。又宝唱录六名。一名阿耨达经。一名阿耨达龙王经。一名佛道广显经。余同上初出。

·阿耨达龙王经一部二卷(五十三纸)

右西晋竺法护于长安译。见内典录已上二部六卷同本异译。

·普超三昧经一部三卷(或四卷第二出与汉支谶阿阇世王经同本异译亦云文殊普超三昧经亦云普超经八十纸)

右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出内典录。

·阿阇世王经一部二卷(初出六十四纸)

右后汉支谶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第二出)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放钵经一卷(是普超经别品殊译出僧祐录八纸)

·心本净经一卷(抄普超三昧经)

右道安云晋代法护出见僧祐录。

·三幼童经一卷

右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出长房录。

·溥首童真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太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往古造行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举钵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沙门法炬法立译。出长房录。

·无吾我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竺昙无兰杨州谢镇西寺译。出长房录。

已上十二经同出普超三昧经。

·大灌顶经一部十二卷(或九卷或五卷一百一十二纸)

右东晋元帝帛尸利蜜多于杨州译。出内典录。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百结神王护身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伏魔封印大神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摩尼罗亶大神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梵天神咒策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灌顶普广经一卷(一本普广菩萨经或名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译出。见僧祐录。

·随愿往生经一卷(一名普广经)

右吴黄武年支谦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灌顶经一部九卷

右东晋元帝世白尸利蜜多译。长房录云出杂录。

·大将军神咒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竺昙无兰杨都谢镇西寺译。出长房录。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一卷

右东晋孝武帝竺昙无兰杨都谢镇西寺译。出长房录。

·五龙咒经一卷(出真寂寺录)

右十七经出上大灌顶经。

·等集众德三昧经一部二卷(或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五十七纸)

右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等集三昧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河内沙门帛法祖译。出长房录。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一部三卷(出等集三昧经五十八纸)

右秦弘始年罗什于长安译。见真寂寺录上三经同本异译。

·伅真陀罗尼所问经一部二卷(或三卷亦名屯真陀罗尼经初出五十七纸)

右后汉建宁年支谶于雒阳译。出长房录及内典录。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一部四卷(第二出七十八纸)

右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见长房录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法镜经一部二卷(或一卷二十六纸)

右后汉灵帝代优婆塞安玄共严佛调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法镜经一卷(或二卷二十六纸)

右吴黄武年优婆塞支谦译。出长房录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或二卷第三出或云郁伽长者经与魏世康僧铠吴世支谦译同本广略小异三十纸)

右西晋武帝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或二卷第二译三十纸)

右前魏齐王代嘉平年康僧铠于洛阳白马寺译。出长房录。

·郁伽长者经一部二卷(或一卷第二出)

右吴黄武年支谦译。出长房录。

·小郁伽经一卷(与郁伽长者不同)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白法祖译。出长房录。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元嘉年罽宾三藏昙摩蜜多汉言法秀。于祇洹寺译。出长房录已上六经同本别译。

·月明童子经一卷(或云月明童男经或云月明菩萨三昧经七纸)

右吴赤乌年支谦译。出真寂寺录。

·月光童子经一卷(与申日经申日兜经失利越经三经同本异译一名月明童子经十纸)

右西晋沙门竺法护译。见长房录。

·申日儿本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于祇洹寺译。出长房录。

·德护长者经一部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长者经与申日兜本经月光童子经同本异译二十六纸)

右隋开皇年沙门那连提耶舍于长安译。见内典录。

·失利越经一卷(出僧祐录)

已上五经同本别译。

·十法经一卷

右后魏佛陀扇多于洛及邺译。出长房录。

·十法经一卷(二十纸)

右梁普通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出长房录。

已前二经同本别译。

·内藏百宝经一卷(亦名内藏百品经八纸)

右后汉元嘉二年安世高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内藏百宝经一卷(十纸)

右后汉灵帝世支谶译。出长房录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演道俗业经一卷(一云无业字)

右吴支谦译。出长房录。

·演道俗业经一卷(第二出与吴代支谦译者少异十纸)

右西秦沙门圣坚于河南国译。或云法坚。或云坚公。并是出长房录。

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宝网经一卷(一名宝网童子经三十二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宝网经一卷

右秦罗什译。出长房录。

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文殊问菩提经一卷(一名菩提经一名伽耶山顶经一名菩提无行经八纸)

右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出长房录。

·伽耶山顶经一卷(第二译十一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于洛及邺译。出长房录。

·象头精舍经一卷(第三出九纸)

右隋开皇二年毗尼多留支于兴善寺译。出长房录。

·菩提无行经一卷(七纸)

·大乘伽耶山顶经一卷(十纸)

右大周长寿二年菩提留志于大周东寺译。新编入录。

已上五经同本别译。

·闻成十二因缘经一卷(四纸)

右后汉桓帝建初年安息国王子安世高译。出长房录。

·开成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二译)

右汉灵帝代沙门支曜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第二译)

右吴黄武年支谦译。出长房录。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五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内典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第四译四纸)

右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于杨州译。出长房录。

已上五经同本别译。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八纸)

右吴黄武年支谦译。出长房录。

·阿难目佉经一卷(与微密持经同)

右西晋惠帝三藏安法钦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十二纸)

右西晋惠帝代河内沙门白法祖译。出长房录。

·新微密持经一卷(第二出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右东晋安帝隆安二年佛陀跋陀罗于庐山译。出长房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八纸)

右东晋元熙年佛陀跋陀罗于庐山及杨州译。出长房录。

·阿难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十二纸一名无量微密持经一名跋陀罗无量门持经一名功德直破魔陀罗尼经)

右元魏代佛陀扇多于洛阳白马寺译。出长房录。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十二纸)

右宋大明年功德直于荆州译。出内典录。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译。出长房录。

·出无量持门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元嘉十二年于杨都祇洹寺译。出长房录。

·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九纸)

右梁代扶南沙门僧伽婆罗于杨都寿光殿译。出长房录。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十二纸)

右隋开皇十五年阇那崛多于大兴善寺译。出长房录。

已上十一经同本别译。

·长者子制经一卷(一名制经六纸)

右后汉安息国太子世高译。出长房录。

·逝经一卷(一名逝童子经)

右西晋惠帝白法祖译。出长房录。

·逝童子经一卷(第二出一名长者制经一名制经亦云菩萨逝经亦云逝经二纸)

右西晋永宁元年支法度译。出长房录。

·菩萨逝经一卷(四纸)

右北凉代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译。出长房录。

·制经一卷(出真寂寺及长房录)

已上五经同本异译。

·犊子经一卷(二纸)

右吴黄武年支谦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犊子经一卷(一云犊牛经)

右东晋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浮光经一卷(或作乳光经)

右东晋沙门耆多蜜译。出长房录。

·乳光佛经一卷(与犊子经同本别译七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不庄校女经一卷

右吴黄武年支谦译。出长房录。

·胎藏经一卷(第二译四纸)

右西晋代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无垢贤女经一卷(长房录云离垢施女经三纸)

右西晋太康年竺法护译。出聂道真录。

·腹中女听经一卷(一名不庄校女经三纸)

右北凉沙门昙无谶译。出长房录。

·转女身经一卷(二十纸)

右宋文帝元嘉年。三藏禅师昙摩蜜多。于只桓寺译。出长房录。

·腹中女听经一卷(第二出与不庄校女经本同)

右南齐永平元年中。沙门释法化诵出。与昙无谶所译不庄校女经同。出真寂寺录已上十经同本别译。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第二译三纸)

右后魏菩提留支在洛及邺译。出长房录。

·转有经一卷(二纸)

右魏代佛陀扇多译。出达摩郁多罗录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弥勒成佛经一卷(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第一译十七纸)

右西晋太安年竺法护译。见内典录。

·弥勒成佛经一卷(第二译与法护译者大同小异十九纸)

右秦弘始四年罗什于长安译。见长房录。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八纸)

右出宝唱录。

·弥勒来时经一卷(三纸)

右出达摩郁多罗录。

·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一卷

右秦弘始年罗什译。出长房录。

·弥勒下生经一卷(一名弥勒受决经七纸)

右秦弘始年罗什于长安逍遥园译。出内典录及长房录。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一名弥勒上生经)

右宋孝武帝世沮渠京声译。出长房录。

·弥勒成佛经一卷(第三出亦云下生首云大智舍利弗)

右萧齐释道摽译。江州沙门道政重饰。出长房录。

·弥勒下生经一卷(第三译)

右梁武帝承圣三年。真谛于豫章县宝田寺译。出长房录。

已上十一经同本别译。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一卷

右后汉桓帝建和岁至中平年。支谶于雒阳译。出长房录。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一卷(一名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右前秦代建初二年六月八日。昙摩难提共佛念。于长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译。一本无经字。出内典录。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一卷(第二译)

右前秦建元中竺佛念译。出长房录已上三经同本别译。

·诸佛要集经一部二卷(亦云要集经四十九纸)

右西晋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诸佛要集经一部二卷

右西晋惠帝太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已上二经同本别译。

·药师璃琉光经一卷(一名拔除过罪生死经一名药师琉璃光本愿经十三纸)

右宋大明年杨都鹿野寺慧简译。出内典录。

·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十二纸)

右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出内典录。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十五纸)

右大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慈恩寺译。出内典录。

以上三经同本别译。

·大乘宝云经一部八卷

右陈代扶南国沙门须菩提。于杨都城内至敬寺译。出长房录。

·宝云经一部七卷(初出一百二十纸)

右梁代天监年。三藏曼陀罗等于杨都译。出长房录。

·宝雨经一部十卷(一百八十六纸)

右大周长寿二年三藏梵摩于佛授记寺译。新编入。

以上三经同本别译。

·诸法勇王经一卷(二十一纸)

右后汉支谶译。出达摩郁多罗录。

·诸法勇王经一卷

右宋文帝代沙门昙摩蜜多译。出长房录。

以上二经同本别译。

·十一面观世音咒经一卷(十一纸并功能)

右后周耶舍崛多译。出长房录。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

右大唐三藏玄奘于北阙金标门内译。出内典录。

以上二经同本别译。

·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

右周武帝宝定四年阇那耶舍等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出长房录。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八纸)

右大唐永淳二年佛陀波利译。新编入录。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八纸)

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诃罗于东都东太原寺译。至天册万岁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奉敕入录施行。

以上三经同本别译。

·大乘同性经一部二卷(又四卷一名佛十地经一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四十纸)

右后周天和五年阇那耶舍崛多等。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出长房录。

·证契大乘经一部二卷(三十九纸)

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诃罗。于东太原寺译。新编入。

上二经同本别译。

·移识经一部二卷(四十三纸)

右隋开皇十一年阇那崛多等。于长安大兴善寺译。出长房录。

·大乘显识经一部二卷(二十五纸)

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诃罗于东太原寺译。新编入。

以上二经同本别译。

·蜀普曜经一部八卷

右初出。

·普曜经一部八卷(一名方等本起经第二译一百八十二纸)

右晋怀帝永嘉二年竺法护于天水寺译。出长房录。

·普曜经一部八卷(或六卷第三译)

右宋元嘉四年沙门智严宝云等译。出长房录。

以上三经同本别译。

·十住断结经一部八卷(或四卷)

右汉永平年沙门竺法兰于洛阳白马寺译。出长房录。

·十住断结经一部十卷(第二出)

右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出长房录。

·十住断结经一部十四卷(或十一卷二百五十四纸)

右后秦建元十一年竺佛念共道安法师译。出纪国寺录僧祐录。

以上三经同本别译。

·无字宝箧经一卷(六纸)

右后魏代菩提留支译。出长房录。

·无字宝箧经一卷(第二译)

右元魏正光六年至元象年。佛陀扇多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金花寺译。出长房录。

·大方广宝箧经一部二卷(或三卷四十九纸)

右宋文帝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荆州新寺译。出长房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六纸)

右大唐永淳二年地婆诃罗于西京太原寺译。新编入。

以上四经同本别译。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一部二卷(一名佛土严净经一名严佛土净经四十纸)

右西晋太熙年竺法护于洛阳译。出长房录。

·佛说菩萨三法经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聂道真谛。出长房录。

·菩萨奉施诣塔作愿念经一卷(或作诸字)

右西晋惠帝代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弃恶长者问菩萨法经一卷

右道安云晋代竺法护。出见僧祐录。

·师子步雷菩萨问文殊师利发心经一卷

右晋惠帝太康年聂道真译。出长房录。

·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成佛时事经一卷

以前五经出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枝分。

·贤劫三昧经一部十卷

·贤劫经一部十三卷(或十卷二百一十七纸)

右西晋元康年沙门竺法护于长安译。出内典录。

·跋陀劫三昧经一部七卷

右西晋元康年沙门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出贤劫经)

右东晋孝武帝竺昙无兰译。出长房录。

·贤劫经一部十卷(一名贤劫三昧经亦名贤劫定意经)

右后秦弘始四年罗什于长安逍遥园译出长房录。

以上五经同本别译。

·海龙王经一部四卷(第一译或三卷)

右西晋太康六年竺法护译。出长房录。

·新海龙王经一部四卷(第二译八十五纸)

右北凉玄始七年昙无谶于姑臧译。出长房录。

以上二经同本异译。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四

猜你喜欢
  十一 见性成佛·正果法师
  禅相品第十四·佚名
  卷第三·李遵勖
  答某君问(九则)·太虚
  卷十八·赜藏主
  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太虚
  撰集百缘经卷第二·佚名
  序·野竹福慧
  卷第六·霁仑超永
  教化众生品第七十四·佚名
  首楞严经玄义卷下·智旭
  浮石禪師語錄卷二·通贤
  第六十九章 军备资财之蓄积·佚名
  解脱道论 第九卷·佚名
  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彭定求

        卷600_1 【登越王楼即事】牛徵   危楼送远目,信美奈乡情。转岸孤舟疾,衔山落照明。   萧条看草色,惆怅认江声。谁会登临恨,从军白发生。   卷600_2 【及第后寄梁烛处士】伊璠   绣毂寻芳许史家,独将羁事

  • 卷四百五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五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八十八 边贡 送陈文鸣 郁郁深涧松冬夏不改青濯濯江柳花随波化流萍羡彼五陵客终朝宴芳腥三楚多秀士皓首穷六经谁为尺一书

  • 唐诗拾遗卷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二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下刘长卿寄李侍御旧国人未归芳洲草还碧年年湖上春怅望江南客骢马西入闗白云独何适相思烟水外惟有心不隔横龙渡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秋水晚沈沈犹疑在深处乱声沙上石倒影

  • ●同甲会·沈泰

    (楚中时泉许潮编武林孟英沈士俊评西湖季英沈士伸、汉年黄之禧阅) 【夜行船】〔正末扮文潞公上〕坐掌台衡时已久,论功名堪并伊周。疏广归田,祁奚请老,千古与吾为偶。 【西江月】(鬓上数茎白发,足间万里青云。曙星才落又斜曛,目

  • 隋本纪下第十二·李延寿

    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

  • 北游纪·张瀚

    浙之属郡,北去止欈李。欈李以北,遂为姑苏之吴江,而虎丘一山,亦三吴之胜地也。自姑苏涉毗陵,经锡山,由云阳,而达京口,皆江南大郡。渡扬子江,登金山寺,绕佛阁七层,高者临绝顶。顶有二亭,为大学士张萝山、霍兀崖诗碑。下汲中泠,泉水清

  • 第五十三回 袁世凯称帝唐都督誓师·黄士衡

    诗曰: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惹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却说老袁见了牒文,心中踌躇不定,有几个激烈的,主张开战。老袁心不愿开战,一开战,皇帝就做不成了,主张和平解决,决定承认,由袁咨文答复,遣陆、曹两人赴日使馆

  • 十二 巡抚安徽陈汝器奏销江宁织造支过俸饷文册·佚名

    康熙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巡抚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陈汝器谨奏:为册报支放江宁织造官员俸廪、粮料事。 窃照江宁织造衙门岁支俸廪、粮料等项,案经前督臣准有部文,另

  • 自序·陶元珍

    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之剧变期而上古与中古之分野也。在此期内,政治上之剧变为统一之破坏,社会上之剧变为阶级之构成,民族上之剧变为汉族之失势与异族势力之膨胀,思想上之剧变为儒学之就衰与佛老思想之普遍,经济上之剧变为人

  • 管蔡世家第五·司马迁

    赵季 译注【说明】司马迁在本书《太史公自序》一篇中介绍了本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意图。他说:“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太妊十子,周以宗强。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班固

    (张骞,李广利)【原文】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

  • 幼主纪·李百药

    幼主名恒,后主的长子。母亲穆皇后。幼主武平元年(570)六月生于邺城。这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隆化二年(577)春正月初一,即皇帝位,时年八岁,改元为承光元年,大赦,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帝为太上皇帝,后为太上皇后。在此时期,黄门侍

  •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二·佚名

    四月癸丑朔,革御史王孙蕃职为民,刘宪章法司提问。给死难诸臣申佳胤等三代诰命。减临淮侯李祖述禄三之一,以祖券免死。罚朱元臣俸二年。加淮宁侯孙维城太子太傅、襄卫伯常应俊太子太保;应俊仍荫子。准高杰子元爵袭封兴平伯

  • 卷五·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五冠服二民公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民公冬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寳石民公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民公夏朝冠顶如冬朝冠民公端罩 谨按本朝

  • 卷三·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三曲礼上第一之三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为去声粪古本作?後省帚之手反袂迷世反拘古侯反扱许急反音吸】

  •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第二分帝释品第二十五之一尔时於此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所有四大天王各与无量百千俱胝四大王众天诸天子众俱来集会。所有天帝各与无量百千俱胝三十三天诸天子众俱来集会。所有苏夜摩天王各与无量百千俱胝夜摩天诸天子

  • 致孙总司令书·太虚

    馨公总司令崇鉴:伏诵篠电,治在顺民,民在安居乐业,历陈十数年战祸天灾惨况,此而不恻然哀隐者,殆非人心也。至云转贫为富,反弱为强,在当局者方寸一转移间耳。孔子有言:“修已以安百姓”,欲安百姓,断在修已,尤为至理。然若何乃能转移

  • 姜斋诗话·王夫之

    古代诗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 撰。共3卷,包括《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外编》和《南窗漫记》。其中以卷2内编的理论价值最高。此书对江西派及明代诗文多所批评,尤其对前后七子的复古学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