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代史阙文全文

  ◎ 序

  臣读《五代史》总三百六十卷,记五十三年行事,其书固亦多矣。然自梁至周君臣事迹,传于人口而不载史笔者,往往有之,或史氏避嫌,或简牍漏略,不有纪述,渐成泯灭,善恶鉴诚,岂不废乎!因补一十七篇,集为一卷,皆闻于耆老者也。孔子曰:“吾述而不作。”又曰:“我犹及史之阙文。”此其义也。宋翰林学士王禹偁撰进。

  ◎梁史三篇

  ◇梁太祖

  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流汗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臣谨按梁祖以天复三年迎唐昭宗于岐下,岁在甲子,其年改天祐,至国初建隆庚申岁,才历六十年矣,然则乾德七十岁人皆目睹其事。盖唐室自懿宗失政,天下乱离,故武宗已下实录不传于世,昭宗一朝全无记注。梁祖在位止及六年,均王朝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岐下系鞋之事,耻而不书。晋天福中,史臣张昭重修《唐史》,始有《昭宗本纪》,但云即位之始,有会昌之风,岐阳事迹不能追补。此亦明唐昭宗有英睿之气,而衰运不振,又明左右无忠义奋发之臣,致梁祖得行其志。有所警诫,不可不书。

  ◇广王全昱

  全昱,梁祖之兄也。既受禅,宫中间燕,惟亲王得与。因为博戏,全昱酒酣,忽起取骰于击盆迸散,大呼梁祖曰:“朱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贼,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足矣,何故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我不忍见汝血吾族矣,安用博为!”梁祖不悦而罢。臣谨按《梁史》叙广王全昱传曰:“昱朴野,常呼帝为‘三’。”宫中博戏之事,讳之。夫梁祖弑二君,弑一皇后,名臣被害者不可胜纪。及庄宗入汴,尽诛朱氏,惟全昱先令终。至道初,知单州有称广王之后,与尼讼田宅者,岂以一言之善,独存其嗣耶!

  ◇司空图

  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不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溪,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亭记》云。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久之,征拜礼部员外郎,俄知制诰。故事中有文曰:“恋恩稽命,点系洛师,于今十年,方参纶阁。”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昭宗东迁,又以兵部侍郎召至洛下,为柳璨所阻,一谢而退。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皆唐朝旧族,本以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后唐史七篇

  ◇武皇

  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我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恨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还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世谓之独眼龙。性喜杀,左右小有过失,必寘于死。初讳眇,人无敢犯者。尝令写真,画工即为捻箭之状,微瞑一目。图成而进,武皇大悦,赐与甚厚。

  ◇庄宗

  庄宗尝因博戏,睹骰子采有暗相轮者,心悦之,乃自制暗箭格,凡博戏并让采之在下者。及同光末,邺都兵乱,从谦以兵犯兴教门,庄宗御之,中流矢而崩,识者以为暗箭之应。

  ◇张承业

  庄宗将即位于魏州,承业自太原至,谓庄宗曰:“吾王世奉唐家,最为忠孝,自贞观以来,王室有难,未尝不从。所以老奴三十余年为我王捆拾财赋,召补军马者,誓灭逆贼朱温,复本朝宗社耳。今河朔甫定,朱氏尚存,吾王遽即大位,可乎”云云。庄宗曰:“奈诸将意何!”承业知不可谏止,乃恸哭曰:“诸侯血战者,本为李家,今吾王自取之,误老奴矣。”即归太原,不食而死。臣谨按《庄宗实录》,叙承业谏即位事甚详,惟我王自取之言不书,史官讳之也。

  ◇张全义

  唐昭宗赐梁祖名全忠,赐张言名全义,入梁改名宗奭。

  梁乾化元年七月辛丑,梁祖幸全义私第。甲辰,归大内。《梁史》称:“上不豫,厌秋暑,幸宗閤私第数日,宰臣视事于仁岐亭,崇政使诸司并止于河南令廨署。”世传梁祖乱全义家妇女,悉皆进御,其子继祚不胜愤愤,欲剚刃于梁祖。全义止之曰:“吾顷在河阳,遭李罕之之难,引太原军围闭经年,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顷刻,得他救援,以至今日,此恩不可负也。”其子乃止。《梁史》云云者,讳国恶也。臣谨按《春秋》庄二年《经》曰:“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传》曰:“书奸也。”夫《经》言会者,讳恶,礼也。《传》曰奸者,暴其罪以乘诫也。又庄二十二年《传》,书齐陈完饮桓公酒,公曰:“以火继之。”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岂有天子幸人臣之家,留止数日,奸乱明矣。况全义本出巢贼,败依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爽用为泽州刺史。及爽死,全义事爽子仲方,即与李罕之同逐仲方,罕之帅河阳,全义为河南尹。未几,又逐罕之,自据河阳,其翻覆也如此。自是托迹朱梁,斫丧唐室,惟勤劝课,其实敛民附贼,以固恩宠。梁时月进铠马,以补军实。及梁祖为友圭所弑,首进钱一百万,以助山陵。庄宗平中原,全义合与恭翔、李振等族诛,又通赂与刘皇后,仍请庄宗幸洛,言臣已有郊天费用。夫全义,匹夫也,岂能自殖财赋,其剥下奉上也又如此。晚年保证明宗,欲为子孙之福,师方渡河,邺都兵乱,全义忧恨不食,终以饿死。未死前,其子继业讼弟汝州防御使继孙,庄宗贬房州司户,赐自尽。其制略曰:“侵夺父权,惑乱家事,纵鸟兽之行,畜枭獍之心。”其御家无法也又如此。河南令罗贯,方正文章之士,事全义稍慢,全义怒告刘皇后,毙贯于枯木之下,朝野冤之。洛阳监军使常收得李太尉平泉醒酒石,全义求之,监军不与,全义立杀之,其附势作威也又如此。斯盖乱世之贼臣耳,得保首领,为幸则多。晋天福中,其子继祚谋反伏诛,识者知余殃在其子孙也。臣读《庄宗实录》,见史官叙《全义传》,虚美尤甚,至今负俗无识之士,尚以全义为名臣,故因阙文,粗论事迹云。

  ◇明宗

  明宗出自沙陀,老于战陈,即位之岁,年已六旬,纯厚仁慈,本乎天性。每夕宫中焚香,仰天祷祝云:“某蕃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 故天成、长兴间,比岁丰登,中原无事,言于五代,粗为小康。

  ◇安重诲

  明宗令翟光邺、李从璋诛重诲于河中私第,从璋奋楇,击重诲于地。重诲曰:“某死无恨,但不与官家诛得潞王,他日必为朝廷之患。”言终而绝。臣谨按《明宗实录》是清泰帝朝修撰,潞王即清泰帝也,史臣讳避,不敢直书。呜呼!重诲之志节泯矣。

  ◇清泰帝

  晋高祖引契丹围晋安寨,降杨光远。清泰帝至自怀覃,京师父老迎帝于上东门外,帝垂泣不止。父老奏曰:“臣等伏闻前唐时,中国有难,帝王多幸蜀,以图进取,陛下何不且入西川”帝曰:“本朝两川节度使皆用文臣,所以玄宗、僖宗避寇幸蜀。今孟氏已称尊矣,我何归乎!”因恸哭入内,举族自焚。

  ◎晋史一篇(晋高祖)

  梁开平初,潞州行营使李思安奏:壶关县壤乡民伐树,树仆,自分为二,中有六字,如左书云:“天十四载石进。”梁帝藏于武库,时莫详其义。至晋帝即位,识者曰:“天字取四字两画,加之于傍,即丙字也。四字去中之两画,加十,即申字也。帝即位之年,乃丙申也。进者,晋也。石者,姓也。”臣谨按天祐二十年岁在癸未,其年庄宗建号,改同光元年。至清泰三年岁在丙申,其年晋祖即位,改元天福元年,自未至申,凡十四载矣。故谶书云“天十四载石进”者,言自天祐灭后十四载,石氏兴于晋也,岂不明乎!而拆字解谶,以就丙申,非也。

  ◎汉史二篇(王淑妃 许王从益)

  ◇王淑妃

  明宗妃也。从益,明宗幼子也。而见于《汉史》者,为汉祖所杀故也汉高祖自太原起军建号,至洛阳,命郭从义先入京师,受密旨,杀王淑妃与许王从益。淑妃临刑,号泣曰:“吾家子母何罪吾儿为契丹所立,非敢与人争国,何不且留我儿,每年寒食使持一盂饭,洒明宗陵寝!”闻者无不泣下。臣谨按隐帝朝,诏史臣修《汉祖实录》,叙淑妃、从益传,但云“临刑之日,焚香俟命”,盖讳之耳。

  ◇刘洙

  汉隐帝朝,洙为开封尹。周祖自邺起兵,洙尽诛周祖之家子孙妇女十数人,极其惨毒。及隐帝遇害,周祖以汉太后令,收洙下狱,使人责之。洙对曰:“某为汉家戮叛族耳,不知其他。”周祖怒,遂杀之。臣谨按周世家朝史官修《汉隐帝实录》,洙之忠言,讳而不载。

  ◎周史四篇

  ◇周太祖冯道(事迹相因,故君臣同序)

  周太祖在汉隐帝朝,为枢密使,将兵伐河中李守贞时,冯道守太师,不与朝政,以疾请告。周祖谒道于私第,问伐蒲策。道辞以不在其位,不敢议国事。周祖固问之,道不得已,谓周祖曰:“相公颇知博乎”周祖微时好蒲博,屡以此抵罪,疑道讥己,勃然变色。道曰:“是行亦犹博也。夫博,财多者气豪而胜,财寡者心怯而输。守贞在晋,累典禁兵,自为军情附己,遂谋反耳。今相公诚能不惜官钱,广施恩爱,明其赏罚,使军心许国,则守贞不足虑也。”周祖曰:“恭闻命矣。”故伐蒲之役,周祖以便宜从事,率成大功。然亦军旅归心,终移汉祚。又周祖自邺起兵赴阙,汉隐帝兵败,遇害于刘子陂。周祖入京师,百官谒,周祖见道犹设拜,意道便行推戴。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周祖气沮,故禅代之谋稍缓。及请道诣徐州,册湘阴公为汉嗣。道曰:“侍中由衷乎”周祖设誓,道曰:“莫教老夫为谬语,令为谬语人。”臣谨按周世宗朝诏史臣修《周祖实录》,故道之事所宜讳矣。

  ◇王峻

  广顺初,河东刘崇引契丹攻晋州,遣峻率师赴援。峻顿兵于陕,周祖欲亲征,遣使谕之。峻见使受宣讫,谓使曰:“与某驰还,附奏陛下,言晋州城坚,未易可拔,刘崇兵锋方锐,不可与力争。所以驻兵者,待其气衰耳,非臣怯也。陛下新即位,不宜轻举。今朝中受圣知者,惟李谷、范质而已。陛下若车驾出汜水,则慕容彦超以贼军入汴,大事去矣。”使还具奏,周祖自以手提耳,目使者曰:“几败吾事。”

  ◇世宗符皇后

  符后,先适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子崇训。守贞尝得术士,善听声,知人贵贱,守贞举族悉令术士听之,独言后大贵,当母仪天下。守贞信之,因曰:“吾妇尚为皇后,我可知也。”遂谋叛。及城陷,后独免,周祖为世宗娶之。显德中,册为后。臣以为术士之言,盖亦有时而中,人君之位,安可无妄而求,公侯其诫之。

  ◇王朴

  周显德中,朴与魏仁浦俱为枢密使。时太祖皇帝已掌禁兵。一日,有殿直乘马,误冲太祖导从,太祖自诣密地,诉其无礼。仁浦令宣徽院勘诘,朴谓太祖曰:“太尉名位虽高,未加使相。殿直,廷臣也,与太尉比肩事主,太尉况带军职,不宜如此。”太祖唯唯而出。臣谨按朴之行事,传于人口者甚众,而史氏阙书。臣昨重修《太祖实录》,已于《李谷传》中见朴遗事,今复补其大者。况太祖、太宗在位,每称朴有公辅之器,朝列具闻。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一 元祐八年(癸酉,1993)·李焘
  第六十九回 勘叛案重兴大狱 立战功还挈同胞·蔡东藩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蔡东藩
  卷一百九十一·杨士奇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四·佚名
  卷之九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七·允秘
  卷七十·班固
  八〇 风俗异同·周作人
  如生如死·胡兰成
  真腊传·魏徵
  窦群传·刘昫
  卷三十五·鄂尔泰
  卷九 礼四(吉礼 )·龙文彬
  第三十八章 唐生智、张发奎之异动·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潜·唐圭璋

      潜字毅夫,号履斋,德清人。庆元二年(1196)生。渊弟。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判宁国府。改封宁国府。改封许国公。以沈炎论劾,谪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

  • 卷九十六·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三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人博涉有才气为任昉沈约所称赏天监中除安成王主簿历余姚钱塘令并以放免除湘东王参军随府会稽郡还为中散大夫】 櫂歌行 扬舲横大

  • 卷三百九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 李东阳 答陆鼎仪诲言 少年被缨冠侧身羣贤後狂悖寡自持多言衆所咎繁辞剧无益欲制已出口有时歌诙谐触目遭诋诟虽言不为谑于德实有疚三复白圭篇令

  • 巻六·宋绪

    钦定四库全书元诗体要卷六     明 宋公传 编操体操者操也君子操守有常虽阨穷犹不失其操也若南风思亲拘幽猗兰等操皆称圣人之词未敢以为深信后之作者葢儗之思鲁操【虞集】山之隂隂兮有云垂天河目而海口兮将见

  • 汪元量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汪元量(1241-约1317后)字大有,号水云、水云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间入太学,以善琴出入宫掖。德祐二年(1276),元兵陷临安,随三宫北往大都,留北十三载。元世祖尝命奏琴,至元二十五年(1288)得赐黄冠南归。细主瀛国公、

  •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班固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

  •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三·倪在田

    永历奔亡顺治三年(隆武二年)冬十月,桂王即位于肇庆。王讳由榔,桂王常瀛子、安仁王由■〈木爱〉弟也。安仁王卒,王嗣封。隆武帝贤之,曰:『王神宗嫡孙,朕无子,后当属之』。汀州变闻,巡抚瞿式耜曰:『朝廷裂矣,曷可一日无君』?说广东总

  • 鸿猷录卷十六·高岱

    高岱 勘处安南 平湖贵苗 追戮仇鸾 ○勘处安南 安南自 宣宗时许黎利封国王后利死子麟嗣正统间麟死子浚嗣天顺间浚被篡弟灏嗣弘治间灏死子晖嗣晖死子谊嗣正德间谊被篡国人请以灏庶子晭嗣正德十一年晭稍失政其臣陈暠作

  • 客座赘语卷二·顾起元

    两都之谓,物无两大,权以一尊。故谓南吏部不与铨选,礼部不知贡举,户部无敛散之实,兵部无调遣之行,视古若为冗员。呜呼,是岂知国家之深计长虑哉!夫宫阙陵寝所在,六军城守之事,府库图籍之所储偫,东南财赋之所辐辏,虽设六卿以分理之,犹

  •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林语堂

    蘇氏兄弟在神宗熙寧二年(一O六九)到達京師。從那年起,中國則在政潮洶湧中捲入新社會的實驗裏,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衝擊震盪不絕,直到宋朝滅亡而後已。這是中國最後一次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實驗,絕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四千年

  • 懿宗本纪·刘昫

    懿宗,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名叫李氵崔,是宣宗的长子,母亲为元昭皇太后晁氏。懿宗于大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出生于藩王府邸。会昌六年(846)十月被封为郓王。懿宗本名李温,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七日,宣布宣宗的遗诏,被立

  • 徐渭传·张廷玉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就仿扬雄《解嘲》做《释毁》,长大后拜同乡季本为师。诸在学为生员时就已负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聘为幕府,与歙县余寅、鄞县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到一只白鹿,准备献给朝廷,令徐渭起草奏表,与其他幕

  • ●序·徐栋

    古之言治道者要在于养民而已牧令养民者也以仁心为之质而又有其才以佐之斯利兴弊除家给人足而治蒸蒸日上焉此其道徐致初太守得之太守粹于学精于治积数十年之所得于心者辑牧令一书其发明古人之良法美意为天下后世治道之

  • 束伍令第十六·尉缭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70、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

  • 卷下·佚名

    佛告阿逸菩萨。其世间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有三辈。作德大小转不相及。佛言:何等为三辈。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亏经戒。

  • 柳庄相法·袁珙

    一卷,旧题明袁珙撰。据说因少年时得遇“异人”授相术,故论人吉凶辄验。洪武末,燕王朱棣召他至北平,一见即决为“太平天子”。永乐初为太常寺丞,不久请老辞归。有《清白集》。因珙号柳庄居士,故称。相法,又称相术,观人形貌

  • 决定藏论·佚名

    梵名Vinirn!i^ta -pit!aka-s/a^stra 。凡三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唯有心地品一品,属大乘论部,系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相当其第五十一卷以下四卷,二者译语相异处不少。本论并无