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宝髻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云何菩萨净五根行。菩萨信心不可动转。名为信根。不由他教而行精进。名精进根。常念菩提名为念根。常修大悲名为定根。摄取善法名为慧根。复次信诸佛法名为信根。求诸佛法名精进根。念诸佛法名为念根。得佛三昧名为定根。断诸疑网名为慧根。复次心向菩提无有疑网。名为信根。增长善法名精进根。求善方便名为念根。视诸众生其心平等。名为定根。观诸众生上中下根。名为慧根。复次心净无浊名为信根。坏众浊心名精进根。念清净法名为念根。观心性净名为定根。能令众生住清净法。名为慧根。复次远离一切弊恶之法。名为信根。求诸善法名精进根。得已不失名为念根。既得善法如法而祝名为定根。思惟善法不善无记。名为慧根。复次信根者即是施心。精进根者即是乐施无有休息。念根者既施之後不求果报。定根者即平等施心无分别。慧根者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复有信根。即是初入善法之心。精进根者能坏憍慢。念根者离我我所。定根者远离一切六十二见。慧根者远离一切诸恶烦恼。是名菩萨净五根行。

云何菩萨净五力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根。不为诸魔之所破坏。故名为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乘所不能及。一切众生不能令其退大乘心。一切烦恼不能破坏。能令其心知足少欲。身得大力善覆诸根得金刚身。是名为力。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信力时。终不造作一切诸恶。住进力时造一切善。住念力时不失善法。住定力时不为五欲乐之所坏。住慧力时远离一切诸结烦恼。复次住信力时不随他语。住进力时求善不息。住念力时得陀罗尼。住定力时说法平等。住慧力时能坏一切众生疑心。复次住信力时具得解力。住进力时具精进力。住念力时具解脱力。住定力时具足愿力。住慧力时具诸行力。复次住信力时见慳罪过。住进力时远离慳贪。住念力时以所修善愿向菩提。住定力时其心平等。住慧力时心终不求施戒定报。复次住信力时能离一切破戒之垢。住进力时至心具戒。住念力时以所持戒愿向菩提。住定力时具清净地。住慧力时远离作戒。复次住信力时远离瞋心。住精进力修习忍辱。住念力时以所修忍愿向菩提。住定力时护诸众生。住慧力时不观众生士夫寿命。复次住信力时远离懈担住进力时所修诸行到毕竟岸。住念力时所修精进愿向菩提。住定力时身心寂静。住慧力时不住善恶。复次住信力时远离一切匆务之事。住进力时勤求禅支。住念力时以所修定愿向菩提。住定力时其心常定。住慧力时不著诸定。复次住信力时远离无明。住进力时勤求诸善。住念力时以所修智愿向菩提。住定力时修善思惟。住慧力时如法而祝复次住信力时具足七力。住进力时得住七觉。住念力时得八念处。住定力时离七识处。住慧力时离八邪支。复次心於菩提无有退转。是名信力净信力行。不取不舍是名进力净进力行。修四念处是名念力净念力行。调伏於心是名定力净定力行。远离诸见知善方便。是名慧力净慧力行。善男子,云何菩萨净七觉行。终不失於助菩提法。名念觉分。不取不舍奢摩他。名择觉分。离一切恶名进觉分。离诸愁恼名喜觉分。身心寂静名除觉分。得解脱味名定觉分。所作已办名舍觉分。复次不舍菩提心名念觉分。至心护法名择觉分。调诸众生无有休息名进觉分。具足善法名喜觉分。离诸烦恼名除觉分。能令众生住三昧中名定觉分。令诸众生悉知法界名舍觉分。复次不念声闻辟支佛乘。名念觉分。分别一切法字句义。名择觉分。求善法时三业不息。名精进觉分。离怨亲心名喜觉分。如法而住名除觉分。随诸世间而能调伏。名定觉分。不观二法名舍觉分。善男子,助菩提者,觉一切法知一切法。分别诸法筹量诸法。知诸众生心性心行。是名菩提分。亦名圣行。如是圣行。非是一切凡夫魔众邪见所行。非是色声香味触行。非一切相一切受。诸心意识见闻觉知。有想无想一切法行。故名圣行。夫圣行者,非觉非非觉亦非大觉。而能对治一切诸法。然复不与诸法诤讼。是名圣行。圣行者即是佐助菩提之法。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八道行。八道者,所谓正见。云何正见。正见者,见一切法皆悉平等。如是正见不名空见。何以故?自有正见非是空见。如是二见亦名同见。复有我见众生见空见。不名正见。如是三见亦复同见。又众生见命见空见。不名正见。如是三见亦复同见。又有我见断见空见。不名正见。如是三见亦复同见。又有有见无见空见。不名正见。如是三见亦复同见。复有四见。佛见法见僧见空见。是名正见。如是四见不名空见。善男子,若有人著如是见者,不名正见。若不著者乃名正见。何以故?夫正见者,见无分别平等无二。云何名为平等见耶。若作是念。凡夫法下学法为上。如是名为非平等见。凡夫法漏学法无漏。凡夫法食缘觉无食。凡夫法垢菩萨法净。凡夫有为佛是无为。如是见者非平等见。若能观察凡夫之法乃至佛法无有差别。乃名平等。若能观见凡夫法空至佛法空。是名正见。观凡夫法从因缘生辟支佛法亦从缘生。乃名正见。若观凡夫法寂静菩萨法寂静。是名正见。若观凡夫法不具足。乃至佛法亦不具足。是名正见。若观我与无我无有差别无差别见。乃名正见。若如是见则不见於上中下法。於一切法亦无觉观。是名正见。正见者名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是正见。若如是见。是人乃至不见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善男子,若如是见。是名佛法之正见也。说是法时。五百比丘得阿罗汉果。善男子,云何正觉。正觉者离一切觉。觉者名为智慧方便。观法知法是名正觉。观察诸法何者是垢何者是净。如是观已,都不觉知等与不等。离一切觉是名正觉。云何正语。口所出言不自焦恼亦不焦他。不自污辱亦不污他。不自生慢不生他慢。不自诳惑不诳惑他。是名正语。复次正语凡有所说,说一切法皆悉平等。善能分别有为之相。是名正语。复次正语说一切法空无相愿。无生无灭无出无没。是名正语。复次正语说有为苦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是名正语。若有众生说言众生。一切无有寿命士夫。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犹如子果。是名正语。净正语者即是佛语。是名净正语行。云何正业。正业者,若业虽能坏一切业。亦不名业。若业能作寂静之因。不垢不净能坏烦恼不令增长。是名正业。知业如是犹作善业。亦观诸业皆悉空寂。无有坚实是苦无乐。是名正业。云何正命。正命者,若命不妨自身他身。不增一切诸恶烦恼非恶业活。是名正命。菩萨摩诃萨於诸众生净於正命。以是正命愿向菩提。是名正命。如是正命能利自他。正精进者,勤作方便求诸善法。欲心不息无有厌悔。是名精进。推求诸法平等之性。亦不观法等与不等。不作非不作。了知於如法性实性。名正精进。宣说正法令诸众生离邪精进。亦知众生所修行行。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若念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是名正念。复有正念。摄诸烦恼不令妄起。不近一切恶魔诸业。不堕恶道不起恶心。常修一切正善之法。远离一切邪恶之法。是名正念。菩萨住是正念之中。获得正聚沙门正果。是名正念。云何正定。修行圣行知苦离集证灭修道。是名正定。复有正定。观一切法皆悉平等。若观我净一切亦净。若观我空一切亦空。虽作是观不入正位。是名菩萨之正定也。菩萨摩诃萨住是定中。於一念顷得一切智。是名正定。说是法时。万六千天与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神通行。善男子,天眼五种。悉能睹见十方世界。及见十方世界诸佛。亦见众生出生退没。所见十方无有罣碍。胜於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菩萨具足如是五事,则能了了见一切法。是名菩萨净天眼行。菩萨摩诃萨得天耳通。闻五种声。人声。非人声。地狱声。十方诸佛说法之声。一切众生语言音声。是名菩萨净天耳行。云何菩萨净他心智行。知他心智亦有五种。悉知一切人天之心。地狱饿鬼畜生等心。知过去心。知未来心。知现在心。是名菩萨净他心智行。复有他心智。知是众生是正定聚。是邪定聚。是不定聚。知是众生有贪瞋痴。既了知已随应说法。众生闻已得坏烦恼。是名菩萨净他心智行。云何菩萨净宿命智行。了知是身从贪恚痴因缘而生。了知是身从施戒忍精进定慧慈悲喜舍因缘而生。了知是身具足不具足。了知是身因无明爱及四倒生。了知是身施因缘故具足财物及以眷属。如是等智。是名菩萨净宿命智行。云何菩萨净神通行。神通行者亦有五种。一者示色。二者解种种语而为说法。三者善能了知心意识等。四者能觉诸法说一切法。是名菩萨净神通行。

善男子,如是五通为漏尽故。菩萨修习而不尽漏。为欲了知一切诸漏。何以故调众生故。善男子,譬如一城纵广一由旬多有诸门。路崄黑闇甚可怖畏。有入城者多受安乐。复有一人唯有一子爱念甚重。遥闻彼城如是快乐。即便舍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过崄道。到彼城门一足已入未举一足。即念其子。寻作是念我唯一子。来时云何竟不与俱。谁能养护令离众苦。即舍乐城还向子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怜愍故修习五通。既修习已,垂得尽漏而不取证。何以故?愍众生故舍漏尽通。乃至行於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多诸门者喻於八万诸三昧门。路崄难者喻诸魔业。到城门者喻於五通。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入者喻於菩萨未证解脱。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众生。顾念子者喻大悲心。还子所者喻调众生。能得解脱而不证者,即是方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宝髻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大慈大悲不可思议。实如圣教。不但慈悲不可思议。善方便力亦不可思议。菩萨了了自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证之。为众生故行於生死。不为生死之所污染。世尊,菩萨摩诃萨具何等法。在生死中心不厌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二十一法。在生死中而不生悔。一者所修善法共大慈行。二者所修慈心共大悲行。三者所修大悲共调众生行。四者调伏众生共精进行。五者所修精进共善心行。六者所修善心共方便行。七者所修方便与慧共行。八者所修习慧共禅定行。九者所修四禅共神通行。十者所修神通与智共行。十一者所修习智与欲共行。十二者所修习欲与念共行。十三者所修习念共菩提心行。十四者所修菩提共四摄行。十五者所修四摄与戒共行。十六者所修戒禁共多闻行。十七者所修多闻共如法住行。十八者如法共住陀罗尼行。十九者陀罗尼共无碍智行。二十者无碍智共功德庄严行。二十一者功德庄严共智慧庄严行。是名菩萨二十一法在生死中不生厌悔。

宝髻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庄严自身。亦令众生得大利益。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具多闻则名庄严。为他演说名大利益。复次得大总持名为庄严。为他演说名大利益。复次无有放逸名为庄严。调伏众生名大利益。复次三十二相名为庄严。具大智慧名大利益。复次口言柔软名为庄严。说如说行名大利益。复次能一切施名为庄严。不求果报名大利益。善男子,是名菩萨庄严自身。亦令众生得大利益。善男子,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劫名乐喜。彼中有佛号一切众生乐念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世界名曰天观。善男子,何故彼劫名曰乐喜。彼大劫中具有六万诸佛出世。彼劫之初首陀婆天。唱如是言:是劫当有六万佛出。众生闻已心皆乐喜。是故彼劫名曰乐喜。善男子,其佛世界庄严微妙无有限量。快乐好妙如天无别。是故世界名曰天观。其土皆悉栴檀为地。一切无有土沙尘雾。其香遍薰无量佛土。其地周遍出诸莲华。一一诸华有大光明遍照其土。其土众生悉得神通足不蹈地。乃至无有一人处胎皆悉化生。一切不闻女人之名。亦无受苦三恶道名。一切众生禅喜为食其土无有三乘之名。一切皆以真金璎珞天冠宝饰而自庄严。虽无剃发染衣袈裟。而亦得名出家之人。何以故?於一切物舍无贪故。彼土如来色如梵天。现梵天身。为诸菩萨演说法要。若他世界有诸菩萨。见彼佛已受大欢喜。善男子,彼佛若欲宣说法化。昇大法座在大众上七多罗树。常略说法。何以故?一切众生根猛利故。如来所说唯是一句。而诸众生解百千句。如来常说四净之法。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净。二者助菩提净。三者神通净。四者调众生净。时有菩萨。名曰宝聚。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庄严自身。亦令众生得大利益。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萨若具无碍智者名为庄严。能作智明名大利益。尔时彼佛说是法时。六千菩萨得无生忍。时彼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庄严菩提树。佛言:善男子,菩萨若能修不放逸。是名庄严菩提之树。云何名为不放逸。不放逸者名如法祝如法住者如说而祝复次不放逸者,名无量庄严。无量布施。无量持戒。无量忍辱。无量精进。无量禅定。无量智慧。无量佛法。无量调伏。无量功德智慧庄严。供养无量诸佛世尊,具智慧故无量多闻。为增智慧故无量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成就如是无量等法。名为庄严菩提之树。亦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以不放逸而为根本。具大庄严一切智慧。不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烦恼。摄取一切诸法。於一切法无有罣碍。调伏诸根护诸善法不令退失。知时非时。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佛法顶法名不放逸。善男子,说是法时。万二千菩萨得无生忍。尔时宝聚菩萨。即汝身是。善男子,汝今当知具不放逸菩萨摩诃萨,则能庄严菩提之树。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於调伏。善男子,众生之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调伏亦尔。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菩萨行亦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一心至心调伏众生。善男子,有诸众生闻说惠施则得调伏。或有众生闻说持戒而得调伏。复有众生闻说施戒而得调伏。复有众生软语调伏。复有众生瞋语调伏。复有众生具二种语而得调伏。复有众生闻说身业而得调伏。复有众生闻说舍身而得调伏。复有众生胜能调伏。复有众生强可调伏。复有众生闻说呵责而得调伏。复有众生施时调伏。复有众生初时调伏。复有众生见妙色已而得调伏。声香味触亦复如是,复有众生常亲近故而得调伏。复有众生。常远住故而得调伏。复有众生见佛调伏。或有众生闻法调伏。或有众生闻无常法而得调伏。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或有众生闻说施声而得调伏。戒忍精进禅定智声。亦复如是,或有众生闻说一切有为无常而得调伏。或有众生闻赞人天而得调伏。或有众生闻声闻乘而得调伏。辟支佛乘佛乘亦复如是,或以四摄而得调伏。或以三摄二摄一摄而得调伏。或复不以四摄之法而得调伏。或因内施而得调伏。外施内外施亦复如是,或闻宣说地狱中苦而得调伏饿鬼畜生人天亦尔。或说纯乐而得调伏。或闻纯苦而得调伏。或闻苦乐而得调伏。或有睹见比丘形像而得调伏。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像而得调伏。或因种种作倡伎乐而得调伏。善男子,菩萨如是能知种种调伏众生行。是名菩萨能行六波罗蜜。具足佐助菩提之法。具足神通调伏众生。善男子,若有菩萨具足四法,则能调伏一切众生。一者心不悔厌。二者不贪诸乐三者知时非时。四者了知诸心。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正语。二者爱语。三者净语。四者如法语。复有四法。一者於诸众生心无罣碍。二者悲心。三者利益心。四者自调诸根。复有四法。一者净於自心。二者怜愍他心。三者勤行精进。四者远离受乐。善男子,是故菩萨摩诃萨调伏之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善男子,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劫名爱。是中有佛号广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寂静。彼佛具有九万六千亿声闻众。八万四千诸菩萨众。其土人民寿命十七万二千岁。尔时有一大王之子。名财功德。婆罗门种。颜貌端正众生乐见。年十六时自恃端正而生憍慢。初不向佛恭敬礼拜。尔时如来即作是念。如是王子今将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根不熟。若得善友则得诣佛闻法受持。尔时如来即於八万四千菩萨大众之中。行筹而言:谁能调伏是婆罗门子。谁能於是八万四千年中。经常往返是王子家若受众苦。所谓骂打心不生悔。八万四千诸菩萨等乃至无有一人取筹。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第三唱已,有一菩萨名净精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言:世尊,我今能诣彼王子家甘心受苦。说是语时三千大千世界为大震动。一切人天咸共同声唱言:善哉善哉大士。时净精进菩萨。即便往彼王子门立。王子见之恶言呰毁以土坌面。刀杖瓦石而加其身。菩萨尔时不瞋不去心不疲厌。经一千年受如是苦。过二万岁乃得至彼第二门下。八万四千年七日未满。方得至其第七门下。尔时王子见是菩萨。便作是言:道士今来何所求索。即於菩萨生不思议心。云何是人经尔所时。多受众苦而心不厌。第二第三亦如是言:道士今来欲何所求。尔时菩萨知彼王子心已调伏。即说偈言:

世间所有一切财,金银琉璃及颇梨。及四供养我不须,唯为法故来至此。此世有佛名广光,为众生说无上法。众生闻已离烦恼,亦受无量甘露味。

诸佛世尊出於世,甚难於彼灵瑞华。今此世出无上尊,汝乃放逸沈欲海。一切众生常闇行,无上如来施慧炬。自恃财色生憍慢,而不往诣如来尊。

一切财宝众生命,佛说是二悉无常。众生若闻是甘露,不诣佛者名放逸。汝本往昔行菩提,请诸众生许法味。汝今犹属诸烦恼,云何能调诸放逸。

我今求汝共诣佛,破坏憍慢离烦恼。勤修精进舍国事,令汝终时心不悔。是时王子闻是已,远离憍慢即生信。赞叹恭敬净精进,忏悔先来所加苦。

我今舍离国土事,及以上妙五欲乐。坏破憍慢至佛所,听甘露法调众生。八万四千众围绕,持妙香华往供养。到已即便奉献佛,破慢至心而听法。

礼拜合掌心欢喜,向佛世尊发是言:我今归依净精进,受苦不悔调伏我。虽设多供不能报,今於佛前至心悔。我所修行菩提道,以慈悲心调众生。

我更不造放逸心,乃至获得菩提道。

善男子,尔时王子即舍王位。在佛法中出家听法。如法而住得无生忍。善男子汝知。尔时净精进者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财功德者即弥勒是。善男子,是故菩萨调众生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有菩萨能调众生。是真菩萨所修之业。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四种业。一者净佛国土菩萨业。二者净身菩萨业。三者净口菩萨业。四者求一切佛法菩萨业。复有四业。一者知心。二者知根三者知病四者能治。

尔时宝髻菩萨闻是法已,即以髻上真宝之珠价直无量。从无量业之所出生。奉献如来。作是誓愿。我今以是顶宝施佛。愿此功德为众生首。因是因缘得无上智。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是时口中出大光明。种种杂色。悉能隐蔽一切光明。尔时疾辩菩萨即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来微笑。佛言:善男子,汝见宝髻施我顶宝不。已见世尊,善男子,如是菩萨已於无量无边佛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持戒精进求於菩提。供养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尊,亦已调伏恒河沙等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菩萨於未来世。过十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宝出。世界名净光。劫名无垢。其佛世界七宝所成。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人民无有饥渴。一切皆是清净菩萨。耳初不闻二乘之名。常闻纯一大乘之法。是故如来名曰宝出。一切菩萨具足神通。其土无主唯除法王。一切众生悉得化生。亦复无有三恶之名。及男女根爱欲之名。无有众生不具诸根。亦无边地。众生寿命四万中劫。是佛世尊不说馀事。唯除六度菩萨慈悲一切利根。闻说一句悟解千句。是佛常为一切菩萨说陀罗尼金刚句。云何名为陀罗尼金刚句。陀罗尼金刚句者即是一句。如是一句即摄一切法句无尽法句。无尽法句一切诸佛所不能荆是故名为无尽法句行。无尽法句摄一切字。一切宇者摄一切法句。一时不得说於二字。一字亦复不合二字。是故名一句。名为作句名为字句。若不分别字句法句作句。是名陀罗尼金刚句。善男子,如是陀罗尼金刚句。彼佛常为诸菩萨说。善男子,若我一劫若减一劫。说彼如来所有功德不能具荆尔时宝髻闻授记已心大欢喜。说偈赞叹。

一切知见一切事,得到一切法彼岸。远离一切诸烦恼,是故名佛无上尊。我所供养无量佛,如来善了如一佛。如来获得无碍智,故知三世无障碍。

如来今为我授记,令我远离疑网心。我亦当得真实道,如今释迦牟尼尊。一切大地能令散,虚空日月可令落。如来之言无有二,是故我定得菩提。

正语实语微妙语,授我无上菩提记。若我真实得菩提,当善调伏无量众。我之所得净妙国,及其大众佛已说。我今闻此无上法,坏疑趣向於菩提。

我今精进修菩提,调伏众生心不悔。

今佛口施我信力,无上智慧及佛力说是偈时。万二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各作是言:愿我皆得生彼世界。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当受持如是正法。读诵广说为大利益诸天世人。阿难。若有众生信受是经。定当为我之所授记。善男子,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给施众生。满一千年。不如有人受持读写如是经典。阿难白佛言:世尊,是经何名。云何奉持。阿难。是经名曰方等大集大陀罗尼大行菩萨入处。尔时阿难闻佛说已,诸天世人皆大欢喜。信受。

猜你喜欢
  卷第八·道世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八·石雨明方
  七七纪念的两个特点·太虚
  地狱品第七·佚名
  卷之一·即非如一
  解诸法品第四·佚名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六·澄观
  净土往生传卷下·戒珠
  善行品第七·佚名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四·佚名
  后序·如净
  卷三十三·性音
  永嘉禅宗集注卷上·传灯
  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徐陵

    ○江淹古体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子在天涯,妾心久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班婕妤绫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画作

  • ●梦鹤轩梅澥诗钞卷三·缪公恩

    沈阳缪公恩立庄 登岱 无字碑 途中 都中晤洪稚存即留别 旅邸 春日漫成 小亭静坐 题画 题蛱蜨 春日 春阴 题平湖远眺 题晚径归樵 春行 春晴兼

  • 端平诗隽卷四·周弼

    宋 周弼 撰絶句春怨极浦苹花白空壕兰萼红伤心城上燕飞入馆娃宫送客欲知行逺近细数杜鹃声暗入苍山去千闻是一程冷泉幽憩水源穷不尽垢腻生春袜未敢辄揭流且向幽亭歇落梅玉树分明照夕流粉痕翻为碧苔留三更枝上玲珑雨乱

  • 卷一百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梅谿诗集【七】游卧龙山呈行可元章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图留沙碛懐诸葛诗诵江濆忆少陵巫峡云飞天一握瞿塘鱼化浪三层【俗谓瞿塘峡为龙门】

  • 卷四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张都官集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康定进士知吴江县诗格清丽尤长于乐府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破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时号张三影李公择守吴兴招子野軰集于

  • 卷七·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七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朱 右【三首】右字伯贤临海人洪武三年召修元史六年修日厯除翰林院编修七年修洪武正韵寻迁晋府长史有白云稾【张楠渠云伯贤感兴当不在魏晋下 郭公葵云伯贤广琴操出人意表非

  • 卷八·佚名

    祭公解第六十题解:记祭公谋父以有关勤政守位之事训戒穆王及其三公。《礼记·缁衣》引作《祭(叶)公之顾命》,当是本名。顾命,最后之命。可视为祭公临终前的训戒。祭,音6(寨),周公儿子的封国。父,音。谋父为

  • ●后序·王致远

      自魏崔浩,已有南人善守城之说,然以余观之,亦唯其入耳。佛狸饮江,诸郡尽下;世宗南伐,镇戍迎降。其能力捍坚拒,久而始陷者,特一二城耳。谓南人善守城之说,殆不能例言。故余谓兵无强弱,唯所以用;城无坚脆,唯所以守。安陆自建炎、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佚名

    正德七年二月丙子朔○丁丑□奠先师孔子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费宏行礼○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彭泽同咸宁伯仇钺提督军务御马监太监陆訚监督军务司设监太监尹生监管神枪时河南贼刘三赵风子邢老虎等连破州县亲王及守臣

  • 宋世景传(附宋季儒传)·魏收

    宋世景,广平人,河南尹宋翻的第三个弟弟。少小即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侍奉父母很是孝顺。世景与弟弟宋道..闭门读书,广泛涉猎,各种书都读,尤其精于经书大义。同族兄宋弁十分器重他。他被州中推举为秀才,对策登第,朝廷拜授他为国子

  • 卷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六十五歌颂五【大臣四】万夀诗【五言律十二首有序】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加一级【臣】王原祁【臣】以凡庸谬膺宠遇恭逢圣夀冀展愚诚黼黻依光敢附华虫而作绘苞符呈瑞希同龙马之负图末缀芜辞上

  • 卷二十九·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二十九士丧礼下第十三之一正义郑氏康成曰既夕士丧礼之下篇也大戴第五小戴第十四别録名士丧礼下篇第十三 黄氏榦曰案此篇名既夕礼郑目録云别録名士丧礼下

  • 四十五  备蛾傅·墨子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适人强弱(2),遂以傅城,后上先断,以为法程;斩城为基,掘下为室。前上不止,后射既疾,为之奈何?”子墨子曰:子问蛾傅之守邪?蛾傅者,将之忿者也。守为行临射之,校机藉之,擢之,太氾迫之(3),烧荅覆之,沙石雨

  • 《礼记》简介·戴圣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 第九 权篇 5·王诩

    【原文】故曰:辞言①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一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一精一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②;与拙者言,依于辩

  • 序·王引之

    經傳中實字易訓,虛詞難釋。《顏氏家訓》雖有〈音辭篇〉,於古訓罕有發明;賴《爾雅》、《說文》二書解說古聖賢經傳之詞氣,最為近古。然《說文》惟解特造之字,如:虧、曰。而不及假借之字;如:而、雖。《爾雅》所釋未全,讀者多誤。

  • 卷一·佚名

    △归依三宝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蜜多悉已圆满。复有众多诸大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六复次舍利子。时彼菩萨摩诃萨说是偈已。而更前诣最上众佛般涅盘所。头面礼竟涕泪交流。绕百千匝却住一面。复说伽陀曰。如来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