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

    ◎礼二十一

  ○朝仪班序 百官转对 百官相见仪制

  朝仪班序。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太子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太子左右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下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博士,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令,太常、宗正、秘书丞,着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乘、尚辇奉御,大理正,太子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官正。凡杂坐者,以此为准。诏曰:"尚书中台,万事之本,而班位率次两省官;节度使出总方面,古诸侯也,又其检校兼守官多至师傅三公,而位居九寺卿监之下,甚无谓也。其给事、谏议、舍人宜降于六曹侍郎之下,补阙次郎中,拾遗、监察次员外郎,节度使升于六曹侍郎之上、中书侍郎之下,余悉如故。"

  乾德元年闰十二月,诏:"自今一品致仕官曾带平章事者,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二年二月,诏重定内外官仪制。有司请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大将军在少卿监之下,诸卫率、副率在东宫五品之下,内客省使视太卿,客省使视太监,引进使视庶子,判四方馆事视少卿,阁门使视少监,诸司使视郎中,客省引进、阁门副使视员外郎,诸司副使视太常博士,通事舍人从本品,供奉官视诸卫率,殿直视副率,枢密承旨视四品朝官,兼南班官诸司使者从本品,副承旨视寺监丞,诸房副承旨视南省都事。凡视朝官者本品下,视京官在其上。

  开宝六年九月,诏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此先王所以睦九族而和万邦也。晋王亲贤莫二,位望俱崇,方资夹辅之功,俾先三事之列,宜位宰相上。"九年十一月,诏齐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司上酺宴班位。驸马都尉、宫僚、员僚、皇亲大将军已下,行门、宰臣、枢密使已下,颍王、皇亲郡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已下,皇亲使相、皇亲节度使、皇亲观察留后已下,皇亲防御、团练、刺史三班合为一;节度使、观察留后已下,防御、团练、刺史三班合为一,并重行异位。诏依所定。既而武康军节度使李端愿言:"使相亦当合为一班,不当独行尊异。"诏令阁门再定,而阁门引仪制及以前议为是。端愿复伸其议,自劾妄言。乃诏太常礼院与御史台同详定。礼院言:"常朝起居班次,缘祖宗旧制,不宜并合。"从之。

  四年闰三月,太常礼院、阁门言:"准诏同详定阁门使李端悫所奏阁门仪制,宰臣与亲王立班坐位分左右各为班首,宰臣、枢密使带使相,或带郡王并使相作一行,总为中书门下班。其亲王独行一班者,准封爵令。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所以他官不可参缀。检会坐次图,直将宗室使相辄缀亲王,盖更张之时未见亲王,遂致失于讲求。近见朝拜景灵宫,东阳郡王颢亦缀亲王班,窃恐未安。今取到阁门仪制,其合班宰臣、使相在东,亲王在西,分班立。又祥符元年宴坐次图,宰臣王旦与使相石保吉在东,宁王元偓、舒王元偁、广陵郡王元俨、节度使惟吉在西,分班坐。其元俨、惟吉是郡王与节度使,许缀亲王班,窃虑当时出自特旨。今来检寻元初文字不见,在先朝只依祥符元年宴坐次图子,亲王及带使相郡王在西为一班。臣等参详,请依阁门仪制,亲王在西,独为一班,宗室郡王带使相许缀亲王立班坐次,即系临时特旨。"从之。

  熙宁二年四月,国信所言:"大辽贺同天节左番使耶律奭赴文德殿拜表,言南使到北朝缀翰林学士班,今来却在节度使之下。馆伴者谕之,始就班。时下御史台、阁门同详定,奏称人使不知本朝翰林学士班自在节度使之下,如遇合班即节度使在翰林学士之西差前,别为一班立,俱不相压。欲且依久来仪制体例。"诏依所定。是月,编修阁门仪制所言:"庆历中,改文明殿学士为观文殿学士,又置大学士。按文明殿即今文德殿,乃正衙前殿也,后唐始置学士,序位枢密副使之下,每遇紫宸殿坐朝,则升殿侍立。盖文德、紫宸通谓之前殿,故学士侍立为宜。其观文殿深在禁中,乃与资政、端明殿相类,而资政、端明学士并不侍立。窃详庆历所改职名,虽用旧之班着,而殿之次序与旧义理不同。其观文殿大学士自今遇紫宸殿坐朝,请更不升殿侍立。"从之。

  元祐元年五月,诏:"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已降旨令独班起居。自今赴经筵、都堂同三省、枢密院奏事,并序位在宰臣之上。"

  百官转对。自建隆诏内殿起居日,令百官以次转对,限以二人。其封章于阁门通进,复鞠躬自奏,宣徽使承旨宣答,拜舞而出,着为阁门仪制。

  淳化二年,诏:自今内殿起居日,复令常参官二人次对,阁门受其章。

  大中祥符末,罢不复行。

  景德三年,复诏:"群臣转对,其在外京官内殿崇班以上,候得替,先具民间利害实封,于阁门上进,方得朝见。"

  治平中,命御史台每遇起居日,令百官转对。御史台言:"旧制,起居日,轮两省及文班秩高者二员转对。若两省宫有充学士、待制,则缀枢密班起居,内朝臣僚不与。"寻诏遇转对日,增二员。

  熙宁初,阁门言:"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奏事退,再引三班,假日则两班,或再御后殿引对,多及午刻,遇开经筵,即至申末,恐久劳圣躬。请遇经筵日,自二府奏事外,止引一班,或有急奏及言事官请对即取旨,俟罢经筵日仍旧。"又言:"假日御崇政殿,每遇辰时,则隔班过延和殿再引,不待进食,至巳刻隔班取旨,尚许引对。请自今隔班过延和殿,俟已进食再引。遇寒暑、大风雨雪即令次日引对。"诏:"自今授外任者许令转对讫朝辞。"监察御史里行张戬、程颢言:"每欲奏事,必俟朝旨,或朝政有阙及闻外事而机速后时,则已无所及;况往复俟报,必由中书,万一事干政府,则或致阻格。请依谏官例,牒阁门求对,或有急奏,即许越次登对,庶几遇事入告,无忧失时。"又以编修阁门仪制所言,三衙有急奏,许于后殿登对,若别有奏陈,则报阁门如常制,或假日御崇政殿,则于已得旨对班后续引,且许两制以上同班奏事。

  元丰中,诏:"尚书侍郎同郎官一员奏事,郎中、员外郎番次随之,不许独留身。侍郎以下,亦不许独请奏事。其左右选非尚书通领者,听侍郎以上郎官自随。秘书、殿中省、诸寺监长官视尚书,贰丞以下视侍郎。"又诏:"三省、枢密院独班奏事日。无得过三班。若三省俱独班,则枢密院当请奏事。其见任官召对讫,次日即朝辞回任听旨。"

  元祐中,宰臣吕大防言:"昨垂帘听政,惟许台谏以二人同对,故不正之言无得以入。今陛下初见群臣,请对者必众。既人人得进,则善恶相杂,故于采纳尤难。"帝曰:"人君以纳谏为上,然邪正则不可不辨。"遂诏上殿班当直牒及帅臣、国信使副,许依元丰八年以前仪制。

  绍圣初,臣僚言:"文德殿视朝轮官转对,盖袭唐制,故祖宗以来,每遇转对,侍从之臣亦皆与焉。元祐间因言者免侍从官转对,续诏职事官权侍郎以上并免,自此转对止于卿、监、郎官而已。请自今视朝转对依元丰以前条制。"又诏:"自今三省、枢密院进拟在京文臣开封府推判官、武臣横行使副、在外文臣诸路监司藩郡知州、武臣知州军已上,取旨召对。"臣僚言:"每缘职事请对,待次旬日,遇有急奏,深恐失事。请自今后许依六曹、开封例,先次挑班上殿,仍不隔班。"又言:"诸路监司,朝廷所选,以推行法令,省问风俗,朝辞之日,当令上殿。"六曹尚书如有职事奏陈,许独员上殿。其群臣请对,虽遇休假,特御便殿听纳。既又诏:"应节镇郡守往令陛辞,归许登对,不特审观人材,亦所以重外任也。可于监司不许免对条下,增入节镇郡守依此。"

  重和元年,臣僚言:"比年以来,二三大臣奏对留身,谗疏善良,请求相继,甚非至公之体。"诏:"自今惟蔡京五日一朝许留身,余非除拜、迁秩、因谢及陈乞免罢,并不许独班奏事,令阁门报御史台弹劾。"又诏:"寺监职事上部,部上省,故得上下维持,纲纪所出。今后虽系两制,职司寺监不许独对。"臣僚言:"祖宗旧制,有五日一转对者,今惟月朔行之,有许朝官转对者,今惟待制以上预焉。自明堂行视朔礼,岁不过一再,则是毕岁而论思者无几。请遇不视朔,即令具章投进,以备览观。"又:"诸路监司未经上殿者,虽从外移,先赴阙引对,方得之官。"并从其议。

  百官相见仪制。乾德二年,诏曰:"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矧着位之庶官及内司之诸使,以至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进见于宰相,或参候于长吏,既为总摄,合异礼容,稽于旧仪,且无定法。或传晋天福、周显德中,以廷臣、内职、宾从、将校,比其品数,着为纲条,载于刑统,未为详悉。宜令尚书省集台省官、翰林、秘书、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

  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奏:

  两省官除授、假使出入,并参宰相,起居郎以下参同舍人。五品以上官,遇于途,敛马侧立,须其过。常侍以下遇三公、三师、尚书令,引避;其值仆射,敛马侧立。御史夫地、中丞皆分路行。起居郎以下避仆射,遇大夫,敛马侧立;中丞,分路。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参三师、三公、令、仆,郎中、员外兼参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及本辖左右司郎中、员外。御史大夫以下参三师、三公、尚书令,中丞兼参大夫,知杂事参中丞,三院御史兼参知杂及本院之长。大夫避尚书令以上,遇仆射,敛马侧立而避。大夫遇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皆分路。余官遇中丞,悉引避。知杂兼避中丞,遇左右丞敛马侧立,余皆分路。郎中及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皆避知杂。三院同行,如知杂之例。少卿监并参本司长官,丞参少卿。诸司三品遇仆射于途,皆引避。诸卫大将军参本卫上将军。东宫官参隔品。凡参者若遇于途,皆避。

  公参之礼,列拜堂上,位高受参者答焉。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厅如客礼。内客省使谒宰相、枢密使以客礼,阁门使以上列拜,皆答,客省副使至通事舍人、诸司使、枢密承旨不答焉。自枢密使副、宣徽使皆差降其礼,供奉官、殿直、教坊使副、辞令官、伎术官并趋庭,倨受。诸司副使参大使,通事舍人参阁门使,防御、团练、刺史谒本道节帅,节度、防御、团练副使谒本使,并具军容趋庭,延以客礼。少尹、幕府于本院长官悉拜。防御、团练判官谒本道节帅,并趋庭。上佐、州县官见宰相、枢密使及本属长官,并拜于庭。参本府宾幕官及曹掾,县簿、尉参令,皆拜。王府官见亲王如宾职见使长,府县官兼三馆职者见大尹同。赤县令、六品以下未尝参官,见宰相、枢密及本司长官,并拜阶上。流外见流内品官,并趋庭。

  诸司非相统摄,皆称移牒。分路者不得笼街及占中道,依秩序以分左右。遇于驿舍,非相统摄及名位县隔,先至者居之。台省官当通官呵止者,如旧式。文武官不得假借呼称,以紊朝制。当避路者,若被宣召及有所捕逐,许横度焉。

  又令:"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见宰相、枢密使,升阶、连姓通名展拜,不答拜。其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使,以客礼展拜。"

  太平兴国以后,又制京朝官知令录者,见本使州长吏以客礼,三司判官、推官、主判官见本如郎中、员外见尚书丞郎之仪。

  咸平中,又诏:开封府左右军巡使、京官知司录及诸曹参军到畿县见京尹,并趋庭设拜。六年,命翰林学士梁颢等详定阁门仪制,成六卷,因上言:"三司副使序班、朝服比品素无定列,至道中,筵会在知制诰后、郎中前。今请同诸司、少卿监,班位在上。如官至给谏、卿监者,自如本品,朝会大宴随判使赴长春殿起居引驾。其朝会引驾至前殿,与诸司使同退。"

  大中祥符五年,复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详定仪制:文武百官遇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并避。起居郎以下遇给、舍以上,敛马。御史大夫遇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而行。中丞遇三师、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将军,并分路而行。知杂御史遇尚书侍郎、诸司三品、金吾大将军、统军、诸卫上将军,分路而行。三院同行如知杂例,不同行,遇左右丞则避。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郎中、员外遇丞郎,则避。太常博士以下朝官遇本司长官、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大夫、中丞、知杂御史,并避,权知判者不避,遇两省给舍以上,敛马。京官遇丞郎、给舍、大卿监、祭酒以上及本寺少监卿、司业,并避。诸军卫大将军以下遇上将军、统军,亦避。詹事遇上台官,如卿监之例。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东宫三师、三少,并避;遇上台官,如少卿监例。中允以下遇东宫三师、三少,并避;遇宾客、詹事,敛马;遇上台官,如太常博士例。应合避尚书者,并避三司使。其权知开封府如本官品避。其台省官虽不合避,而职在统临者,并避。武班、内职并依此品。

  大观二年,定王、嘉王府侍讲沈锡等奏:"二王出就外学,其初见及侍王礼仪、讲说疏数之节,请如故事。"手诏:"按祥符故事,记室翊善见诸王,皆下拜。真宗特以张士逊为王友,命王答拜,以示宾礼。今讲读辅翊之官,职在训道,亦王友傅也,可如例,令王答拜。"群臣赴台参、谢、辞者,尚书侍郎则三院御史各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节度使、宾客、太常宗正卿则御史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两使留后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者、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至团练副使、幕职官任宪衔者,皆御史一员对拜,中丞、大夫对揖。若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阶勋、食邑、章服,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亦不赴台谢。仆射过正衙日,台官大夫以下与百官,并诣幕次致贺。大夫、中丞则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亦然。

  《宋史》 元·脱脱等

猜你喜欢
  杂传第三十·欧阳修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三·杨仲良
  第五回 策淮南严可求除逆 战蓟北刘守光杀兄·蔡东藩
  ○贺昌运·许指严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六·佚名
  西汉年纪卷二十·王益之
  第五卷 清进士(一)·缪荃孙
  史记集解卷十·裴骃
  刘珙传·脱脱
  枣林杂俎提要·谈迁
  汉纪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前118)·司马光
  卷第七·佚名
  五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九·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八十九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梵【三十首】梵字楚石小字昙曜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明初徴至京建法防赐座第一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静志居诗话楚石僧中龙象笔有慧刃净土诗累百可以无讥和寒山拾得丰干

  • 规谏太子第十二·吴兢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其词曰:下臣侧闻先圣之格言,尝览载籍之遗则,伊天地之玄造,洎皇王之建国,曰人纪与人纲,资立言与立德。履之则率性成道,违之则罔念

  • 卷十五·佚名

    四月二十七日(甲子),常青奏言:近因凤山复陷,约溃散兵二千名,遗失鸟枪一千有零、炮五十门,贼益肆无忌惮,时有来犯府城之信。臣查府城西临海口,出入自可严防;其小南门外之桶盘栈,大东门外之草店尾,大北门外之柴头港,俱属冲要,派有游击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十二·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十二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九 汉臣 荀爽 黄琬 杨彪 谨案荀爽传阙 黄琬字子琰江夏安陆人也少失父早而辨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

  • 简文帝本纪·姚思廉

    太宗简文皇帝名纲,字世缵,乳名六通,是高祖的第三个儿子、昭明太子的同母兄弟。天监二年(503)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显陽殿里。天监五年(506),封为晋安王,食邑八千户。天监八年(509)任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斟酌设置顾问官。天

  • 原序·楼昉

    两汉诏令原序自典谟训诰誓命之书不作两汉之制最为近古一曰防书其文曰维某年月日二曰制书其文曰制诏三公三曰诏书其文曰告某官如故事四曰诫勅其文曰有诏勅某官此其凡也防有制策诏策亲防勅有诏勅玺勅宻勅书有防书玺书手

  • 卷一百十二·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二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四上神宗乞罢提举常平仓官吏吕公着臣近两具劄子言乞罢提举常平广惠仓官吏未蒙施行臣窃惟朝廷自颁行此法以来中外议者

  • 卷二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二十四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风俗上仁宗论谨习        司马光臣以驽蹇之质再为谏官陛下宠禄之优责任之重夙夜震恐不遑宁处思极竭愚忠以报塞万一

  • 卷二十八·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二十八   宋 范处义 撰 商颂 周用六代之乐故周大师有商颂而太史公谓宋襄公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甫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之所以兴作商颂其说本之韩氏今所存五篇皆言汤孙及武丁孙子无一辞

  • 序·墨子

    这套&ldquo;先秦诸子今译&rdquo;丛书,从时间上看,正赶上由《资治通鉴》白话本出版而激起的古文今译热潮。既是&ldquo;潮&rdquo;,那就该归为&ldquo;显学&rdquo;,这个名称总是不大入耳的。而且,在有的人看来,将典雅古奥的国粹

  • 尚书疑义卷二·马明衡

    明 马明衡 撰夏书禹贡禹贡一书是纪禹治水制贡赋之事当尧之前岂无贡赋之法至禹乃制之耶盖洪水为灾増损不一禹之治水将天下整顿一畨然大畧亦必皆因其旧灋而折中之耳非禹一自创为新灋也随山刋木奠髙山大川是一篇之纲领

  • 劝发菩提心文译文·省庵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忏悔顶礼,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唯愿慈悲,稍加听察我微渺之言。我曾经听闻:进入佛道的要门,以发心为首;修行最紧急的要务,以立愿居先。誓愿如果建立,则众生可度;菩提心若是发起

  • 第十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遮谤品第二十一持经功德品第二十二为他悔过品第二十三六度品第二十四遮谤品第二十一尔时彼诸菩萨摩诃萨复白放光佛言。世尊。若人闻是陀罗尼经。生疑惑心起颠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下·佚名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那罗延菩萨即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诸法如是性常寂灭。菩萨摩诃萨能听是法。能知是法。能信是法。不中涅槃。佛告那罗延。菩萨方便力能如是。若菩萨成就善方便者。于念念中能得四法

  • 卷四十八·彭绍升

    居士传四十八王丁朱庄黄闻黄钱吴王陈骆程传王孟夙名在公。江南崑山人。万历二十二年举於乡。谒云栖宏公称弟子。已而为高苑知县。在官日礼普门大士。诵阿弥陀经。大旱露祷辄雨。遇岁饥辄尽力为民请赈。间有冤狱已成谳

  • 医方论·费伯雄

    方书。清费伯雄撰。四卷。伯雄有《医醇賸义》已著录。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方剂次序,逐一评论,删去各方主治与注文而成。

  • 医理真传·郑钦安

    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寿全字钦安,临邛 (今属四川) 人。学医于刘止唐。认为陈修园医书颇得仲景之微,但间有略而未详者,故撰此以补陈氏之未逮。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卷一首载八卦、五运六气内容,并联系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