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三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

拈古 頌古

舉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拈曰:

「大小世尊便恁麼去,也是泥裏洗土塊。」

頌曰:

「寒梅迥迥欲高吐,卻被東風折倒樹,一旦馨香特地埋,遊蜂竟不知何處。」

舉梁武帝問達磨:「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云:「廓然無聖。」帝云:「對朕者誰?」磨云:「不識。」帝不契。

拈曰:

「佛心天子,解死不解活;壁觀婆羅門,解放不解收。故將第一義諦置在今時,無人舉著。」

頌曰:

「廓然無聖逕庭關,鐵額獰龍到此難,欲獲驪珠擎在握,須教大海幾回乾?」

舉六祖大師云:「不思善、不思惡,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即悟入。

拈曰:

「者獦獠漢也解恁麼鼓粥飯氣,明上座鼻孔幸爾遼天,不然則忍饑歸去。」

頌曰:

「善耶?惡耶?之乎也者。本來面目,風吹雨灑。咄!」

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曰:「既有,因甚撞入者箇皮袋?」州云:「為他知而故犯。」又僧同前問,州云:「無。」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甚道無?」州云:「為他有業識在。」

拈曰:

「趙州古佛,廣長舌上善擺鎗旗,美則美矣,只是有些驢糞氣。」

頌曰:

「狗子佛性有,蟭螟眼裏翻筋斗;狗子佛性無,汪洋水上捺葫蘆。趙州老,田厙奴,裂破舌頭定有無,當時若遇獰龍客,一摑攔腮莫教麤。」

舉南泉兩堂爭貓,泉拈起貓云:「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卻。」眾無語,泉便斬之。趙州外歸,泉舉前話,州脫艸鞋頂頭上出,泉云:「子若在,卻救得貓兒。」

拈曰:

「王老師有獨超物外之懸記,卻被一箇貓兒一迷迷倒,不遇趙州肘後靈符,幾乎蘿蔔頭遍地。」

頌曰:「揮霹靂手,奪虎口食,千古作家,天然有幾?華貓刀斷兮,血盈海底;艸鞋頭戴兮,氣衝天際。咦!大小南泉弄死貓,膿膿滴滴惹蠅蚋。」

舉肅宗帝問忠國師:「百年後所須何物?」師云:「與老僧造箇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師良久,云:「會麼?」帝云:「不會。」師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卻諳此事。」云云。

拈曰:

「老大國師,猶作者箇去就,幸爾是箇慈悲天子,不然連根拔起,倒卓空中,未為分外。」

頌曰:

「四稜著地影團圞,擬欲描兮隔萬山,後被耽源開一縫,至今泥水亂翻翻。」

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

拈曰:

「謾天說價,就地還錢,須具大方手眼,始解翻騰者也。若是裁長補短、較重論輕,總是新奇,亦成滯貨。」

頌曰:

「百尺竿頭進一步,蹋翻海底蒼龍窟,活驚活笑癩頭黿,咬住波斯尋屎骨。」

舉趙州行腳到上菴主處,問云:「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州云:「水淺不是泊船處。」便去。又到下菴主處,亦同前問,主亦豎起拳頭,州云:「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禮拜。

拈曰:

「趙州八十行腳,步步拖泥帶水,專要污人門戶,惹是招非。大眾且道:那裏是他招惹是非處?」眾無語,復合掌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頌曰:「艸王閫外樹千秋,蕩蕩山河得自由,忽遇單刀直入者,干戈勇銳莫能休。旗鼓大張兮,暗引機謀;沉陸私通兮,明賣風流。誰知趙老生涯活,二虎雙雙一箭收。」

舉婆子供養一菴主,經二十年,一日,令女子抱定云:「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子歸,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秖供養一箇俗漢。」遂遣出,燒卻菴。

拈曰:

「大唐國裏少者僧與婆子不得。何也?暗含春色,明露秋光。」

頌曰:

「落華流水漫同調,和者應須著眼高,莫被陽春轉新律,當頭錯過好風騷。」

舉雪巖欽詰高峰:「無夢無想,主人公在什麼處?」峰苦志五年,推枕子墮地,大悟。

拈曰:

「日間浩浩,夢裏如如,且道是主人公?不是主人公?試簡點看。」復鼓掌呵呵,云:「也是逼牯牛生兒。」

頌曰:「無夢無想,劈面便掌,主人公惺惺著,莫學猢猻弄伎倆。」

舉三聖問雪峰:「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為食?」峰曰:「待汝出網來向汝道。」聖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峰云:「老僧住持事繁。」

拈曰:

「將謂淵源不別,誰知網網非同?雖弗能去甲披鱗,也惹一場氣悶。」

頌曰:

「搖頭擺尾饑難禁,逐浪飄飄被網羅,擬欲翻身遊巨壑,誰知甲下更乾波?」

舉九峰在石霜作侍者,霜遷化,眾請堂中第一座接續住持,峰不肯。

拈曰:

「逢強即弱,遇柔則剛,所以觀世音菩薩將錢買餬餅,放下手卻是饅頭。」

頌曰:

「碧珠簾外白雲封,非比尋常一色功,撞著盲龜並跛鱉,出頭來顯勢崢嶸。擬動步,便西東,千古萬古有奇風。」

舉仰山問中邑:「如何得見佛性去?」邑曰:「譬如一室有六窗,內獼猴叫,外獼猴應。如是,六窗俱叫,六處俱應。」山云:「和尚譬喻無不明了,秖如內獼猴瞌睡時,外獼猴作麼生相見?」邑下禪床把住云:「猩猩!我與汝相見了也。」

拈曰:

「大小中邑,錯下名言,又喚作佛性、又喚作獼猴。」復鼓掌呵呵,云:「是何言歟?」

頌曰:

「腳跟點地鼻遼天,一任獼猴內外喧,喚作猩猩留不住,阿誰共與打鞦韆?」

舉南泉示眾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畢竟是箇甚麼?」

拈曰: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王老師恁麼賣弄,也是赤土畫簸箕。」

頌曰:

「擊塗毒鼓,灑甘露漿,不是心也體之堂堂、不是佛也相之光光、不是物也用之昂昂,飲之者醉,耳之者狂。咦!幾欲不遭良將手,除非身帶返魂香。」

舉馬大師不安,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師云:「日面佛,月面佛。」

拈曰: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惜飯袋子不知時節。」

頌曰:「高枕繩床舒兩足,夢鼾鼾地渾無物,卒然院主問如何,日面佛兮月面佛。」

舉靈雲見桃華悟入,述偈云:「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只至如今更不疑。」玄沙聞云:「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猶未徹在。」

拈曰: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不是玄沙善用金錍,幾乎成箇瞎漢。」

頌曰:

「香滿枝頭,華滿谿流,靈雲一見,撫掌輕酬。咦!誰知更有桃園客,不放春風逸兩眸。」

舉鹽官一日喚侍者:「與我將犀牛扇子來。」者云:「扇子破也。」官云:「扇子既破,還我犀牛來。」侍者無對。

拈曰:

「侍者太煞不靈利,活卓卓箇牛兒,不解穿卻鼻孔。」

頌曰:

「咄!老面皮詢之,扇破覓牛兒,可憐不是當家子,辜負蒼蒼兩道眉。」

舉溈山問香嚴:「我聞你在百丈先師處問一荅十、問十荅百,此是汝之聰明學解,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將一句看。」嚴進數語,不恰。歸白巖三年,一日,拾瓦礫擊竹作聲,豁然大悟,述偈呈溈山,山然之,仰山不肯,仍呈數偈酬荅,仰亦然之。

拈曰:

「溈山教人上樹,仰山逼人落水,大似一條拄杖兩人扶,不是瓦礫荊棘,向香嚴露頭露面了也。易分雪裏粉,難辨墨中煤。」

頌曰:

「日前巧計百端,卻被溈山折合,三年死志白巖,一擊疏通者著。呵呵!象被雷驚華入牙,犀因玩月紋生角。」

舉瑞巖問巖頭:「如何是本常理?」頭云:「動也。」曰:「動後何如?」頭云:「不見本常理。」巖佇思。頭云:「肯,則迥脫根塵;不肯,永沉生死。」巖即悟入。

拈曰:

「將金博金,瓦罐不離井上破;以楔出楔,水母何曾離得蝦?縱使瑞巖漆桶子快,也是君子可人。」

頌曰:「本常理,無見聞,有何生死與根塵?肯兮不肯向吾道,劈脊還他三十藤。」

舉船子問夾山:「垂鉤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子便打山落水,山纔起,子云:「道道。」山擬開口,子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

拈曰:

「老不歇心,少不努力,誠為是難。只饒將身命棄於水底,換箇做羹湯飯主顧,猶是掩耳偷鈴。」

頌曰:

「艇橫渡口,月朗波沉,輕風浪裏,罕遇金鱗。垂鉤千尺兮,難吞易吐;離鉤三寸兮,易吐難吞。老華亭,老華亭,三十年來求負命,者回點首遂慇懃。」

舉臨濟將示滅,囑三聖:「吾遷化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聖云:「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濟云:「忽有人問汝,作麼生抵對?」聖便喝,濟云:「誰知吾正法眼藏向者瞎驢邊滅卻?」

拈曰:

「每每事從叮囑生,臨濟將蜜果子翻作苦葫蘆,騙三聖入瞎驢隊裏氣悶一上,方復人身。」

頌曰:

「一喝如雷震太虛,大方獨步那能拘?正法眼藏分明也,莫道渠儂果瞎驢。」

舉臨濟問黃蘗佛法的的大意,如是三度問,三度被打,不契,指參大愚。

拈曰:

「頑皮癩肉,那知痛癢?不是大愚與他刀刀見血,焉解奪轉鎗旗惡聲播世?」

頌曰:

「三頓痛棒,未深相委,轉參大愚,徹骨徹髓。挐龍捉虎兮○,呵佛罵祖兮○,從茲殃及兒孫,代代冤家到底。」

舉陸亙大夫問南泉:「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泉指庭前牡丹華云:「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拈曰:

「見境生情,托物比興,不妨就路還家,有何不可?若然如是,卻被牡丹華笑殺。何也?橫開不在春枝上,別有風流一段奇。」

頌曰:

「古木林中枯槁者,鷓鴣啼出華悠悠,香風幾陣過東壁,換卻許多人鼻頭。」

四喝。

一喝金剛寶劍揮,髑髏遍地血星飛,當時有箇賣糟漢,聞著從教吐舌歸。

一喝金毛獅子吼,狐狸野干盡飛走,獨行獨距大雄峰,百億文殊難下手。

一喝竿頭探影艸,長長短短知分曉,傾湫倒嶽迅雷機,擬議不來空自惱。

一喝不作一喝用,白拈賊慣偷糟甕,平民陷殺不為冤,大抵門風千古重。

法華舉訪瑯琊覺相見因緣。

主賓驀劄地相逢,宛似雙獅距爪籠,莫道米中無有飯,那堪石上更栽松?珠走盤兮可羨?盤走珠兮莫窮?腳去拳來雖互換,妙圓樞口轉靈通。

殃掘行乞,遇產難,長者云:「瞿曇弟子當有何法可救?」掘云:「我初入道,未知此法,待回問世尊。」云云。

頌曰:

「魚行水濁,鳥飛毛落,多口阿師,無繩討縛。呵呵!堪笑釋迦老人,向葛藤窩裏露些圭角。」

吾常於此切。

吾常於此切,萬里一條鐵,忽得太平時,紅爐飛片雪。呵呵!堪笑曹洞雪峰,三人證龜成鱉。

世尊拈華迦葉微笑。

特地拈華猶自可,微微冷笑笑藏刀,人天百萬悚然失,此道從來聲價高。

臨濟行化。

家常添缽,太無厭生,兩箇八兩,原是一斤。咦!曾憶大蟲褁紙帽,須知好笑又驚人。

南泉斬貓。

刀下貓兒卻活來,一聲痛快一聲哀,艸鞋也解生涯別,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第九十一章 婆罗兹加玛普奢等四王·佚名
  序·白岩净符
  卷六十七·道世
  卷第二·智旭
  瑜伽论记卷第十九(之上)(论本第七十至七十二)·遁伦
  不能代替·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五·唐慧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四·澄观
  信本际品第八十·佚名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印光
  卷五·佚名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九·唐慧琳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六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八章 阴府凡情·屠隆

    〔小丑扮北幽太子上〕宝马银鞍南陌头。谁家少妇踏靑游。钿钗邂逅垂杨下。恼乱春风不自由。自家北幽太子是也。姿容秀异。性格风流。昨日带骑从在长安宜春门外闲游。陌上遇两个女子。一个名郭倩香。一个名贾凌波。乃定

  • ◆刘处士边(自家意思集)·顾嗣立

    边字近道,建安人。与同邑虞韶、虞廷硕、毛直方四人齐名。所著有《自家意思集》四卷及《读史摭言》若干卷。月泉吟社分赋《春日田园杂兴》诗,近道有句云:「耕鉏晓雨有余地,应接东风无暇时。」吴清翁极赏叹之。 仙船岩 仙机

  • 韵语阳秋卷十六·葛立方

    宋 葛立方 撰老杜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传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云兎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防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防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

  • 卷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九张九龄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配天昭圣业率土庆辉光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塲流恩均庶品纵观聚康庄妙舞来平乐新声出建章分曹日抱戴赴节凤归昌幸奏承云乐同曦湛露阳气和皆有感泽厚自无疆饱德

  • 卷之十九·佚名

    英宗睿皇帝神主诣庙享祀○遣内官祭司户之神○祭历代帝王陵寝遣太常寺乐舞生赍香祝付所在有司行礼○丁未狭西洮州卫大崇教寺番僧叁竹藏卜岷州卫剌答等簇番僧领占藏卜赏哈等簇番僧人癿丹端竹等各贡马及方物赐衣服彩叚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辛巳朔大学士王锡爵题今日 皇上手札谕元辅前者朕以卿面见苦请预教册立朕已亲允况今春有旨少俟待嫡且朕不老又无重疾其册立还少候旨行且着于明春行预教出阁礼朕又思皇长子皇三子龄岁相等今欲一并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佚名

    万历八年三月庚子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怀柔伯施光祖祭裕陵○辛丑谕都察院以将谒 山陵百务俱从省约内外随行者不许骚扰百姓○升湖广右布政使刘志伊为应天府府尹○升户部郎中截燿为四川副使○壬寅升四川巡抚都察院右佥都

  • 殷本纪第三·司马迁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说明】殷本来叫做商。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到公元前17世纪或前16世纪,商族逐渐强大,商汤发动了灭夏战争,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

  • 兀良合台传·宋濂

    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初侍奉太祖。当时,宪宗为皇孙,年幼,兀良合台因出身于世代功臣之家,受命保护宪宗,并分管近卫军。太宗五年(1233),领兵随定宗征讨女真国,击败万奴于辽东。随后又随拔都征钦察、兀鲁思、阿速、孛烈儿诸部。

  • 卷八·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八       明 黄佐 撰备顾问侍从文学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自汉已然至唐始设翰林以言语文字备顾问因有天子私人与内相之目而待制次对有非他职所望者宋元因之至我朝眷注尤隆重国初儒臣虽布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下·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八下 吴元年十二月甲子,上御新宫,以群臣推戴之意祭告于上帝皇祇,其略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

  • 班禄 第十五·王符

    太古之时〔二〕,烝黎初载〔三〕,未有上下,而自顺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后稍矫虔〔四〕,或相陵虐〔五〕,侵渔不止〔六〕,为萌巨害〔七〕。于是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八〕,四海蒙利〔九〕,莫不被德〔一0〕,佥共奉戴,谓之天子〔

  • 大学辨业卷三·李塨

    蠡吾李塨稿郑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如此注则是格物在知至矣孔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者言欲精诚于己意先须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须学习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故云先

  • 卷第二十二·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七 大般若经之余六 第二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山,与五千苾刍,五百苾刍尼等俱。并如初分中说。 欢喜品第二。佛知

  •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佚名

    诸力士悲感,在於王殿上。供养尊舍利,如是至数日。邻侧七国王,时各寻遣使。皆共同一时,如会至城下。各通其王命,诸力士相闻。皆陈其敬意,求得舍利分。诸力士答言,佛於我国灭。自供养舍利,不能以相与。尔时诸国使,相闻至数返。力

  • 佛法金汤编卷第三·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宋(南朝)都建业。起武帝庚申。尽顺帝戊午。凡八主。五十九年。武帝帝讳裕。姓刘。字德舆。彭城县绥里人。帝微时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以白帝。帝喜曰

  • 浮石禪師語錄卷七·通贤

    嗣法門人行浚等編入室師問:「孤卓!汝字孤卓,是誰證明?若有證明,難以言孤;若無證明,誰知孤卓?」卓云:「瞞和尚一點不得。」師云:「既瞞老僧不得,墮在難以言孤。」卓云:「早被和尚道破了也。」師云:「又墮在難以言卓。」卓云:「試為行

  • 金光王童子经·佚名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一卷,宋法贤译。说金光童子过去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