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二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

書問

與雪灘陳太史

壬申冬,初寓白下極,談「向上一著,如空合空,似水投水」,甚適貧道披百結衣、喫瓔珞粥之苦心意,欲與閣下再打者鼓笛,方辦故園行腳,不期機緣,偶就俶裝。即行後,靜菴拈出閣下所惠扇頭,上布施佳詠兼承秘集並盛貺,未伸致謝為歉。然靜菴歸院機緣不果,總之,靜菴有要建吾祖之棒喝,而無緣費荊南之水土。貧道有費荊南之水土,而無意施吾祖之棒喝。是二者欠福,非閣下嬰重之心不悉也。貧道癸酉春抵川東梁邑,結茅於萬峰,承馮善長、朱維豐二孝廉就此搆數椽千指,遂成叢席。舊額太平禪寺,經今無跡,請閣下筆尖頭題幾字,作東川最上乘法施。何如?

復華仲李孝廉

來諭,欲病僧與門下通嗣書上天童者。不覺動病僧悲喜一番也。何則?吾佛為法降生皇宮,亦未見有行染度人者。《傳燈》所載宰官達士,亦未見有遞代相承者。據此則動病僧一番悲也。邇來法門寥落,多見道俗力行此事未能盡善,但是口口談空、步步著有、少見一箇半箇具些血性者,據此則動病僧一番喜也。然而悲喜的荷大法之職任,非同小事之勉強,門下與我老和尚築拳轟掌,痛快數番處,非從法印,安有自肯耶?既自肯處便是休歇處,如別有法印、別有肯路,則病僧鼻孔不代門下出氣。此復。

復伯井馮銓部

憶昔龐居士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此語正合門下未動腳跟選佛場中,先有及第之兆,若任萬峰法社同貧道打者鼓笛,將見楊大年、張無盡輩又起於今日也,且喜且幸。大約彼何人也?我何人也?貧道未若昔時之宗匠,門下望風趨遠,腳跟下未獲倒斷,是貧道咎。然今人易說而不易行,昔人易行而不易說,最難在如說而行也。為來諭言:「何以教之?」只得狐涎直吐,莫被沿途瓦礫荊棘重為門下註腳耳。

谿山雖異,雲月是同,門下可就中分曉。如擲劍揮空,勿論及之不及,貴承當而不貴推托也。如是,則世、出世事泮然無疑、不疑,曷容了當、不了當而二其說哉?來諭云:「及身履其地,日夕百冗,那得半刻閒功?」者是必不本而說焉,莫是為不本者說也。論忙,莫忙於醉名醉利之輩,尚經塵劫而易可挽;閒,莫閒於耽空耽寂者流,稍歷片刻而莫可化。誠哉,所見未嘗異,而所造未嘗同耳。龐居士道:「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亦炙此病,諒門下患是病,待貧道誤加艾丸也。

舊歲新春,曾奉艸柬二次,不知可到否?緬想門下德體清寧,化風舒泰,語道日有益也,是以覺民惺世不亦確細哉。令年家得一快事,不以自私攀貧道,荷昔囑咐耑候門下拂袖歸來,究竟末後一著,不識以為何如?因鴻便附幾字上聞,未有逼生蛇化龍耳,須仗雲片片、雨霏霏,助新中慶現躍飛騰一上,何如?

復訥夫程居士

病僧終日沉痾,但不知塵勞中有如是猛士,肯於忙閒裏、生死上著得隻眼,窺天鑑地、識人好惡者,想居士夙熟此機,方具如是氣岸也。幸甚,幸甚!來扎起起倒倒,似乎未經大作者在,不無在方冊上左穿右鑿覺些影響的,未到大歇大休與古人同一鼻孔。只如所拈「狗子無佛性」話,於「看」字作敵迫,到身心無躲避處,一息一是外物者,正未見古人下落處也。何則?因僧問趙州「狗子佛性有無」話,趙州亦向有無處出身吐氣,活鱍鱍地露盡本地風光,無絲毫關攔阻滯,正我臨濟下行棒行喝亦爾,那有許多動動靜靜、惺惺寂寂而二其間哉?如是領略、如是究竟,必不作鬼窟裏活計,亦不慮無出頭日子,自然頭頭合道、事事如理,則會有異路語、會無異路語,及至千七百則淆訛更淆訛處,更不疑佛、疑祖、疑生、疑死,至矣盡矣,無以加矣。遂喝一喝,云:「更見葛藤遍野。」

復開縣諸檀越

病臥雲窩,莫知天外更有奇人物也,切為生死輩善能內秘外現,共貧道撾塗毒鼓聲徹遐邇不?亦靈山一會,儼來盛山臨水間也。諸君子!掩耳知音不下昔人一箇、半箇。大約今冬未得如命,稍待薄雪驚梅、輕煙弄柳,走諸君子前飫領咳唾也。

復新寧眾檀越

虎口橫身,佛頭著糞,乃沒性命人行履。承眾檀越遠念山緇一場,特地敢以顧性命而後為乎!只得將牛山句子勉強道出,向來與未來、似而不似處好與三十棒。何以故?山僧本分艸料不可放過,呵呵。

復猗蘭李文學

來翰總為開眼尿床、夢中說夢,若是真徹證者,安有比擬引據而著其間哉?只如門下眼中更容何物?金屑雖貴,落眼成翳,況生死心未破?且不擬未破之心何狀,反去爭空華之濃淡、較兔角之短長,可謂不曾實落一番耳。既向教中見「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即此豁然,不可謂頭頭物物上之不能也,而門下終不出山野開眼尿床之句點著,餘不多布。

復宕渠流長蘇縉紳

山野別無他緣所緣者,人人之有所正者、不正者,然正者載道之器也,不正者禍道之根也,且不惟自禍而禍人,終不如初未見未聞時全然不染者,始有學道分。胡不聞己眼本正,因師故邪?向為門下志存格外,故施腦後一槌,莫罪。

復檇李眾縉紳

病質庸才,寧得赴緣趨世,焦芽敗種,止可塞壑填溝,是山緇素分,豈強言哉?恭惟諸檀越,不忘靈山付囑,遠念山緇欲振像季之頹綱,克紹古時之正體。玉帶鎮山門機隨時變,衣缽傳俗士事在人為,豈謂天地有古今、法道有僧俗耶?承教有言「美酒不妨深巷,唱歌本在帝鄉」者,誠然與山緇一劑清涼散也。大約此舉自合有主、興廢自合有時,山緇才力曷堪任此?因竺微禪人回聊寄寸楮,奉復不宣。

上天童密雲老和尚

時荒世亂,津路難通,物顯貨名,人心易變,是以寸敬無伸,一來有愧也。恭惟老和尚婆心不歇,作將來眼,駁辯若懸河,闢妄如瓶瀉,邪謬之風既盡,公直之旨重揮,致令野狐涎三千里外吐亦沒交涉,獅子乳震旦國內滴亦盡承當。不肖海明,劣志丘壑、病骨弱倫,逢吞雲吐霧之士匪可加額點胸、遇捕風捉影之流寧教放身捨命,以此之益用報深恩,恐罪戾於法門,陳情悃於座右,乞師寬涵,不勝惶悚之至。

復海鹽子穀蔡居士

世治、世亂,則名利皆禍根也。喜門下不以名利為活計,清貧自守、安逸自居、道德自盡,真可謂吾不如老農老圃也。門下竟不謂山野作如是觀,反欲山野入廛、出廛,得非名利而禍根哉?且江南法匠莫可枚數,豈少我者腐物?尚容秋間往天童省覲,面悉謝謝。

得見舊知手教,如隔世忽甦,味金章扇頭,真肝膽不相離也。令郎高中,榮任江西,喜甚喜甚。然老僧江西曾建一叢林百福寺,幸有賴矣,想大劫運後,爾我音信相聞,萬福萬幸。只緣不得縮地術,一時難面,俟五丁再臨三峽,始復團話,未可料也。

復嘉興眾孝廉

接手教知諸公以鄉情話拔我、以文字禪益我、以師資禮盡我,誠然是靈山佛口所生之子也,我何敢辭?自媿一腐物,正不堪與諸公把臂,而諸公尚不屑此腐物擲向何地,則彼此縣念,幾欲速就,恨萬峰造工未畢,俟秋買舟往天童省覲,過訪再商。

復昭覺惟一上人

吾儕忝圓悟老人後裔,而老人道場聞兵燹廢,致令不勝凄楚,幾欲走訪遺標,竟不晤昭覺一人。忽扎教遠頒,兼辱珠璣種種,始知價重連城,而諸家自減寶色也。大約近代學人鼻孔少正,逐臭聞香蹉過香臭來處,宛如瞎驢趁隊亂隨其影響耳。若是真正道流,必審其源、正其鼻,則源遠不替,安有隨影響逐香臭為哉?且足下固非此中種草,第恐日深日厚,亦偶從之,不得不直言說破,諒足下非不具者隻眼也。

與雙峰寶座上人

枉駕萬峰,慢慢山野雖未向座下吐超佛越祖之談,畢竟沿途瓦礫荊棘也放不過。第不知曾覺悟否?如是悟,則追智而自亦智也;其或未然,不可終日癡癡蹉過,觸著絆著好消息耳。

復字水上座

客歲承汝書來,因清虛與石蒲取衣缽故,附幾字奉復,亦非吾儕多事,好逞詞鋒與人敵勝負也。雖名汝到萬峰捨取鼻孔之句,是憐兒不覺醜也,孰料反引汝之如許議論,誠然吾之罪過,反令汝未夢見此鼻孔也。何則?吾之鼻孔固是人人有之,怎奈塵埋習染,若不到過來人前拾取,終落天然外道。而過來人者,則佛祖、天下老和尚也,若不有此人,安有此法悟?此法則同此人,同此人則同此鼻孔也,寧是以有無來見此鼻孔哉?以汝有無來測此鼻孔是肉鼻孔,且謾遼天也。若是多鼻孔而成多人,尚莫笑吾,只可自笑。不見馬祖座下出一百八十餘員善知識,得非多鼻孔人耶?亮座主隱遯西山竟不出世,得非沒鼻孔漢耶?汝之議論好笑,吾悉知之,一任將大地作紙寫來,亦只不理也。

復破雪關主

接紙目過,中有數言一味自作主張,更不從人求解會,似則也是,是則未似。何也?先代雖有一二做自了漢者,殊非以隻目視天下,或時語、或時默、或時歌、或時舞,綽綽然有吞雲吐霧之氣,豈如汝之乎者也如是溷用?謂之是,自釋其根方纔不解而自解也;謂之是,若有所作則禍事生也;謂之是,饑則餐兮困則眠也;謂之是,倦則行兮樂則吟也;謂之是,鼻孔浮面上,更不用躊躕之驚人句也。羞哉,誠恐是邯鄲學唐步,癡人效浮水。然而唐步、浮水固非朝夕之志,務先久而久之,慣而靈、熟而妙,步舞於畫堂之下、游躍於滄溟之中,則不受辱溺之患也。而邯鄲癡人見唐步、浮水之善,亦起學效之勢,欺言我且更善,忙於走、急於游,卻喪命於滄溟之中,出醜於畫堂之下,得不是自欺自詐者乎?汝之病根深結甘草、人參之毒,烏可更用人參、甘草解耶?復云非人解也、非藥解也,要在自釋其根。試問汝:根作何自釋?若以自主張處是自釋,又同人藥解耳。何則?自釋者誰?根復何物?以自釋根翻成對治,非人藥而何?思之。

與瀑崖高居士(諱射斗)

白兔亭邊一別,耳耳時布德音,蟠龍洞口雙趺,念念日拈宗旨。矧夫佛日西沉、祖燈夜寂,伏希大檀越傲出煙郊雪野,忽地七華八裂,驚開老樹新枝,瞥爾千紅萬紫,則此日穿天下人鼻孔,其誰也歟?山緇仰慕,為起已墜之光,再燄西沉之日,重東天魔、地魔拱擾,王道、佛道並行耳。

復大石長老

來諭云「性雖不二而相不容泯」者,致令山野可發一笑。何也?人人本具之性要之不出兩種,則善性、惡性是也。廣之,則有無量,難可具說。然「性」之一字猶是強名耳,何謂之不二,獨存乎一耶?既堅之是一,而相復何相?是性外之相耶?是相外之性耶?若是相外之性,則相存性亦存矣;若是性外之相,則性空相亦空矣。夫二者互存互沒,本自活物,烏用捺之?不二不容泯者,誠恐是葛藤窩裏藏頭縮尾漢,卻中六祖道「亦是知解宗徒」耳。故山野不得不直速拈出,倘異日面座下仍此不悛,一棒打折驢腰,莫言不道。

復觀止法師

不慧數年內痛慨吾蜀儘有英靈輩,卻不逢時走入毒海,自謂便宜,以毒毒人而不覺害之甚、甘赴死門者,難以枚舉。如公之一面便肯快意鉤頭,則亦入毒海之未深也,且喜且幸。及讀和偈,稍可相信不遠,第其中意句聯絡還再斟酌,急莫與人露面。近來人聰慧者多而泛識,不取意而取文取句,殊非合局,則是以言廢人。古之所謂「語不驚人,誓莫開口」良有以也。公苦欲不慧作碑文,恨未博學,欲辭之,恐煩復索,只得寄數語塞責,祈目遇擲之以焚,則他日別,不謂亦是毒海中之一滴耳。

復竹陽太乙王兵馬(諱錫燦)

貧道垂髫時視鄉黨中人多脂粉氣,今幸門下高出一頭地者,想是鵝王擇乳素非鴨類耳。承念,謝謝。

復竹陽鳳山李居士

廿三日回山,開手教讀之,恨不鼓翅到剎竿頭,奈住持事繁,則錯過莫大因緣也,憾甚。然吾邑中多沙門、廣精舍,只以溫飽為活計,但提此事怖為毒害,寧喜山野向佛頭著糞哉?承居士雅愛,痛法門落魄,欲山野唱還鄉曲,待秋後再商可也。此復。

復林文學送字畫

驀劄相逢,傾湫倒嶽,居士夜明珠錯撒紫羅帳裏,令貧道不識好惡,向文不加點處走漏消息也。呵呵。

復湛清俗諱黃至道

初入蜀時,聞汝名喧宇宙,第不知伎倆何若?未幾落塵,亦未窺汝是真俗漢子也。昨因華扎吹來,欲吾儕分星,撥兩板齒生毛下一轉語,卻致吾儕呵呵大笑,始知是真俗漢子,莫道吾儕未向汝荅轉語也。

復歐道人

山野問汝本字何說,正欲要就中分曉,勿使染淨不本。汝謂「孩心無物染則是有物染」則非,大都秖認一邊是本,殊非染淨一致也。何則?且孩心時所見所聞與老大時見聞何異?所異是習,不異是本。達本,則法法頭頭皆本也,烏認性初為本哉。又謂荅「我只覺天高,何有雲高」者,致令山野發一笑。何也?胡不聞前代有詩云:「廬山高萬丈,如何不接天?一朝雲霧起,天與地相連據。」此天亦非高、雲亦非低,而揚天高、抑雲低,且覺也未圓,則知水、知月、知字,與覺字不待辯而明矣。又謂「若還和尚本然高,請君吸盡天河水」者,敢保十二等老先生曾占三科榜首者淹得沒著落處。何也?山野卻占地步天,河水是山野吸盡,有時把住則渴殺魚龍,有時放行則淹殺狐兔。試問足下:還是把住好?放行好?速道,速道。

與東川呂相國

向慕不凡器骨,未獲覿面,幸彈丸地上相逢,此奇緣也。勢不可不斗膽以符素心,令漆桶子快,不然老僧與閣下咫尺天涯矣。承命敝檀張公堅留三教寺,再話兔角杖挑潭底月、龜毛繩縛樹頭風。因山中人接欲歸,聊具偈拂以悉鄙衷。

復侍佇黃居士

覿面歸來讀佳章,知為破山泥水不少也。若將我破山如是而見,足徵平日用工多因依倚作解,自障悟門,終不是到家消息耳。閒言且置,但將山野對居士唾地云:「試道看。」則居士佇思進語,尚未恰此,其數所看破皆虛語,然而一涕唾忙無所知,則三藏五宗先人涕唾,誠恐脹破居士肚皮也。

與石砫司素真秦總戎

傳聞道況殊佳,寒暑乘隙,覺主宰不勝於平日矣?人謂之苦,我謂之樂。何也?百骸調,適靡所不為,恨不如佛、如仙,飛身拔宅,正眼看來猶是眼中金屑。胡不聞病為良導?上古聖賢三日無病,祈禱求病,無非要人覺此有限身心,不作千年計耳。身世尚幻,況其他為?此是老僧淺識,諒賢臺過量處定不如是見也。

復秉素牟銓部

金僊氏有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箇關頭人多忽略,始知今日又當何如?來諭云「陳蒲鞋靈隱輩皆以伎倆卻賊,使不入境」者,間或偶取一時,非實有此伎倆也。若可以卻,烏用操戈演武耶?此實是人之迷甚,癡心作業使然,的非天地有災禍人者。山緇數數經此,秖負其物,不負其命。幸竄石砫得諷教愛,真如隔世忽甦,無奈杖履甚艱,卒難如命,儻雞足緣熟,自有團話時也不盡。

復培之李總制

傳聞大金湯遙舒一臂來攜朽人之手,而朽人尚未識面,恐觸覺亦非也。忽轉盼間,得譚首四書,稍知影響,未敢諦信其確,欲書隻字片言冒驚臺側,不獨觸覺是妄,則無因亦妄也。今貴差官至,道及諄諄,只得附幾句俚語書之扇頭,一則賀千秋、一則以雪前咎,非敘寒溫故套也。乞叱留俟異日團話何地?此則一重公案耳。

雀舌將開,龍牙欲出,懽頌趙州新句子,解渴止消七碗,正堪峨岫舊家風,得飽還須一片。恭惟大金湯綸屬川陝,百萬妖氛退于黑山鬼窟,勇健東南八千子弟收于虎帳龍旗,指日凱旋,共朽人話沙裏米、米裏沙,肉邊菜、菜邊肉也。便鴻附候,不勝翹企。

復士心譚慕義侯

久不晤,宛如食頃,覺檀越政事之暇尚不屑溝壑,抱病山緇誠然是恩被泉石也。來論云「令即挂法名山緇處」,山緇卻謂不然。何則?來生豪貴家者,非淺淺根器,乃久植德本福分所致,自是壽長,加以佛門保佑,是山緇輩權設故套,烏辱智人之耳耶?又不得不如所命,從故套中與老檀越露箇消息也。呵呵。

與西崑譚涪侯

老僧曾聚首家菴,對王雲山說法云:「有佛處不可住,無佛處急走過。」幸老檀越代語云:「落華流水卻救取王雲山一半符。」今日老檀越對黃坐營說法,可恨傍觀者不解代一轉語也。勞煩雷霆之怒,總是揚聲止響到,莫令人勘破容面,以悉不盡。

復達州王刺史

榮任達州是達州人福,想老檀越不負夙心曾教化過,是熟因熟果也。老僧耳其口碑,不勝雀躍,幸貴治一班太平人物,今日復得良晤者,信知老檀越不在做官,乃在做佛也。承分示來者,欲老僧數語,媿不識一丁,但拈官佛之語,試問是一?是二?

復嘉興眾縉紳

自壬申歸蜀,不覺廿七年矣。忽得華扎下頒,知素相與者仍復如故,喜天相吉人,自是出格。然老僧備歷諸苦,人影不到處一一親攖,況國難家亡,華華世界盡成瓦礫荒郊,想江南一帶別是一天,憾不疾插翅也。總因兩地烽煙,卒難輕舉。吾徒丈雪幸諸檀越納在愛中,刊老僧語錄行世,即如請老僧登曲彔木,鼓兩片皮,說法已竟,又烏用老僧覿面為耶?吾師道場況在貴地,終不免活一日在貴地一日想也。

猜你喜欢
  譬喻品第十四·佚名
  说无垢称经卷第三·佚名
  东林照觉总禅师·惠洪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八[宋铭]·惟白
  卷二十六·佚名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焦山学教与金山研禅·太虚
  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太虚
  赞禅门诗·佚名
  第十一 闇都干耳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下·佚名
  毗沙门仪轨·佚名
  持品第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262_1 【晦日呈诸判官】韩滉   晦日新晴春色娇,万家攀折渡长桥。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卷262_2 【听乐怅然自述(一作病中遣妓,一作司空曙诗)】韩滉   万事伤心对管弦,一身含泪向春烟。

  • 卷九十七·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九十七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戴昺农歌集钞戴昺字景明号东埜石屏之从孙嘉定已卯登第授贑州法曹参军有东埜农歌集石屏称其不学晩唐体曾闻大雅音者也集中答妄论宋唐诗体者云安用

  • 崔液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液唐代诗人。字润甫,崔仁师之孙,崔湜之弟。工五言诗,举进士第一。官至殿中侍御史。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诗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

  • 五代史阙文全文·王禹偁

      ◎ 序  臣读《五代史》总三百六十卷,记五十三年行事,其书固亦多矣。然自梁至周君臣事迹,传于人口而不载史笔者,往往有之,或史氏避嫌,或简牍漏略,不有纪述,渐成泯灭,善恶鉴诚,岂不废乎!因补一十七篇,集为一卷,皆闻于耆老者也

  • 卷之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宣王二。○(辛亥)三年春正月癸酉朔王在元。丁丑王命月饭僧三千于旻天寺卒岁为期。庚辰元武宗崩。庚子以王命遣刷卷别监于诸道。元遣使

  • 南唐书卷一·马令

    宋 马令 撰先主土运中圮诸侯跋扈基搆自吴绍于唐祚作先主书先主姓李唐宗室裔也小字彭奴其父荣荣之父志志之父超超蚤卒志为徐州判司因家焉荣性谨厚适丁世乱晦迹民间号李道者彭奴以光啓四年生于彭城【未名故书小字】流

  • 苏易简传·脱脱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其父苏协考中后蜀进士,归降宋朝,历任州县官吏,因为易简官居翰林,任开封县兵曹参军,不久升任光禄寺丞,去世,特地追赠秘书丞。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纪刚过二十,考

  • 卷三十五 李妃干政·李有棠

    〔胥持国事附〕章宗明昌五年春正月乙丑,昭容李氏进位淑妃。李氏名师儿,其家有罪,没入宫籍监。父湘,母王盼儿,皆微贱。大定末,以监户女子入宫。是时,宫教张建教宫中,师儿并诸宫女皆从学。故事,宫教以青纱隔障蔽内外,不得见面。有

  • 卷五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七雍正五年五月上谕十八道初四日奉上谕前织造等衙门贡献物件其所进御用绣线黄龙袍曾至九件之多又见灯帏之上有加以彩绣为饰者朕心深为不悦比即加以诫谕近因端阳令节外间所进香囊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吕思勉

    天下事无其力则已,有其力,是总要发泄掉,才得太平的。义和团之事,亦是其一例。中国从海通以来,所吃外国人的亏,不为不多了。自然,朝野上下,都不免有忿忿之心。然而忿之而不得其道。这时候,大众的心理,以为:(一)外国人所强的,惟是枪炮

  •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五·佚名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译  三法品第十二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得此三昧。世尊即告不空见言。菩萨若能具足三法。得此诸佛所说三昧。何者为三。所谓不贪不嗔不痴。如此善根。若是菩

  • 卷第四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一广辩诸业并决择已。诸契经中说感有处。皆言诸业能为引因。然见世间有离染者。虽亦造善身语意业。而无功能招后有果。故于感有业应非因。业

  • 净土论序·迦才

        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  夫净土玄门。十方咸赞。弥陀宝界。凡圣同欣。然则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余每披阅群典。详捡圣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其达之者。觖之稽颖。未悟者。瞩而踌躇。

  • 噶玛兰志略·柯培元

    地方志。十四卷,卷首一卷。作者柯培元,字复子,号易堂,山东胶州人。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出任噶玛兰厅通判,任期仅两月。噶玛兰古称“蛤仔难”,位于台湾岛东北,嘉庆年间设官置厅,1875年(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该书成于

  • 帝京岁时纪胜·潘荣陛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

  • 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佚名

    经名: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言修持明镜法术,与《上清明鉴要经》、《上清明鉴真经》略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相当于《上清明鉴要经》中《作明镜法经第一》和《真人道士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